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岑简介
赫尔岑(汉语拼音:He'ercen;拉丁文:Gertsen, Aleksandr Ivanovich;1812-04-06~1870-01-21),俄国作家、政论家、哲学家、革命活动家。赫尔岑生于莫斯科,卒于法国巴黎。父亲雅科夫列夫是一位名门贵族,母亲是德国人。他们未正式结婚,所以父亲没有让儿子用自己的姓,而让他姓赫尔岑(德语“心”的意思)。赫尔岑从小与父母及伯父生活在一起,家里有丰富的藏书,少年时代很多时间都是在家里阅读各种图书,获得了广泛的知识。1825年结识了自己的远亲N.P.奥加辽夫,与之建立了深厚的、终身不渝的友谊。1826年十二月党人5位杰出领袖遭沙皇绞杀,大批革命者被流放服苦役。这一事件惊醒了赫尔岑童年的梦想,激起他满腔愤怒。1827年,15岁的他和16岁的挚友奥加辽夫在莫斯科麻雀山上盟誓:“要为我们所选定的斗争献出我们的生命。”1829年赫尔岑进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与奥加辽夫等人组织了政治小组,研究各种社会政治问题。1833年赫尔岑以优异成绩毕业。翌年,他们筹划出版宣传革命思想的杂志,后沙皇当局以“对社会极其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逮捕并流放了赫尔岑和奥加辽夫及小组成员长达6年之久,直到1840年获释。这期间(1838),赫尔岑与伯父的私生女查哈琳娜结了婚。不久又因一封谴责彼得堡警察非法枪杀路人的信被查获,再次被流放到诺夫哥罗德。多年的流放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了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更加深了他对专制制度罪恶的认识,同时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早在1836年赫尔岑就以伊斯康捷尔的笔名发表文章。1842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后,更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革命活动、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撰写了《科学上一知半解》(1842~1843)、《自然研究通信》(1844~1845)等哲学著作,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他批评G.W.F.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亦肯定其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他强调自然和人、物质和意识的统一,认为矛盾是自然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等。列宁称赞他达到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水平”,“已经走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跟前,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面前停住了”。
同时,赫尔岑从事紧张的文学创作活动。从19世纪40年代起,接连写出多篇小说。早年高涨的政治热情和革命志向对赫尔岑初期的创作有重要影响。作品主要表现对未来的朦胧憧憬,歌颂以个人精神力量与现实对抗的浪漫主义英雄。带有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一个青年人的札记》(1840~1841)则标志他从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小说主要写他在维亚特加流放时的所见所闻,真实描写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长篇小说《谁之罪》(1841~1846)是其代表作,通过描写3个不同类型的青年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悲剧,对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提出强烈控诉。《克鲁波夫医生》(1847)是一部中篇讽刺小说,通过克鲁波夫在小城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农奴制度下种种丑恶现象,讽刺了社会的“普遍疯狂”。中篇小说《偷东西的喜鹊》(1848)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出色的女演员,但她出身农奴,在这个万恶的农奴制度下,注定了她的尊严与创作才能遭受摧残的悲剧命运。M.高尔基指出:“在40年代,赫尔岑是第一个在赫尔岑的小说《偷东西的喜鹊》中大胆地抨击农奴制度的人。”
赫尔岑在反对俄国专制农奴制度的斗争中确立和发展了他唯物主义美学观和现实主义文艺观,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为人民的语言,是他的生活的表现”。赫尔岑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坚持文艺的思想性和人民性,指出“市侩精神……对艺术来说是格格不入的”,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金钱而艺术”。
由于沙皇政府日益加紧对革命知识分子的控制,赫尔岑感到在俄国已无法开展政治活动,1847年他携家离开祖国,先赴巴黎,年底又去罗马。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再返回巴黎。在这里赫尔岑目睹了巴黎无产阶级起义及资产阶级对起义的血腥镇压。法国当局视他为危险分子,于是他避居瑞士。欧洲革命的失败,使他的思想陷入危机。他对西欧社会主义运动感到失望,转而寄希望于日益高涨的俄国农民运动,相信俄罗斯通过农村公社可以通向社会主义。赫尔岑的这种俄国式的社会主义也就是民粹主义。1852年他移居伦敦。1853年建立自由俄国印刷所,出版大量革命传单和宣传小册子;1855年创办文艺和政治丛刊《北极星》,1857年又与奥加辽夫合办《钟声》报。在这些报刊上发表大量揭露俄国农奴制度的文学作品、文章和资料,号召人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由于长期侨居国外,不能直接接触俄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农奴制度改革时赫尔岑对沙皇自上而下的改良存有幻想,受到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批评。不过,列宁仍然指出:“尽管赫尔岑在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动摇不定,民主主义毕竟还是在他身上占了上风。”60年代以后,赫尔岑重新站在革命民主派的一边,反对自由主义,促成了秘密革命组织“土地与自由社”的建立。晚年迁居日内瓦,他的视线已经“转向马克思所领导的国际”。
赫尔岑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是包括日记、书信、散文、随笔、政论和杂感的巨型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852~1868)。全书共7卷,内容丰富,包括从十二月党人起义到巴黎公社前夕半个世纪俄国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和革命事件,在广阔的历史画面上写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事件同作者个人的生活道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贯穿全书的中心是作者一生对革命真理的不懈探索和对光明未来的坚强信心。文笔生动活泼,富于感情,人物刻画鲜明、简练,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概括深刻的时代内容,在俄国乃至全世界自传体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赫尔岑是俄罗斯伟大作家之一,但他的作品长期被禁,直到1905年后才得以出版发行。后又被译介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赫尔岑的重要作品《谁之罪》、《偷东西的喜鹊》等就有了中译本。巨著《往事与随想》已由巴金迻译成中文于1979年10月出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