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米嚼豆干(年下(花生米如何成为了“天下第一下酒菜”)_花生米_酒菜_三星

本文目录

  • 花生米如何成为了“天下第一下酒菜”
  • 除了花生,你们家乡都有什么好的下酒菜怎么做
  • 花生米和什么搭配好吃
  • 金圣叹死前所说“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
  • 有哪些非常会描写吃的作家

花生米如何成为了“天下第一下酒菜”

我本人喜欢喝酒,对花生米更是情有独钟,喝酒没有比花生米更搭配的了。
花生米之所以把它称之为“天下下酒第一菜”,我下面描述具有一段年代感的情景,也行就不能解释了。

开始描述,70后或是80后的生活在农村的人应该会有感触:

“小时候80年代,去供销社打酱油,见到村上老人家喝酒是这样的。

大早上,双手拎着马扎别在背后,驼着背叼着铜醉大眼袋,不急不忙的在一缕青烟中慢慢走着。挪到供销社柜台前,突然中气十足的吼到:“大侄子,五毛钱的”。

一个土陶碗刚好俩“端子”散酒,估摸着有二两,那种高度的地瓜干酒。

大侄子掀开柜台下的盐罐,用食指往罐一插,带出三四个粗盐粒,在柜台轻轻一敲,盐粒掉在黝黑发亮的柜台上。老人哆嗦着摸到酒碗,只需一口,半碗酒就进了肚,大手不急不忙在脸上一抹,滑过嘴唇的同时也粘湿了食指,老人熟练的用食指在柜台上一压,一个粗盐粒刚好粘在食指上,顺势扔入了口,砸吧砸吧嘴还回味下。

然后捋起花白的胡子,脑袋一歪一口浓痰应声消失在门口的尘土中。不需太久,跟大侄子三两句话另半碗酒第二口也就解决了,当然也需要第二口下酒菜:另一个粗盐粒。“走了,墙根蹲蹲”……

情景描述完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于喜爱喝酒的人来说,盐就可以当做下酒菜。
其实真正的花生米下酒就是把花生米油炸后上面撒上盐,吃起来又香又咸,搭配白酒堪称完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花生米很耐吃,喝酒要上一盘花生米,全部吃完是需要时间的况且价格不贵。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当欢迎各位朋友指正。我平时喜欢喝酒,欢迎各位朋友关注我,每天我都图片分享吃喝趣事。

除了花生,你们家乡都有什么好的下酒菜怎么做

说到下酒菜就想到喝酒了,喝酒比较重要的关键的几点,首先是要有一起喝酒的人,这个也是最关键的,遇到对的喝酒的人是真的不容易,还是以前读书的时候,在大学里和同学一起喝酒才是最开心的时候。现在喝酒要么就是为了生意,要么就是工作,感觉喝的也不开心,都好假。其次就是要有好酒,好菜,其实这个还是饿没有能一起喝酒的人重要,有时候遇到对的人了,几个人一盘花生米,或者在外面几串烧烤也能喝半天。但是好酒好菜是不能少的。所以说下酒菜还是很关键的。

下酒菜比较常见的就是花生米,全国估计都一样,下酒菜可能花生米要排在第一位,还有拍黄瓜,猪头肉,还有一锅热腾腾的狗肉也是很多人喜欢的下酒菜。

在我们这边我最喜欢的下酒菜就是蜂蛹,胡峰蜂蛹,现在这个秋天了正是吃蜂蛹的季节,很多人都去山上找蜂窝了,一盘蜂蛹加上一点花生米一起炸一下,那就是最香的,下酒菜的首先。蜂蛹我们这边的人最喜欢吃的食物之一,不管大人小孩子都非常喜欢吃,但是现在价格太贵了,买不起哦。

然后就是鱼腥草,凉拌鱼腥草也是比较喜欢的,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几瓶冰啤酒,然后来一盘凉拌鱼腥草,真的是透心凉,夏天的时候最合适吃了。

花生米和什么搭配好吃

花生米搭配的最好的东西,对于我来说,那当然是白酒二锅头了。爱喝酒的朋友都知道每次去饭店或者在家里吃饭,必备的喝酒神器,都是油炸花生米。

大家在影视剧当中都可以看到,只要有白酒的地方都会出现花生米。也可以说花生米这道菜就是为白酒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白酒,所以才会让花生米这道菜。成为了我们餐桌上的家常便饭。一口酒,一粒花生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体现出了生活的样子。

我觉得和花生米搭配的,最好的东西就是白酒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金圣叹死前所说“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

佛教入中原,和中土文化融合,生出禅宗。金先生一定玩过禅宗并熟知禅理。把握当下,即禅味之一。无力抗拒不可回天的无奈之时,该怎样把握当下?金先生的选择,是幽他一默,化无奈为淡淡一笑。并告诉后人:吃不起火腿,那就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不要为去吃火腿丢人现世了。金圣叹,一个具有慧眼慧心且具文心的大玩家。算起来,他和我不是同门,却也算是我的师傅。他曾传我玩世观人之术。能将死亡嚼出火腿味的人,会让屠夫一楞,好疼!

