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养活穷奢极欲、好吃懒做的美国人?历史上那些权臣是如何穷奢极欲的_汉武帝_穷奢极欲_慈禧

本文目录

  • 是谁在养活穷奢极欲、好吃懒做的美国人
  • 历史上那些权臣是如何穷奢极欲的
  • 你认为人类会不会在追求穷奢极欲的物质享受的路上走向灭亡
  •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穷奢极欲你会骂她恨她吗
  • 夏商时期的历史记载那么少,对商纣王穷奢极欲的夸张描述真的可信吗
  • 汉武帝穷兵黩武、穷奢极欲,步秦始皇后尘,却为何能免亡秦之祸
  • 为什么大清在祸国殃民穷奢极欲的慈禧太后主政下还能撑40多年

是谁在养活穷奢极欲、好吃懒做的美国人

是全世界人民在养活老美,因为大家都喜欢人家那绿纸纸。人家就印那个绿纸纸,不干别的,大家用自己生产的各种商品去换人家这绿纸,人家不收了自己还发愁。就是这样

历史上那些权臣是如何穷奢极欲的

穷奢极欲这个问题上,古代权臣们将来是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今天稍少校打算举出10个例子来。来个排名。

废话不多说,起锅烧油。

TOP10清朝雍正时的年羹尧。

年羹尧在西北大营做抚远大将军时,专门设立了一支200人的队伍,从四川挑着新鲜的白菜到西宁。白菜到了西宁之后,外面的菜叶子菜帮全不要,只留里面拇指大小菜心儿。这就是年大将军吃的炒白菜。

TOP9悯农的作者李绅

提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都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而感动。作者李绅,在当了官之后。干了一件事儿:他喜欢吃炒鸡舌,他每顿饭都有一盘炒鸡舌。鸡的舌头只有那么一点儿,每一盘子炒鸡舌需要300多只鸡。

TOP8商纣王

提起商纣王,我们眼前浮现的就是酒池肉林。商纣王为了享受,在沙丘建立一座宫殿,宫殿里面有一个游泳池般大小的池子里面全是盛满了美酒。旁边还有一个篮球场般大的地方,悬挂的全是各种烤肉,每天渴了就到游泳池里喝点酒,饿了就到肉林里面割块肉。就这样过着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

TOP7周幽王

周幽王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家伙。他比商纣王要更大气。纣王不是建立一个游泳池半大桥的酒池吗?那我就建一个足球场般大小的酒池。据史料考证:周幽王的酒池是可以在上面划大船的。

TOP6唐明皇李隆基

杨贵妃是喜欢吃南方的荔枝的。唐明皇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专门让人快马加鞭,从岭南把荔枝运到了西安。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度,800里加急恐怕都不行。估计最少是1600里加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TOP5西晋时的王济

晋武帝(司马炎)到王武子(王济)家吃饭,王武子准备饭食,用的都是琉璃器皿。侍侯的婢女有一百多人,穿的都是绫罗绸缎,手里擎着食品。王家蒸的乳猪味道鲜美,和通常的味道不同。武帝感到奇怪,就询问王武子。王武子回答说:“ 这是用人奶喂的小猪。

TOP4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一天两顿主餐,一顿是120道菜,两顿加餐,每顿20到50道菜。

坐火车外出期间,火车上拉了150名厨子。 50名三等厨子,点火烧煤。50名二等厨子递材料辅助。50名一等厨师做自己最拿手的菜。

TOP3石崇

西晋时的石崇是个很有名的富翁。到了什么程度呢?晋武帝赐给他的舅舅两尺高的珊瑚,石崇一下子拿出好几个来3尺4尺高的珊瑚。家里所有的白银都铸成了3000斤一个的大球——没奈何。

TOP2和珅

大家都知道他贪污了大约10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20年的财政收入。而据说和大人喜欢吃珍珠养颜,把珍珠磨成粉吃下去。每一天吃一颗珍珠,每颗珍珠价值1万两白银。后世的慈禧太后身为一国之主,也是隔半个月才能吃一颗。和大人是每天吃一颗,一年吃掉300多万两白银。

TOP1明武宗时的大太监刘瑾

刘瑾其收受贿赂所得据说合为33万公斤黄金、805万公斤白银。这么看上去,貌似刘瑾没有和珅有钱。但我们按仔细算一算。明朝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等于清朝的三倍。

按照现在黄金和白银的比例计算,一克黄金300块钱,一克白银10块钱。一公斤黄金大约等于30公斤白银。33万公斤黄金大约等于930万公斤白银。

也就是说刘瑾拥有的白银大约是1700万公斤。按清朝时的购买力,大约等于5100万公斤清朝的白银。而古代一斤等于16两,一公斤约等于32两。5100万公斤白银约等于16.32亿白银。

