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求简介
唐求(约880~约907)(约公元九零六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生卒年、生平、字号均不详,约唐哀帝天佑年间前后在世,称号"诗瓢"。另有湖南大学副教授唐求。
唐求基本资料
中文名:唐求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蜀州青城县味江镇(今四川崇州街子镇)
出生日期:880年前后
逝世日期:?
职业:晚唐诗人
代表作品:酬友生早秋
性别:男
字号:不详
唐求唐代诗人
唐求[唐](约公元九零六年前后在世),一作唐俅或唐球,蜀州青城县味江镇(今属四川省崇州市)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佑年间前后在世。唐末隐居味江山中,人称“唐山人”或“唐隐居”。王建占据成都后,召他为参谋,但他拒绝与之合作。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他以诗自娱,以诗言志,以诗寄情,把写诗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唐求写诗每有所得,捻成纸团,投入葫芦中,未曾示人。至晚年,将诗瓢投于味江中漂流而去,且祝愿说:“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因此时人称为“一瓢诗人”。其诗仅存35首半,在《全唐诗》中自成一卷。
唐求主要活动于唐武宗会昌年间至唐灭亡前后,思想兼融儒释道三家。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及下层文人心态,风格清新自然,丰富了晚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至性纯悫,酷耽吟咏。王建帅蜀,召为参谋不就。放旷疎逸,人谓之唐隐。平日为诗,然稿为圆丸,纳之大瓢。后卧病,投瓢于锦江,祝曰:“此瓢倘不沦没,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瓢泛至新渠,有识都者曰:“此唐山人诗瓢也。”扁舟接之,得诗数十篇,仅十之二三。后不知所终。求所作诗,全唐诗录为一卷,凡三十余首。
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十所载:
求,隐君也,成都人。值三灵改卜,绝念钟鼎,放旷疏逸,出处悠然,人多不识。方外物表,是所游心也。酷耽吟调,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之词。所行览不出二百里间,无秋毫世虑之想。有所得,即将捻稿为丸,投大瓢中;或成联片语,不拘长短,数日后足成之。后卧病,投瓢于锦江,望而祝曰:“兹瓢傥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尔。”瓢泛至新渠,有识者见曰:“此唐山人诗瓢也。”扁舟接之,得诗数十篇。求初未尝示人,至是方竞传,今行于世。后不知所终。江南处士杨夔,亦工诗文,名称杰出如求,今章句多传。
还有传说说唐求是一个唐朝的道士,常外出游览,认真体味人情世态,仔细观察山光水色,每有所得,他就写诗句,卷成一卷,放进自己随身携带的大瓢中。回家以后再把这些诗、诗联或初步成篇的内容,加以整理、修改、加工,使之完美成章。后来,唐求生了重病,他把诗瓢投入锦江之中。诗瓢漂入新渠,有识者见之曰:“此乃唐山人诗瓢也!”乘小舟将诗瓢捞起,可惜诗稿多已浸润损坏,仅得诗数十篇,为其所写诗稿的十之二三,后人因此称唐求为“一瓢诗人”。
唐求代表作品
唐求[唐](约公元九零六年前后在世),一作唐俅或唐球,蜀州青城县味江镇(今属四川省崇州市)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佑年间前后在世。唐末隐居味江山中,人称“唐山人”或“唐隐居”。王建占据成都后,召他为参谋,但他拒绝与之合作。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他以诗自娱,以诗言志,以诗寄情,把写诗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唐求写诗每有所得,捻成纸团,投入葫芦中,未曾示人。至晚年,将诗瓢投于味江中漂流而去,且祝愿说:“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因此时人称为“一瓢诗人”。其诗仅存35首半,在《全唐诗》中自成一卷。
唐求主要活动于唐武宗会昌年间至唐灭亡前后,思想兼融儒释道三家。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及下层文人心态,风格清新自然,丰富了晚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至性纯悫,酷耽吟咏。王建帅蜀,召为参谋不就。放旷疎逸,人谓之唐隐。平日为诗,然稿为圆丸,纳之大瓢。后卧病,投瓢于锦江,祝曰:“此瓢倘不沦没,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瓢泛至新渠,有识都者曰:“此唐山人诗瓢也。”扁舟接之,得诗数十篇,仅十之二三。后不知所终。求所作诗,全唐诗录为一卷,凡三十余首。
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十所载:
求,隐君也,成都人。值三灵改卜,绝念钟鼎,放旷疏逸,出处悠然,人多不识。方外物表,是所游心也。酷耽吟调,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之词。所行览不出二百里间,无秋毫世虑之想。有所得,即将捻稿为丸,投大瓢中;或成联片语,不拘长短,数日后足成之。后卧病,投瓢于锦江,望而祝曰:“兹瓢傥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尔。”瓢泛至新渠,有识者见曰:“此唐山人诗瓢也。”扁舟接之,得诗数十篇。求初未尝示人,至是方竞传,今行于世。后不知所终。江南处士杨夔,亦工诗文,名称杰出如求,今章句多传。
还有传说说唐求是一个唐朝的道士,常外出游览,认真体味人情世态,仔细观察山光水色,每有所得,他就写诗句,卷成一卷,放进自己随身携带的大瓢中。回家以后再把这些诗、诗联或初步成篇的内容,加以整理、修改、加工,使之完美成章。后来,唐求生了重病,他把诗瓢投入锦江之中。诗瓢漂入新渠,有识者见之曰:“此乃唐山人诗瓢也!”乘小舟将诗瓢捞起,可惜诗稿多已浸润损坏,仅得诗数十篇,为其所写诗稿的十之二三,后人因此称唐求为“一瓢诗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