有哪些非常会描写吃的作家

美食写得好,有很多种好法,比如在《红楼梦》中,美食是为了烘托故事。最有名的茄鲞,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回,显然不只为写吃而写,寻常也不会真拿这个菜谱去做菜,不过还是看得我们心生艳羡。

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还有薛宝钗的“冷香丸”,任谁都不会觉得真要这个方子去治病。此处解说省略一万字关于宝姐姐的冷香丸的分析解说。

“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还要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的时候儿,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还有宝玉挨打时吃的莲叶羹。足见贾母王夫人凤姐一家上下对宝玉的爱……

王夫人问:“你想什么吃?“宝玉笑道:“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四副做汤的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凤姐告诉薛姨妈说:“ 这是旧年备膳,他们想的法儿。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来,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究竟没意思,谁家常吃它了!“

红楼里的吃的描写虽然说不是菜谱,也没有写吃上去多么美味,我们看了还是心向往之。

不过我更喜欢苏轼、汪曾祺,周作人也算一个,看了真的想吃想照着做出菜来尝尝,看到他们描写的吃的味道,自己有一种望梅止渴的感觉,嘴里好像也生出这个味道了。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你是不是以为写景的,是不是觉得鸭子芦芽跃然纸上?对不起了,你跟我一样天真,他全给吃了。不信?你看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食蚝》)”。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仅看了景,得了菜谱,还知道有多好吃,所以苏轼的我最爱看,就是写得不够详尽,看得不够过瘾罢了。
周作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断不可少……”这悠然自得的闲适让人感同身受,虽然你我不曾学到沏茶的功夫,不曾看到茶的色泽不曾闻到茶的芬芳,可是还是爱看,还是觉得这茶好喝,你我也该如此。他也有写菜的做法,“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在南京时常食此品,据云有某寺方丈所制为最,虽也曾尝试,却已忘记,所记得乃只是下关的江天阁而已。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式,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不仅有做法,还有各色人等的爱好习惯,写美食,不只是美食,还看到了人情风物,又是一绝。

汪曾祺“干丝是淮扬名菜。大方豆腐干,快刀横披为片,刀工好的师傅一块豆腐干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为细丝。这种豆腐干是特制的,极坚致,切丝不断,又绵软,易吸汤汁。旧本只有拌干丝。干丝入开水略煮,捞出后装高足浅碗,浇麻油酱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干丝的兴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干丝母鸡汤煮,加开阳(大虾米),火腿丝。我很留恋拌干丝,因为味道清爽,现在只能吃到煮干丝了。干丝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烧麦的茶馆里,在上点心之前喝茶时的闲食。现在则是全国各地淮扬菜系的饭馆里都预备了。我在北京常做煮干丝,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北京很少遇到大白豆腐干,只能用豆腐片或百页切丝代替。口感稍差,味道却不逊色,因为我的煮干丝里下了干贝。煮干丝没有什么诀窍,什么鲜东西都可往里搁。干丝上桌前要放细切的姜丝,要嫩姜。”看了这段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出来这么美味的干丝了,而且还看到了南北差异,生活气息也扑面而来。还有“乳腐肉是苏州松鹤楼的名菜,制法未详。我所做乳腐肉乃以意为之。猪肋骨一块,煮至六七成熟,捞出,俟冷,切大片,每片须带肉皮,肥瘦肉,用煮肉原汤入锅,红乳腐碾烂,加冰糖、黄酒,小火焖。乳腐肉嫩如豆腐,颜色红亮,下饭最宜。汤汁可蘸银丝卷。”好想试一试这个菜谱,有没有?觉得看到了亮晶晶润泽泽的肉,觉得马上出锅可以吃到了。怀疑汪曾祺是一个会写字的米其林三星大厨。
还有很多很会写吃也很会吃的作家,作为非资深吃货打小就爱看各种写吃的文字,比如金庸的射雕里,梁实秋的火腿、过年,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吃野荠菜的文章,连相声里的报菜名也不舍得错过,老舍写的过年的时候吃的菜多肉少的白菜猪肉馅饺子也会记到现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