所以刘瑾才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富有的。

你认为人类会不会在追求穷奢极欲的物质享受的路上走向灭亡

纵观人类发展史,尽管不乏穷奢极欲的帝王,醉生梦死的王朝。抑或昏庸愚昧的君主,暗无天日的朝代。但是,历史总能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凤凰涅槃,又获重生。而每一次历史的曲折反复,都预示着新的革新和进步。所以人类对物质永无止境的欲望,换个思维方式看,它虽然用罪恶血腥破坏过生产力,阻碍过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又从反面触发了社会变革,间接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因此,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一直向前,而不是向后,人类的物质文化水平是向高而不是向低。所以,人类对物质的穷奢极欲不会毁掉人类,而只会促使人类用理性和智慧去解决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并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人类前进的进程是永无止境的。人类不会自毁,我相信。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穷奢极欲你会骂她恨她吗

《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曾经这样评价慈禧武则天:慈禧在看戏的时候武则天人家在看公文, 慈禧在吃几百道菜的时候武则天忙的连晚饭都顾不上吃。这就把人代入一个误区,慈禧贪图享受不干活。实际上并不对,贪图享受不代表不干活。

慈禧自垂帘以来重用曾国藩灭了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重用李鸿章灭了捻军。重用左宗棠从英俄手中抢回新疆。慈禧不顾反对,坚决提拔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上打败了法国陆军,成功阻挡法军进入中国的西南门户,通过《中法合约》清朝还抢回了台湾。洋务运动,也效果显著,列强也暂时停止对清朝的疯狂侵略。

同治皇帝死后,慈禧选中光绪,慈禧是对光绪寄予厚望的,可无奈光绪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实际上,乾隆之后的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晚清慈禧已经是目前清朝最好的选择。戊戌变法好不好,好,但那个时候的清朝已经经不起折腾了,一艘破船不去折腾它它还能航行,折腾一下只能加速他的灭亡。

慈禧是太后一个很有政治天赋的人,但慈禧太后也是极度自私的一个人,她认为身为统治者就是来享受的,这点和明朝嘉靖皇帝很相似。偏偏这样一位却是唯一能镇的住晚清场面的人。曾国藩为什么不反?还不是因为慈禧处理得当。如果慈禧死的早,都不用等到袁世凯,李鸿章都有可能颠覆清朝。

夏商时期的历史记载那么少,对商纣王穷奢极欲的夸张描述真的可信吗

不可信,完全不可信。

史书上对于商纣王的描写都是后世的儒生编造的,如果不把商纣王描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就不能说明周朝替代商朝的合法性。

把王朝的末代皇帝抹黑,一直是古代中国文人写历史的传统。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新王朝立朝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要是人家原来的皇帝贤明,你就把人家推翻自己登上皇位,这是不符合道义的。

一定是前朝的皇帝已经昏庸无道,天人共愤,你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才可以去推翻他,这样才有合法性。把前朝的皇帝抹黑,是对新王朝最大的包装。

隋炀帝被抹黑,成为昏庸无道的暴君就是最好的例子。

儒生们把灭国的皇帝写成穷奢极欲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希望靠这些案例教育当朝的皇帝和皇帝的继承人,在帝位上不能胡来,一定要按照儒家的规范来要求自己。

在真实的历史中,商纣王不但不是昏庸无道沉溺于美色,还是个励精图治精明强干的人,但是商朝的国力被西周的国力超越,然后商朝被西周打败。

根据有限的史料,商朝在纣王之前一直处于内乱,所以商朝的诸王一直不得不到处镇压叛乱,纣王上台以后还不断发兵征讨东夷,正是不断的战争让商朝的国力衰退西周才能顺势崛起超越商朝,并最终打败商朝。

最早记载纣王罪行的《尚书》只说了他“贪杯,好色,宠信小人,信天命,疏远宗室,轻视祭祀”六条罪行,在没有新证据出土的前提下,纣王的罪行越到后世越丰富,大家写的越绘声绘色,这就完全说明了,纣王一直是被抹黑了,因为儒生们需要一个反面教材来教育大家。

