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是什么意思(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_皇后_建文帝_朱元璋

本文目录

  • 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 从“洪武”到“建文”,靖难之役背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 朱棣造反为什么叫靖难
  • 明代靖难之役的“靖难”是什么意思
  •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 靖难之役,朱棣依靠什么最终成功夺取政权

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答:历史没有“如果”,也存在假设!

燕王朱棣谋权篡位时,与建文帝朱允炆发生战争(削藩只是个巧合)。燕王朱棣的目的就是杀死侄儿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当皇帝,于是不断交战,目的就是攻破应天府,杀死朱允炆。可朱允炆却命令部队,“勿伤吾皇叔”!这个仗打得就没有意义了!变成了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杀人比赛,当然,这是对建文帝朱允炆来说。对燕王朱棣来说,当然有意义,胜利了他就是明成祖朱棣!而朱允炆不存在胜利!因为即使燕王朱棣暂时有点小小的失败,也没关系啊,又可卷土重来,反正建文帝朱允炆不会伤皇叔!所以,由于建文帝朱允炆迂腐,燕王朱棣不存在失败,他只可能是明成祖朱棣!顶多就是个时间问题!

其实,建文帝朱允炆应该诏告天下,其他人不杀是没有关系的!皇帝甚至可以网开一面,从轻发落作乱者,立功者受奖,只杀死谋权篡位的朱棣一家即可!当然不用株连什么九族,不然自己是侄儿,不也在里面!朱允炆杀反了,还不如仅早自杀!朱允炆不知所终。

回答供参考。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就是给朱老四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因此,靖难之役也就不会发生。

公元1398年,刚过“皇帝实习期”的建文帝朱允炆,迫不及待的发动了削藩行动,在经过“大刀阔斧”的一顿操作后,将原本朱元璋赐封的藩王们搞得鸡犬不宁,甚至还闹出了人命。

在削藩的过程中,就藩于荆州的湘王朱柏被人诬告意图谋反,朱允炆派兵捉拿,朱柏不堪受辱,将妻儿召集到一起,紧闭宫门,自焚而死。

在解决掉几个威胁不大的藩王后,朱允炆将矛头对准了最终的目标,也就是他极为忌惮的藩王之一,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在朱允炆的苦苦相逼之下,朱棣经过几轮的深思熟虑,最终活下去的欲望占据了上风,在和黑衣宰相姚广孝翻阅浩瀚的大明律法后,找出来一个“清君侧”的由头,正式发动靖难之役。

从建文元年一直到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最终成功的打进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宫内放火后不知所踪,朱棣登基,是为永乐大帝。

靖难之役是明初的一场皇权争夺的战役,由于朱允炆削藩的操之过急,导致燕王朱棣为了活命而造反,最终朱棣取代了朱允炆,成为大明第三任皇帝。

朱棣之所以敢造反,除了为了活命之外,最重要的是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已经驾崩,同时能够抗衡和管控朱棣的人基本没有,完全没有人能够压制住他,因此他才敢发动战争。

除了朱元璋这个令朱棣惧怕的严父驾崩之外,被朱棣追着认亲妈的马皇后也早在朱元璋之前去世。

马皇后原名马秀英,是明太祖的原配夫人,她和朱元璋的结合,完全是两个同病相怜的走到一起。

马皇后的父亲,和元末时期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是至交,在其临终时,将还是少女的马皇后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成为了郭子兴府上的一个侍女。

无亲少靠,一个半大姑娘只得每日里低头干活,当侍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人脸色,受人斥责那是常有的事,总而言之,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如果没有后来朱元璋的投奔,估计马皇后最多也是在年龄大了之后,随便被嫁出去,了此一生。

公元1353年,走投无路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起先还差点被当作奸细杀掉,郭子兴看他面貌清奇,孔武有力,就召他为自己的亲兵,至此,朱元璋正式加入起义军。

略通文墨,且颇有计谋的朱元璋,很快在军中站住了脚,由于战功,从一个亲兵被提拔成小队长,并且逐步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

为笼络朱元璋为自己效死力,郭子兴就收朱元璋为义子,这种看到青年才俊就收义子的行为,在元末时期非常的流行,就朱元璋本人,在后期所收的义子数量,就达到了二十多人,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有潜力的人,收之麾下,以供己用。

