本文目录
- 对中医很好奇,听说过五行对应五脏六腑,那么身体的五脏和情绪也有关联吗
- 请教一下《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里: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六府为阳!那下面怎么理解呢
- 中医学如何形象的解释脏腑间是通过什么途径去相互影响的
- 五行与中医的关系是什么
- 中医文化是把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各个器官的关系分析了几千年吗
对中医很好奇,听说过五行对应五脏六腑,那么身体的五脏和情绪也有关联吗
是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对应人体五脏的!
而且五脏与情绪是息息关联着!五志(情绪)过极则为病:
如心(脏)属火,情志属喜,喜则气缓,缓则气下,喜为人之常态,过则为病,如穷人忽获巨财、中大奖等,则气缓而下之,一口气提不上来则脑缺氧而昏迷,或气不聚中焦(心肺)令气机不畅水凝为痰阻此心窍、蒙闭神明令人颠狂病发失常(精神),如《范进中举》即此一例。范进由忽闻举子已中而突发精神失常,因心属火,克之为水(肾),水(情志)主恐,结果其岳父(范进平时最惧怕此人)一掌打过去而清醒过来。
心主藏神,故静(情绪)则藏,燥(动)则亡!故情绪不可过极而用,心为病则易妄言由此亦有关……
肝(属木)藏魂,主血,主怒,虚(血)之则易怒,因阴(血)虚不制阳,或怒极亦伤此脏,症见一派血热之症,如眼红、因眼(经)与肝(经)直通而矣,且怒(过则)则气上(气上血随上),故有高血压患者切忌之!治以金(志属悲)克制之……
脾(属土)主思,思(过极)则气结,结(凝聚不动)则令气血不运行,故令饮食无味,消化不良等,治以木(志属怒)克制之……
肺(属金)主悲,过悲则气耗,令人语言无力甚失音,治以火(喜)克制之……
肾(属水)主恐,恐则气下,令大、小便失禁,治于土(思)克制之……
心病喜妄言、脾病好歌、肾病好吟……治以则按五行生克所治……
请教一下《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里: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六府为阳!那下面怎么理解呢
五脏六腑来讲,五脏位置固定为阴,六腑消化排泄运动为阳.五脏再分,心肺居上为阳,脾肝肾居下为阴.阴阳之中再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木 火 土 金 水肝 心 脾 肺 肾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三焦为孤腑,没有实质的脏器,不归属五行.中医上常把三焦和心包作为表里之说.五腑再所对应的腑成表里关系
中医学如何形象的解释脏腑间是通过什么途径去相互影响的
太阴肺气主降,降则二便通顺。少阴肾气主升,升则唾液生而润肺。厥阴肝气横,横则四肢行动如意。太阳膀胱气主泻,泻则平衡水分。少阳胆气主守,守则不失平衡。阳明胃气主化,化则能量永恒。故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明阴阳而详六气。
五行与中医的关系是什么
中医五行博大精深,我就简单谈一下我对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理解,希望对您能够有帮助。
首先我们要看中医怎么看五行,中医五行是什么?中医五行来起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五行。中国古代五种朴素的物质。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中医五行,就是把这五种元素对应到医学上面。对人体而言呢,就是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
其次呢,来看中医,所谓的五行关系。为什么说木火土金水而不说金木水火土呢?因为木火土金水这样说的话就正好顺应了五行的相生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相机,至无穷矣。
最后呢,我们都知道五行的相生相杀,既然有相生的关系,那肯定就有相克的道理。金克木,水克火。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能够明白。金克木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把斧头可以把木头劈开。金在古代就是指铁器兵器这一类铁制的工具,所以叫做金。当然很好理解,所以我们说刀把木头劈开,当然就是金克木的意思。
那么对中医五行来说,当然要运用这种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治病去病。那我们还拿金克木来说。针对我们的肺脏,那么木对应我们的肝脏。金克木呢,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一个人的肺出了问题,时间久了,肯定会累积到这个人的肝脏。中医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在治疗肺病的时候就会添加治疗肝脏的药。所以这又牵扯到中医五行的简单运用以及中医中药,君臣佐使。相许相杀的用药方法,治病方法。
中医的五行呢,除了五脏对应五行呢,还有人与天相对应,就是春夏秋冬长夏,当然,这就是因时制宜的相关内涵了,总之是太博大精深了。非一两句话,简单的就可以答得通,说的透。你对中医对五行感兴趣,可以关注皇甫医师,专注于中医国学领域的知识科普,希望能够将中医国学,国粹,融会贯通,发扬光大,能够造福国人,造福天下。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中医文化是把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各个器官的关系分析了几千年吗
不仅如此,他以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把气血,脏腑,表里内外研究的无所不通,今天网上的中医论述不过盲人摸象而已。比如前几天有问,咳嗽二十多天,胸部不适,我以瓜蒌薤白汤加厚朴陈皮,因知其咳嗽必服抗生素,久不愈是知胸阳被抑,而又问,咳嗽,胸闷,憋气亦用其方,如再冠心病,胸痛彻背,放射两臂亦用其方加活血药。不知者以为可笑,但发病机理同,只是病症不同而已。故今大谈中医这样那样只是以管窥斑,中医皮毛而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