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养关系(民国(民国算一个朝代吗民国与秦朝和隋朝有相同的地方吗)_老舍_巡阅_北洋

本文目录

  • 民国算一个朝代吗民国与秦朝和隋朝有相同的地方吗
  • 每天早起的人,会成大人物吗为什么
  • 你听过老辈人讲的民国时的真实事情吗都有哪些
  • 民国才女赵清阁,与老舍什么关系,为何终生未嫁苦等60年
  • 民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当时的民国比清朝进步是发展吗
  • 民国时存在的姨太太问题,建国后咋解决的那些姨太太都去哪了
  • 民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 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有什么渊源为什么感觉二者关系很密切
  • 民国巡阅使,护军使,镇守使是什么官
  • 《山海经》记载的食玉的白民国与良渚有关吗

民国算一个朝代吗民国与秦朝和隋朝有相同的地方吗

民国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推翻了封建王朝,新文化新思潮风起云涌,民国是出大师的时代钱学森、胡适,闻一多等等 群星璀璨 ,不仅照亮引领了民国,而且也成为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创造者 ,民国是一个强大的时代中国人民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使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而不是被肢解分裂 ,奠定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基础,民国也是诞生共和国的基础 ,孙中山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和隋唐一样,民国共和国是中国人民革命奋斗的不同阶段,是延续和传承发扬的关系。

每天早起的人,会成大人物吗为什么

每天早起的人,会不会成为大人物只有老天知道,早起与人物大小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与工作关系而已,如果是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果是虫,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哈哈!

你听过老辈人讲的民国时的真实事情吗都有哪些

从前听过,我婆婆(奶奶)讲过。最早讲的就是他见过的,什么川军打北兵,我们本地就是战场,一仗下来到处是死人。一条河沟里大半年没有人到这里,好远闻到臭气。我婆婆讲民国时期没有安静几年又打仗,一九三九年日本打来,到一九四九年日本投降。后回到老屋,屋不在了,国民党兵最坏的是三十军,到老白姓家里见什么拿什么。就是腊肉藏到屋檐墙凹里就拿走的,不敢吱声。不过国民党十八军还可以,不损坏老百姓好庄稼,不拿老白姓的家里东西。听我们队里一个老辈讲,几个兵掰老百姓的苞谷,告到长官那去,几个兵差点被打死了。还一次他看见一个国民党兵,从山上飞来一只野鸡,飞的有点高,枪一举呯的一声,野鸡掉下来了。还有一次这些当兵的,正在吃饭时,一个国民党兵拿起枪把他的长官排长打死了。班长连忙担排长一抱转了个方向,说是从对面打来的,听他们些兵平常说这排长很霸道,都挨过他的打。很多老辈人讲啊,国民党税多,捐多,不是这税就是那捐。开一支队伍来就得收马料,这是不给钱的,是捐,还有粮食也得捐。耍解放的前一年,国民党兵修什么工施到家里拿锄头,我婆婆不给,家里就这一把锄头达,不给就是一枪托打倒地上好一会才爬起来。在民国时期经常打仗,隔不到几年又打仗,我婆婆(奶奶)常说的,国民党不知道哪来的弄嘛多仗打,这都是真事。共产党来了才安静。

民国才女赵清阁,与老舍什么关系,为何终生未嫁苦等60年

赵清阁,河南信阳人,著名的女作家、家、画家,她与齐白石、郭沫若、茅盾以及老舍等都有着深厚的友谊,特别与老舍交往甚多。

赵清阁生前,曾有人读到老舍给她的10多封信,据说她当时收有老舍的信多达100多封,在去世前大半被销毁。

由于赵清阁一生未婚,两人如此密集的书信来往,使她与老舍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那么她与老舍的真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影影绰绰只能透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找出些真情来。

1914年,赵清阁出生于河南信阳县的一个地主家中,其祖父是清朝的举人,舅舅是晚清的进士,母亲更是多才多艺,不仅女红做得好,而且能诗会画。

但不幸的是,母亲在她五岁时就去世了。之后的她跟随舅舅生活,和表兄妹学习了传统诗书。八岁时,她进入省立女师附小读书。

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娶了一位新太太,同许多后妈与继女的关系一样,赵清阁也不喜欢这位新妈妈,时常处于烦恼之中。幸好在蒋光慈夫人宋若瑜的引导下,她走入了文学的世界。

