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战国时期的齐国一共灭亡了多少国家,版图最大的时候有多大
- 春秋起始时间是什么时候如何进行断代的
- 如果秦始皇不统一中国,春秋战国还会战乱多少年
- 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省到底属于哪个国家
-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有多惨烈
- 春秋战国时期,如今河南的版图内存在过多少国家
战国时期的齐国一共灭亡了多少国家,版图最大的时候有多大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齐国虽然在五国伐齐之后默默无闻,失去了存在感。
但是,在五国伐齐之前,齐国可谓长期是一流强国。齐威王在位时,齐国击败魏国,导致后者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宝座。齐宣王在位时,齐国一度消灭燕国,并和秦国相抗衡。等到齐湣王(齐闵王)在位时,更是和秦昭襄王一度并称为东西二帝,从而引起战国七雄中其他六国的忌惮。那么,问题来了,齐国全盛时的地盘,到底有多大?
一
首先,对于齐国来说,在春秋时期,也即姜氏齐国在位时,虽然是和秦国、晋国、楚国并称的强国。但是,齐国的疆域则长期局限于今山东省一带。特别是在齐桓公这位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时,齐国对于扩张疆域的兴趣和意愿,显然比不上同时期的楚国。因此,在整个春秋时期,齐国的疆域变化不大。不过,到了战国时期,也即田氏代齐后,战国七雄之间的激烈兼并战争,促使齐国也不得不顺应这一潮流趋势。
在此基础上,齐国不仅和楚国、魏国、秦国、赵国等大国争霸,还在不断扩张自己的疆域。在战国时期,齐国的疆域拥有两个巅峰时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314年,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86年。在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国趁机吞并了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而在公元前286年,齐国则吞并了宋国。在当时,宋国可谓战国七雄外的又一强国。
二
具体来说,一方面,子之之乱是发生在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4年)燕国的一次内乱,这场内乱差一点让燕国从战国七雄中消失。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国内乱,派匡章率兵十万,从渤海进发,进攻燕国。燕国人都痛恨子之,纷纷开城迎接齐军,五十日以内,直破燕都。由此,在公元前314年,齐国成功占据了燕国的疆域,也即当时齐国的地盘,自然包含了燕国的疆域。
从战国七雄的地图可以发现,齐国+燕国的疆域,包含了今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之地和京津两市之地。在此基础上,齐国(加燕国)的地盘因为地跨今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之地和京津两市之地,所以在面积上仅次于当时的秦国和楚国,位列战国七雄中第三名。至于韩国的疆域,一直是战国七雄中垫底的,至于三晋之中另外两家,也即魏国和赵国的疆域,同样比不上齐国+燕国的疆域之和。
三
不过,在公元前314年,齐国名将匡章没有约束齐军,导致齐国的将士在燕国的地盘上肆意妄为,从而导致燕国上下全力反抗,以此驱逐齐军。再加上赵国、秦国趁机给齐国施加努力下,匡章站不住脚,只好带兵回到齐国。在此基础上,燕国成功复国,至于齐国的地盘,自然也因此明显减少。当然,通过吞并燕国,齐国趁机将自己的疆域扩张到今河北省一带,乃至于直指燕国的都城一带,这无疑给燕昭王很大的压力,也是燕昭王积极策划五国伐齐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公元前286年,可谓燕国地盘的又一次全盛时期。虽然在公元前286年,齐国早已没有占据燕国的疆域。但是,在这一年,齐湣王(齐闵王)成功吞并了宋国。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便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宋国将士四处逃散,城池没能守住,楚国、魏国、齐国三国成功瓜分了宋国的疆域。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地盘处在今山东、河南、安徽三省的交界处,也即宋国的疆域覆盖了这三个省的部分地区。
四
最后,在吞并宋国的部分疆域后,齐国得以将疆域扩张到今安徽省、河南省一带。而在消灭宋国之前,齐湣王(齐闵王)又多次对魏国和楚国用兵,尤其是夺走了楚国位于淮泗一带的地盘。所以,齐国的疆域南部,已经延伸到今江苏省、安徽省北部,齐国的疆域西部,则直接进入到今河南省一带的腹地,而向北,齐国的疆域则扩张到今河北省乃至于京津一带。由此,对于公元前286年的齐国,地盘包括今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这五个省的部分地区。当然,因为鲁国的存在,齐国的疆域始终没能包含今山东省的全部地区。
不过,公元前286年的鲁国,已经被齐国的疆域全面包围了。由此,对于地跨五省之地的齐国,在同时期仅次于秦国和楚国,其疆域面积和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差不多。更为关键的是,公元前286年的齐国,因为疆域以平原地区为主,也即人口相对稠密,又拥有定陶、临淄等当时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城市,可谓战国七雄中人口最多的诸侯国。而这,也是齐国遭到其他六国忌惮的重要原因。
于是,大家都明白,如果再不阻止齐国的话,下一个宋国可能就是自己了。两年之后,乐毅伐齐,齐国的疆域从巅峰时的地跨五省之地,变成只有即墨、距这两座城池,也即瞬间跌入谷底,并自此一蹶不振,在战国后期失去了声音和存在感。
春秋起始时间是什么时候如何进行断代的
谢邀:
说起春秋时代,其实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那么如果要断代,其实可以从东周来看。
