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感时花溅泪,下联怎么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仅仅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吗_惊心_杜甫_灵武

本文目录

  • 上联:感时花溅泪,下联怎么对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仅仅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吗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
  • 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上联:感时花溅泪,下联怎么对

诗圣杜甫写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人。本人不才,诗圣面前耍把大刀。

感时花溅泪;

心专土成金。

感时花溅泪;

功到铁成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仅仅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兩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要想全面理解其中的含义,农夫觉得首先得先了解《春望》一诗的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攻破了国都长安,唐玄宗慌忙逃到了四川。公元757年春天,身陷沦陷区的诗人杜甫,看到当年十分热闹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焚掠而空,变得满目凄凉,一片萧条景象,内心百感交集。这才写出了《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虽然破了,但山河却仍依旧。虽然是春天,长安城却人烟稀少,荒草遍地。触景生情,这时的诗人看到花,都不由伤心落泪,听见鸟鸣都心惊肉跳。此时诗人心中並非只是多愁善感,而更多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恨,加之战火已连续几个月了,更多的是担心远方家人安危的悲与愤。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

因为战败的国事而感伤,又有悲伤的离别,看到那朵美丽的花反而流泪哭泣,听见那些鸟儿的歌声,确实胆战心惊。表达了诗人杜甫忧伤国事,忧国忧民,对乱世别离的感伤的主要情感。

拓展资料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出处为《春望》作者:杜甫 唐代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为自己的祖国着想,在自己的国家危亡之时,忧国忧民,经常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翻译: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解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杜甫《春望》,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背景: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