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真的吗
-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为何比不上张仪的入秦舌战群儒
- 你觉得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舌战群儒”是否存在夸大现象
- 三国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段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 “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
-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表现的很轻松,真的是这样的吗你怎么看
- 诸葛亮能不能在现代舌战群儒
- 中国历史上哪几场战争可以称的上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 三国演义里舌战群儒拼的到底是什么
- 成语舌战什么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真的吗
谢邀。
蜀汉武乡侯、丞相诸葛亮一生辅佐昭烈帝刘备、后主刘禅,可谓鞠躬尽瘁,更因《三国演义》的传播,在民间有极高的美誉,“舌战群儒”就出自《三国演义》“第043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这段记载实在是太过精彩,悦史君当年看书和电视剧的时候,都忍不住为诸葛亮的慷慨激昂多次点赞。
然而,这个事情的真真假假,悦史君给大家一一剖析。
第一,《三国演义》版本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将诸葛亮带到大堂上时,诸葛亮先后与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人激辩,最后的结果是“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悦史君举诸葛亮与张昭这段最精彩的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而这番激辩最后被黄盖打断,随后黄盖和鲁肃带诸葛亮去见孙权,诸葛亮与孙权的对答也是非常精彩的:
献茶已毕,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无 学,有辱明问。”
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
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
权曰:“曹兵共有多少?”
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
权曰:“莫非诈乎?”
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
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
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
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
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
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
权曰:“愿闻高论。”
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 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权未及答。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
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
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
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 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
那么,史书上到底是怎么说的呢?
第二,《三国志》版本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记载:
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在诸葛亮的传记里,并没有提到任何与东吴大臣们的辩论,只有与孙权的部分吻合。
《三国志》“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记载: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在孙权的传记中,只是有不少大臣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周瑜、鲁肃反对,但这只是东吴君臣间的辩论,与诸葛亮无关。
《三国志》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人的传记中,没有任何与诸葛亮接触的只言片语。
因此,诸葛亮舌战群儒除了与孙权的一部分,其他的精彩只是罗贯中老先生的总结和妙笔生花。
但,悦史君觉得虽然不是史实,但真的是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为何比不上张仪的入秦舌战群儒
从分析来看,我感觉还是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口才比较好,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比较看重他们的,因为在我心中他们两个人面对六个国家进行商议,那个时候人们都是有各自的坏心思,每个人都是想要得到最好的东西,那么面对所有人的商讨,这两个人所面对的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这要是处理不好,那么两个人面对的就是六个国家的不满,所以说这关乎到两个人的命运,解决好了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解决不好那么就会被杀掉。
再说了这可是解决六个国家的问题,然而诸葛亮舌战群儒那关系到的又不是国家大事,所以说单从性质上来说诸葛亮就没有苏秦张仪两个人的口才好,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舌战群儒那是因为别的事情,那么讨论到的东西都是没有国家大事重要,那么诸葛亮的口才就不会那么的出众,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和苏秦张仪进行对比了。