汉武帝穷兵黩武、穷奢极欲,步秦始皇后尘,却为何能免亡秦之祸

武帝跟始皇帝的错很像,都是好大喜功,长期征伐导致百姓的赋税、兵役劳役极重,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水深火热,而且汉武帝连年征战,造成的结果就是:“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到了汉武帝晚年,社会矛盾已经极度激化,亡国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就够了。但是,这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始终没有出现,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秦朝为什么亡国呢?因为秦末农民大起义、六国复燃。而汉武帝为什么没有亡呢?因为汉武帝对中央集权的强化要远远大过秦始皇。地方的反对势力成长不到可以威胁朝廷的地步。汉初七王之乱之后,地方藩王的权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了,而汉武帝又采取了“推恩令”,“酎金夺爵”等措施,把地方势力再一次削弱。汉武帝时期不是没有造反的,也有,像淮南王刘彻、衡山王刘赐等都参与了谋反活动,但是大多规模太小,有的甚至在萌芽状态就被浇灭了。闹得沸沸扬扬的南阳郡起义撑死了也就不到万人而已,对中央难以构成什么大威胁。

第二,汉武帝能够避免秦祸,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汉武帝的“家底”要比秦始皇更雄厚。说到底两人都是“败家子”型的君主,但是秦国连年战争,农业生产被极大压制,攒下来的底子也早被秦始皇打六国祸祸得差不多了。而汉武帝不一样,汉初无为而治加上“文景之治”可是攒下了大量的家底的。文景时期,太仓里的粮食可是都装不下了的、连串钱的绳子也因为陈陈相因而朽断。国富民丰可见一斑。这样的好家底,为汉武帝的放肆挥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是汉武帝自身的原因了。其实,汉武帝本人对自己的作为有着清醒的认识。“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他对自己的种种“暴行”只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的措施其实和列宁的“战时政策”是有共通之处的,都是暂时的非常手段,以支持国家机器运转。必要的时候,是要进行转变的。只是转变的时机怎么把握,就要看君主的个人领导才能和政治敏锐力了。所幸,汉武帝还行。汉武帝的个人素质和驾驭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是顶级的。所以,虽然国家已经面临崩溃,但是被及时悬崖勒马刹车止住了。到了晚年,在尽力了巫蛊之祸思,汉武帝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通过罪己诏,汉武帝改弦更张,把国家发展重点从开拓进取转到了积极守成方面,重新确立了新的国家政策走向,为后来的昭宣中兴提供了理论依据。汉武帝通过《轮台罪己诏》确立了自己身后国家政策的基本走向。

第四,汉武帝和秦始皇不同的是,汉武帝对自己的身后事作了明确的安排部署,这一点比起秦始皇逼死扶苏,让胡亥继位,就强的多了!汉武帝留下的顾命团队: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等人个个都是有能力的大臣名将。他们贯彻了汉武帝的指示,把国家又从危机边缘拉了回来。不得不说,这也是汉武帝的一次大的战略眼光。

为什么大清在祸国殃民穷奢极欲的慈禧太后主政下还能撑40多年

慈禧之所以可以凌驾于皇权之上,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她心狠手辣,让她牢牢的掌握了皇权。但这仅仅是她居于权力巅峰的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1.控制群臣,平衡各派势力

慈禧在位期间,先后游走于各个政治派系之间,皇帝派系、八大臣派系、恭亲王派系、汉族官僚、慈安派系……这些他身边的政治人物,有的是他的至亲,有的是他曾经的心腹,更有欲将其杀之而后快的宿敌。慈禧针对这些人,既没有一味打击消灭,也没有谄媚拉拢,而是将各个派系进行排列组合,远交近攻,按照时间推移逐个利用,之后再瓦解。这些曾经风起云涌的各派势力,在慈禧的手腕游走之下,逐个消声遗迹。

2.灵活应对新的国内外情势

清朝末年,随着南海海面炮声隆隆,中国从封建社会步入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原有的社会生态被打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激荡澎湃,这也给这位仅受过非标准的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女人一个巨大的考验。但慈禧在面对这样的变局时,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逐步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逐步推行了相对务实的洋务改革。虽然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她曾经一度阻挠改革,并且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3.夫家子弟接连短命而亡,无奈上位

清王朝后期的皇帝寿命很短:咸丰皇帝(慈禧丈夫)30岁去世;其子同治皇帝19岁病逝,绝后;光绪皇帝稍微多活了几年,38岁去世,竞和慈禧死于同一天,而且有生之年几乎没有真正执掌皇权。慈禧的亲儿子,同治皇帝登基的时候,年仅6岁,的确是因为年纪太小,根本无法亲政。谁来帮助小皇帝呢?之前的经验是由太监或亲王来辅政,但身为母后的慈禧基于历史的教训和自己的思考,坚决弃之不用,认为如果他们辅政,一定会威胁到自己儿子的皇权。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是真心希望权利掌握在自己儿子的手里。所以坚持垂帘听政,目的很简单——防止皇权旁落。

内容来自看鉴学术指导专家王开玺教授的《晚清的四张面孔(东方出版社出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