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范伯诚于1992年3月8日回芜湖白茆镇江坝留影
题记:时值建党百年,这日陪妻及孙女去胡竺冰故居恭瞻先辈,在曾希圣画像前,妻说“大伯当过他的纪要员”,随后我查阅相关资料获知《上海铁路检查志》中有相关信息,隨请在复旦读博的老人外侄孙女千慧在图书馆查找到此书,后借助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尽其能还原历史真相。
《上海铁路检察志》p250~251扫描影印件
复旦毕业博士万千慧,老人的侄外孙女提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现借此平台向伯父及众先辈们致敬。
自左至右为范伯诚的侄女婿徐太玉侄儿范复生和三子<摄于1992.3.8无为旭光初中高墩四合院〉
一、个人履历
1.学生时代
范伯诚,男,汉族,1926年出生于芜湖无为的白马洲(又名茅草垄)的后新地,即今天的白茆镇旭光村。家贫,仅靠裹足小脚的母亲帮人家纳鞋底洗衣换点零钱维持家用,两个妹妹还未成年就早旱地送给了人家做童养媳,小他十二岁的弟弟范修政常靠一些好心人救济读书长大。其父病死身边无一亲人,是靠远房亲戚用一张芦蓆卷起葬身。他是靠共产党人帮他完成了高小学业,所读学校即座落在今天的芜湖市鳩江区白茆镇胡家大瓦屋,也就是芜湖市六洲中学所在地的胡竺冰故居内。白茆镇胡家大瓦屋是旱年大革命时期“六洲暴动”策源地和新四军七师组建成立之所,也是皖南事变后部分突围出来的新四军集聚地,更是许多共产党人学习成长的摇篮,先辈范伯诚就是其中的一员。这是一片红色的革命热土。我们从今天当地的很多地名——鹏飞村(纪念杨鹏飞烈士)、旭光村、旭光小学、旭光初中(纪念夏子旭,胡珀光两位烈士)背后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
范伯诚弟范修政与弟媳夏文英在其侄女范巧月引领下参观芜湖鸠兹古镇留影
2.军履生活
1940年曾希圣奉上级命令在无为县发展党政组织和游击武装。1941年2月15岁的少年——我的伯父即投身了革命。这一时期日伪军多次抽调大批军队向我根据地发动了疯狂地“扫荡”;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还积极配合日寇,出动五二八团、保八团等分别向桐东、含和地区发起进攻,妄图切断我交通线,使皖江根据地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地。面对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打压,共产党人采取了多种办法——“劝”“谈”“打”并用。组织上考虑到我伯父当时年纪小丶机灵又有文化曾两次派他到顽军阵营,深入虎穴了解情况并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据他后来跟我说,晚上睡觉时,一些顽军士兵故意在里间宿营地用戏弄的话语恐吓他,众人起哄“杀死小共党"。终因当时尚处在国共合作时期尚末彻底绝决,伯父最终平安顺利地返回。当时,广大军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反扫荡”和反顽固斗争的重大胜利。
1943 年7月,时年17岁的伯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新四军七师皖南支队支工队任队员、分队长。1944 年10月任新四军七师机要科机要员,与之后成为曾希圣爱人兼秘书的余叔同志在一起工作。1945年8月起,伯父与家乡抗日军民共同努力相继收复无为神塘、三垅头鬼子窝丶凤凰颈等几十处敌伪据点。1947 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七纵队留守处干事、七纵队卫生部医务学校副政治指导员、七纵队卫生部机关副政治指导员。1948年12月起先后任三十五军104 师后勤机关政治指导员、104师兼浙江绍兴军分区教导大队二队、三队政治指导员、三十五军104师 311 团政治处宣传股副股长、股长。1952年6月任三十五军105 师政治部宜传科理论指导员。该师前身系1951年2月26日重建第105师,师部由浙江军区所属原第35军第103师、第104师(兼绍兴军分区)抽组,驻浙江省乐清虹桥。师长兼政委方明胜,所辖第313、314、315团依次由原第104师第310团、第311团、原第103师第307团改编而成。1952年1月,步兵第105师师部及所属第315团进驻洞头岛,第313团进驻瑞安,第314团进驻玉环。1952年5月第105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7师,师长方明胜,政委宋治民,各团依次改为第49、50、51团,隶属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兼凇沪警备司令部)建制,全师3135人。值得一提的是,公安51团有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基础(该团迭经整编,仅剩一个连现保留在盐城军分区射阳海防营内)。1952年10月8日,国民党“江浙人民反共救国军”野战第1、4、5大队1200余人,秘密集结于鸡冠山、洋屿,以一部兵力在玉环县寨头登陆骚扰,引诱我军出击。公安第17师第50团由于对敌在两岛突然增兵未予察觉,仍按原计划以2个多连兵力于9日,先后对鸡冠山和洋屿发起进攻。5个排260余人在鸡冠山登陆后,遭敌数倍于我之敌抵抗。我登陆部队虽经英勇奋战,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战至12时大部损失。待组织第二批部队继续进剿时,敌已于当晚全部撤回披山。此战歼敌约100人但公安第50团损失192人,仅返回75人,伯父是这场战役的幸运儿。“我是幸运儿,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工作,随便伸手向组织要这要那”,这是他曾和我讲的一句话,虽时隔近三十年尤在耳边回响。1952 年12月任公安十七师政治部文化科副科长,实为中央警卫团的思想政治工作,肩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保工作,压力山大。据他后来讲,由于考虑到大妈陈玉的家庭关系复杂,其妺1949年跟随国民党一位军官去了台湾,自己的父亲由于其外侄曾为国民党部队的一团长,为生计曾在他的部队当过两个月的仓库保管。为此他多次向组织汇报这些情况,实则担心工作有闪失。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于是他积极请辞去基层。
