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记住汉字的拼音,特别是声调?汉字拼音源于什么时代_汉字_反切_读音

本文目录

  • 如何记住汉字的拼音,特别是声调
  • 汉字拼音源于什么时代
  • 在中国古代有没有拼音,如果没有那么古人是怎样学习汉字的
  • 汉字为什么不能实现拼音化
  • 在古代,汉字为什么未能实现拼音化
  • 汉语拼音为什么叫汉语拼音,而不叫汉语注音或汉语音标
  • 拼音出现以前,汉字是如何标注读音的
  • 为什么汉字没有演变成拼音文字能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
  • 中国古代汉字没有拼音字母吗为什么
  • 汉语拼音是否有重大缺陷

如何记住汉字的拼音,特别是声调

说到熟记汉字的拼音,作为一教授中学语文多年的老教师,我还是有些实际体会与切身感触的。先说咱们汉语的标准发音,是以普通话(北京语音为基础)为标尺的。这与地域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一般说来,北京一带,东北几省的语音,与普通话是相当接近的,掌握汉字的准确读音也是较容易的。基他地区就不同程度地存在发音差异,准确读音的难度也各自不同。总的说来,北方地区偏容易些,南方地区较困难些。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掌握普通话标准读音的关键阶段,抓好中小学语文教学学好汉语拼音,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一开始读音就学准确,比学错再纠正要好得多。多听高水平的朗诵,多看高水准的话剧等,对培养孩子的朗读兴趣,提高普通话水平也益有裨益。

汉字拼音源于什么时代

谢邀!汉语拼音起源很早。这其中的过程也很复杂,涉及到古今中外。本人不是专家,只在这里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应用他和另外几位传教士拟订的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写了4篇文章,送给当时的制墨专家程君房, 由程君房编入所著墨谱《程氏墨苑》中。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传天主教教义,由教会单独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迹》,复制本现存罗马梵蒂冈教皇图书馆(在中国,习惯上把上述 4篇文章称作是《西字奇迹》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又名“小儿经”、“小儿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在中国古代有没有拼音,如果没有那么古人是怎样学习汉字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三、来自西域。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四、中国古来有之。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也可能是起源于文字创制之时,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里的《叙》说道:“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始于魏孙炎乎?亦非也。然则于何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迭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乌寒切”。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时期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种)。例如,“乌,哀都切”,其中“乌”是合口呼,“哀”是开口呼。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因此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这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它的出现引发了中国几百年以后用字母拼音的潮流。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切音法,经过改进之后就是我们现在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

汉字为什么不能实现拼音化

ni du yi du zhe duan wen zi ,kan kan pin yin du qi lai shu fu hai shi wen zi kan qi lai geng hao. han yu pin yin ye ke yi suan shi pin yin wen zi de yi zhong .dan shi pin yin bu tong yu biao yin wen zi.

关于这个问题,你可以参考一下韩国人的文字,韩国人的文字就是标准的拼音文字,他们只能表达读音而不能表达意思。韩国人现在写名字的时候依然要使用中文,因为如果不使用中文来进行区分的话,那么重名的人会特别特别的多。

拼音文字在所有文字语言体系中。算是最简单的文字,但是却是最低级的文字。

因为拼音文字只能表达读音,而对于同音字。来说则会出现巨大的问题,尤其是像中国文化中同音字的概率是十分高的。如果使用拼音文字的话,很多内容是根本无法准确表达的。

拼音文字会使得文字的沟通效率特别的低下。虽然方便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但是从文化的传承。知识的学习。科研的角度等等多方面来说都是弊远远大于利。

而且中文每一个字。在创造他的时候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意义。这也是中国文化特别优美的一个地方。

顺便说一下。哪怕是不用汉字。也会选择表音文字也肯定不会选择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真的是最差的一个选项。

在古代,汉字为什么未能实现拼音化

汉字读音来源,多数是拟音,即模拟自然发声。少部分是借音,即借一字之声,或借二字的切音。没有必要使用拼音。我们现在用的汉语拼音是汉字历史进展中一段小的杂音,不因影响大的汉字系统,应该尽快放弃,恢复到我们汉字传统识字的轨道上来。

秦始皇创立的统一文字“小篆”,奠定了中华民族长期统一的基础,其施行的“焚书坑儒”断送了中华文明的根基;65年推广的“汉语拼音”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其硬性推广也抹杀了中国人民的聪敏智慧的发挥。