再加上我们对苏秦张仪两人的了解并没有对诸葛亮的了解多,所以也就导致了我们更加倾向于诸葛亮,但是我们也不要因为这个原因就对诸葛亮进行偏袒,我们要就事论事因为苏秦张仪两人是对六个国家的大事进行商议,那么他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那么他们这个时候就需要很好的口才才能够让他们能够解决这件事情。
所以说综上所述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苏秦张仪两人,毕竟感觉他们做的事情足以证明他们的口才是非常不错的。
你觉得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舌战群儒”是否存在夸大现象
舌战群儒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小说中,舌战群儒片段中的诸葛军师,我实足地喜欢。武侯之雄才不是普通寻章琢句之才,非一般才俊可比。
江东俊杰的目的是攻击诸葛亮,希望以人身攻击达到驳倒对方观点的效果。这样做其实本身已是偏失了方向。诸葛亮并非东吴敌人。诸葛亮反驳的观点让人顿时胸中透亮。且看原著人物语言: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畯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这两段是我最喜欢的,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跃然纸上,把东吴才俊都比成了渣。武侯之才是有思想,有策略的治国者。普通所谓才俊不过是自恃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文章,记忆力有多超群之辈,比如张松,比如杨修等人。
此辈人胸无天下之治,无挽狂澜之力,见识浅薄,自视甚高,只以炫耀才学为事,真正遇到需为家国出力时就只会退缩以求自保。所以黄祖杀祢衡,曹操杀杨修。也许尔有才,但并不因此别人就都欠你的。正因为没有思想,见识浅薄,所以略读书便自恃有才,格外轻狂,反倒更无可取之处。
武侯之雄才不是普通寻章琢句之才,非一般才俊可比。也许作者罗贯中就是这样的人,所以能写出如此精彩的《三国演义》,跳出重重羁绊,人物个个鲜明,故事引人入胜,毫无疑问是一部的确称得上好的小说。
三国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段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子诸葛亮舌战群儒给世人一个宝贵的提示、要作大事必须要有冷静的头脑、和个一敏捷的脑力思维、要眼现六路、耳听八方、洞查当前形势如何发展的、熟息各地或的地里环境、天文等各种情况、摸清对手的心锂壮态、作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待
“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
假的,舌战群儒出自《三国演义》,其他任何史书都没有记载如何能信,罗贯中是明朝人,小说《三国演义》虽然有“三分虚七分实”之说,但在有关诸葛亮的很多事迹上多为虚构。
比如说:空城计、三气周瑜、借东风、七星续命等等都是艺术加工而来的。
舌战群儒的这些大臣,时间上就不可能同时出现和诸葛亮开展辩论大会
舌战群儒诸葛亮一共面对了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秉这七位大臣的诘问。首先从时间上诸葛亮出使东吴,就不可能同时遇见这些大臣。
张昭、虞翻、步骘、陆绩、严畯是能够出现在赤壁之战前夕的决策上的,但是薛综和程秉是绝不可能出现和诸葛亮辩论的。
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五年交州太守士燮归附孙权,孙权才征召薛综为五官中郎将,赤壁之战前夕薛综还在交州,和孙权也没有交集,不可能和诸葛亮辩论。
程秉早些年也避乱交州,原本是交州太守士燮的长史,后来被孙权拜为太子太傅这才成为东吴的大臣。而赤壁之战孙权尚未称帝,程秉也还在交州,如何能和诸葛亮辩论呢?
舌战群儒将整个东吴群臣丑化显示诸葛亮的高明
其他人先不讨论,先说虞翻,是绝不可能是主张投降曹操的。虞翻早年跟随王朗,王朗被孙策打败,流亡到海上,虞翻不顾艰辛追随王朗,王朗以虞翻有母亲尚在而劝虞翻离开,虞翻才回去。
孙策以好友的身份和虞翻共处,虞翻这才成为东吴大臣。虞翻性情刚直,对于降将非常不耻,数次侮辱于禁和糜芳。更何况曹操也曾经征辟过虞翻,一次以汉王朝的名义,一次以司空的名义都没有成功。虞翻这样的东吴铁杆粉丝是怎么可能是投降派呢?
实际上舌战群儒的这些东吴大臣都是吴国的俊杰,即使是历史上真正的投降派张昭,也是政见不同罢了。在孙权决意抗曹之后,作为江东士族领袖的张昭并没有去托后腿的。所谓的群儒,也并不是诸葛亮所批评的“寻章摘句,世之腐儒”,而都是能上马打仗,下马治国的文武双全之人。
张昭平过黄巾、讨伐匡琦,攻破周凤;虞翻可日行三百,善使长矛,跟随吕蒙白衣渡江;步骘平定交州,都督西陵二十年;薛综为东吴大儒,却也担任合浦、交阯太守,更是渡海远征到九真(现今越南中部);陆绩也以儒学闻名,却担任过郁林太守,偏将军;严畯更是被孙权寄以厚望,鲁肃病故孙权想任命严畯为继任者,严畯坚决推辞才让吕蒙接任,孙权称帝严畯为卫尉(主管军事的三公之一);程秉则是唯一没有军职的大儒,但能担任太子太傅,为孙权所钟爱显然不是简单的腐儒所能概括的。
真正让孙权决定坚决抵抗曹操的是鲁肃和周瑜
虽然孙权决意抗曹和诸葛亮有一些关系,但实际上真正打动孙权的鲁肃和周瑜。鲁肃让孙权明白投降曹操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东吴群臣都可以投降曹操,不过是换个主子继续做官罢了,但是孙权投降,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周瑜则为孙权分析了军事上的优劣,明确了曹操并非百万大军,兵力上并不占优;北人不识舟船,不通水性;荆州人心未附;曹操后院失火。如此种种,打败曹操并非绝无可能。
既然投降的结果孙权无法承受,反抗的结局并非以卵击石,聪明人孙权自然会选择坚决抗曹了。而自始至终,诸葛亮对江东来说不过是道义和人心的支持更为重要罢了。
实际上实力弱小的蜀汉才是三国的陪衬,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向来是东吴和曹魏之间的战争更为广大。当然局部的战争和冲突,自然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蜀汉更为主动。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表现的很轻松,真的是这样的吗你怎么看
谢友邀请!本人知识浅薄,对历史人物不敢妄加评论。只知道诸葛亮是家喻户晓,能知前后五百年事的能人,是天文地理无所不晓的神奇人物,能气死周瑜的人物唯孔明也!回答不周,抱歉了!