在文学中,她能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将自己内心的孤独通过文学倾诉出来。但是到了初中毕业时,父亲和继母都希望她毕业后就嫁人,这样的安排与她的理想相去甚远,对她又是一种莫大的打击。

赵清阁为了躲避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愿地考入了开封艺术高中。1931年,她开始向报社投稿,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

后来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她转向了写剧本,走上了剧本创作的道路。老舍与赵清阁最初的交往,始于抗战爆发后的武汉。

1937年11月,老舍只身奔赴武汉,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同年年底,赵清阁也辗转到了武汉,成为作家流亡大军中的一员。

遇到老舍时,她24岁,正是女孩最好的年华。机缘巧合之下,赵清阁做了老舍的秘书,两人在日常的文协工作中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

除此之外,赵清阁还是当时宣传抗战文艺月刊《弹花》的主编,作为领导的老舍特意为《弹花》写了《我们携起手来》,并成为《弹花》的主要撰稿人。

据说赵清阁是一位会用雪水泡茶的女子,虽说只是偶尔的事情,但或许在她骨子里有几分妙玉的情致。但是再看她的朋友圈,似乎又不乏史湘云般的豁达。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的赵清阁,不过三十岁上下,她的朋友已经遍天下了。

白薇、谢冰莹、方令孺、俞珊、许广平、陆小曼、冰心等,这些女作家都是她的朋友。茅盾、傅抱石、齐白石等这些前辈也成了她的忘年交,田汉、梁实秋等人与她来往颇多。可以想象,她一定是一位极具吸引力的女性。

如果没有战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清丽高洁的赵清阁与已到中年世故的老舍很难有什么情感上的瓜葛。正如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与范柳原,一场战争震碎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和差异,墙还在,只是在墙下相见的两个人已不再执着于各自的文明。

正如张爱玲所言:“艳异空气的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可以觉得传奇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抗战造成交通不便,与家人隔绝两地的老舍,与赵清阁竟生出了一段乱世情缘。

老舍一直是一个有分寸感的人,他出身寒微,从小努力便为了在社会上立足、有面子,少年老成,从不放纵自己,等到有了些名望,他更是不会允许自己有什么闪失。

但是与赵清阁的情爱,却让他一反常态。在赵清阁的小说《落叶无限愁》中,她这样描述男主人公:

“他不能恢复以往的平静,他不再像从前想得那么多,那么周到,那么世故了;一个直觉的概念支配了他,使他失常,使他发狂,使他不暇顾及名誉地位,不暇顾及妻的吵闹和孩子们的哀求!这概念就是至尊的爱”。

这份爱燃烧起埋葬了许久的热情,导引他忘了现实,勇敢地“迈向诗一般境界,梦一般的宇宙。”

1948年,老舍在美国写信给他,说我在马尼拉买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这是赵清阁曾拿给《新文学史料》主编牛汉看过的老舍给她的信件。

新中国成立后吸引着众多爱国知识分子,老舍也在被亲点召唤回国的名单里。而他能写这样的犹如承诺的一封信给赵清阁,可见已是破釜沉舟了。

老舍的妻子胡絜清,同老舍一样都是满族人,但是家境悬殊,胡絜清出身于正三品的参将,而老舍则是出身于正红旗的护军。老舍曾担心门不当、户不对影响婚姻关系。

为此他与胡絜清还约法三章,要能受苦,要刻苦,还不能吵架。此外,当老舍在抽着烟不言语时,还不能打扰他,因为他正在构思。

胡絜清在与老舍相处的35年中,她很好地履行了老舍的章法,但是老舍在婚姻中却辜负对她的忠诚。

对于他们三个人的结局,赵清阁做了最后的决定。在她的小说《小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教授与一位女画家相爱了,他们相识于抗日的风火中,建立了患难友谊,成为所谓的“战时夫妻”。抗战胜利后,他们不得不从爱情的空中楼阁中,回归到和平降临的现实社会。