所谓东周,在历史上,是与西周区别而称的,这是因为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此时他的国号仍是周,但是之前的周朝国都在洛邑之西,所以称呼周平王之前的周朝为西周,周平王之后的为东周。
也就是说,东西周断代的时间与事件,就是周平王东迁。我们来看一下。
就在西周末年的时候,王室内部已经充满了败坏,其实这也为东迁埋下了伏笔,而且其时外敌入侵频繁,并且还有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些种种原因,让周平王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邑(今洛阳)。
然后他不顾反对,真的把都城迁到了洛邑。可是却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的时候,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诸侯们各霸一方,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残杀。而这,其实也就是春秋战国的来源。
那么为什么不单单叫做东周,而是又分成了春秋战国呢?其实是因为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也就是说,所谓春秋,是后世根据《春秋》其书所称呼的,而在当时,其实并没有这个称呼,名义上的朝代仍旧是西周,而后,又有诸侯称王,也各自有了名号。
所以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真的春秋的断代,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的称呼,是逐渐的过程,如果说断代,其实还是应该从东西周来分别。
如果秦始皇不统一中国,春秋战国还会战乱多少年
秦始皇是古往今来第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这一点无可争议。由于他采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统一了中国,使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不仅仅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存在于世。他消灭割据势力,实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取缔了春秋战国以来除兵家以外的诸子百家思想,有利于实现全国思想上的统一。由于秦始皇的存在,中国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千年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时期。他对中国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但如果说,没有秦始皇,中国就不可能走上统一,我本人不敢苟同。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统一是有历史必然性的。
原始社会时,人类面临艰难的生存环境,必须集体生活,合力应对自然灾害和猛兽的袭击,于是原始氏族公社就诞生了。
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私有制,青铜武器的诞生,加剧了争夺自然资源的斗争,原始部落间争斗不断,随着大量的部落被消灭,兼并,大的部落联盟产生了。
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相互征战,最终合并,就产生了非常的的部落联盟,华夏族从此诞生了。夏启废除禅让制,建立夏朝,从此,中国步入奴隶制社会,商汤伐桀建立商朝,武王伐纣建立西周,期间王朝观念深入人心,各朝代地域不断扩大,一些分离的部落纷纷消亡,可见,统一一直是一种趋势。
西周,为有效巩固统治,周王对其子孙和有功之臣进行分封,诸侯国一时竟达到百余个。正是由于诸侯众多,西周王室对地方诸侯管辖力大大下降,在遭遇夷狄入侵时,竟找不来诸侯勤兵,于是西周灭亡了。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后期,各诸侯国为争夺地盘,相互攻伐,期间,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统一趋势又开始显现。战国时期,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实行变法,变革。其中,齐国,秦国,魏国,楚国,吴国变法较为成功,国力大增,这有为它们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至战国后期,几十个诸侯国,仅剩下七个大的诸侯国了。
由此可见,战国后期,统一已经有趋势,有基础了,民间因为长期动荡,也非常厌倦战争,渴望统一,可以说,统一已经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只不过是由谁来统一了。
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省到底属于哪个国家
春秋与战国是两个完全不同时代的两个时间段。而这两个时间段分为春秋与战国,春秋与战国被人合称了!所以谓之“春秋战国”。其实、春秋时期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基本上各诸侯国是和平相处的,没有吞并,这时候中央王权还有其控制力。
而战国时代就有所改变,各诸侯国他们不是和平的。这个时段中央王权失去了控制权,而这时的各诸侯国开始相互吞并,强吞并弱,大吞并小,而后、形成了后来的七个实力相当的七大诸侯国。这就是: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七大诸侯国。
安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一个诸侯国?这一历史时间点比较长,整个周代时期总历史为八百年。所以我们得从西周开始来看待这历史分封之地。春秋初期至少有八个诸侯国之封地在今安徽省范围之内,其中就有州来、庐、巢、舒、六、桐、钟离、蓼八个诸侯国。这并不是准确数字有可能还多!这其中除了国家真实地图比较准确,而上文中的朝代历史地图是不准确的,只能作为参考!