而为了进一步拉拢朱元璋,郭子兴与夫人一合计,就准备将老友马公之女,也就是马皇后许配给朱元璋。

用一个无足轻重的侍女,来将朱元璋死死的捆在自己的战船上,还能不负老友之托,郭子兴可谓是一箭三雕。

虽然对于郭子兴来说,这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并不让他有什么损失,但对于朱元璋和马皇后来说,那意义就大不同了。

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当时的世上,已经没有亲人能让他们依靠,孤苦伶仃说的就是他们,因此,两个陌生的人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双方对于这一切,可以说是极为珍惜。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一生,若说与谁感情最好,那马皇后必须是第一位,因为在朱元璋还未发迹之时,马皇后就视朱元璋为天。

某次,因为朱元璋得罪了郭子兴,被罚禁闭,并且不得吃喝,自己丈夫被关小黑屋还没吃的,让马皇后万分焦急,于是,冒险偷偷的烙大饼,想去送给丈夫。

但途中被郭子兴的夫人遇到,为了不被发现,马皇后将滚烫的烙饼藏在怀中,以至于在送到朱元璋面前时,胸口的肉都被烫熟,扯下来一大块。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也正因为有着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朱元璋在登基后,对马皇后依旧是恩爱如初,在很多重要的决策上,马皇后都能提出正确的意见并影响朱元璋。

不仅如此,马皇后生性善良,无论是对于后宫嫔妃,亦或是非己出的皇子,都一视同仁,仁爱有加,同时,马皇后对于大臣也是极为维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言。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明史》

而对于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们,马皇后更像是一个慈祥但又威严的大家长,所有的皇子对他均是极为服帖,至于忤逆,那根本就不存在。

正是因为马皇后极大的威信,因此在明初几乎所有人对他都是敬爱有加,所以,如果马皇后在世的话,就根本不会发生靖难这种事情。

朱棣发动靖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这件事情上急于求成,直接将朱棣逼上了死路,这种情况之下,如何不反?

但马皇后若是在,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首先,假设朱允炆仍旧顺利的登上皇位,成为一国之主,那么他的得位,是名正言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马皇后也会全力支持朱允炆稳定统治。

而削藩,在马皇后的坐镇下,也会顺利进行,所有藩王不会因此有什么心不甘情不愿的想法。

但是马皇后会在削藩的执行过程中,采取较为温和的方式,无论是降低藩王护卫数量也好,还是把他们统一弄到京城管理也罢,亦或是将藩王的嫡长子留在京城,让其投鼠忌器等诸多方法,总而言之,至少不会直接真刀真枪的直接削藩。

这样一来,藩王们鉴于马皇后的威严,也就不会有激烈抵抗的情况出现,削藩可能不会马上到位,但是至少能够正常推进。

既然能够削藩,那也就不存在朱棣造反的可能性了。

其次,即使是削藩遇到阻力,朱棣仍旧冒天下之大不韪,意图谋反,如果马皇后在世,那么他的谋反,就是典型的无根之水。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起兵造反,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搞定的事情,中间需要大量的人才能完成,比如将领、谋士、士兵等等。

但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就是这些人愿意跟着朱棣冒这个风险。

造反这种事情,不是请客吃饭,虽然回报高,但是同样的,风险也极大,搞不好就是全家抄斩、祸灭九族,因此,造反是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的。

跟着朱棣造反的人,虽然是燕王的属下,但是均是大明的臣子,如果马皇后登高一呼,按照她的影响力,虽说不能让所有人都放下武器投降,但至少也会让朱棣的造反力量薄弱一些。

同时,如果到了不死不休的程度,马皇后肯定是要保朱允炆的,那么她就会号召全国的力量来围剿朱棣,这个时候,在朝廷有明确态度的情况下,朱棣所面临的抵抗压力就会陡然而赠,别说打进南京,能不能打出北京还是个问题。

最后,就是所谓的“名不正言不顺”,朱棣起兵的理由是什么?是皇帝身边有奸佞,因此才借助《皇明祖训》中的一条“清君侧”,名正言顺的起兵。

“朝无正臣,内有奸佞,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皇明祖训》

但如果马皇后在的话,朱棣这场自导自演的战争就完全没有能够立住脚的理由,哪里有奸佞?谁不是正臣?

