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真实历史事件吗(历史上刘禅投降后真的是乐不思蜀吗)_司马_蜀汉_蜀国

本文目录

  • 历史上刘禅投降后真的是乐不思蜀吗
  • 刘禅在曹营真的是乐不思蜀吗
  • 亡国的刘禅被俘之后真的乐不思蜀
  • 三国时期,被说成乐不思蜀的刘禅,真的是个笨蛋吗

历史上刘禅投降后真的是乐不思蜀吗

在三国的后期,天下三分俨然已是大势。但自诸葛亮死后,蜀国仅剩姜维苦苦支撑,蜀汉政权衰落已经是不可避免了。而早以在一旁虎视眈眈的魏国则乘机侵入,在公元263年,魏国大军兵分三路,直抵蜀国首都,后主刘禅在大臣的劝告下,向魏国投降,割据一方的蜀汉政权就此灭亡。

刘禅在投降后,司马一家对其待遇是比较不错,锦衣玉食少不了,又无须管理政事,让原本就乐于享受的他还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只不过,远在蜀地的百姓们却没有这么好运了。

当时带头攻入蜀国境内的便是钟会以及邓艾,当时的邓艾率一支奇兵,抄小道进入蜀地,兵临蜀国首都。在后主刘禅投降后,邓艾自持有功,行事嚣张跋扈,甚至不把自己的主将钟会放在眼里。而手握兵权的钟会在占领蜀地之后也早就心怀不轨,为了蒙蔽司马家族,他就借助邓艾之事,密报朝廷,说邓艾有谋反之意。

远在朝廷的司马昭对此十分重视,于是下令逮捕邓艾并将其送往洛阳。但邓艾的囚车一走,钟会就按耐不住了,再加上蜀国降将姜维的不断蛊惑,钟会便宣布谋反。想以蜀地之险割据一方,做第二个蜀国。但钟会立足未稳,再加上司马昭在听闻钟会谋逆之后,立即亲自出征,率领10万兵马,一路势如破竹,迅速便将这一次谋逆平叛,主谋钟会也因此死于乱军之中。

然而,蜀地易守难攻。在钟会死后,他原本的部下们因为群龙无首,无人能够有效约束他们,于是叛军们借助蜀地权力的真空,纷纷四处作乱,蜀地就此乱成一锅粥。

叛军们肆意的屠杀百姓,还将原本蜀国的旧部们的家属屠戮一空,像蜀地的太子和名将姜维家属自然逃不了被屠戮的下场。尤其是当初和蜀地有宿怨的一些将领,像当初的庞德之子庞会,为报当年关羽杀其父亲之仇,在进入蜀地,庞会便借此机会将关氏一族的后入全部杀光。

叛军烧杀抢夺,几乎是让当时天国的蜀地沦为人间的炼狱一般。这一场混乱持续了长达数日之久,司马昭担心引发更大的骚乱,于是就命令临近的大将司马瓘出面镇压,并且约束那些部将,这才让局面渐渐平定了下来。

刘禅在曹营真的是乐不思蜀吗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我们都知道乐不思蜀的故事,很多人都认为刘禅很聪明,躲避了杀身之祸。实际在历史上有个人就和刘禅不一样,他也是亡国之君,他直接和西晋的司马炎对刚,但是人家还是好好的,最后平安去世,这个人就是东吴的的末代君主孙皓,据《资治通鉴》记载,东吴灭亡之后,有一次晋武帝大宴当时前来朝贡的国家使者,晋朝的大臣,太学的学生,可能是为了炫耀一下,晋武帝故意让人领着孙皓前来参加宴会,在孙皓带着东吴降臣行礼到座位上坐好,晋武帝对孙皓说:“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贾充就对孙皓说:“听说阁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剥人面皮,这是什么样的刑罚?”孙皓说:“有做为臣子却弑杀他的国君以及奸险狡诈不忠的人,就对他用这种刑罚。”贾充和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弑杀过曹魏的皇帝曹髦,孙皓的话让司马炎和贾充都很尴尬。但是孙皓最终也没有什么处罚,照样活到了去世。

相比之下司马昭故意让人演戏蜀技,群臣感伤,刘禅却高兴的不得了,最后还来了一句说:“此间乐,不思蜀”。后来郤正教刘禅回答思念故土,后来司马昭再问,刘禅才回答了上来说思念蜀汉故土,司马昭很奇怪说:“这么像是郤正教的”。刘禅说:“真的是郤正教的”。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郤正在晋朝担任巴西太守,在当时很有名气,最后自然去世。所以司马昭感慨刘禅: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刘禅这么无情,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够达到呢?