1953 年12月他终调任铁道兵三师政治部文化科任副科长、十二团政治处副主任。由于其在工作中成绩卓著,一年半后的1955 年6月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军委总高级(层次最高)步校进修学习。
1957年8月学成回部队任铁道兵五师24团政治处主任,21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1970年1月任铁道兵五师后勤部政委、铁道兵八师政治部副主任。
当年筑路大军奋战在成昆铁路一线
3.本色永葆
从军36年后的1979年11月从原铁道兵五师后勤部政委、铁道兵八师政治部副主任的岗位上调任上海铁路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筹备组组长。1982年3月任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1983年12月任杭州铁路运输法院院长。虽然脱下军装但一颗为党为国为民的红心永不改变,革命本色永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难忘岁月
1. 北上山东
1943年9月22日,华中局向新四军江南部队和粟裕发出命令:迅速北撤,越快越好。实际是在贯彻“向北发展”与“向南防御”的中共中央战略决策。一是阻止国民党军沿同蒲、平汉、津浦铁路的北进和沿平绥铁路的东进。二是收缩战线,撤出南方8个根据地,加强华中,移兵山东。后根据中共中央统一部署转战北上山东,其同乡同学王亚龙一同跟随北上(该同志后转业至白茆食品站工作至离休),从此一个十五岁的“学生兵”离开了家乡,一去五十年,于1988年6月离休之后的1992年3月8日第一次回乡,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回乡探亲,仅留下一张与弟弟、弟媳家部分成员的难得合影(在笔者家就餐后所摄,地点:当年旭光初中高墩子上的老四合院中)。
1992.3.8芜湖白茆江坝<原旭光初中>
2.孤胆英雄
解放战争时期,他随曾希圣转战于晋冀鲁豫,参加了淮海战役。他作为政工人员孤身前往敌营郑先华团部策反即做思想工作,终于使其率部起义,可谓孤胆英雄。起义团长郑先华解放后在淮南市第八中学工作至离休(前文所述其父在一国军团长处看仓库即郑先华,实与他为老表关系,这也是组织派他去策反的原因之所在)。
1953 年12月调任铁道兵三师政治部文化科副科长、十二团政治处副主任。1956年1月11日上午二十一团任团政委、团长,是年30岁。1955 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军委总高级(层次最高,院长刘伯承)步校进修学习后升任铁五师后勤部政委等。
3.南征北战
由于是铁道兵,所以一直居无定所,南征北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微山河畔、松嫩平原、昆仑山巅及成渝大地。因此,他和解放军文工团团员的妻子陈玉所生的五个孩子都留在祖国的不同地方,其名“大庆”、“渝”、“昆”丶“微"等中烙下了他们革命足迹。
4.初心不改
文革期间任成都军区支左办公室主任,后在上海铁路局杭州分局铁路检察院院长。
2000年编《上海铁路检察志》附录內容扫描件
虽多年在领导岗位上,但一直生活俭朴,甘愿清贪,不居功自傲。来杭州工作时,组织上分给他一套独栋别墅他拒绝搬入仍然与一般职工同住一栋房,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风亮节,廉洁自律,家中几个子女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在黑龙江大庆乡下的儿子一家也终未将其调入城中生活,也从未给一位侄男侄女走过后门。做人办事始终抱定人民至上,直至2000年3月25日伯父因肺矽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74岁。我们从他所得的肺矽病就不难想像出当年他虽位居师团级仍与三十五万的普通战士和劳动者一样撸起袖子、抡着铁镐、挥汗如雨、满脸尘垢,奋战在成昆铁路建设最险恶的隧道和峭壁悬崖上。
成昆铁路修建工地上的指战员
成昆铁路每公里就有二位战士成了烈士,全线1100公里沿线建有22座烈士陵园埋葬着2000多名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铁路建设者的忠魂。这条被称之为“奇迹之路”的成昆铁路建设的每时每刻随时都有生命付出但他和他的战友们仍象战争年代一样毫不畏惧,初心不改。
成渝铁路建设工地
2000年3月25日《浙江日报》刊发讣告深切怀念为人民的解放及中国铁路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范伯诚先辈。
革命先辈范伯诚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撰稿人:徐太玉,曾在无为洪巷初中和无为旭光初中任教,现供职于芜湖市六洲中学,从事数学教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