教授有妻子,还有两个孩子,和女画家几乎不可能有结果。情感中煎熬的中年教授,既想离婚,又担心妻子闹到学样,闹上法庭,闹得他身败名裂。但是最后教授还是做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他放下了一切,跑去女画家所在的城市上海找她。

二人充满诗意的重逢了,但好景不长,教授的妻子再次拖儿带女的出现在她们面前,女画家在理智的支配下,不辞而别,切断了他们的情感。

赵清阁也是一位将爱情放置在诗中和梦中的女子,老舍不离婚,她绝不会与他生活在一起。当老舍卷入两难的深谷中时,赵清阁抛下一句话:各据一城,永不相见。从此,赵清阁居上海,老舍住北京。

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转用信件的方式继续交流。在赵清阁生活贫困时,老舍还偷偷寄稿费给她。

赵清阁是理智而清醒的,但她也做不到如小说中那般洒脱。她的后半辈子都活在了老舍的影子里,守着一份孤独和回忆,独自离去。

她一生没有结婚,在她的客厅里始终挂着老舍当年为她题写的对联: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老舍于1966年8月24日,沉湖自尽。三十多年后,赵清阁病逝,而在生前她像林黛玉一般,烧掉了与老舍的多封通信,质本洁来还洁而去。

民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当时的民国比清朝进步是发展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别的我们不说,就简单比一比外敌入侵以后,满清和民国的不同结局。

清末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满清对外作战百战百败,而且输的非常丢人。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随便用了1万多人,几十艘军舰,竟然从中国南方广州杀到天津,第二次又从广州杀到南京,如若无人之境。

期间,英军仅仅付出伤亡523人(战死69人)的代价,就迫使满清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这还是刚开始。

在甲午战争中,面对一个本来比我们还弱的小国日本,满清一样一败涂地。

不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还被迫屈膝投降,签订条约割让了台湾和辽东半岛,赔偿巨款。

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日本就综合实力上来说,并不强于满清。

以陆军为例,当时中日两军装备相差有限,清军甚至还有不少更先进的武器。

在两军交火时,日军火力并不占优,只是炮兵训练有素,不像清军那样胡乱炮击而已。

就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联合舰队也只是占有上风而已。黄海海战北洋水师虽战败,但日本联合舰队也有损伤。更重要的是,当时北洋水师有2艘打不成的铁甲舰,日本尚且没有装备。

那么,到了民国抗战时期,两国实力又如何?

可以说,中国无论国力还是军力,都远远落后于日本。

日本有世界第二强大的海军,民国海军几乎没有实力,最大的是轻型巡洋舰,连日军驱逐舰也打不过。

空军方面,日军3000架战机,国军仅有100多架从各国买来五花八门战机。

陆军方面,日军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军队,它的师团类似于中国的军。

日军师团下属的炮兵联队,就有36到48门大口径火炮,旅团、联队、大队各级都有自己的火炮。

而国军最精锐的74军,下属的炮兵营仅有4门苏式115毫米榴弹炮、8门苏式76毫米野炮,一共12门。这在国军中,火炮数量就是逆天了。

普通的杂牌军不要说火炮,就算重机枪也是屈指可数。

抗战爆发时,整个中国200万国军仅有400多门杂七杂八的火炮,比较先进火炮还不到100门。中日的陆军火力,差距是非常惊人的。

甚至就经济上来说,当时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非常贫穷落后,很多地区老百姓连吃饭都困难。

相反,日本已经完成工业化,成为一个工业国家,工业实力大体和法国、意大利持平,是世界工业和军工强国。

日本可以自产所有武器弹药,上到航空母舰、飞机、坦克、大炮,下到手枪、刺刀、军刀。

二战时期,日本仅仅零式战机的产量就达到了10499架,各式飞机总产量高达66810架。

而中国因为是农业国,重武器产量是0,没有生产飞机的能力。

在我们看来,既然满清实力没有明显占劣势,甲午战争还是惨败后割地赔款,跪地求饶,那么民国的中国早就应该崩溃了。

然而,中国却苦战14年,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就是最直观的民国和满清的差距。

说通俗点,满清时代所有人都是奴才,国家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老百姓毫无国家民族意识,不愿意为压迫他们的人卖命。而爱新觉罗家族,也把本国老百姓当作最大敌人,不惜代价武力镇压加上思想愚民,根本无力对付外敌入侵。