削藩是朝廷的举措,作为臣子是要遵守执行的,并且前文也讲过,马皇后会采取较为温和的措施来进行,既然大部分人都支持,那么也就不存在什么“朝无正臣,内有奸佞”的事情了。

因此,朱棣发起这场所谓的“靖难”战争,其正义性以及合法性也就荡然无存,并且朱棣对此连辩解的权力都没有,更重要的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顺,发动战争就是明显的是篡位的行为,到时候被天下人围而攻之,是必然的结果。

总而言之,如果马皇后在朱允炆登基后依然健在的话,包括削藩、靖难等这种事情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局面,而朱棣,也不敢在马皇后在世的情况下,还冒天下之大不韪造反篡位。

总结:

马皇后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公认的好皇后之一,她出身贫寒,跟随朱元璋从底层走到一国之母,很大原因就是她本性善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她极为善解人意,在不影响朱元璋权威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救下了许多原本要被处死的人,她的善良和大度,也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称道。因此,如果她在世的情况下,朱棣是万万不可能敢造反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朱棣,只能老老实实当一个拱卫边疆的藩王而已。

从“洪武”到“建文”,靖难之役背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靖难之役,主要矛盾是利益竞争。本来朱棣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打下江山。建文帝轻易得到,绝对多数他的叔叔们都有看法。做为北方守卫者。朱棣三个哥都以去世了,按着周法古例,父死儿继的原则。他是皇帝必得之人。没有得到。现在侄儿坐了皇帝。还不许叔叔们议论。想进一步以皇权,为自己争得更多利益削藩。就迫使朱棣要干方百保住自己手中利益。联合兄弟起来反对。建文采取消藩弱王为民的政策。要剥夺所有诸侯的利益。

在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㭎,先后去世后。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独占鳌头,在排位继承上按古例有继承的权力。可惜他死爹不许。

朱棣兄弟周定王朱橚及齐王朱搏等诸王,均拥护朱棣去夺皇帝。朱棣拥兵自重。开始准备,多行不法使建文帝发觉后感到危机。与齐泰,黄子澄密议削藩。首削武力较弱周代岷湘齐诸王,湘王朱柏一家自焚而死,其它人皆为平民。建文帝令张呙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司屯乓控制北平。令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线,加强对燕王控制措施防止他兵变成灾。

齐泰将北平南京燕王使者邓庸下牢,严刑审问要他供出朱棣举兵造反。发兵去逮燕王部属,密令张信擒拿朱棣。张信却降了朱棣。朱棣随即准备起兵,首抓杀了张呙,谢贵。令张玉,朱能领兵攻夺北平九门。占据了北平以后。高呼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的号召,宣誓南征。

北方各地守将多数都是朱棣旧部,听他命令众多,通州,蓟州,怀袤等守将直接投降。南军都督宋忠在开平战死。建文再派耿炳文为大将,率军三十万前来镇压,朱棣在雄县设伏,南军先锋部队九干人被朱棣埋伏全歼杀尽。耿炳文领军在真定领军决战也是大败回逃。

建文帝再派李景隆领军五十万前来攻打,朱棣筑垒抵抗。南军围住北平。朱棣自率骑兵夜袭大宁大营,抓住宁王朱权一家,得到其指挥的朵颜三卫骑兵师(向蒙古雇佣骑兵队战斗力极强的队伍)使朱棣军力大大增强。

李景隆领军攻城。朱棣儿子朱高炽乘冬天用水浇城冰成城墙。南军不能破。朱棣带军回来,里应外合在郑江霸大破南军,南军力量损耗巨大无力回击。建文采用缓兵罢战求和。罢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休整得到增兵李景隆在春天再战,朱棣于白沟河又是战败了他。朱棣乘胜追击去攻济南。守将铁铉以逸待劳,朱棣久攻不下济南城也回师北平。建文帝又调盏庸代替李景隆与朱棣军战在山东东昌。朱棣战败。大将张玉都战死了。

