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匈奴人哪儿去了?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_匈奴_中国_女真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左衽中国 匈奴 中国 女真

本文目录

  • 历史上的匈奴人哪儿去了
  • 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 胸奴族后来去那儿了
  • 有哪些设计网站值得推荐
  • 汉服正确的穿法是左衽还是右衽
  • “中国”一词的本义是什么
  • 宋仁宗时期有这么多的名臣武将,为何像“燕云十六州”等地方依然没有收回,未能像汉唐一样实现大一统呢

历史上的匈奴人哪儿去了

匈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阴山山脉。秦末汉初时期发展壮大起来,是中原以北最强大的民族,控制了西域通道,给汉朝造成严重的威胁。

西汉时期,汉武帝击败匈奴,匈奴分裂成五个部分,居漠南漠北。

东汉时期,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

北匈奴在汉朝军队和南匈奴的打击下,接连大败。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主力远走伊犁,中亚,伏尔加等地区。公元374年,消灭顿河东的阿兰聊国,搅动欧洲民族大迁徙。后来,西迁的匈奴王国虽然消失了,但是很多匈奴人留在了欧洲。许多史学家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后裔。

东汉时期,居于北方的鲜卑族渐渐强大,逐步抢占了匈奴原有的地盘。留下来的约五六十万匈奴人,融入鲜卑族,成为鲜卑人。

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被汉化。蒙古、突厥、契丹人是其后裔。

公元460年,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

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原后,匈奴融入各民族之中。

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中国古代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隋朝的杨坚和唐朝的李渊其实本质上都是汉化的胡人

北宋时期的辽,西夏,大理,吐蕃

南宋时期的西辽,西夏,大理,蒙古,金,吐蕃

十六国时期的五胡创建了17个政权: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北燕,前秦,后秦,西秦,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成汉

然而真正意义上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忽必烈的元朝,;第二个就是顺治帝的清朝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满族,又称满清,满族历史悠久,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因此严格来说,满人建立了两个中原王朝——金朝和清朝。

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女真原为辽朝臣属,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并于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

清朝。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因为统治者是满族也有满清这一称呼。

清朝灭亡于1912年,统治时长为296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从改国号为大清开始,总计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

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胸奴族后来去那儿了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在西迁后消失在中国的古籍中。

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和欧洲的中世纪史书均留有些记载。

近代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来自中亚的匈人,与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1世纪—2世纪时的南匈奴内附期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逐渐黯淡。

匈奴后裔成为中国居民之后,逐渐改为汉姓。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和福建等地。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赫连氏,位于安徽省皖南东至县南溪古寨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省文登市丛氏-传说皆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有哪些设计网站值得推荐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关注【搞设计】,一起搞设计。

不知道楼主说的是哪一方面的设计师,在这里搞设计先说几个覆盖设计领域广泛的设计网站吧,不过今天最主要的是,搞设计给大家推荐几个个人认为好看好用能抗能打的在线工具类小网站,帮助大家工作起来事半功倍。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1.花瓣网(前几天刚刚复活...)

汉服正确的穿法是左衽还是右衽

汉服的正确穿法是男人右衽,女人左衽!我家自古就着汉服祭祖,几千年来从未终止过,这一点应该是没错的!

很多胡服样式也与汉服相似,但是胡服无论男女多为左衽!据说最传统的藏服丶元代蒙古服丶金国女真服,穿法与汉服相同,也是男人右衽!

“中国”一词的本义是什么

“中国”究竟是什么?若是把古代中国理解成一城一邦,或是一个发展的地域概念,未免太过片面。

首先要知道,一个文明古国的构成,绝非只是一个地域那么简单,纵观世界历史,有多少强大地域宽广的大帝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灰飞烟灭,而中国的基本版图却一直保存了下来?千年不变?

“夫所谓中国之人,炎黄二帝之苗裔也!”——韩愈《原道》

“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

“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尚书疏记》

在《史记·秦本纪》里面,秦穆公亲口说道:“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者,中国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

“是以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食饮不同。言语不通。是以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师劳而致寇。得其土。不可耕而食。得其民。不可抚而畜也。是以明王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汉书》

“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外内地。”——《汉书》

看到这里就非常明白了,在古代,中国绝非只是一个地域概念,正确的解释是以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宋仁宗时期有这么多的名臣武将,为何像“燕云十六州”等地方依然没有收回,未能像汉唐一样实现大一统呢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以明君的形象被后人所熟知,包括后世的乾隆皇帝,都对这位仁君推崇至极。与他相关的典型传奇故事就是“狸猫换太子”了,而最近热播的《清平乐》让更多的人从侧面了解到这位历史上很有名的宋代皇帝。

既然是一代仁君明君,为什么在其统治在位期间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呢?难道宋仁宗赵祯只是徒有其表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能被称作是仁宗,就不会是浪得虚名,要知道,在中国古代,以“仁”来评价一位皇帝可是最高的评价,“为人君,止于仁”,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

之所以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

1.刘太后垂帘延续旧制

宋仁宗赵祯登基时只有十二岁,朝政把持在刘太后手中,许多朝政大事都不是由赵祯说了算,在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十一年间,当时的北宋重文政而轻武事,这和太祖赵匡胤时期所制定的制度有着重要关系。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北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使出一招“杯酒释兵权”的妙计,收回大将兵权,降低武人的地位和势力,而以士大夫为尊,重视文政,所以有宋一代,文人士大夫地位都是很高的。

而这种重文轻武的策略被宋太祖赵匡胤之后的历任皇帝延续,刘太后在垂帘听政期间,更是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像当时的王曾、张知白等文人就受到刘太后的重用。这种策略再加上刘太后时时的教诲,深刻地影响到宋仁宗赵祯,即便在亲政之后,也是延续旧制。

2.宋夏战争失败以和为贵

宋仁宗执政期间,对外战事主要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冲突,而且败多胜少。在赵祯亲政后的第五年,夏景帝李元昊脱宋自立,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先后多次较量,在经历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战役之后,宋朝损失惨重,大将韩琦及主战派范仲淹先后被贬。

而此时的西夏亦无力继续坚持战事,双方议和,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赐给西夏大批绢银茶等,以示和义。

到了辽国这块,辽兴宗耶律宗真亦是陈兵宋境,宋仁宗赵祯此时已是无心战事,因此和辽国协议,以增加岁币作为条件,继续维持檀渊之盟的协议。

自此之后,宋仁宗赵祯将重心放在了内政文事上,和平长达半个世纪,承平日久的北宋君臣坚持和谐发展,也就不会想着收回所谓的“燕云十六州”这类劳心累肺的事情了。

以上一点拙见,欢迎更多关注+讨论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