民国时期,由于思想上的革命,老百姓开始有了国家民族的概念,最低程度知道人不能无尊严的活着,才有“誓死不当亡国奴”“亡国奴不如丧家犬”的概念。

就是这种观念下,很多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和日寇拼命,以避免子孙后代重复明末的悲剧,成为亡国的奴隶,任人宰割。

这就是民国最大的成功。

民国时存在的姨太太问题,建国后咋解决的那些姨太太都去哪了

1949年12月,拥有7个妻妾的国军将领范绍增率部起义,当范绍增投入到新中国的怀抱后,他的7个妻妾怎么安置,就成了最棘手的问题。

图丨民国时期的姨太太(剧照)

范绍增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川军将领,年少时曾入过袍哥,也加入过同盟会,参加过反袁护国战争,后来又被国民党军队收编,并一路成长为国军第88军军长。

范绍增由于为人憨厚,自幼就被人称为“范哈儿”,入伍参军后又被人称为“傻儿师长”,曾出现多部以他为原型的影视剧,范绍增最出名的有两件事情:

一是在1942年5月率部击毙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创造了日本陆军创建以来,第一个在职师团长被击毙的先例,范绍增也因此成了著名的抗日英雄。

二是范绍增号称妻妾成群,曾有人戏称范绍增先后娶了40多位姨太太,并把这些姨太太的故事编排得绘声绘色,但实际上范绍增有名有姓的妻妾只有7位。

图丨范绍增

范绍增的原配妻子名叫陈文兰,陈文兰比范绍增大两岁,两人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结婚时范绍增刚刚14岁,在范绍增外出参军后,陈文兰一直留在四川大竹县老家照顾公婆。

随着在外面的时间越来越长,范绍增又先后娶了张绍芬、叶邵芳、房世民、赵蕴华、何淑兰、何署熙等6位姨太太,他的7位妻妾给他生下了4男8女共12个孩子。

虽然,家里有这么多人需要范绍增养活,但当时的范绍增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压力,因为他有很多挣钱的渠道,比如跟杜月笙等人做生意等等。

正是因为来钱的渠道很多,范绍增的钱不但可以满足家人花销,还有富余的钱把姨太太赵蕴华、何署熙等人打造成交际花,结识国民党高官的太太,为范绍增加官进爵铺路。

图丨民国时期的交际花(剧照)

然而,当时间来到1949年时一切都变了。1949年9月,范绍增被任命为国民党重庆挺进军总司令。

初看起来范绍增的官职很大,但当时的国民党军队犹如丧家之犬,范绍增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虚名罢了,当时的范绍增已经决定率部起义。

1949年12月,范绍增率领2万余名官兵在四川渠县宣布起义,因为事先安排得很细致,整个起义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

不过,当起义成功后,很多人的目光又都落在了范绍增的身上,因为范绍增必须要解决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棘手问题——如何安置他的7位妻妾。

图丨范绍增的儿子范之维

其实,范绍增已经提前做好了筹划,范绍增在1949年9月20日,就召集过全家老小开会,他对家人说,想走的可以去香港,想留下的可以暂时去四川大竹县老家居住。

当时,何署熙表示想去香港,范绍增二话没说,就让何署熙带着钱财去了香港,而范绍增的其余6个妻妾则表示想要留下来,范绍增就暂时把她们送到了大竹老家。

1949年12月15日,范绍增在起义成功后,立即把6个妻妾召集在一起,开了一次特别的家庭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决定6个妻妾的去留问题。

范绍增的态度非常明确,必须坚决落实“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说在这6个女人中,需要有5个女人离开范绍增。

图丨范绍增

不过,范绍增并没有给大家选择的机会,范绍增认为自己的原配妻子陈文兰,比自己还大两岁,不但早已人老珠黄,也没有外出谋生的能力。

于是,范绍增就表示,只留下原配妻子陈文兰,其他5个女人分得一部分家产后,立即与自己断绝关系,并前往外地谋生。

6个女人听后非常伤心,抱在一起哭得难舍难分,但6个女人也知道,这是必须做出的选择,而且其他5个女人对范绍增选择原配夫人陈文兰,没有丝毫抱怨。

很快,张绍芬、房世民、赵蕴华、何淑兰4个女人,就收拾好行李,离开了范绍增,后来这4个女人辗转多地,先后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图丨原配夫人与姨太太们(剧照)