诸葛亮能不能在现代舌战群儒
谢邀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所谓舌战群儒,实质是外交上的论战。是杰出的外交家。想起,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西方大国看不起我们,面对美国记者的挑衅,周总理也是舌群儒,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现在,外长王毅,在同美国会谈时,不也是舌战群儒吗。他们就是现代诸葛亮,也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哪几场战争可以称的上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中国历史上称得上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战争真的是太多了。
我们说一个对新中国成立起着关键作用的这么一场伟大的战役吧,这一场战役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南昌起义。
我们都知道南昌起义是周恩来领导的,这场战役为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下面我们看看南昌起义的参与人:
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林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人除了周恩来担任了总理,其它人都被授予了元帅之职)。
参加南昌起义的还有:
叶挺、粟裕、陈赓、许光达、萧克、周士第、杨至成、陈奇涵等人。
所以南昌起义打响的时候,真可谓是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人聚集在了一起,才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南昌起义打响了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正是这一次战役之后,在中国诞生了一支为人民而战的队伍。
这一次起义对于中国的革命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此之后,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工农红军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中国的革命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正是在这些人的参与下,他们开始带领中国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我们都知道,战场起义后,在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下工农红军开始了为人民而战的道路。
后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还有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纷纷打响。
这就是南昌起义带来的一连串的反应,正是各地起义军的响应,才彰显了南昌起义的伟大性。
后来毛泽东开始带领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带领着中国人民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所有的国内外反动派,为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特意把南昌起义的这一天,当做是建军节,可见,这一次战役对于新中国成立来说具有多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国演义里舌战群儒拼的到底是什么
说到底!拼得就是狡辩。
篇幅有限,不宜多言。仅以陆逊的叔叔(比陆逊小五岁?)陆绩为例:
陆绩说:“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诸葛亮说:“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让我从后往前摆?:究竟谁是高士?你诸葛亮自己说自己是布衣!而陆绩却是陆康的儿子、陆逊的叔叔。陆绩虽然只有十几岁,但学识超过比他年长的人,同顾邵齐名,更胜过陆逊、张敦、卜静等人。可见,陆绩才是真正的高士;
织席贩履和亭长一样吗?刘邦说他是秦几世的后裔子孙了?与秦王不沾亲、不带故,亭长也是自己干起来滴?;汉景帝的玄孙就应该织席贩履!岂有此理;
最可恶的就是这句话。曹操是什么?丞相;曹参是什么?不也是丞相吗!但是,曹参没有主见,萧规曹随。萧何立下的规矩曹参不让改变,他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还不让皇帝改革,皇帝就不敢改革。难道这就不是“专权肆横,欺凌君父”了??而汉献帝是董卓立滴,曹操迎帝立功、平定天下、稳定局面、开拓疆土、唯才是举、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于公振兴国力,于私光宗耀祖!到了诸葛亮嘴里就成了“蔑祖”“无君”???这不是典型的狡辩,是什么?!
最后,再说说刘备的祖宗。人家陆绩博学多才?,陆绩都不知道汉景帝还有刘备这么个“孝子贤孙”?诸葛亮是从哪里考证出来的?怎么诸葛亮读的书比陆绩还多吗!一介布衣的读书条件会比太守(陆康)家优越吗?
既然诸葛家和陆家一样,都是世家大族,诸葛亮的家境一点也不比陆绩差!那么“臣本布衣”是在骗谁呢?究竟是自欺欺人还是欺君罔上。
成语舌战什么
舌战群儒
基本释义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