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恭仁皇后【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_雍正_康熙_皇太后

孝恭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1660年-1723年),乌雅氏,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

康熙十二年(1673年)入宫,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1679年)晋封为德嫔。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德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九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崩逝于永和宫,享年64岁,九月与康熙帝合葬景陵。全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人物生平

顺治十七年(1660年)出生。

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经一年一度的内务府选拔入宫,时为宫女,年14岁。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时年19岁。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十三日,单独册封为德嫔,时年20岁。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初五,生皇六子胤祚,时年21岁。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与惠、荣、宜三位一同晋升妃位,册封为德妃,时年22岁。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初一,生皇七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二十二日,生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五公主)。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二十四日,生皇十二女(七公主)。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初九,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时年63岁。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重,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丑刻(深夜一点至三点)皇太后崩,终年64岁。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孝恭仁皇后于景陵。

乾隆嘉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史籍记载

摘至——《清史稿卷二百十四 列传一》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满洲正黄旗人,为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女。初入宫侍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为德妃。二十一年六月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即固伦温宪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六十三高龄的乌雅氏病,雍正本为乌雅氏拟定徽号为仁寿皇太后,同时还打算请她从原本居住的永和宫,迁住至专供太后养老的宁寿宫,但等不及恭上徽号,乌雅氏即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崩逝于永和宫,享寿六十四岁。

后来,皇后梓宫奉安于宁寿宫,雍正帝于苍震门内设倚庐缟素居丧。倚庐为古代遭丧者所居,倚木为庐,于中门外东墙下起庐,先将一根木头放在离墙五尺的地上,上立五根橡木斜倚在东墙,以草苫盖之,南北两出口也以草帘屏之,向北开口,里外不涂抹灰泥,即草棚。雍正帝时年四十五岁,每日赴母后梓宫前上食品三次,哀号不止,群臣莫不感泣。皇太后死于康熙帝大丧期内,五月二十六日恭移皇太后梓宫,安奉在寿皇殿。六月二十日,总理大臣等官会议,恭请四后同祔圣祖庙,尊谥并加“仁”字。雍正帝谕旨:“朕惟母后升祔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恩,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雍正帝以此为例,谕旨:“恭惟孝诚仁皇后元配,宸极,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孝恭仁皇后诞育朕躬,母仪天下。按先儒耐庙之仪: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孝诚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同年八月加谥号“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九月初一日合葬景陵,升祔太庙。乾隆元年三月加谥“慈纯”,嘉庆四年五月加谥“钦穆”。 最终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摘至——《清实录

【册文曰。母仪正位。仁风诞播于八方。壸德流辉。宝训永垂于万世。进徽称于清庙。玉册爰新。议典礼于容台。彤编式焕。钦惟皇妣大行皇太后华渚炳灵。庆都凝瑞。秉含弘之淑性。应地安贞。树雝肃之芳型。俪天作则。赞襄内治。逮埶目御以加恩。辅佐先皇。自宫庭而起化。宽仁夙著。胥食德而饮和。朴素攸崇。务去奢而从俭。荷生成于圣母。诞育藐躬。极尊养于慈闱。未酬厚载。上推崇之号。允谐万国欢心。执谦让之衷。坚却百僚敦请。音容倐隔。恋慕实深。兹当升祔之辰。莫罄显扬之悃。嘉言懿行。永怀至德于坤元。琬刻瑶棱。肃荐明禋于閟寝。谨侲册宝。恭上尊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伏冀默扶景祚。宏衍庆源。启后人绍衣之图。克承克继。导寰宇庞鸿之祉。俾炽俾昌。谨言。】

德妃册文

【命侍郎额星格、持节进封德嫔乌雅氏、为德妃。册文曰、朕惟治本齐家、茂衍六宫之庆。职宜佐内、备资四德之贤。恪恭久效于闺闱。升序用光以纶綍。咨尔德嫔乌雅氏。柔嘉成性。淑慎持躬。动谐珩佩之和、克娴于礼。敬凛夙宵之节、靡懈于勤。兹仰承太皇太后慈谕、以册印、进封尔为德妃。尔其祗膺晋秩、副象服之有加。懋赞坤仪、迓鸿庥之方至。钦哉。】

人物评述

家世

德妃原是隶满洲正黄旗包衣,官书上只提其属正黄旗,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却绝口不提孝恭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其本是内务府包衣(服务皇室的上三旗包衣,被称为“内府包衣”),雍正也一再宣称乌(吴)雅氏乃“本朝旧族,创世名家” ,或许出身微贱的事实对于雍正而言,是一种隐痛,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他必须神话自己的出身,抬高母家的地位;亦或许是他为了缓和母子间紧张的关系,而故意作出的姿态。

《清史图.雍正朝》,故宫博物院编,朱诚如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页6:“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出身护军参领之家,原为包衣人家之后……”《清代皇后册立与八旗大姓氏族》,刘潞,《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1期,明清历史,页52-65:在所有被抬旗后妃的家族史上,多少都有过一些记录,唯独孝恭后家族为正黄旗,在清宫文书的记载中只提属正黄旗,毫不涉及其他。孝恭祖父额参之传,列于《八旗通志?正黄旗满洲世职大臣卷》:“额参,满洲正黄旗人,姓吴雅氏,世居叶赫地方,初任布达衣大,累擢至内大臣。”雍正在为其母家颁爵的敕书中说:“仁寿皇太后曾祖额布根者,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

