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什么叫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 军令状什么意思
- 某大的问题是军令状能解决的吗
- 为啥三国演义中,军令状为何只对马谡有用
- 关羽和马谡同样立下军令状,为什么结局不同
什么叫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军令状是古代军队作战时,领兵的最高统帅为约束出征的将领,保证其完成战斗任务与之签定的一种法律文书,它表明军无戏言,一旦受命的将领未能完成任务,则军法无情,必须受罚。
“军令状”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军令状的起源和军队行军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现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范围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军队。
在三国演义中不仅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关羽,关二爷也立过不少的军令状。
比如在盟军讨伐董卓的时候,董卓的前锋大将华雄,在阵前挑衅。
韩馥推荐自己的上将潘凤出战华雄,潘凤还叫嚣:我的大斧早已饥渴难耐了。结果出去不到一个回合便被斩于马下,这下没人敢出战了。
这个时候关羽自告奋勇出战华雄,袁术看不起关羽,因为关羽的官职太小。曹操则不这么认为,他说:此人长得卧眉凤目,满脸英雄气,何不让他试试,便为他借酒壮行。
关羽这个时候便立下军令状说:小小华雄何须借酒,斩不了华雄,你们就斩我关某的人头。
结果出去不一会,便提着华雄的人头进来了。曹操摸了摸手中的酒杯酒还是温的。
这便是关羽立军令状,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那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因为当时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周瑜有点嫉妒诸葛亮。其实嫉妒是其次,主要周瑜知道刘备有诸葛亮在身边,以后定不好对付,所以他想提前除掉诸葛亮。
当时正值赤壁之战,一天周瑜就故意在诸葛亮面前说:马上就要开战了,我们的弓箭还不够,还缺十万支箭怎么办,时间来不及了。
他其实很想诸葛亮接话,果然诸葛亮没让他失望说:这有什么难的我就有办法搞到十万只箭。
周瑜听后心里很高兴立马便说:那就立下军令状,给你十天交出十万只箭,不然军法处置。
诸葛亮笑着说:好
周瑜这时候高兴了,终于有机会可以除掉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便要斩首。
旁边的鲁肃急了,把诸葛亮拉倒一边说:你这么能立军令状呢?要是完不成,可怎么搞。
诸葛亮说:没事,山人自有妙计。
后来诸葛亮利用早晨的大雾,来了一招草船借箭,成功从曹操那弄来了十万只箭。
把周瑜给气的,好几天吃不下饭啊。
军令状什么意思
军令状的意思
军令状是一个汉语词汇,现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范围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军队。
军令状为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军令状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军令状的起源和军队行军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立军令状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军中无戏言,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
扩展资料: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六:“ 范德孺 帅 庆州 日,忽 夏 人入寇,围城甚急……麾下有老指挥使,独来前曰:‘愿勒军令状,保无它。’”《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孔明 曰:‘如此,立下文书。’ 云长 便与了军令状。”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出山》:“ 乔光朴 仍是用缓慢平稳的语气说:‘我愿立军令状。’”亦省作“ 军状 ”。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 宋江 云:]既如此,立下军状,学究兄弟收着。”《水浒传》第五五回:“ 呼延灼 和 韩滔 、 彭玘 ,都与了必胜军状。”
某大的问题是军令状能解决的吗
别某大,直接说恒大吧。
签这个军令状可能是没啥用,但是恒大这么做的背后,是国家层面要求的。恒大凭自己的能力已经挺不过去了,必须依靠国家出手。
