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宥【明朝政治家、学者_海南三贤之一】_文昌_文昌市_成化

风云人物本文相关内容:邢宥 文昌 文昌市 成化

邢宥

邢宥,字克宽,号湄邱。文昌人。明代政治家、学者、海南三贤之一。为官20余年,历任四川临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

邢宥人物生平

邢宥少年强

邢宥(1416—1481),广东文昌人,现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水吼村人。明代的政治家、学者。小时候就聪敏异常,五岁读《三字经》,日记数十言;10岁作《勉学诗》,初露他已具治国齐家之志。入乡校时,每次月试季考均名列前茅。十四岁补文昌弟子员,26岁乡试中举,正统十三年(1448)年,登二甲进士第。

邢宥一生为国为民,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在学问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中非常喜欢读书写作,对书法也有一定的研究。著作有《湄丘集》传世,对于海南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清代海南探花张岳崧将其同海瑞、丘濬誉为海南三贤。

邢宥为官公

邢宥的祖籍在河南省汴梁(今开封市),南宋初期迁来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水吼村。六世祖宣仪,在宋代知文昌县,高伯祖梦璜在南宋时知万安军,曾祖父在元代任琼山、文昌二县的知县。

邢宥为官时犹以善断疑案而著称,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他在监察御史任上,正逢太监王振家出事被抄家。当时有人诬告王振的家人孙太安藏匿钱财,牵连20多人被捕。朝廷特派邢宥与锦衣卫官于信审理此案。于信主张立即没收孙家财产,并横蛮地威胁说:“不然,祸立至。“邢宥沉着果断,秉公办事,经过多方稠密查核,证实该案纯属伪造,从而挽救了数十个民众的性命。赢得当地人民拍手称颂。

景泰二年(1451年),邢宥巡抚福建,恰有巡海官符文抓获犯禁入海的几十人,被判死刑。临刑时,冤屈痛哭之声震天动地。邢宥疑为伪案,便缓期执行。经过一月查究,果然抓获真盗,从而挽救了数十个民众的性命。

邢宥还非常善于谋兵用计。景泰五年(1454年),邢宥出巡辽东,发现沈阳军官中有50多人偷盗官府储藏的物资。邢宥考虑到沈阳三面受敌,如果对这些犯错误的军官都从严惩处,一旦敌人侵犯,将无人带兵守城。他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只罢黜为首的两名军官,罚其余的守城,城守得好,立功者可以赎罪、受奖。没有多久,敌人果然侵扰沈阳,这50多名受从宽处理的军官英勇杀敌,护城立功,使沈阳化险为夷。

邢宥为民颂

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1460年),44岁的邢宥被提升为浙江台州知府(今浙江省临海县一带)。台州的民事案件虽然很多,但邢宥都不厌其烦,细致地一一缘情据理,加以断处,使得民众信服。邢宥居台州一共4年。回京时,有人诬告“台民争持金帛数百里外赆”送邢宥,至使被降为晋江(在福建,明代为泉州府治所县城)县令。赴任未到三月,遇赦,“宪宗复其职,改知苏州”。当时的苏州,“田赋甲天下,丁役杂办视他郡倍蓰焉”,因此有“妄宗揽纳秋赋,置之法,得其脏万缗,以堤沙河,甓官道”。

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苏州大水,“民饥,不待奏辄发米20万斛以赈”,救了40余万灾民。同僚对邢宥这种专擅的做法深表忧虑,但邢宥颇不以为然,毅然说道:民命危在旦夕,如果等待呈报批准才开仓救济,那就来不及了。专擅之罪,我一人担当。邢宥此举,得到明宪宗的谅理,对他“赐勒褒奖”。苏州民众对邢宥更是赞颂不已。

因为邢宥“素廉介,及治苏,严而不苛”,所以被宋杰“荐于朝”,提升为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成化二年秋,又被提拔为都察院左御史,巡抚南畿,总督兵民财赋,兼理浙江喜湖抗三府粮储。邢宥在任期间,经常“询官治,察民隐,奖廉能,黜贪懦,枉奸宄,抑豪右,事无微钜,靡不悉心”。据《明史》记载,邢宥罢黜不称职的属吏共170余人。同年冬季,邢宥兼理两浙盐政,“法罪伪造”。