这时候,家里除了原配夫人陈文兰,就剩下姨太太叶邵芳了,叶邵芳虽然对范绍增选择陈文兰挑不出毛病,却表示自己绝对不会离开范绍增。

叶邵芳说,自己生是范绍增的人,死是范绍增的鬼,绝对不会再嫁他人。任凭范绍增怎么劝,叶邵芳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可范绍增知道,如果叶邵芳留下,那自己就违背了“一夫一妻制”,但如果自己非得逼叶邵芳再嫁,又怕叶邵芳寻了短见。

最终,范绍增只能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他把叶邵芳送到了成都居住,打算用距离拉开两人的关系,这样时间长了,叶邵芳或许就会选择再嫁。

图丨民国时期的姨太太们(剧照)

然而,范绍增低估了叶邵芳的执着,叶邵芳始终坚持“从一而终”的思想,几年后组织根据范绍增的实际情况,特批叶邵芳回到范绍增的身边,负责照顾范绍增的生活。

以上,就是范绍增7个妻妾的安置情况,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反映出了,民国时存在的姨太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解决的。

其实,表面上看,古人妻妾成群,但实际上在我国古代,一直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在古代,妻子只能有一个,但妾可以有很多。

这样的婚姻制度,对女人是不平等的,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1950年5月1日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中,就专门规定了:

“男女婚姻自由,实施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图丨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

这也正式宣布了,过去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在这部《婚姻法》刚颁布的一段时间里,依旧有少数人违法纳妾,甚至把“小妾”当作自己的私产。

比如,湖北一位叫李成才的地主,仅因怀疑小妾张青莲与他人有染,就将张青莲活活打死,而且李成才在被抓住后,竟然还口口声声地说,张青莲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想怎么处置都行。

最终,李成才自然为自己的无知和残忍买单,经过审判,李成才被判处死刑。很快,类似的案例就被宣传报道出来,所有男人也都知道了,以后再也不能纳妾了,可以说这绝对是时代的进步。

不过,我国在禁止重婚、纳妾的同时,还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1952年出台了《关于婚姻法实行以前重婚的处理原则的规定》,里面特别提到:

“在1950年5月1日以前形成的重婚,由于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所造成的,一般不加以干涉,如果当事人提出离婚要求的,则准予离婚。”

这个规定,即考虑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又进一步保护了女人的权利,因为按照这个规定,如果符合条件,那男人就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图丨民国时期男人与原配夫人(剧照)

综上所述,回到题主的问题,民国时期存在的姨太太问题,其实绝大多数都以离婚告终,也就是那些姨太太恢复了自由身,然后再嫁他人,至于像叶邵芳那样回到范绍增身边的则属于少数。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于叶邵芳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民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1946年11月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条约约定:中美两国人民与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另一个国家旅游、求学、定居、做生意(关税低至只有几个百分点)。

是不是看上去很公平?是不是有似成相识的感觉?和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时,公知们吹嘘的一样:“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更便宜的价格买国外商品。”

在1946年,但是一个全球最强大的工业国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自由“友好通商”会是什么后果?

大量外国货(主要是美国货)潮水般涌进中国:从汽油到汽车,从电灯到电影,从面粉布匹到棉纱白糖,从口红丝袜到领带皮鞋,甚至铁钉和香烟都是USA制造!国内民营企业几乎无法生存,纷纷倒闭——大量民族企业倒闭的后果就是大量工人、职员失业,城市次序失控。老百姓连饭碗都丢了,还能“过上好日子吗”?1947年10月国民政府财政就崩溃了。

当全民都开始使用美国货的时候,意味着全国老百姓吃穿用度都在用国民党政府外汇储备!这么干别说是民国,就是现在的美国也扛不了几天啊!

以史为鉴,大家明白中国政府为什么硬怼美国贸易战了吧。同时,贸易战时宣传美国是为中国老百姓谋福利的公知有多么混账!