国家出手的原因也简单,一旦大量楼盘无法交房,会引发断供潮。银行的资产会损失,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
大量楼盘无法交付,同时会引发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牵扯到太多买房家庭了。
恒大这么做,一是自己表明一下态度,二是为后期解决问题做铺垫。
为啥三国演义中,军令状为何只对马谡有用
所谓军令状是古代戏曲和小说中接受军令后所写的保证书,意思就是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就要受军法处置。
在《三国演义》中军令状出现次数不少,大部分人都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比如周瑜为了杀诸葛亮,故意刁难让他造十万枝箭,诸葛亮就立下了军令状。最后诸葛亮草船借箭,顺利交差。还有像刘备取荆南四郡时,赵云取桂阳、张飞取武陵、关羽取长沙,也都立了军令状。最后三人也是成功完成任务,顺利交差。
演义里没完成军令状的事情也发生过三次,分别是关羽华容道没抓住曹操,张郃攻打巴西失败,还有就是马谡失街亭。不过这三人中只有马谡真正被军法处置,关羽和张郃都安然无恙。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为什么三人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关羽华容道没抓住曹操早在诸葛亮预料之中。
赤壁之战发生前夕,诸葛亮安排人马各处埋伏,要趁机痛打落水狗。不过诸葛亮到最后都没安排关羽的差事,说是怕关羽为了报答曹操而将他放走。关羽自然不服,最后立了军令状而去。
关羽前脚刚走,刘备就担心关羽义气深重,即使立了军令状也不会抓曹操。刘备都能看透的事诸葛亮当然也明白,他回答说夜观星象,曹操还不该死,所以故意留下人情让关羽去做。
当然,诸葛亮这么说可能只是托辞,他的真实目的也可能是故意放走曹操。毕竟如果真的要抓曹操,诸葛亮大可以让刘备亲自前去坐镇,这样关羽也没机会放水了。不过这个时候抓了曹操得利最大的是孙权,诸葛亮显然不希望如此。
但是不管这么说,诸葛亮明显只是想用军令状压压关羽的傲气,并不打算真心杀他,自然事后要放水。
曹洪不杀张郃,是因为顾及曹操
曹操夺取汉中以后,留下曹洪、张郃等人镇守。张郃要出兵攻打张飞镇守的巴西,曹洪不让。张郃一再坚持,最后立下军令状带着本部人马去打巴西。结果张郃被张飞杀得大败,还被夺取了原来镇守各地,只带了十几个亲兵逃回南郑。
张郃败得这么狼狈,曹洪自然是大怒,当时就下令把张郃拖出去砍了。不过张郃的运气不错,行军司马郭淮为他求情,说他是“魏王所深爱者也”,不可随便杀了,建议让张郃戴罪立功。
有了郭淮求情,加上曹操确实喜欢张郃,曹洪自然也要考虑这个因素,最后还是放了张郃一马。
马谡倒霉在于这次失败影响太大
马谡立军令状是因为街亭之战。在马谡去守街亭前,诸葛亮已经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在五路总口下寨,挡住魏军。随行的王平也一再劝谏,但是马谡还是自作主张,带兵上山,结果被司马懿杀得大败。
更重要的是街亭之失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大好局面一下子付诸东流。其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自己都因为用人不当,自请降职。作为当事人马谡显然只能杀了以正军法。
关羽和马谡同样立下军令状,为什么结局不同
一、时机不同,心情也不同。
一个是胜利后的锦上添花;一个是失败后的雪上加霜。
关羽放走曹操,是星火燎原时,关羽个人的行为对大局不会产生影响,反而有利三足鼎立的形成;
马谡失街亭,是由胜入衰、又见曙光的时刻,近在咫尺的希望瞬间烟消云散。
经过夷陵之战,蜀国的精英和即战力十损六七,原本倒向自己这边的胜利天平又移向魏国。蜀国人口约三四百万,魏国则近一千三百万,经过陈群五品中正制和延续的屯田等改革,魏国越来越强。蜀国除了天府之国,大多山区,“益州疲弊”,如果任势头发展,只会差距越来越大。
现在靠着诸葛亮伟大英雄的个人伟力,力图人定胜天、以弱胜强,眼瞅就要实现了,却“中道崩殂”。诸葛亮可是“全抛一片心”,信任的被辜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被破灭,痛心疾首啊。
二、出发点不同,结局亦不同。
派关羽出发的时候,孔明已经料定他会妇人之仁放走曹操,之所以这么干,一是成全关羽的忠义;二是不把杀曹复仇的火焰烧到刘备身上;三是促成魏蜀吴三足鼎立。
关羽华容道虽然放走了他,但刘备已经是夺了大胜利。本来曹操稳操胜券,带了一百多万人来狩猎,刘备只有一万五千人,苟活不可得。
况且,如果不放走曹操,魏国会乱,乱则利于东吴,瞬间东吴一家独大,唇亡齿寒,不得已而为之。
马谡失街亭,那可是心心念念的想做成,而且走之前千叮咛万嘱咐,重要性非比寻常。成,则复国有望;败,则功亏一篑。
而且特意安排了老成持重的王平来辅佐他,怕就怕出事。谁知道,他不但不听劝,还一意孤行、自作聪明,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身份不同,重要性没法比。
一个是主公的兄弟,将不过关张赵;一个是马良的兄弟,马良已死,谋士很多。
四、想起了刘备的临终遗言,杀了吧,省得留下祸患。
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