刘雪华版德妃【《八旗通志》卷150】查后金与清初所有官职中,未见“布达衣大”一职,与此发音相近者,仅"包衣大",即包衣(奴隶)之首领。联系到“抚育禁庭”,正是世代生活于主子家之包衣的特点。不过,若确立此说,还需旁证。关于额森的职务,《通谱》说:“额柏根,正黄旗人,世居哈达地方,国初来归,其长额森,初任膳房总管,历升内大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29】尽管《通谱》与《通志》中关于吴雅氏世居之处不同,但在额森职务上却为孝恭出身包衣之家提供了旁证:膳房总管即是包衣大。这表明,孝恭出身内务府包衣家庭之说是成立的。雍正在赐敕中吹捧吴雅氏为“本朝旧族,创世名家”,无非是想掩盖母家卑微的出身。不过,历史真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被掩盖,《通志》中在涉及佐领编核时便露了马脚:“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八旗通志》卷4】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是康熙帝逝后第四天,“旨”中所说太后应指雍正母孝恭,而“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正是孝恭之弟博启。因此,旨中所说“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即孝恭之亲族。由此可知,孝恭母家实为镶蓝旗包衣。联系到雍正即位前后朝中尖锐复杂的斗争,他为母族带上“正黄旗创世名家”桂冠的心态便不言而喻了。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黄山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页20,《双全等奏缴雍正元年正月谕旨折》:散轶大臣舅舅白齐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给予何差效力。等因,于正月初三日具奏。奉旨:该人等俱问大将军王,区别优劣,缮写绿头牌,与人一并引见具奏。钦此,钦遵。将颜德等二人衔名绿头牌具奏。奉旨:该人等交阿尔松阿、舒鲁、白齐引见具奏。钦此。

而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包衣(奴隶)之后,却能得到康熙如此宠爱,为康熙皇帝生育三子三女,定有其过人之处。德妃从一个身份卑微的、仅供内廷使令的“官女子”,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宫主的位置,这是很不简单的。康熙二十年册封的四位妃子,她们的儿子都成为后来争储事件的中坚力量。可是这四个人中,德妃的身份最低,只有她是包衣之后,内务府选秀入宫为官女子。可是也唯有德妃是单独册嫔,且升迁速度最快,册嫔两年后便封妃。德妃的女儿是唯一一个下嫁满人的公主,两个儿子又都是争储风暴的中心。

康熙十七年吴雅氏还是一般的宫人,她既不能养育自己的亲生儿子,更没有资格抚育其他的皇子。而恰巧在胤禛出生的那一年,康熙皇帝的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钮祜禄氏刚刚去世不久,后宫之中以贵妃佟佳氏最尊。德妃的儿子得以被贵妃抚养,对胤禛而言,亦可说是一种幸运。

子女

胤祯(允禵)

爱新觉罗.允禵原名爱新觉罗.胤禵(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生母为孝恭仁皇后。康熙五十七(1718年)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平定准葛尔叛乱和保卫西藏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因为深受康熙宠爱和重用,并更在康熙末年成为大部分人心中康熙暗定储君的人选,而深受雍正妒恨。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禵幽禁,雍正四年改为圈禁。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禵才恢复了自由。

胤祚

六岁即殇,史料很少。

皇七女

这是个早殇的孩子,她只活了两个月。

固伦温宪公主

皇七女是二十一年去世的,温宪二十二年就出生了。

按照玉牒,固伦温宪公主是皇九女,即五公主。

温宪自幼是被孝惠章皇后(仁宪皇太后)抚养长大的,不仅深得祖母疼爱,亦颇受父皇宠爱。

在《为皇太后皇子公主等预备猪鹅鸡等数目清单》中,(选自《康熙朝满文朱批》感谢稽古论坛!)在对公主的供应中,四公主恪靖和六公主纯悫都只得猪肉四斤,(其他公主更小得的也更少了),而五公主温宪得猪肉五斤不说,还要多加“鹅半只、鸡一只”...(温宪的早逝是不是因为消化不良)如果说仅凭这一件小事就得出康熙十分疼爱温宪公主的结论,那未免不足服人心。但是由此亦可见,康熙对于这个女儿,一定是很呵护的。

自小,温宪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温宪也很聪明,后来温宪公主的祭文上说:

“尔公主秀出紫微,祥开银汉,爰从襁褓即育慈闱。爱每笃于兴居,日无违于左右。弱龄受教,聪慧夙成,性自悦乎诗书,行每谐于箴史。谓诞膺夫景福冀永享,夫修龄作聘元舅之家,仰慰慈亲之恋”

女性册文和祭文上用“聪慧”之类词的很少。而温宪公主的祭文中能出现“聪慧夙成”、“性自悦乎诗书”这样的词,不仅仅因为康熙要抚慰皇太后,更是因为温宪自身有才华,有值得这样高的评价的资本。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秋七月