亡国的刘禅被俘之后真的乐不思蜀

感谢邀请。

我们都知道在蜀汉景耀六年,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在谯周的建议下,刘禅最终向邓艾投降,蜀国就此灭亡。而后刘禅一家被举家迁往洛阳居住。

为了验证刘禅没有复国之心,司马昭特意举办宴会邀请刘禅及蜀国旧臣参加,并在宴会中故意上蜀国的节目。蜀国旧臣看了后,纷纷为亡国而感到伤心难过,只有刘禅一人看的津津有味,对亡国之情无动于衷。司马昭问:“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自此就有了“乐不思蜀”这一词。

原文如下:

《三国志·蜀书·后主纪》: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那在这里我们讨论刘禅是否真的乐不思蜀。

我的观点很明确,就是真的乐不思蜀。

我认为刘禅在蜀国做皇帝期间,过的并不快乐。

人家做皇帝都是一个国家只有他一个声音,要什么有什么。那为什么这么说刘禅呢?其实我们可以看刘禅做了皇帝后经历了几个时期,首先是诸葛亮时期、之后就是后诸葛亮时期,最后是姜维时期。

在这三个时期中,刘禅真正算是过得比较自由的是最后一个时期。

在诸葛亮时期中,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兼任益州牧,加之刘禅还年幼,因此蜀国所有政务都是一把抓。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诸葛亮对于刘禅灌输各种明君的思想,还总是亲自教导行为规范,同时还为刘禅配备了蒋琬、费祎和董允三个贤臣教导并规劝刘禅。

刘禅甚至想扩充后宫还需与他们商量,但是最后不被允许而没能扩充后宫。

后诸葛亮时期,蒋琬与费祎执政期间,一切基本都还是遵照诸葛亮的政策来执行。刘禅也明白这些都是贤能之士,都是为了他还有蜀国好,所以都是妥协为主。

到了姜维时期,因为姜维常年征战不管朝堂。朝堂的贤能之士也不像前两个时期的蒋琬等人那么有魄力和威望,因此让黄皓钻了空子。但是这个时期却是刘禅过得最快乐最自得的时期。

投降之后,不仅没有每天多如山的政务,而且卸下来上一辈人让他不得不承受的中兴汉室这一重任,刘禅一下子就轻松了。因此投降后在洛阳看蜀国节目与在蜀国当皇帝时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轻松的,一个是压抑的。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刘禅做皇帝期间最大的不快乐的一点就是肩负着上一辈人中兴汉室的重任。

三国时期,被说成乐不思蜀的刘禅,真的是个笨蛋吗

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在史书和后世演义故事中都是昏庸无能的人物形像。民间就流传有“扶不起来的刘阿斗“的俗语,正史上也有“乐不思蜀”的文字记载。是不是刘禅幼年时期在长坂坡大战时受到了惊吓,还是在那时他爸爸摔他收买人心时,角度和力道没掌握好,伤到颅脑造成智力损伤了呢?刘禅真的是一个大笨蛋吗?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刘禅给人的印像似乎有些愚笨,但命还是很好的。他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嫡长子,刘备征吴失败病逝于永安白帝城时,将他托孤于诸葛亮,刘禅即位时年仅十六岁。从刘备托孤时与诸葛亮和刘禅的一番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备对于身后之事,“蜀汉”政权主弱臣强的严重担心。

诸葛亮感恩于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也考虑到刘备托孤时的“警示”,在刘禅即位后,他殚精竭虑、鞠躬精粹的辅佐刘禅治理蜀汉,一心北伐。此时,由于刘禅年幼,蜀汉军国大事多由诸葛亮决断,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做为先主刘备的托孤重臣,诸葛亮在操持国事的同时,对后主刘禅也多有“教导”,这对于刘禅可能也是一种压力和无奈吧。

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操劳过度,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刘禅开始执掌实际政权,时年27岁。刘禅执政后,存在有宠信宦官黄晧,纵容黄晧排挤大将军姜维,使其领兵于外屯田不敢回成都,蜀汉政权逐渐衰败等事情。但事实上,从刘禅掌握实际政权到魏灭蜀汉,刘禅维持了29年的统治,这应该不是一个小傻子和大笨蛋所能做到的。

蜀汉灭亡后,刘禅等王公被送至魏国都城洛阳,魏权臣司马昭在饮宴时,问询刘禅是否思念故国,刘禅答到:“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也是后世评价刘禅昏庸愚笨的根本原因和依据!但我们换个思路考虑这个问题,当时的情形是司马昭要对刘禅进行试探,看其是否还有复国之心。如果,刘禅说思念蜀地,司马昭会放他回去吗?可能只会死的快一些吧!所以,刘禅的这个回答也可能是一个大智慧的表现,刘禅也因此解除了司马昭的疑心,最终以安乐公的爵位安乐晚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