大家可以看看长江黄河流域,古代中国疆域到底有多大?真实性是超乎想象的,上至长江黄河源头,下至长江黄河出海口,多少支流不计其数,这就是古代中国历史疆域!夏禹治水大家应该都知道为时三十几年之久,禹跑遍天下江河。值得一提的事,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船(舟)了,所以顺流而下不是很难的事。到了战国时期很多弱小诸侯国被楚国逐一被吞并,之后现今的安徽省就在楚国境内。
分裂的战国时期丢掉了方国管辖权,其中包括南蛮、西戎、北狄、三方方国,秦汉时期并没有统一到北狄(匈奴)。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有多惨烈
据史记所载,周武王即位后,封候封伯的有一千多人,等到周幽王后,诸侯以武力互相功伐吞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标志周朝正式进入东周时期,也即春秋战国时期。
周道日衰,但周王朝余威尚存。周桓王继位后,一心想恢复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地位,极力打压当时的强国郑国,后来双方的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自此,礼崩乐坏,诸侯们不再顾忌周王室,纷纷蚕食周边的小国。
从上面两张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出,许多小国在为其300多年的春秋时期,被春秋五霸分而食之。春秋初期,邻国间的战争还局限于我抢你一季粮食,你砍我几颗树,矛盾可控。
但到了齐桓公这一局势改变了,其在管仲的辅助下国力渐强,想起当年逃亡时的委屈,出兵灭掉了谭国,还有不听话的遂国。同时也不忘了经常去敲打南面的鲁国,想当初齐桓公回国的时候,鲁国可是挺公子纠的,还差点杀了他。
晋献公一看东面的齐国胃口不小啊,如果再往西打,下一个可不就是自己了,于是赶紧前往齐国朝拜,结果半路中遇到了周大夫,才得知齐桓公的目标是它东面的几个小国。但是也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兼并邻国,开拓疆域。先假道虞国伐虢,回师时又灭虞,著名的唇亡齿寒这一典故就出于此。接着一发不可收拾,消灭了北边的霍、杨,南边的芮、魏、郇、耿、冀、骊戎、赤狄等国家和部族,黄河中游皆为其所有,与齐国、楚国、秦国成为当时四强。
秦穆公因娶了晋献公女儿,开始倒也没想东进,还时不时地帮助晋国,直到晋惠公背信弃义、晋襄公的崤之役才让他认识到原来东边养了只狼,但羽翼已成,无可奈何,所以只能将目标改为西方的戎人,灭掉西戎国家12个,后出兵攻打蜀国和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
楚国更是野心勃勃,自己封王,不停地蚕食周边的小国,还对中原的诸侯垂涎欲滴,被齐桓公、晋文公教训了几次,气焰有所收敛。可到了楚庄王,那是霸气侧漏啊,好一句“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一举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后来灭掉了萧国,收了郑、许、陈为小弟,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至此楚庄王终于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春秋中后期,吴国在楚国叛臣申公巫臣、伍子胥的帮助下,国力大振,鼎盛时灭了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后被越国所灭,真是辛辛苦苦几百年,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
再后来,晋国公室衰弱,智伯一灭,赵、魏、韩三分晋室,周朝进入战国七雄混战时期。此时,小诸侯国基本上被七雄抢食一空。
韩魏夹在中间,地理位置本就不利,还各怀心眼,合纵终毁,上党一亡韩几败,还把赵兄拉下水。然后韩国控制着崤函通道,秦攻六国必须占据这里,因此韩首当其冲被灭。
让秦国最头疼的就是赵国了,两国同宗,都是马背上的战斗民族,你有白起、王翦,我有廉颇、李牧,谁怕谁啊?范睢一看强攻不行啊,出钱贿赂使离间计,一赂走廉颇,二赂杀李牧。赵国一亡,其他几国可谓是所向披靡。
齐国靠着孙膑也风光了一段时光,还曾想与秦称东邪西毒两帝,冲昏头脑灭了宋,被其它几国群殴,差点灭国,幸好田单横空出世,救了齐国,然后凭借着地理位置,置身战事之外,直到西毒秦大哥上门,就直接缴枪不杀了。
楚国经吴起变法后,重振雄风。本来一手好牌,毁就毁在贪婪无知的楚怀王,被张仪的六百里忽悠得不知东南西北,听不进陈轸之言,还逼走了合纵大使屈原,以至于客死他乡。从此楚国一败涂地,被秦国不断蚕食,最后嬴政求得老将王翦出马,终结大楚。
总的来说,春秋大国吞小国,诸侯国数量断崖式下降;战国大国吃大国,七国合一。其实秦国胜在用人啊。
