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晓简介
元晓,(Wen-Hyo;617~686),朝鲜三国时期新罗僧人,华严宗的思想家。
元晓俗姓薛,幼名誓幢,法名元晓。
生于新罗押梁郡佛地村(今庆尚南道庆山郡慈仁面)。
31岁受戒,先后住庆州皇龙、芬皇寺。
他一生写出了100多部240多卷注疏,现仅有20部23卷,其余已失传。
其中阐述哲学思想的有:《大乘起信论疏》(2卷)、《金刚三昧经论》(2卷)、《法华经宗要》(1卷)、《十门和诤论》(2卷)、《无量寿经宗要》(1卷)、《中边分别论疏》(3卷)和《华严经疏》(现仅存序文和卷3的一部分)等。
《大乘起信论疏》在中国曾被称为《海东疏》、《晓公疏》等,广泛流传,引起了佛教界的重视。
元晓提出作为自已哲学最高范畴的绝对精神实体──“一心”。
在《金刚三昧经论》中说:“一心之体本来寂静,故言决定性也”,而“决定性者,谓真如性不可破坏”;被无明覆盖的真如本体,经过修炼,去掉无明,即可成为永离生灭、离暗成明、明白清净如琉璃的大圆镜智(弘智)。
这种真如本体即一心,是某种不生不灭的永恒而不可破坏的精神实体。
它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由于它的存在而产生和发展。
元晓说:“四相俱有为心所成,离一心外无别自体”。
这就是说,世界上具有生、住、异、灭四相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都是由一心派生的。
他把佛教哲学从主观唯心主义推向客观唯心主义。
元晓提倡“和诤论”的辩论方法,对概念和范畴提出了某些合理的辩证法思想。
如:他在谈到“同”与“异”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关系时,明确指出:“不能同者即同而异也,不能异者即异而同也”,即认为“差异”是对“同一”而言的,“同一”是对“差异”而言的;还说“同者辨同于异,异者明异于同”,即“同一”只有在“差异”之中才能辨别,“差异”只有在“同一”之中才能明确;“差异”中辨别“同一”并不是意味着“分同为异”,“同一”中明确“差异”也不是意味着“销异为同”;“差异”可以说成“同一”,同样,“同一”也可以说成“差异”。
他还认为“有”和“无”是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的,“有即无,无即有”,无“无”无所谓“有”,无“有”无所谓“无”。
这种逻辑方法,尽管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为论证佛教教理服务,但却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因素。
元晓用“一心”这一根本概念来概括佛教各宗派的异说,创立“海东宗”这一佛教唯心主义的新形态,为在新罗建立一乘佛教打下了理论基础,成为新罗国家的精神支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