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时期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是廉政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既是清正廉洁的代表,又不惧权臣、铁腕治贪,扳倒了很多贪腐官员。他严厉惩治腐败的故事和做法,为我们今天坚持标本兼治的反腐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陈廷敬做过康熙帝的老师,历任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由于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
陈廷敬是清官,又宅心仁厚;陈廷敬是好官,又精明强干;陈廷敬是能官,又从善如流;陈廷敬是德官,又不乏铁腕。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
《清史稿》中记载,陈廷敬去世后,康熙皇帝“深惜之”,亲笔为他写下了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康熙皇帝对陈廷敬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称颂的是陈廷敬不仅品行高洁、人格完美,学问渊博,能著书立说,还在反腐治贪领域大所作为、成效显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陈廷敬,本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府阳城,今山西晋城人。1658年,十九岁的陈敬进京考取进士,被授予官职。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所以顺治帝给他名字加上了一个“廷”字,改为陈廷敬。
陈廷敬出身书香门第。1638年,陈廷敬出生在阳城县皇城村。陈家世代以读书为业,家族中曾出过不少进士。但是陈廷敬的高祖父陈修,却多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无奈之下只好做起生意。
陈修经营才能很出色,他通过经营煤矿和冶铁,很快就富甲一方,成了当地的望族,积累了庞大的基业和资产。望子成龙,是每个时代父辈的期望。陈修已经家大业大,但是对子孙的学业不但没有放松,反而要求更严。
陈廷敬的祖父这一辈,陈家开始办学,建起家塾,既教自家的子弟,也收附近穷人家的孩子。
陈廷敬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上博览群书,年仅7岁已开始读理学家的著作,9岁时,陈廷敬的老师认为陈廷敬这个孩子太非同一般了,自己的学问已经教不了他啦。14岁那年,陈廷敬和父亲一起参加院试,结果陈廷敬比父亲的成绩还好,名列第一,这令掌管家族产业的父亲很惭愧,但更多的是欣喜:陈家后继有人啊!
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廷敬中举,赶上朝廷举行会试。当时,一同中举的还有一个同馆的顺天通州进士陈敬。为了区分开,顺治赐名陈廷为“陈廷敬”。
由于在会试中名次不算太高,陈廷敬被选为庶吉士,就是作为后备干部,留在翰林院继续学习。
1661年,康熙即位后,陈廷敬担任了康熙的经筵讲官,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日值弘德殿为康熙讲经。
康熙帝八岁的时候,陈廷敬正担任户部尚书,主管钱物。有一天,小康熙对陈廷敬说:“陈老官,借给我一些钱吧。”陈廷敬问:“万岁,你要钱干什么?”小康熙说:“玩儿。”小孩子嘛,可不就喜欢玩。
陈廷敬说:“万岁要钱花,等我领了俸禄借给你。”小康熙哼一声,说:“你的俸禄能有几个钱?我要国库的,有个三万五万两,痛痛快快玩几天。”陈廷敬说:“国库的银朝廷有规定,谁也不能挪用。万岁,为臣不敢借给你啊!”
小康熙生气了,赶陈廷敬走:“什么不能挪用?明明就是你觉得我没有亲政,看不起我!哼,等我亲政,砍你的脑袋!”
康熙亲政后,陈廷敬仍然记得此事,几次请辞,康熙笑道:“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你做的对!”
康熙对陈廷敬的见识才学和低调奉公的作风非常赞赏。后来,陈廷敬在康熙皇帝的赏识下一路高升,历任工、户、吏、刑四部尚书,最终担任文渊阁大学士,这是文官的最高职位,相当于宰相。所以后人称他为“大清相国”。
陈廷敬生于明末、长于清初,山西当时是受程朱理学影响很大的地区,很多人躬行理学思想,陈廷敬就是如此。理学强调的个人道德,具体到官场之中,就是要求自身为官清廉,对待贪官要敢于斗争。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陈廷敬克己奉公,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告诫家人:凡是有行为不端的、来送礼行贿的,不要放进来。他到礼部上任就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拒绝请客吃饭,禁止赠送礼物。
陈廷敬禁奢靡之风,选拔官员以公心、爱民、勤政、廉洁为准,要求地方公开赈灾钱粮账目,杜绝贪官污吏侵害百姓。
陈廷敬主管吏治的时间很长,两次担任吏部尚书,在主管监察、弹劾及建议的都察院做过两次一把手,总领全国监察事务,监督各省主政官员是他工作的重点。
陈廷敬治贪毫不留情,就是要让督抚们“不敢腐”。
1684年,康熙让陈廷敬管理铸钱。因为平定三藩之后,清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铜钱需求量大增,铜钱短缺,导致铜贵银贱,所以有的官员就开始勾结奸商,毁钱铸铜,从中牟取暴利。
陈廷敬提出了减轻铜钱重量、使毁钱铸铜无利可图的办法,从根本上遏制了这一现象。同时,针对官员铸币过程中的贪腐问题,陈廷敬也亲自进行整顿。
前任主管铸币的官员科尔昆,在任期间贪污严重,导致库存铜料亏空,科尔昆还拉上自己的前任、户部尚书萨穆哈,干扰陈廷敬的调查。这在现在就是对抗组织审查啊。陈廷敬这时候就履行了相当于今天纪委的职责,他决心要把违纪还不思悔改之人绳之以法。他带人吃住在铸币工厂,搜集证据,最终查实了科尔昆的贪污案,并迫使萨穆哈提前退休。
1685 年,陈廷敬上疏指出,奢侈导致贪污,节俭才能清廉。这一年,时任左都御史的陈廷敬巡视云南,之后向康熙上了三道奏折,将矛头直指云南巡抚王继文,弹劾他趁平定三藩之际“亏损国课几至百万之多”,并且“侵没饷银已九十万余两”,请康熙下令彻查。
巡抚是一省之内的军事、民政最高长官,权力很大。陈廷敬弹劾王继文在当时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他个人要承受很大压力和风险。陈廷敬早已明察暗访,掌握了充足的额证据,贪官狡辩也无济于事,证据确凿,所以王继文很快被罢官。
从此以后,一时间官场“风纪整肃,大小吏莫不动神惶恐”。
陈廷敬指出:上司清廉,下属官员自然就不敢贪赃犯法,如果上司贪赃不法,下属官员即使想廉洁,也是不大容易办到的。因为需要每天就忙碌于察言观色,逢迎上司,哪里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 百姓看到吏员的所做所为,就会说,这样的人还能教导我吗?