建文帝回复齐泰黄子澄的官职。

三年后春天。朱棣领军南下。打败盛庸于滹沱河边,向前进军,再败吴杰于藁城。建文帝叫齐,黄到处勤王募师。各地之兵来山东对朱棣共同作战。虽胜少败多。可也阻止打得朱棣损失残重以无法对峙,进退两难。他的侦探报告。南京城內彻底空虚。朱棣立即决心直捣南京。次年率师绕过济南,抛开各路阻挡之敌,连战司福的平安师下泗州,到达扬州。帝文帝又是遣使求和。朱棣那会再给建文帝喘息之机不许。长江江防都督陈瑄见势不好,率水师投降。朱棣这下如添很多快马,顺流渡江下镇江到南京。

谷王朱穗与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隆。南京城破。朱棣军队进入宫中,只见大火燃烧。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

朱棣假装不当皇帝,几天不听群臣劝进。突然在1402年7月17日好象想明白似的,说不是继承建文帝的皇帝。是朱元璋夜里托梦,要他当皇帝。把建文帝当皇帝四年都改为洪武之年。一切胜利都是朱元璋恩赐所得原故。抓了齐泰,黄子澄等建文帝的心腹五十多人。把建文帝当政制定各项政策全部废除,回复洪武时代法律规定。也包括把浙西极重田赋回复。

建文帝是个书生气质的人,不懂险恶的政治,继承了父亲的好脾气,亲民心爱仁政。无有治政经验却做多项改革。无有统军作战的才能。使要点兵作战。乱点将军,损失国家武装力量。又没有信心长期抗争,热情高帐,欲速则不达。

没有坚强的性格,更沒有复杂政治手段,全靠热情进行政治改革,把国家托进深渊,招致朱棣严厉打击,带来灾难性后果。

人家本身就想以古例,继承传统父死子继为皇。

朱棣早以暗中准备,早就想夺皇帝之权。也许是由于朱元璋,更考虑有蒙古大军侵略威胁,让朱棣长期坐镇北方边境,以保证国家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没有让他当皇帝。让孙孑去当。己经埋下隐患,朱棣从师徐达教导,学习军事才能,他似有天生军事指挥天才,多伐北却得胜利,赢得众人好评。

对朱元璋抛开他,立孙子为皇时。他的军师姚广孝和尚,就说他有九五之尊,并说他能帮助朱棣实现坐上皇帝之梦。

朱棣开始立下雄心壮志。准备起兵。当兄弟们一个个变成庶人,亲弟弟朱柏己被火烧死。朱棣己经用招降蒙古士兵,努力地扩充自己军队实力暗中联合朱权,不再幻想能和平方法解决叔侄矛盾。在南京按插动用间谍和代理人,为自己梦想服务,装疯卖傻要回了在南京为质儿子。决心以军事行动夺得皇帝之位。

在成功后,无耻地坚持说。他行功是终止内乱的正义行动,是去掉皇帝身边左右奸诈之徒,恢变洪武皇帝的法律和制度。是代表正义惩戒奸人的使命。指天誓地对人说他对帝位不感兴趣,是为了清除朝廷的大小奸人。

宫中大火扑灭后,灰烬中几具烧焦了无法认清残骸。太监都说是皇帝和皇后和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却诏不是。让人家说建文帝早装成和尚逃离了南京。

他为了正统地继承皇帝,有好名声能名正言顺去当皇帝,就说建文帝跑了罢了

朱棣造反为什么叫靖难

“靖难”,“靖”即“平定”,“难”表示祸乱,“靖难”代表“平定祸乱”。

公元1399年既建文元年,在建文帝不断削藩压力下,燕王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自北平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指建文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开始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以成功告终。

中国古代社会很讲究师出有名,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理”字,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人认可,朱棣称自己的造反为靖难,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只是为了师出有名,表示自己是为国为民,在道德上占据了制高点,所以称之为“靖难”。

明代靖难之役的“靖难”是什么意思

其实根据字面意思来讲,靖难之役说白了就是扫平战乱,内祸的战役。

为什么会有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朱弟赢了这场战役,最后朱棣赢了,然后这场战役的名字就必须有朱棣自己来命名,这衬托自己的正确性,以及在这场战役里面自己的绝对领导力,所以就把它称为靖难之役。