春秋战国时期,如今河南的版图内存在过多少国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为东周。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春秋”的称呼源于古代的一种史书《春秋》。《春秋》原本是鲁国历代史官编写的一种编年体的史书,其记事的上限是鲁限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下限股认为是售袁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81年。这和平王东迁(公元前70年)到敏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这段历史时期大致相当,因此后人就习惯于用“春秋”来指称这个历史时期。在这时期中共有一百四十几个国家,比较重要的国家有十几个其中如郑、宋、卫、陈、蔡等国,都在河南境内,大国争霸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我国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进人“战国”时期,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这也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开始。在这250多年里,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不断征战,当时人们称为战国七雄,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的韩、魏两国的大部分领土在河南境内,韩国的国土包括今河南的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魏国占领的是河南的北部、中部东部和山西的南部。楚国也有一小部分领土在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河南境内的诸侯国往往难以得到较大的发展。如郑国,虽为春秋初年的强国,并小霸一时。但霸业维持时间很短。始终未能得到大的发展。晋国和楚国争霸时。地处中原的郑国和宋国夹在晋、楚两大强国之间,处境很是艰难。战国初年,诸侯国中国力最强大的是魏。然而魏国的霸业也只是维持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很快就被齐国所取代。这跟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郑、魏二国都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原腹地,经济文化虽然发达,但周围大国林立、容易四面受敌。在军事上很容易陷人四面作战的境地,难得有喘息的机会,最终便难以摆脱在四周强国的屡屡侵伐下而日益削弱的命运。
韩、魏、楚、陈与蔡等诸侯国在河南的发展及其灭亡
晋国在春秋中期,政权已逐渐为赵、韩、魏、知、范、中行(苟)氏六家所控制。后来,赵、韩、魏、知四家联合起来,消灭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又联合起来,消灭了知氏,晋国的政权就控制在这三家手中,晋国的绝大部分土地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赵氏占据晋的北部地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都城;韩氏古据晋的中部地区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魏氏占据晋的南部地区,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晋君只保有锋和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两小块土地,势力日渐衰弱,“反朝韩、赵、魏之君”。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家“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国灭亡。
韩国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弱,当人称韩国“地不过九百里,无二岁之食”。且韩国地处中原,是四战之地,不断受到秦、视,楚等国的侵伐,处境艰难。韩国于公元前375年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韩昭侯(公元前362 ~前33年)在位时,任用法家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使韩国的国力逐渐增强。但由于申不害的改革过于强调君主的“术”,在“法”的方面没有为其改革提供坚实的保障故而韩国没能从困境中彻底摆脱,其国势在韩昭侯死后日淅衰退,也成为六国之中最先被秦国灭亡的国家。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兵攻打韩国,俘虏了韩王安,并把所得韩地置为颍川都(郡治在今河南禹州市),韩国灭亡。
魏国
