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四五声”是指什么结合全诗,该如何理解
-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意思是什么
“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四五声”是指什么结合全诗,该如何理解
“添得黄鹂四五声”中的“四五声”,是指代黄鹂叫声的数量,可多可少。但要想理解全诗,必须身同感受,入其境而知其内含也。
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师曾几,一生勤于政事又爱好旅游。当年,他游历浙江衢州的三衢州时作了一首诗《三衢.道中》。全诗如下: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为何是“四五声”?
首先,诗词格律要求,上下句须“平仄”对应。那么“来时”为“平平”,“四五”刚好为“仄仄”。
其次,顺从大自然中的小鸟叫声规律,要么一声接一声,要么一声不吭。“四五”符合,其他的诸如“仄”声:二、六、九,怎么配连,都是断开的。
再之,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升华。全诗中无一句是作者本人的感受描写,借“黄鹂四五声”,表达了游兴未尽的快乐心情,欲放声高歌,却偏有了“黄鹂”般的怡乐趣然。
如何理解全诗?
全诗四句,说的是一个人普普通通的游玩和欣赏景物的记录过程。虽然浅显易懂、平铺直叙,但构思巧妙,浑然天成。
首句“梅子黄时日日晴”。本来应该是梅子黄时雨,因为五月份为梅雨季节,多雨少晴。而作者用“日日晴”与“梅雨”有了对比,既突出了天气晴好,又明确了游玩“时间”。
次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一句的意思明了,但不简单。为什么呢?一个“却”字,淋漓尽致地道岀了作者此时的心情状况。他不再前去,而是停止小舟,步行于山路之中。可想而知,这就是出行“路线”。
三句“绿荫不减来时路”。此句重在描写景色:五月的初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走在一条道上来回都是绿树成荫,何曾少过。说明作者已在往回走的方向,感觉到的皆“来时路”的“绿萌”。
四句“添得黄鹂四五声”。上一句作者说了来回路上的绿萌未减少也未改变,那么作者心里感觉有一点逊色或失意。没成想改变的来了,耳朵听到了“黄鹂四五声”,顿时心旷神奕、豁然开朗,增添了新的乐趣。为抒发作者自己的心声,着墨“黄鹂”。
总之,全诗多采用了对比手法,直写出游时间、路线、绿荫和黄鹂。比较“来时路”、侧重“四五声”、紧绕“山行”,形象而鲜明地展现了浓荫、幽静的山林中,鸟儿的欢歌,就是作者此次游途中的无限感概和愉悦心情的表达!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意思是什么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注解⑴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⑵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⑶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⑷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⑸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⑹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⑺黄鹂:黄莺。赏析这是一首纪行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赏析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