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原因便在于朱棣在向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发出挑战的时候,所打的旗号,就是自己侄子身边出现煎成挑拨叔侄俩的关系,所以自己起兵去找自己侄子算账,让自己的侄子能够改过自新,与此同时,清理掉自己侄子身边的那些大臣。

所以对于朱棣来讲,这场战役并不是说我想去抢夺皇位,所以我像我侄子发起挑战,而是我像我的侄子做出教育,我教育我的侄子不要去相信奸臣。

但是如果仔细去看一下这一次事件的话,我会发现这件事情跟朱允炆身边的那几个大臣有关系吧,也有,但是没有绝对的关系,真正起了杀心的就是朱允炆本人。

不同于大家印象之中,朱棣率先动手,在历史上面,第一个开始动手的就是朱允炆,这个历史上面描述成为十分懦弱的一个小皇帝,最近然会下手如此之快,如此之狠,这点让当时的朱棣感觉有一些猝不及防,所以在朱允炆派出的人去抓他之前,朱棣本人也是慌作一团。

但是很显然,最后朱棣赢了,猪弟拿下的南京城,自己的职责不知去向,有时候死于大火之中,有说头像的南洋,总之中华大地上面自己的侄子反倒是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自己能够号令天下了,所以对于朱棣来讲,这个时候也不需要去担心自己个人的安全问题,但是这个时候如何在历史书上面留下一个好名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如何让自己杀侄子,夺取皇位之间事情更加美化一点,然后就先把自己的侄子弄的一懂都不懂,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向全世界宣称这次自己和自己侄子直接闹翻,并不是说自己的侄子主动挑起事情,自己拒不靠命,而是自己的侄子受了奸臣的蒙蔽,然后找自己索命,自己被逼无奈之下才奋起反击。

我为了活命,我为了能够活下去,我为了劝自己的侄子走向正道,所以我起兵去反对自己侄子的政策,然后达到了南京城,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侄子脾气太犟,最后死于大火之中。

总之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又不可能跳出来反对朱棣所说的那些话,所以朱棣想编什么谎话就怎么变,总之别太偏离事实,自己往外面一宣扬,底下的老百姓基本上就信了。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历经十六次大的会战,其中,朱棣方胜十二次,败四次。

整体而言,靖难之役分为两个阶段,

题主所说的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或者说表面上的原因,

应该发生在第一阶段北方平原战场结束,

朱棣转而开辟南方战场的节点上,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北方平原战场的所谓“败”,倒不如说是朱棣方进入战略休整阶段,但是有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份暂时的宁静。

1、建文帝方的胜利,是召回纨绔子弟曹国公李景隆的后果。

召回了只会被朱棣牵着鼻子走的李景隆,赋予盛庸以全权指挥之权是建文帝方在靖难之役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正确决策之一。

而且,迅速见效了。

建文二年十二月,斩燕军头号战将张玉,大败燕军于山东聊城。

建文三年三月,大败燕军于保定夹河,朱棣亲自带着十几个人断后,居然成功掩护大军逃脱。

原因只有一个,盛庸不敢杀,因为建文帝说了,别让朕背负上杀叔的坏名声!

