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从义简介
方从义(1302-1393年),中国元代画家,道士。
字无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金门羽客等。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4世纪。
贵溪(今属江西)人。
入道教正一教。
喜游历,曾遍游南北名山胜地。
工诗文,长于写隶书、章草。
擅山水,师法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等,多画水墨云山,笔墨苍润浑厚。
作品多表现真实山水,如武夷、匡庐、恒、岱等名山皆出现于笔下。
有《武夷放棹图》、《山阴云雪图》、《神岳琼林图》等传世。
早年入道,师从永嘉人金月岩修道家之学,为龙虎山上清宫正一派道士,金月岩去世后,他离开龙虎山游历 全国各地,往来于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曾至大都(今北京)作短暂停留,结交了不少文人、画家(如黄公望)和达官贵人,并广览古代画家名迹,名臣 危素称他为“方外之交”,画家张彦辅曾为之绘《圣井山图》相赠,在当时很有名气,由于不喜谈论时事,独好画,不久即思南归,但这次北游使他大开眼界,对他 的画有很大促进。
因而胸有峻厚巍伟之丘壑,笔添蓬勃之生气。
方从义善画,尤善山水,又兼工诗文、善古篆、隶书、章草。
其画初师董源、巨 然、米芾,又学赵孟頫、高克恭之法。
他的画风格潇洒,笔致跌岩,意境苍茫,无尘俗之气,以幽为其画特色。
他善画云山墨戏,笔下的景色多是冷寞,幽闭,尘俗 绝少的地方:高山奇峰,深谷幽涧,古树老屋,野水孤舟,给人以深沉、奇特和悲壮之感。
所作山水超尘绝俗,自由洒脱,笔致跌宕,指拨千钧,“千态万状,不假 摹拟,浑然天成,而超出乎丹青畦畛之外”。
他早年的画严谨,晚年不拘于形,用笔奔放,满含激情。
传世不多,人以礼求之,始为出其一二。
尝言:“太行、居庸 天下之岩险,其雄杰奇丽,皆古之名画,余所顾见者今皆见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区区而至也。
盖学仙之颖然者,由无形而有形,虽有形终归无 形,画能如是,其至矣乎?”后人认为他的画略微“外道”,所以尽管其画格极高,艺术造诣精深,却因为过于不重形似,故影响不如黄公望,倪瓒等人。
其代表作《武夷放棹图》,纸本,墨笔,纵74.4cm,横27.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作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画中描绘的武夷九曲之景。
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县西南,绵亘百余里,有36峰、37岩,水流其间,分为九曲,为我国南方风景名胜之地。
古代,道家将它称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
此图是方从义为同道周敬堇而作。
与常作的云山不同,以墨笔画奇峰突出,溪涧幽深。
画面右侧一峰高耸,峰下水中一叶小舟徐徐划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丛生其间。
笔墨浓润,酣畅淋漓,山体用纵向长线条皴染,以增其峭砺高耸之感。
布局奇特,笔法多变,融古法为己用,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格调。
右首自题“武夷放棹”4字隶书,左面又题云“敬堇愈宪周公,近采兰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
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
仲宣幸达之。
至正已亥冬,方方壶寓乌石山识”,钤白文“方壶清隐”一印。
《山荫云雪图》,立轴,纸本,墨笔。
纵62.6厘米,横25.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山峰突起于云间,山腰云霭弥漫,山脚丛树流泉。
画家以墨染出山石,复加皴点,留白表示萦绕的云霭和尚未消融的积雪。
书法简逸,属米氏云山一系。
自识“山阴云雪”、“金门羽客方方壶仿高尚书,为芹美学士作于沧州关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