上驻跸热河。闻和硕温宪公主薨。日晡未进膳。扈从诸大臣奏曰、皇上闻公主讣过哀、此时尚不进膳、恐圣躬太为劳瘁。奏入、上传谕曰、公主系已嫁之女、朕尚可宽释、但皇太后自幼抚养、忽值此变、皇太后伤悼弗胜、膳尚未进、朕亦何心进食乎。诸大臣复固请。上乃诣皇太后宫、视食毕。然后进膳。随谕领侍卫内大臣等、左右两翼各派大臣一员、侍卫十人、送公主柩回京。

辛亥。命诸皇子及文武诸臣、送和硕温宪公主柩起行。 ----------《圣祖实录〉

雍正元年,3月,和硕温宪公主追赠为固伦温宪公主。

皇十二女

是十二岁时去世的公主,即七公主。那年德妃38岁,此时的她已丧胤祚、小七、十二三个孩子,不知当时的她心里如何感伤。

纪念

母后周年述哀一首(有序)

母后升遐,倏经周岁。痛色笑之难追,想音容而切慕。潸然泪下,赋此哀辞为念。

慈恩重,难禁涕泪悬。尊荣心莫罄,恍惚岁云迁。

物候常如此,音容独渺焉

。寝门空在望,一望一凄然!

母后二周讳辰

自隔慈颜杳,重临此日悲。音徽徒有慕,尊养已无时。

恩念劬劳重,心惊岁月驰。朝来益为怆,抚序泪空垂。

母后三周讳辰

鞠我恩深重,违颜梦渺茫。三年成逝水,百感对流光。

黯黯慈云在,迢迢仙路长。朝来又临讳,含怆仰空苍。

——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卷之二十八.诗.四宜堂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集一

家族成员

先辈

曾祖父:额柏根,又作额尔根,姓吴雅氏,亦可书作乌雅氏。世居哈达,一云世居叶赫地方。正黄旗人(原为正黄旗包衣,被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本支抬入正黄旗,而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继位后,将德妃全族都抬入正黄旗),世居哈达地方。国初来归。雍正元年二月癸丑,追赠额柏根一等公。

祖父:额柏根长子额参,初任膳房总领,历升内大臣。崇德时从征朝鲜,遇有朝鲜遣人致书于明,额参见而射之。其人应弦而倒。太宗文皇帝嘉其能,即以其人所乘马赐之。又同超品公杨古利额驸率兵进剿,大破朝鲜。有朝鲜小卒,藏匿石岩间,窃发鸟枪,杨古利额驸中伤而殁。太宗甚伤之。忽有一人越山而去,图赖指而言曰:“彼山上东去者,即伤死杨古利额驸之人也。”太宗因命额参追之。次日,即以其首来献。太宗嘉之,授为男爵。后征山东济南府临清州,及大同等处,屡立战功。加一等都尉,任佐领。缘事削爵。雍正元年二月癸丑,追赠额参一等公。

父:额参长子魏武(又作威武。),系仁寿皇太后之父。原任护军参领。雍正二年奉旨:“额柏根,系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在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额参历事三朝,军功懋著。魏武天挺俊杰,启后承先,厚德钟灵,笃生圣母,宜加峻秩,以协彝章。将额柏根、额参、魏武,俱追一等公。一等公,世袭罔替。”钦此。妻塞和里氏。

叔:额参之次子岳色,因系仁寿皇太后之叔父,特赐骑都尉(雍正元年五月壬寅,雍正谕舅祖岳色,“皇妣向欲加恩,今仰体慈怀,著授为拜他喇布哈番,准袭一次。”)。原任司祚官。

承恩公世系

魏武之子博启(又作白启。),雍正元年二月癸丑,承袭一等公。任散秩大臣,兼佐领。乾隆十八年,博启卒。

博启之子博永(又作相永、伯忠),三等侍卫,乾隆十九年四月癸未袭一等公。二十三年,以病解任。

博勇之子希明(又作西铭),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甲申袭一等公。四十三年,奉旨:“向来后族承恩世袭具系一等功。此特因椒房至戚恩泽加封,以视佐命功臣,栉风沐雨,拓土开疆者,实难并论。况宗室王公以近支恩封者,尚以世递降,而外戚转得崇封延世,未免过优。着具改为三等公。世袭罔替。”改为三等承恩公。四十六年,授蒙古正黄旗副都统。四十八年授内大臣。四十九年九月,出使朝鲜。五十年正月,举行千叟宴,西铭未还京。特命给赏。七月,授江宁将军。五十二年,卒于任。

希明之子志福,乾隆五十二年袭三等公。(清史稿记载错误)

志福之子吉祥保,建威将军,散秩大臣,嘉庆五年十二月乙丑袭三等公。

吉祥保之子增喜,建威将军,散秩大臣,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庚辰袭三等公。

增喜之子瑞兴,号宝臣,任荆州副都统,嫡妻爱新觉罗氏,咸丰五年十二月丙辰袭三等公。

瑞兴嗣子振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