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有文字的记载的历史也有三千多年了。从出土的甲骨文,到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用拼音识字也就仅仅五十多年的时间。如若不重新回归传统的识字方式,等到那些私塾先生都一个一个的离开人世,中华传统的识字又要进行考古论证,万人去挖掘了。那时候,汉字的精髓全无,只剩下一根根空心白骨。那时候具有生命力的汉字也像其它消失的古文字一样会埋入地下。让这个唯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从地球上就会慢慢消失了。

在用拼音识字之前,我们的老人或古人用什么方法识字呢?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说明什么是汉字?汉字的形成是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在汉晋时期经过近千年的演变,开始用笔画来描述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即现在用的“楷体”,又叫“正书”。汉字的八画有特定的意义,绝不是随意捏造的,没有一点含含糊糊。八画的产生来源于五经之首《易经》八卦,八卦又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元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为一个完整的空间。表现在汉字中就是八画,元极是一个点,就像人的生命开始,在高倍显微镜下,才可看到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即汉字第一画“丶”;元极生两仪,人刚出生不能站立的,躺着就是“横”;婴儿随着时间的增长,10个月左右开始站立,就是一竖;学会站立以后,开始会走动,在大脑的指挥下,引动双腿,就是撇“丿”和捺“ 乀 ”;由开始学步走直线,逐渐熟练的可以曲线走动,或园或弧,也就是汉字中的折“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后,可以按一定的轨迹行走,并能有效控制自己的相对运动,也即是八画中的弯和钩。所以,认识汉字必须先了解汉字八画的意义。汉字笔画(如同化学元素)是组成的独体文的基本元素,如人是由撇“丿”和捺“㇏”会意而成的;独体文(如同由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组成汉字的基本单元,如明是由“日”和“月”会意而成的。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就“八画”,九万多个汉字(如同自然界中化合物)也就由不足200个(约140个左右)独体文会意而成的。破解这140个左右的独体文是识字的基础。

汉字的读音更为简单,多数汉字的读音(约80%)是模拟自然而发音,如“仝”就是模拟打夯时,夯落地发出的“嗵嗵”声,“仝”是所有读“tong”声的音源。约有20%是两字相切(切开再拼起来)而成的读音,如山是由“石”和“尖”相切(shi+jian=shan)而成,来说明山是由石头堆积而成的上小下大的尖形特征;再如朝(zhao\chao)和阳(yang)相切为长(chang\zhang),表示太阳出来万物生长(zhang),早晨朝着太阳你的影子最长(chang)。汉字的读音代表汉字部分意义,并且有“音同意近”的道理,就像同姓兄弟、同氏族有相同的遗传基因样。借音是为了完善字的意义,有的字是借组成汉字的某一偏旁字的读音,如所说的形声字:样、洋、氧,羊是他们的父亲,都随父姓,不仅标音(随父姓)还表意,还有父亲的遗传基因,也就是还有父亲的特征。有的字的读音是借了完全不同字形的字的读音,如“秀”借“袖”的读音来说明作物秀穗就类似手从衣袖中出来样。所以,汉字的读音的来历可以说有两种:一是拟声;二是借音。

对汉字本义的理解是掌握汉字的关键。汉字本义是由汉字的字形和汉字的读音两方面决定的。在汉字的字形形成过程中,是经过无数先贤多年斟酌确定下来的,不可能不严谨。从秦始皇统一文字用的小篆,到用笔画来组合汉字,形成定型的楷体(正书),两千多年,才创造了3800多个常用字,可想而知,每年才造几个字?何况独体文更是寥寥无几。就像化学家研究元素的结构性质一样,在发现的108种元素中,有几种常见的化学元素,就组成了自然界中几百万种物质。一定要让孩子理解组成汉字的八画的意义,和常用独体文的本义。就像知道了化学元素的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才可推断化学元素组成的物质的性质。

过去孩子读书识字,私塾先生都会向学生传授汉字的结构和读音,让学生加深对汉字意义的理解。虽然不去探索所谓《音韵学》的理论知识,但都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操作。是用会读的字去标音,就像“秀”标音“袖”样,利用了汉字“音同意近”的理论。这样既知道了“秀”的读音“袖”,又加深了对生字“秀”的理解,同时还复习了已学过的字“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物”我们可以用“勿”来标音。“勿”是个独体文,可以从笔画来释义,“彡”表示多,理解天天这样,从不停息;“”表示太阳的相对地球的圆弧形运动轨迹;“勿”的本义是太阳天天东升西落,从有到无的过程。加偏旁“牜”作归类符号指示所有事物,都有“勿”属性,从生到死,从有到无的自然规律。如果用拼音识字来标注,只能知道发音(wu),还要用其他语言来描述其意义,如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概念”,让人很难理解。

