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中国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_王羲之_书法_富阳

孙过庭简介

孙过庭

孙过庭(646~691),中国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名虔礼,以字行。

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他在《书谱》中自称“吴郡孙过庭”(汉及三国时富阳属吴郡,此处孙过庭可能是沿用旧称)。

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

胸怀大志,博雅好古。

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师承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

著《书谱》2卷,已佚。

今存《 书谱序 》,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

有墨迹《书谱》传世。

孙过庭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

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

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

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初就很受推重。

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

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

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

细观《书谱》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又有所发扬、创新。

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

速去援来,应规入矩,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

首尾三千余言,高潮迭起一气呵成,真是“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化境。

看《书谱》的用笔,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映带俯仰,气脉贯通。

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

《书谱》笔法虽源于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为隽拔刚断、富于变化。

最具有特点的是横划、长点捺,先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波澜跌宕,神采顿生。

右环转下作弧笔时,笔画末端由精转而出细锋,锋芒咄咄,精神外耀,宛如瀑布突然受阻,流水变细,从岩隙中急转而出。

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无拘无束,自然挥洒。

其笔法、意趣、气韵颇近陆机《平复帖》和王羲之《寒切帖》、《远宦贴》,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书谱》的墨色亦燥润参差,前半段以取妍,温雅流美;后半段燥笔居多,“若柘槎架险,巨石当路”。

其结构虽以平正为基调,但疏密聚散得宜,宽窄伸缩有致,在参差错落的章法中,更见浑然天成之妙。

千百年来,《书谱》博得了众多书家的赞叹和推崇。

孙过庭在书法理论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书论之精华集中在《书谱》之中,历凡是研究书法者,无不奉为臬。

在《书谱》三千七百字中涉及到书法发展、学书师承、重视功力、广泛吸收、创作条件、学书正途、书写技巧以及如何攀登书法高峰等课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孙过庭写的《千字文》和《景福殿赋》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佼佼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