成化五年,53岁的钦差大臣邢宥,巡抚江南浙江二省,“凡一应军务,民情利病,官吏黜陟,悉所从宜处置,免其先奏”。

成化六年,邢宥正式向朝廷请求辞官,经再三请求,皇帝才批准了他。邢宥辞官后,回到故乡文昌市水吼村,在东昆港北湄的山丘上盖了一间“湄邱草亭”,以读书写作自娱,因此自号“湄邱道人”。

虽到晚年,仍手不释卷,“足迹未尝至城市”,著有“湄邱集”十卷,今存二卷。对邢宥的著作,海南明代大诗人、大学问家丘浚评道:“诗文虽少作,然作必有意趣,不为无益之语,字画亦遒美有法”。

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五月二十日,邢宥寿终正寝,享年65岁。邢宥病逝后的第二年,宪宗命礼部备牲仪,翰林院撰文,遣官谕祭葬于铜斗山之阳。

邢宥为民故事

邢宥在任晋江县令三个月,明宪宗继位而得赦免,补知南直隶苏州府。成化二年(1466年)江南发生大洪水,苏州旱灾严重,邢宥急灾民之所急,发官库储粮及集富民粮食80余万斛,还以军饷中扣粮20万斛,及时赈济,救活了四十余万灾民的性命,朝廷获悉降敕嘉奖,并加从为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后又晋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赐玺书,取代宋杰巡抚江南十一府,总理江南兵民财赋。

邢宥受命总理江南兵民财赋后,废寝忘食,勤于政务。民间传说当时有九位县令,为庆贺新官晋升,敲锣打鼓,泛舟嬉游。邢宥悉知其事幽坐小舢前往探究,不料与游船撞道,诸县令以"大胆撞道"为罪名罚打邢宥屁股五十大板,当撩起衣袍看见腰间系一御印,知道触犯了上司,个个惊惶失措,其中八人急忙跳海身亡,一人被拦阴而幸免一死,从此邢宥经常亲自考察吏治民情,嘉奖廉洁奉公,贤能精干之官吏,罢黜贪婪无能之辈,并压制豪强,使江南人民安居乐业。为官多年的邢宥祖先寒舍,依旧简陋,可见其廉洁奉公之精神可贵。

传说有一民妇与他人通奸,被异腹儿子觉察,恐被告发,便来个恶人先告状,反而先状告儿子强奸了她。儿子身陷囹圄。在邢宥盘审过程中守口如瓶,不作任何申辩,遂被判死。事后邢宥发现狱中留有遗书曰:"孝子不言亲之过,邢公不明安在哉。"邢宥看后知错斩了孝子,有违天道,愧疚不堪。

成化六年秋,邢宥借入京议事之机,上书请示御职,起初不允,经再三求准,去官还乡。时年55岁,成化十七年(1481年)卒于家乡,享年66岁。皇帝闻其死讣大为悼惜,派遣广东承宣布政司右参政谢璃谕于家设祭皇帝在祭文中对他予以表彰:"早擢贤科,授任风纪,进秩专庆,茂著循良之绩"。明内阁大学士丘濬撰墓志铭都察院右都御史戟缙撰行状,对其生平有高度的评价。

邢宥邢宥墓

邢宥墓位于文昌市文教镇铜斗村的铜斗山南面,坐北朝南,是邢宥与夫人林氏异穴合葬墓。墓占地750平方米,分前庭、阳埕、拜亭和墓穴,地面有神道、碑碣、列兽等,是一座大型明墓。

“文革”期间,邢宥墓穴和石刻列兽一对。虽面目全非,但慕名前来瞻仰的海内外游客常年有之。现文昌市政府对邢宥墓进行修复、保护,让前来参观、瞻仰的人们看到这座明代著名贤臣陵墓的原貌,成为文昌市一处重要的旅游景观。

邢宥与丘濬交谊甚厚。丘濬自京师奔葬时曾到文昌水吼村探望邢宥,邢宥为丘濬送行至琼山与文昌交界处的胡芦铺(今大致坡镇),后人为了表示对他们友好情谊的纪念,特地修建了一座“约亭”,此亭位于琼山市大致坡镇南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