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书【清代官员、书法家、大学士梁诗正之子】_乾隆_行书_翰林院

梁同书简介

梁同书

梁同书(1723-1815),清代官员、书法家。

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石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

汉族。

钱塘(令浙江杭州)人。

大学士梁诗正之子。

代表作品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正》、《日贯斋涂说》、《苏老泉文卷》等。

梁同书天生颖异过人,端厚稳重。

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乾隆十七年特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后任顺天乡试间考官、会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赐加侍讲学士街。

忧归不复出。

同书治家,以身作则,家法亦严,因此杭人都称道梁氏家法。

生活简朴,衣帽终生不换,平时不宴宾客,不受馈赠。

毕源曾从楚地赠同书大砚一方,同书坚决不收,毕源执意相赠,同书只好收下,数年后托友还砚于毕。

工书法,初学颜柳,后学苏米,晚年纯任自然,冠绝时流。

诗多雅意,文亦清峭,故为书名所掩。

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

卒之前数日,自书讣,苍劲如昔。

新书碑版遍环宇,与翁方纲、刘石庵(刘墉)、王梦楼(王文治)并称于时。

日本国王曾派人求书,朝鲜、琉球等地亦以其书为贵。

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正》、《日贯斋涂说》、《笔史》等。

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

《苏老泉文卷》,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时年72岁。

纸本墨迹。

纵33.4厘米,横57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梁同书博学多文,善鉴别。

由他书写的碑刻和题写的不可胜数,负盛名60年。

此件行书作品,其书不拘苏、米形迹,而得其神韵,貌丰骨劲,味厚神藏。

其章法平稳,行距疏朗,用笔平和自然,都是承继赵孟頫、董其昌遗风的结果。

此卷中字字提按顿挫交待清晰,技法精湛娴熟,看似寻常,无新奇惊人之处,然欲达到此也并非易事。

梁同书在书写时挥洒自如,将其功力与性情和谐统一于此作品中。

此卷虽然不是梁同书最好的作品,但也能反映出他书艺水平的基本状况。

梁同书的书法也是从董、赵起步的,并且博涉颜、柳、米等唐宋诸家。

他主张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法,强调在创作中自出胸臆。

在《频罗庵论书》里他是这样说的:帖教人看,不叫人摹。

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的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

梁书以行草见长,结字端严稳妥,用笔娴静流畅、平和自然、从容洒脱,那种温文而雅的书卷气息常常扑面而来。

因为父亲身居高位的关系,梁同书年轻时候的书法就已名扬海内,负书名六十年,当然与他的长寿有直接关系。

时论把他和刘墉、王文治、翁方纲并称四大家。

并且声名远播到琉球、朝鲜和日本。

梁同书的《行书录语》轴,清,梁同书书,纸本,行书,纵127.5cm,横57.8cm。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钤“梁同书印”、“梁氏元颖”朱文印2方。

此作录文出自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之《记欧公论把笔》,阐述执笔用笔之法,对后世颇有影响。

作品书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时梁同书63岁。

此作章法疏朗,用笔平和优雅、娴熟精湛,是梁氏中晚期行书之力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