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顿简介
威斯顿,(英文:John Terence Dibben Wisdom),英国哲学家,日常语言哲学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
威斯顿1924年在剑桥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去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讲授哲学。
1934年回到剑桥,取得硕士学位,其后一直在该校任教。
1952年任哲学教授,继承维特根斯坦留下的教席,1968年退休。
他在年轻时期主要接受B.A.W.罗素和G.E.摩尔的影响,1936年以前出版的著作,如《解释和分析》、《心与物的问题》、《逻辑构造》等等,倾向于逻辑原子论的观点。
1936年后,赞同并接受L.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观点,同年发表的《哲学中的迷惑》一文标志着这种转变。
此后发表的大量论文,大部分收入其《他人的心》(1952)、《哲学和心理分析》(1953)、《悖论与发现》(1965)等书中。
威斯顿在他的著述中主要探讨哲学的性质问题。
在早期著作中,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阐明“事实的终极结构”。
在后期著作中,他认为哲学上的疑难问题在一定意义上类似于精神上的病症,哲学家的工作类似于心理分析学家的工作,可以把哲学看作一种排除哲学疑难的治疗法。
他指出,哲学的目的不是力图发现某种不可捉摸之物,而是给人们指示走出迷宫的道路,也就是弄清楚哲学疑难产生的原因并消除它。
威斯顿与逻辑经验主义者不同,他认为形而上学有其积极的一面,因而不应被全盘否定。
他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既是令人迷惑的,又是有启发性的,我们透过荒谬的哲学命题,能够发现日常语言所掩盖的事物的相同之处与相异之处。
与牛津学派(见日常语言哲学)不同,他认为,哲学问题并非纯然是语言问题,因而不可能通过用明确的词汇和语句取代模糊的词汇和语句去排除一切哲学混乱,也不能把日常语言的用法看作解决哲学问题的最高法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