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有什么渊源为什么感觉二者关系很密切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之时,广州政府领导的北伐军只有八个军10万人枪,其中何应钦的黄埔第一军不过2万人,然而到了二次北伐的1928年初 ,大约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仅老蒋的第一集团军就拥兵达30万之众,这些部队都是哪里来的?招收的少量新兵之外,绝大部分都是收编的原北洋军阀部队。

(第74军军长施中诚是直鲁联军出身)

尤其是老蒋自领的“东路军”一路上招降纳叛最为迅猛,陈仪的浙军部队、陈调元的皖军部队、以及赣军部队,绝大多数脱离了孙传芳的指挥,摇身一变成为“国民革命军”。包括后来的侍从室第一处的两任主任:贺耀祖和林蔚,也都是这一时期投蒋的,所以说,国民党的政府和军队中,从南京政权1927年成立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北洋元素。

我们不妨看一下二次北伐时第一集团军的作战序列,就大概知道蒋系部队里面有多少“北洋余孽”了:该集团军当时下辖四个军团,其中第一军团刘峙所部,还算以黄埔系军队为主(也不是全部),而第二军团陈调元、第三军团贺耀祖、第四军团方振武,所率领的部队基本都是杂牌,也就是投蒋的原军阀部队。

实际上,冯玉祥和阎锡山两大军头也得算是脱胎于北洋军阀,冯玉祥是直系军阀部队出身,一度为曹锟、吴佩孚的部下,只是由于不受待见,才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反戈一击,组建了自己的“国民军”,然后参加了军阀混战。他被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的时间点,已经是从苏联回国的1926年8月,换句话说,在此之前他根本不是什么“国民党”,那么他的将领和军队同样如此。

阎锡山早年更得算是北洋军阀的一部分,无非自成体系罢了,他曾经听命于袁世凯、也曾经就任张作霖安国军的“副总司令”,直到1927年6月,习惯见风使舵的阎锡山眼见北伐军势如破竹,才在广州方面的拉拢下宣誓“效忠国民政府”,于是他和部下们就这样集体加入了“国民党”。说句不好听的,冯玉祥和阎锡山以及他们的部下,对“三民主义”是咋回事都未必清楚,无非就是顺应潮流“半路出家”而已。

(阎锡山早年就是北洋军阀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的另外三个集团军,在会攻平津期间,也收编了大批军阀部队,在整个北伐战争中,除去伤亡部分和逃回东北的奉军主力外,近100万北洋军阀部队中(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等),至少有一半成为了“国民革命军”。四大集团军二次北伐出征时的准确兵力是:第一集团军29万人、第二集团军31万人、第三集团军15万人、第四集团军24万,合计不过99万人。

然而到了1929年的南京编遣会议之前,全国军队已达200万之多,去掉已经易帜的东北军和西南军阀部队,四大集团军拥有的兵力也超过了150万人,可见国民革命军的膨胀之快和收编的北洋部队之多。在这次编遣会议上,老蒋提出了裁军的口号,因为国力确实养不起这么多的军队,当然,黄埔系的私心也相当之大,在拟定的八个编遣区中就控制了四个,其他几个军头当然不服,由此成为中原大战的主因。

(冯玉祥直军时期)

大批北洋军阀部队被收编之后,带来了两个严重后果,其一是许多原北洋军的将领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将领,比如在1935年的首次铨叙军衔时,陈调元、何成浚、朱绍良、万福麟、于学忠、何键、刘镇华、龙云、徐源泉等原军阀部队将领,均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几占总数的一半,至于中将和少将就更多了。我们所熟知的第74军第57师,前身就是张宗昌直鲁联军的部队,包括师长施中诚也是同样的出身,也就极大影响了国民革命军原来的军官团构成。

其二是不分良莠地大量收编北洋军阀部队和依附于北洋政府的地方游杂武装,使大量旧军阀部队的官兵涌入北伐军中,期间又未经认真和系统的改造,基本上就是换个番号、换个军装和帽徽,其他没有什么改变,如此就使旧军阀部队的恶习被原封不动地带进了北伐军中,从而破坏了北伐军原来的素质和纪律。所以从1928年起,所谓的国民革命军已经向新军阀部队的性质进行演变。

