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_孔德_社会_社会学

孔德简介

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汉语拼音:Kongde;英语:Comte, Augus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

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

1817年8月成为著名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

1830年,《实证主义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后其他各卷(共四卷)陆续出版。

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

1844年孔德遇到对其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德克洛蒂尔德·德沃。

受德沃影响,孔德创立“人道教”,并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

孔德生平与著作

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城,卒于巴黎。

16岁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

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C.-H.de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

后因观点相左,两人分道扬镳。

1826年开设系列讲座,广泛传播实证主义思想。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6卷,1830~1842)、《实证政治体系》(4卷,1851~1854)、《主观的综合》(1856)等。

孔德社会学基本观点

孔德从秩序、进步的原则出发,以重组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秩序为目的,提出他的社会学构想。

他的思想深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意见支配世界”的影响,并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理论家M.-J.-A.-N.de孔多塞和圣西门的思想为其理论来源。

但孔德的社会学思想与其前驱者有所不同,他认为秩序是一切进步的基础或前提,在社会观上主张渐进的改良主义。

在他看来,中世纪神学是封建主反对民众革命的“倒退学说”;18世纪启蒙思想家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否定的学说”,目的在于破坏旧世界,并没有告诉人们在破坏之后如何建立新秩序;19世纪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新的、以建设为目的“积极的”亦即“肯定的”新学说,这就是他所倡导的“实证主义”。

他反对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学说,把重组法国革命后社会秩序的希望寄托在工业社会自身的机制上,最终以建立一种普遍人性(人道)的新宗教为其实证哲学的任务。

孔德人类理智发展的“三阶段”说

孔德与大多数启蒙思想家一样,相信人类依靠理智会产生社会进步并最终达到完美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源于人类理智进步,而人类的理智发展遵守“三阶段规律”,即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神学阶段(约1300年以前),又称虚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对超自然力量和神的信仰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社会和自然界都被看成是神创的。

    神学阶段又可分为拜物教信仰时期、多神教信仰时期和一神教信仰时期。

    形而上学阶段(约1300~1800年),又名抽象阶段。

    特征是崇拜抽象力并以抽象的本质为现存事物的终极原因,不以超自然的神祇来解释现实事物。

    这个阶段是过渡性的,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批判的或破坏的时期和有机的或建设的时期。

    科学阶段(1800年以后),又名实证阶段。

    以科学信仰为特征。

    人们开始放弃以神祇为现存事物的本质原因的探求,致力于观察现象和探讨支配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孔德认为,与人类理智发展的神学、形而上学和科学三阶段相对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分别是 会、法律社会和工业社会,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

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

孔德科学的分类

孔德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发现一切事实和现象间的规律,有了科学知识便可预见未来。

他提出人类知识可分为理论的和实践的两部分,深信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科学导致预见,预见产生行动。

”对科学分类的原则应当先从简单的、普遍的和孤立的研究对象开始,再扩展到复杂的、特殊的和有联系的研究对象,并依其次序加以排列。

研究无机物的学科包括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学科包括生理学(植物学和动物学)和研究超有机物的社会物理学(即社会学),加上作为所有学科基础的数学,这6类学科构成了实证科学的总体系。

在后期著作《实证政治体系》中,孔德把 学从社会学中划分出来,列为其体系中的第七类学科,并认为它是位于一切学科之上的最高的学科。

孔德赋予精神秩序以普遍人性的至高地位,最终以寻求一种关于人性的新宗教作为自己实证科学体系的终结。

在他心目中,人类历史既是一部人类理智的发展史,也是人性自身的成长史。

孔德实证方法

孔德认为,研究社会现象,方法十分重要。

为了获得实证的知识,他提出了4种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贯穿于这些具体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即认为社会与自然界并无本质的不同,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应该贯彻到研究社会中去,没有必要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作出区分。

孔德的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孔德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孔德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认为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

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

孔德主张把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看成是密切联系和相互补充的科学。

认为进步如果不同秩序结合在一起,进步就不能持久;秩序如果不与进步共存,真正的秩序也无法建立。

孔德影响和评价

孔德开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为后来的é.涂尔干等人从不同方面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一百多年来西方社会学发展中的主流。

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

孔德的实证科学理想激发了后几代人为把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而辛勤努力,使这门相对较晚出现的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他尊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奠基人,或认为是社会学的命名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