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禾【中国油画家】_艺术_油画_现实主义

唐一禾简介

唐一禾

唐一禾(汉语拼音:Tang Yihe,1905~1944),中国油画家。

1905年8月6日生于湖北武汉,1944年3月24日卒于四川重庆。

其兄唐义精为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创始人之一。

唐一禾初入该校学习,1924年转入北京美术专科学校,1926年结业后回武昌艺专继续学习,1928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30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1934年回国,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西洋画系主任。

主张艺术应反映时代。

他以现实主义和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代表作有《七·七的号角》、《胜利与和平》、《女游击队员》等,出版《唐一禾画集》。

1928年在武昌艺专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

1930年入巴黎美术学院,从师于法国 新古典主义大师劳郎斯研习油画。

1934年回国,任武昌艺专教务长。

唐一禾在艺术上的主张是“理想的现实主义”,他的艺术具有民主性、人民性的强烈色彩和 豪壮的激情。

油画《“七·七”的号角》创作于1944年,是唐一禾计划创作的《抗日战争史画》组画的第一幅油画稿,也是他的最后一件作品。

出版画册:《唐 一禾画集》。

出生于1905年的唐一禾,经历着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动荡、中华民族遭受苦难的岁月。

像那个时代所有正直的知识分子一样,他将自己的人生志向联系着民族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他的艺术理想也自觉汇入启蒙社会与唤起民众的文艺主潮。

他旅欧学艺归来,即投身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洪流,以画笔为武器直视侵略者的行径,鼓动人们奋起反抗,讴歌正义的事业直至献出旺年的生命。

他以革命文艺者的坚定信念和现实主义艺术的战斗锋芒,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在烽火岁月里曾产生重大的社会感召力,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价值增添了崭新的内涵。

这份精神遗产在他的幸存作品中仍然葆有沉甸甸的分量,给今天的我们以不尽的启发和激励。

唐一禾的绘画风格是一种合有时代艺术共性与个人艺术气质的风格。

他在领略欧洲古典到近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以现实主义严谨造型为本兼融浪漫主义抒情笔调,同时摄取现代绘画明亮的色彩表现。

这些语言特征,无论是在他的大幅主题性创作还是在油画和素描的人物上都有机贯通,遂使作品富有恢宏开阔的体格、硬朗大方的造型和舒展流畅的神韵。

唐一禾的油画语言同他所表现的题材是吻合的,他在人物的形象刻画上不仅体现出深厚的写实功底,而且造型的夸张与人物心理刻画的自然,融合渗透了中国画的创作原理。

色彩笔触的运用上也表现出对朴实画风的执着、追求。

他深谙西方古典画风的精位,但他努力地探寻找适合表现民族现实题材,并能被平民百姓认同的平实的写实风格。

唐一禾用他的画笔为新写实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最好的注释。

从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七七的号角》(创作稿)、《女游击队员》、《穷人》等油画作品的精湛手笔中,可以想见他当年关连现实的许多油画和播布于街头的大幅宣传画,在风格上无不折射出救国图存的急切悲愤与表现力量,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目前尚存的素描涵盖了他留学时代所作的石膏像和人体以及部分人物肖像和刻画普通人民的速写,是他艺术世界的组成部分,也是他总体风格的重要印证。

其中坚实的笔调和刚健的风骨无不真实地流露出艺术家的性格其品格之高,具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永恒特性。

唐一禾先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育家,与学生关系如同父子。

他的教学不拘泥于程式化,而是努力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仔细了解学生的绘画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临摹前人作品时,他教导学生要学会分析,做到扬长避短,从中汲取适合自己的那份营养。

他主张在油画教学方面,也应坚持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从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开始,在学习和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相应的表现能力。

当时,唐一禾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教学原则是很卓越的。

作为美术教育家的唐一禾,同样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带着艺术和思想的锐气,他在教学上探索的是艺术对于民族存亡与文化变迁所能起的作用,由此身体力行,发蒙后学,使教育内容和方法成为体现文化理想的一种实践方式。

他在艺术教育上的成果已经薪火传续,蔚成芳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