(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也是军阀出身)

因为国民党右派势力对收编和扩编的军阀部队是不加任何选择的,只要对方有加入国民革命军的要求,就立即同意并全盘接收,比如川军、滇军、鄂军、豫军、陕军、马家军等等,甚至包括孙殿英、刘镇华这样的土匪武装,包括后来出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他的30多万东北军也不过是原来的奉军换面旗子而已。某种意义上,国民革命军到1929年前后,已经成为了一支“新的北洋军”,无非是换了政府换了头头。

军队系统只是一方面,在北洋政府倒台的过程中,大批官僚和旧吏,也被南京国民政府留用甚至重用,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国民党对于基层政权确实无力进行改造,只能留用原北洋政权组织和官吏,继续行使统治;另一方面,南京政府也确实缺乏治国理政的文官群体和专业人才,乍一成为诺大中国的新统治者,吸收北洋旧吏也是无奈之举。

(浙军陈仪)

比如老蒋的把兄弟黄郛,原来就是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和“教育总长”,还出任过北洋政府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代表团顾问,1926年起受邀南下,换个身份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官员,历任上海特别市市长、“外交部长”,后北上说服冯玉祥、阎锡山附蒋,也是老蒋对日政策的核心幕僚。再比如北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也就是拒绝在巴黎和会协议上签字的那位,原任北洋政府驻美公使、外交总长等要职。

结果南京政府成立后,他又于1932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驻法国公使,甚至出任了1945年联合国制宪时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团长,第一个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我们所知道的抗战初期著名的汉奸父子“黄浚案”,这厮在成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之前,也是原北洋政府外交部的官员,因此以这些人为代表,南京国民政府其实接收和留用了大批原北洋政府的外交、经济和行政官僚。

所有这些军事和政治官员,都只需要履行一道简单的手续,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党员”和国民政府的官员,这样的做法固然有益于国民党迅速掌握政权和稳定了局面,但也极大破坏了原有成分,这些人虽然头顶青天白日徽和担任国民党、国民政府的军政职务,其实不过是换个地方吃饭而已,由此也造成国民党的组织严密程度、战斗力、凝聚力均大大下降,恐怕也是败亡大陆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妨做这样的结论,所谓的南京国民政府,其实就是以老蒋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在军事上击败北洋军阀后,基本继承了北洋政权衣钵的产物,包括国号也没有改变,都是“中华民国政府”。所以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关系,已经不是渊源的问题,而是在历史大潮中形成泥水混合很难界定,最终形成了一个军政大杂烩,老蒋和国民党,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完成国家的统一。

(于学忠曾是奉军的大将)

民国巡阅使,护军使,镇守使是什么官

辛亥革命之后,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正所谓新朝要有新气象,再加上此时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了便于统治,哪怕是名义上的统治,民国中央政府开始在各地设立一些新的官职。大的如巡阅使、护军使,小的镇守使等等,那么,这些职务是什么意思呢?分别又有多大的权力?

军阀割据的民国

先说巡阅使。民国成立的当年,在袁世凯就任总统职务之后,为了拉拢谭人凤,将其任命为长江巡阅使,这也是巡阅使一职最早出现的时间。随后,时间过了12年之久,至到1924年12月11日,担任北洋政府临时执政的段祺瑞才下令裁撤巡阅使,也就是说,巡阅使一职在民国共存在了12年之久。

民国时期,曾担任巡阅使一职的人有很多,例如赫赫有名的东北王张作霖,就曾担任东三省巡阅使;巅峰时期曾占据广东和广西两省之地的旧桂系军阀陆荣廷,则被北洋政府任命为两广巡阅使;同样在巅峰时期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也曾担任直鲁豫巡阅使。其他还有如苏皖赣巡阅使、两湖巡阅使、热察绥巡阅使、闽浙巡阅使等等。

曾担任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

从这些巡阅使的名称和担任的人,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巡阅使至少辖有两省以上的地盘。民国时期,并非每一个省都设置了巡阅使。而且,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巡阅使的人,往往已经实际占据了巡阅使所辖的地盘儿。