战国初年,魏国是首先进行改革的国家,也是最早强大起来的国家。魏文侯在位时任用着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李悝制定颁布《法经》以保护私有财产;同时“尽地力之教”以发展农业生产。再加上任用吴起为将,推行“武卒制”.大大增强了魏国的军事力量。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武侯在位的七t余年里,连年对外用兵,西伐秦,南伐郑、楚,东伐宋、齐。北伐中山,屡获胜利。到公元前395年魏惠王即位时,魏国的国力达到极盛,号称“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魏惠王在公元前361年时把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把主要力量用于经营中原,将宋、卫、鲁等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一再侵伐周边国家。但由于魏惠王在位时树敌太多,战线拉得太长,又在桂陵、马陵两次大战中大败于齐国,损失惨重,魏国的国力自此亦开始衰落。
而此时魏国西边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势发展很快,日益强盛,不断向东发展,侵夺魏国的土地,成为现国在西面的严重成胁、秦乘魏连道战败之机,马陵之战后的第二年(公元前340年),由商鞅率领大军伐现、大破魏军,俘虏魏将公子昂,占领了魏国的河西之地。魏惠王只好改变政恻,交好于齐,共御强秦,同时对中原各国也改变政策,设法消除在中原的敌对者,改善与邻国的关系,以便共同抵御强秦。这时的齐国也不思与魏国为敌,关东其他各国山因惧怕秦国而有联合抗泰的倾向,于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胜县东南),互尊为王,共分霸业、史称“徐州相王”。
之后,魏国又联合韩、赵、中山等国,关东逐渐出现了结盟以共同抗秦的形势。关东各国的联合形势”合纵”对秦国的发展很不利,于是秦国对魏国施加压力,威胁魏国与之“连横”。秦魏连横后,关东各国都惶恐不安,公元前319年,齐、楚、赵、韩、燕五国支持魏国的反秦势力,赶走被秦国派往魏国为相的张仪,任用公孙行为相。公孙衍联合魏、楚、燕、韩,赵五国之兵伐秦,但五国联军一到函谷关,即被秦军所败,合纵也瓦解了。此后秦国又连年对魏国用兵,魏国在与秦国的交战中连连失利。公元前290年,魏国被迫将河东四百里地方献给秦国。公元前289年,秦国又攻占了魏国大小城市61座。公元前225年,秦国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军队攻打魏国,秦军包围了魏都大梁,并掘水以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楚国
楚国是在江汉流域兴起的诸侯国,西周时期是周王朝的附属国。进人春秋时期后,楚国发展非常迅速,并开始利用周王室衰落的机会企图争霸中原,河南境内的众多小国也成为了楚国扩张的重要目标,其中天掉邓(今河南邓州境)、申(今河南南阳)、昌、缯(都在南阳盆地)等国将南阳盆地纳人楚国的版图意义十分重大。这是楚国能够得以北上进行中原争霸的根基。战国初年,楚国的国力不强,北方受到赵、魏韩三国的征伐,西面又有秦国的威胁,国内的政治形势也不好。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公元前391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改革。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废除贵族特权,选贤任能厉行法治,裁汰冗员;奖励军功等。楚国经过这次改革后日益强大,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败晋,西伐秦,据有了南中国大部分地区。公元前312年,楚国与秦国在丹阳(今各国的反公关,魏国东四城市队政梁城王朝周王楚国j阳)、十分四年,国的391包括:河南银川)发生大战,楚军大败,之后不久叉在蓝田(今陕西蓝田)之放中徽结奉军后来楚怀王被秦明王联编到泰国会盟,遭到泰期的扣押井最终死于泰国。楚国在楚域光王统治时期,因力日渐洲弱,楚国的都城第在公元前278年被秦将白起攻破,于是不得不把都城迁到陈(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32年,秦将王曹率领60万大军伐楚,楚国灭亡。
陈国与蔡国陈国是帝舜之后胡公满的封国,妫姓,国都宛丘。蔡国是周文王的儿子权度的封国,其封国原在今股墟带,后因管蔡之乱蔡叔被流放。蔡叔死后周公将其子封在蔡叔所流放之地,建立蔡国。国都在今河南上蔡带。陈国和蔡国地跨汝河、淮河两流城,是当时的二等大国,史有“陈蔡”之称。陈国的国都宛丘,地位非常重要,是江淮与中原地区的连接点。战国末年,楚国为避秦国锋芒,曾一度迁都于此。另外,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义军亦曾以此为都。进人春秋时期后,陈国的国内经常发生动乱,政局不稳。公元前672年,陈厉公的儿子完因惧祸出逃到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掌管百工。完的后裔称陈氏,春秋末年又称田氏,田氏在齐国逐渐强大,进而掌握和夺取了齐国的政权,实现了“田氏代齐”。陈国在春秋时期经常为楚国所征伐,在公元前479年最终亡于楚国。蔡国在春秋时期经常受到齐、晋、楚等大国的征伐和威胁,最终在公元前447年被楚国灭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