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简介
吴镇(1280—1354年),元代画家。
元四家之一。
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尝署梅道人。
又自题其墓曰“梅花和尚之墓”。
浙江嘉兴魏塘镇人。
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以卖卜为生。
擅画山水、墨竹。
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
水墨苍莽,淋漓雄厚。
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
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
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精书法,工诗文。
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
诗文著作有后人辑集的《梅道人遗墨》及《梅花庵稿》传世。
简介
年轻时曾学习理学,终其一生闭门隐居,除精研儒家经典外,还旁通佛家、道家学说。
所居住室曰“梅花庵”。
平时喜与僧人贫士为友,闲时放情于山水之间,以诗文书画自娱。
吴镇以擅画山水和墨竹著称。
他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而有新的变化。
题材多描写渔夫和隐逸生活,用以寄托他隐遁避世的思想情趣。
画法多用披麻长皴,兼用厚重的点苔法,取得浓淡湿润的水墨效果,以表现山川洲渚平远、幽深的不同景色。
构图、意境亦富于变化。
变董源、巨然的淡墨轻岚而为沉雄郁茂。
作品很少用干笔皴点,充分发挥水墨丰润、浑然一体的特色,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人多以他为师法。
传世作品中,《双桧平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于泰定五年(1328),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一幅,笔法严谨,水墨浑厚,气势雄伟。
他一生创作多幅《渔父图》,如50岁以后所作《渔父图》4幅(其中2幅藏故宫博物院),画面景物基本相似,大多是一叶渔舟,随波荡漾,周围芦荻洲渚,水天相连,境界迷濛空阔。
相同题材的《渔父图》(美国弗里尔美术馆藏)、《秋江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中的渔父、船、篷、渔具,画得虽简括,却颇具形态。
还有一卷《嘉禾八景图》,描写嘉兴地区八处景色,每处都注明地点名称,为写实之作,在元代文人山水画中很少见。
他兼长水墨竹石,取法文同,又受高克恭影响。
喜用秃笔重墨,笔锋劲利沉着,气势浑厚豪迈,在当时各家竹派中,自成一格,曾作过数本《竹谱》。
吴镇墓在其家乡魏塘镇梅花庵西侧,明万历(1573~1620)以后经地方集资修建,添筑祠堂,并有陈继儒撰写的《梅花庵记》等,至今遗迹犹存。
吴镇工诗文书法,诗词风格简劲奇拔,感情真挚,常以比兴自吐胸臆,接近陶潜诗风,外示平淡而内实郁愤。
书法能结合王羲之和怀素之长而自具面目。
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三绝”。
绘画题材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善画山水、梅花。
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而又独出机杼,以雄强笔法辅以丰富墨法,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自有一种苍茫沉郁、古厚纯朴之气,给人以“水墨淋漓幛犹湿”之感。
精写竹,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
墨竹宗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
吴历评价吴镇的绘画说:“江山无尽、万里长江两卷,……浑然天成,五墨齐备,盖仲圭擅长,非后学者所能措手。
”“五墨齐备”是吴镇用墨的高超之处,为更好地发挥墨效,吴镇在选择作画材料上很有讲究,画梅竹喜用纸,画山水则喜用绢。
画山水用绢,因为绢有厚度,纤维富韧性,多次渲染而不皱折。
吴镇非常熟悉笔、墨、绢的特点,作画中的五墨并施而不腻,反复皴擦而不胀,产生了浓而润、湿而厚、涩而不干、枯而不燥的艺术效果。
清王原祁曰:“梅道人泼墨,学者甚多,皆粗服乱头,挥洒以自鸣得意,于节节肯綮处,全无梦见。
无怪乎有墨猪之诮也。
”吴氏的墨法,倾倒了元以后的历代大家,沈周、文徵明、恽南田、四王、吴历、八大山人等均对吴镇墨法大加推崇。
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齐名,并称为元四家。
由于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统治全中国的朝代,蒙古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大量文人都采取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
渔父清高、避世、逍遥的人生为许多隐退文人所仿效,渔父形象成了文人、画家寄托情感的载体。
诗、词、曲中渔父形象普遍流行,绘画领域,渔父更成为创作的风气。
这其中,吴镇对渔父最为情有独钟。
在吴镇传世山水画中,渔父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数量,版式上有条幅、中堂、长卷,手法上有临摹、创作。
但吴镇并没有对其主人公做细致刻画,而是尽情的描绘了周边环境。
吴镇的图式经营大体是近处土坡,远处低矮山峦,中间大部分是辽阔的水面。
吴镇以湿笔为之,有一种烟雨茫茫之感,从而使远处山峦愈显遥远,中间水面愈显开阔,似乎带领观者进入一种凄静、孤寂、超尘脱俗的世界。
吴镇巧妙的把渔父安排于水面一个较突出的位置,形象模糊的,但给人印象深刻。
结合吴镇多幅渔父图象,我们仍能从模糊的渔父形象中发现,他们神态的丰富、动作的多样非一般画家所能同日而语。
《芦花寒雁图》里双雁起飞,渔父仰首观望,《渔父图》(1342年)里渔父凝视水面,等鱼上钩,《洞庭渔隐图》渔父动作矫健,撑篙回船,(《渔父图》1346年)童子拨舟返棹,渔父抱膝回顾,整幅画面予人一种独与天地往来的轻松和看破红尘“身外求身,梦中索梦”的超然。
吴镇的画多是自画自题,很少有当时文人替他题诗。
元四大家其它三家多有交往,但吴镇除与王蒙有诗证明是好友外,吴与黄倪并无充分证据证明他们建立过朋友关系,尽管当时黄、倪都一致对吴镇绘画艺术做了高度赞扬。
吴镇既不愿做官,也很少从俗卖画,生活困难时,他便经常到嘉兴、武林等地卖卜,以维持生计。
董其昌《容台集》中记曰:“吴仲圭本与盛子昭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而仲圭之门阒然,妻子顾笑之。
仲圭曰:‘二十年后不复尔’,果如其言。
”此文充分见出吴镇抱着对艺术的虔诚之心,不是随便改变画风去迎合世人的。
晚年,吴镇思想向佛教靠拢,他经常去魏塘镇大胜、景德、慈云寺与僧人谈经论佛、吟诗作画,可行、松严和尚、竹叟、古泉讲师均与吴镇私交甚厚。
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吴镇离开人世,遗命短碣于冢曰:“梅花和尚之塔”。
明末泰昌元年,当地官绅集款为之修墓,董其昌题“梅花庵”匾额,陈继儒作《梅花庵记》来纪念他。
吴镇的家世已无可考,仅知他有一儿子佛奴,吴曾画了一本《墨竹谱》传于他。
吴镇还有一个侄儿吴瓘,系吴镇叔父吴森之孙,也是元代著名的竹梅画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