也就是说,巡阅使其实是北洋中央政府为了安抚地方大军阀和实力派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如果类比古代封建社会的话,那么,巡阅使大概与地方割据的藩王类似,而这些割据一方的藩王所能辖有多大地方,也与他的实力有直接关系。

因此,从始至终,巡阅使其实一直只是一个临时特殊措施,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制度。也因此,跨越数省之地的巡阅使究竟所辖哪几个省的地盘,也与被任命为巡阅使的军阀密切相关。这些割据一方,对于中央听调不听宣的军阀们之所以接受巡阅使的职务,除了并没有实力挑战中央、统一全国之外,接受巡阅使一职,也能够使他们对于所辖地盘的统治名正言顺。

北洋军阀时期

由于巡阅使只是一个临时特殊措施,因此,能够管辖数省之地的官职,在北洋时期并非只有巡阅使一职。其他还有经略使、筹边使、督办等职务。例如直系军阀首领曹琨,曾担任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这个职务理论上,曹锟具有管辖四川、广东、广湖南、江西四省之地的权利。而曾担任蒙疆经略使的东北王张作霖,所辖的地盘,也将察哈尔、绥远、热河三地纳入统治范围。

如果说巡阅使能管辖一省以上的地盘的话,那么,护军史就是典型的省级军阀了。护军使与巡阅使一样,都是临时措施。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护军使暂行条例》。北洋政府任命的护军使分为两种,一种是并没有军政长官的省区,而一种则是有军政长官的省区。

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

没有军政长官省区的护军使最为简单,他们能够节制全省的军队,与督军、都督或将军无异,都是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例如,曾担任吉林护军使的孟恩远,在东北王崛起之前,他就是吉林省的最高统治者。

至于有军政长官的省区护军使,则一般只能享有本省的部分地盘。例如在上海地区设置的淞沪护军使,一般管辖的区域就是上海滩一地。不过,虽然名义上护军使职位在本省军政长官之下,但实际上,护军使是否听从本省的军政长官,完全根据护军使的实力。实力强劲的护军使完全可以自行其是,将本省军政长官撇在一边。

淞沪护军使卢永祥

而镇守史则是三个职位中管辖区域最小,级别也相对最低的地方军政长官。北洋政府设置的镇守使,一般设在各个省重要区域内设置,主要职责为负责绥靖地方。

而能够担任镇守使,一直的通常为北洋军队中的师长、混成旅长或旅长。也就是说,镇守使一般由军队的少将或中将担任。如同巡阅使和护军使一样,镇守使将也能够所管辖范围内的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因此,许多镇守使其实就是割据一方的小军阀。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镇守使,莫过于西北军首领、大名鼎鼎的基督将军冯玉祥。1918年,担任第16混成旅旅长一职的冯玉祥,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湘西镇守使。冯玉祥因此率领军队驻守常德,开始在常德地区对于军队进行大力建设。

冯玉祥

与此同时,冯玉祥在湘西镇守使任上,也对于湘西地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设,例如他进行了戒烟、妇女放足、整顿教育、兴办实业等措施。也正是在湘西镇守使职位上,冯玉祥的实力有了巨大的提升,著名的西北军十三太保,也是在这时候形成的。

不过,无论是巡阅使、护军使还是镇守使,终究只是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局面下妥协的产物,也是军人政治的典型。被管辖地区百姓的福祉,全部在军阀们的一念之间。因此,这种模式当然是不正常的,也是无益于国家的。

《山海经》记载的食玉的白民国与良渚有关吗

白狄(翟)为夏神炎帝族西方白帝太阳神少皞金天氏之子白民后裔,白民又称“一目人”(一目就是甲骨文白字的外形)。炎帝族人因为具有“深目、高鼻、肤白”的特征,故又被称为鬼方,其姓多带鬼字,如魏、隗、嵬、磈、媿槐(怀)、鬼(谷子)。炎帝族又崇拜鸟,如炎帝帝俊的儿子帝鸿(江)的象征就是“状如黄囊(鹦鹉),赤如丹火”,石峁遗址出土的陶鸟就是帝江的象征。石峁遗址就是白狄的发源地,他们原住山东临沂地区,被黄帝打败后逃往陕北石峁遗址、晋南陶寺遗址、湖北石家河遗址重建家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