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德【IBM中国教育及大学合作部经理】_古典音乐_音乐会_音乐节

郭维德简介

郭维德

郭维德,英文名Victor Kuo ,美籍华人。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出生时,2005年2月,郭维德先生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教育贡献”奖章。

郭维德资料

中文名:郭维德

外文名:Victor Kuo

性别:男

出生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爱好:古典音乐

专业:人工智能的应用逻辑及计算机科学

获得荣誉: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教育贡献”奖章

主要成就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分别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以及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人工智能的应用逻辑及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郭维德先生于1993年加入在北京的IBM中国有限公司,任IBM中国代表处的副首席代表。1994年任IBM中国教育培训中心主任,1995年起,郭维德先生负责IBM中国高校合作项目,并任IBM中国教育及大学合作部经理。同时为IBM 与中国教育部联合组成的教育合作项目政策指导委员会IBM方代表。

 

个人生平

郭维德先生出生于美国露易斯安那州,在中国和美国接受教育。

在IBM中国有限公司任职之前,从1970年到1978年,郭维德先生是石油化工部研究设计院计算中心主任。80年代初期他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1983年至1985年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任高级研究员,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任客席教授。

郭维德是一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和热心的音乐社会活动家。在美国,郭维德参与策划组织过多场“东西方的融汇”音乐会,旨在向广大西方听众介绍中国的交响音乐作品。他曾担任原中国中央乐团成立的非盈利机构“中国交响乐发展会”的总经理。他与指挥家余隆一起参与了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筹划和组织工作。他发起了由美国的非盈利机构“国际乐坛联络会”与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合作推出的“皇家花园音乐会系列”。2001年世界三大男高音故宫音乐会上,郭维德作为专家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担当现场直播点评顾问。他曾多次担任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音乐会前讲座的主讲人。郭维德还是北京大学“博雅乐坛”系列音乐教育及示范演出活动的发起人。

他在全球500强企业担任要职 并对西洋古典音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 这种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不占少数。但在中国,还比较新鲜。

郭维德是IBM大中华区企业公共关系部总经理,他有着一派含而不露的谦谦绅士风度——总是亲自到IBM大楼的楼下来接人,进电梯、进门,必礼让他人,上身必稍稍前倾……他还有另一知名身份——资深古典乐迷:他有规模不小的唱片收藏,包括三大男高音的签名唱片;他是很多国际音乐节的常客,与许多知名音乐家是好友;也曾参与筹划北京国际音乐节及各种音乐会。

外企里的音乐发烧友

古典音乐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每次听音乐,必抛开一切事情,坐下来全身心地欣赏。当时摄影师给他拍照,建议他带着耳机摆拍,但令人惊讶的是他说自己没有耳机,"我从不用耳机,用耳机听古典音乐不免有些随意。"

认识郭维德是在东莞,那天正和广东省文化厅领导共进午餐,"不速之客"闪现,领导邀其入座,开始"夸夸其谈"。正聊着音乐剧《蝶》在东莞首演,郭维德说正巧在东莞参加一个博览会,也去看了一下,觉得字幕板有待改进,遂拿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教材"供领导参考,其热情的参与精神,可谓"专业"。

几个月后,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上演,开演前,郭维德早早地等候在音乐厅外,手里握着价格不菲的门票,和各路爱乐者闲聊。这次他又正巧在杭州开会,自己买了票,坐了火车来,等音乐会结束后,他还要赶回去开第二天一早的会。

"其实正巧与否,在于人内心的向往程度。杭州到上海这几百公里,已经是距离非常近的正巧了。"郭维德说他平时工作相当忙碌,年假成为他一年一度的音乐盛宴。"每年的年假,我都要选一个从未去过的音乐节。"

这可不是吹的,2008年10月,郭维德刚刚应邀到波兰华沙,参加有着"波兰贝多芬"之称的潘德烈茨基的75寿辰庆典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成为波兰整个国家的关注焦点,在音乐会的最后,全体听众起立,齐声合唱。"早在5年前,他就参加过潘德烈茨基的70寿辰庆典音乐会,潘德烈茨基是他的老朋友。

最近几年,郭维德还去过罗马的"克劳迪奥·阿巴多音乐节",还有他向往已久的圣·彼得堡"白夜音乐节"。他对世界各大音乐节了如指掌,平时尽量把出差时间调整到与某个音乐节的时间表一致,一下飞机便直奔音乐会的场景时有发生。

与生俱来的主业——音乐

郭维德生于美国长于北京,英文名Victor Kuo。童年时听到父亲收藏的黑胶唱片,贝多芬的《田园》、莫扎特的《费加多的婚礼》……视为至宝,一遍遍地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上世纪六十年代,郭维德考入北大物理系,随后担任北大管弦乐队的指挥,周末经常骑自行车去听中央乐团的演出。那时的爱乐者都对俄罗斯音乐怀有特殊的感情,郭维德也是如此,前两年进行"俄罗斯音乐之旅时"他还特意去了趟柴可夫斯基故居崇敬地瞻仰了一番。

"文革"后,郭维德曾通宵排队买音乐会门票。他第一次去美国音像店是在1979年,那时中美刚刚建交,一走进美国音像店,他就被那些唱片给震住了。郭维德说,"听音乐不仅是个人爱好,也是一项社会行为",古典音乐不单是西方的,"而是世界性文化"。纵观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从1920年最早设立的北大音乐传习所,到如今古典音乐的每个领域,都有华人身影,其间的经历便是一部"音乐社会学"。

郭维德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可以称得上深情而专一,其他如爵士乐、摇滚乐,他都很少涉猎。受他的影响,经常与他打交道的一些外国官员和企业家,也成了古典乐迷。他的工作让他的视野异常开阔,他不仅关注各大音乐节和音乐家,一些对古典音乐长期进行赞助的企业动态他都了如指掌。像当初,美国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在其总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圣·拉蒙市宣布,公司将在大都会歌剧院2003-2004演出季结束时终止对该歌剧院全球无线电转播节目的赞助。郭维德还为此以《环球音乐》撰写一篇文章进行评论,扼腕叹息。

听古典音乐多年,郭维德交游甚广,他的音乐家朋友名单上有潘德烈茨基、郎朗、马友友等一长串名字。他说,音乐家应该成为听众的朋友。他还认为,"古典音乐是最高尚的音乐财富,但并不是高不可攀,音乐就像太阳的光,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郭维德已经憧憬着退休后的愿望了-开一间Victor's Opera Café(维克多的歌剧咖啡馆),他去过维也纳的Peter's Opera Café,老板Peter会讲卡拉扬的故事,店里播放古典音乐,挂着很多签名唱片,郭维德留心查看一番,暗自窃喜,"没我的多"。

看遍了国际各大音乐节,但国内音乐会门票价格却让郭维德感到难以接受,因为"票价反映的是消费水平,而不是看折合成美元多少钱","古典音乐不应是奢侈品,而应是普及之物,但是现在音乐会的运作方式把很多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拒之门外,结果变成附庸风雅的消遣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