总督巡抚要人选合格,他们要不为利欲所动。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员,吏员也不必整日想着如何曲意逢迎、巴结上司,都留心为民办事,百姓才能够休养生息。对总督的考察,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是不是为群吏做出了榜样。
陈廷敬向朝廷推举贤能之人,比如他认为知县陆陇其、邵嗣尧都是清官,这两个人升为御史。有人对他说,这两个人廉洁而且刚强,刚强就容易招祸,会有很多怨恨的人,恐怕要累及推荐他们的您啊。陈廷敬说:“他们果真德才兼备,即使招祸且被人怨恨也没有什么妨碍。”
陈廷敬还参与过一次打“大老虎”的行动。
康熙时期名臣众多,但大臣之间派系林立,党争很严重。当时,陈廷敬尚未晋升文渊阁大学士衔,官位不及二人,一直独善其身,没有加入任何一方。
当时大学士索额图和明珠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相互倾轧,疯狂贪腐。迫于两人的权势,官场上下敢怒不敢言。后来,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密奏说,官位都已经被明珠卖完了。康熙问大臣,为什么没有人参劾明珠,得到的答复是:“谁不怕死?”
有一次,陈廷敬给康熙讲书时,讲《君子小人章》,提到君子光明磊落,从不伪装,而小人善于掩饰,滴水不漏,一旦得宠,容易成为不倒翁。
讲书结束后,康熙单独留下陈廷敬,直接问他:“你讲君子和小人,一定有所用心。不妨说说,你心中的小人是谁?”陈廷敬顾左右而言他,但提到明珠时,故意以大臣们私下称呼的“明相国”代指。
康熙听完,大怒。因为清朝从来没有相国一职。看到时机成熟,陈廷敬提出明珠揽权太重,众多官员的贪腐,都和明珠的包庇有关,列出了明珠私自修改奏折、卖官鬻爵等多项罪状。
陈廷敬列出了从明珠手里买官的人,提出罢免这些人,以减轻查办明珠可能遇到的阻力。康熙同意了他的办法。随后以各种办法将明珠的心腹、党羽陆续剪除,1688年,在康熙的支持下,明珠被弹劾结党营私、排斥异己,遭到罢黜。
陈廷敬也曾卷入官场漩涡中。1688年,御史陈紫芝参奏,湖广巡抚张汧“居官贪劣,应敕部严处”。张汧是陈廷敬的亲家。虽然陈廷敬和张汧的腐败没有任何牵连,但张汧却在供词中谈到,是陈廷敬、高士奇和徐乾学三人“督促”他力争湖广巡抚的职位。
三人都是康熙的重臣,因此受到牵连。高、徐二人深感委屈,离职后,仍干预朝政,高士奇还上疏弹劾徐乾学,康熙帝深知徐乾学、高士奇二人招摇多事,索性把他们一块儿赶出了京城。
而陈廷敬的处置态度与这二人大相径庭,他得知亲家违纪,深感愧疚,主动请辞,请辞之后潜心治学,很低调,宠辱不虑,非常难得。所以当徐乾学被“休至回籍”时,陈廷敬却被康熙起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陈廷敬一生编著多部书籍,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等。
1710年,奉康熙圣旨,陈廷敬为总裁官,与三十多位学者开始编撰《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我国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陈廷敬还是个很有成就的学者和诗人。时人评价说:“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陈廷敬一生写了很多诗 ,康熙皇帝是历代君主中最懂诗、最擅诗者之一,他以诗人的眼光看陈廷敬之诗,十分欣赏。陈廷敬逝世后,康熙作《大学士陈廷敬挽诗》,以示怀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