汉字中蕴含着中华文明进程中很多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知识。如:我们齐鲁大地的“齐”是由“齊”简化而来,齊的本义是制作竹简的过程,将竹子劈开切分系在一起,所以齐借了“切”和“系”的切音(qie+ji=qi),说明我们齐鲁大地是文化发源地之一。那么,由“氵”和“齐”会意而成的“济”的本义是什么呢?“氵”是由墨汁的“汁”省形和制作的竹简“齐”结合,没有一个合适的定音,意义不会完整,所以就借了计划的“计”来完善“济”的意义,墨汁和竹简要合理计划生产和购进,任何一方多出都是没用的。这样“经济”一词的意义也就好理解了;“救济”也就知道该怎么操作了;也就明白已经消失的“济河”、河南的“济源”和山东的“济南”中济的来历了。再如:年借“碾”音,说明我们祖先已经在2500多年前,知道地球不但自传,还绕着太阳公转。卤借“露”音说明盐结晶的过程,是阴阳离子结合的过程。

汉语拼音只可标音,不可作为识字的手段。可以对一些搞不清音源的字进行标注,但不可丢掉传统的音源、音链去盲目瞎拼。理解汉字的意义,需要两把钥匙,或者说一把钥匙的两个锯齿,缺一是打不开汉字意义这把锁的。认字的“認”就告诉你怎么叫“认字”?

汉语拼音为什么叫汉语拼音,而不叫汉语注音或汉语音标

题主你好,谢谢题主的问答题,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汉语拼音是由几个字母组成的成了一个汉语,所以说叫汉语拼音,而不是代表有音标,拼音是有的同音而不同字,并不是写几声高低的音符,而是几个拼音字母组成的,所以就叫拼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由汉朝朝代的汉字,标着拼音字母好,让后人以学易懂的意思。所以先有拼音又有字母,所以叫汉语拼音,而不叫其它的,谢谢题主,谢谢大家请参考一下

拼音出现以前,汉字是如何标注读音的

《说文解字》用反切,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 ’调,如东,德红切dong十hong得出dong/平声 。

为什么汉字没有演变成拼音文字能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

放他吗屁,诋毁中医,消灭汉字,这就是汉奸!一个民族没有核心文化,就自消自灭吧!你是什么样的东西,这么迫不及待的要灭我民族?

中国古代汉字没有拼音字母吗为什么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汉字最初由史前的象形文字抽象而来。传说苍颉“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首创文字,经过漫长积累演化,到汉代形成了成熟的象形、形声、指示、会意、转注和假借汉字六法,是当今世界唯一活跃的表意文字。
由于
系逐年累积,重外形偏旁部首,轻读音而未形成字母。汉代以前,给汉字注音,采用的是“直注”法,即用一常用汉字,给另一生冷汉字注音。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人们在梵语的启发下,在东汉末年创造了“反切”拼音之法。即用一固定的汉字,代表声母,用另一固定的汉字,代表韵母,两字“相切”快读,拼出第三字读音,与我们当今使用的汉语拼音在原理上是一样的。

以后每个朝代都会根据自己的官话,规定声部、韵部用字,使“反切”规范化。唐朝时有三十规范汉字做声母,到宋代补充为三十六字做声母;用钦定的韵书(切韵、广韵、平水韵等)韵字做韵母,使反切法日益精密,成为通用的注音法。

如拼音的“拼”字,《唐韵》北萌切,《集韵》《韵会》悲萌切,《正韵》补耕切,音绷。反映了不同时代“拼”字的不同读音。

用反切注音,有很大局限性,主要有三点:

①反切上下字都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的障碍,一些对语音迟钝的人很难掌握。

②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太多,也很难把握到底用哪个好。

③有些韵很窄,只能用相近的字代用,以致难以准确。如,儿、而、耳几个字就难搞得清。

直到辛亥革命后,进入民国,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注音字母方案,反切法遂成历史名词。

汉语拼音是否有重大缺陷

是你的发音存在重大缺陷吧?哦(o)和奥(ao)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读音。你先把o的音读准确了,再去读bo,po,mo,fo,ong就不会觉得有问题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