泰林说趣史个人认为,建文帝的意思是把朱棣在北方就地解决了算了,别跑到应天府来让我亲自对付他。

但,显然,建文帝的所有将领,都不是这么想的。

2、夹河战役的第二天,建文帝的好运气,已经没有了。

第二天,刮东北风,盛庸军正好在西南,风沙大作,老天帮朱棣的忙,盛庸军大败。

五月,张远带着兵冒充朝廷军队,偷偷的跑到江苏沛县,把盛庸运粮草的船给烧了。

七月,明将平安在离北京五十里的平村,被燕将刘江大败,退回正定。

九月,燕王亲自带军大败大同守将房昭于易州西水寨。

燕将刘江赶走辽东守将杨文于永平。

3、对朱棣起钳制作用的大同和辽东明军的失利,盛庸军的败退,并没有使朱棣的地盘扩大多少。朱棣只解决了,活下来的问题。

这显然是因为朱棣的兵力太少,只能守住北京,保定,永平等几个大的城池,

朱棣军获得了难得的一点喘息的时间。

依整个战场态势来看,朱棣应该觉得应天府,建文帝,离得自己很遥远,并且困难重重。

因为,朱棣的兵力以骑兵为主,北方平原战场才是骑兵发挥作用的好地方,尚且只打成了防守的态势。

而水网纵横的南方战场,足以捆住骑兵的手脚,使只能孤军深入,因粮于敌的朱棣叛军陷入重重的困境。

所以,此时的燕军可以说得上是虽胜尤败,虽然已经达成了初始的战略目标,但看不到多少胜利的希望。

甚至朱棣及他的谋士们很可能希望在北方战场继续以运动战各个击破平叛的明军,逐步扩大本方的地盘和军队数量。

这一切,被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整个战场态势因此扭转。

小人物的逆袭,被罢黜的一个太监投靠了朱棣,报告了南京应天府的空虚。

历史的车轮有的时候就是被一个小石子硌了一下,就转了方向。

1、有个太监,也有说是一群太监的,在地方上招摇索贿,建文帝大怒,这正打着仗呢,捣什么乱!

抓起来!

就有这么一个太监跑到了北京,告诉朱棣南京应天府的守备是如何如何空虚,天兵所指,一定能轻松打下来!

2、道衍和尚(俗名姚广孝)也劝朱棣,绕过北京和南京之间的城池,直接打南京,是个不错的选择。

3、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只有朱棣这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才能行险完成。

孤军深入打大城池,围攻济南的惨败,可还没过去多久啊。

燕军打济南时,一是久攻不下,二是不断地被明军断粮道。

如果深入南方,一是没有骑兵优势,二是没有粮道支援。

哪怕是打到了南京城下,谁敢说不会陷入围攻济南时的困境?

但是,现实是,留在北方慢慢扩大地盘已经被证明是几乎没有希望,

而直接蛙跳式进攻去打南京,看似渺茫,但是仍有一线希望。

打!朱棣下了决心!

下了决心并不意味着一蹴可就,朱棣的燕军有两次几乎要北归。

1、朱棣差点在灵璧送了命,多亏好侄子帮了大忙。

朱棣大军并不是像咱们想象的那样一路唱着凯歌就到了南京城下了,哪有这么简单。

但是,绕过德州,济南确实是真的,

正月,经过一系列的试探进攻,朱棣率大军一路克东阿,汶上,兖州,东平,沛县,直逼徐州城下。

盛庸赶紧从德州跑到淮河准备阻击,

而平安则随燕军之后准备尾随邀击。

建文帝又慌忙命魏国公徐辉祖率军援助。

而燕军把徐州的明军打的吓得不敢动之后,直接南下。

两军于灵璧对垒。

燕军连失大将,全军上下竟然除了朱棣和朱能,都想北归。(据《明史·朱能传》)

至此生死存亡的忧急时刻,朱棣的好侄子建文帝果断帮忙!

建文帝忽然发现手底下的精兵良将都去围攻朱棣去了,

京师竟然没有良将了!

立刻将徐辉祖召回!

2、灵璧一战燕军大胜!

要说朱棣就是厉害,徐辉祖一走,

朱棣立刻又一次主动出击,竟然去劫明军的粮道去了!

搞得明军没办法,打算四月二十八日号炮三声撤军到淮河就粮。

也不知道朱棣是怎么知道了这件事,二十八号一早,燕军悄悄抵近明军,

替明军放了三声号炮。

已经饿得头昏眼花的明军一定号炮就乱糟糟的争先恐后的往营门口跑。

结果,被早已守候于此的燕军击溃。

是役,大将平安等三十七名将领被俘,何福单骑遁走,十余万明军投降燕军,燕军上下一片欢腾!

淮北一带的明军就此土崩瓦解!

3、燕军浦口被徐辉祖击败,打得朱棣也想议和北归了,但是,朱高煦来了。

仅有朱高煦是不够的,儿子哪有侄子亲,建文帝又来帮忙了!

建文帝听说盛庸兵败,赶紧叫都督佥事陈瑄带着水军前往支援,结果,陈瑄降燕!

朱棣渡江败盛庸军,下镇江,兵指京师。

4、建文帝其实也想走,可是被方孝孺给劝住了。

方孝孺认为,京师还有二十万军队,足以坚守待援。

可惜,人心已背,李景隆大开城门,迎降朱棣。

建文帝自焚而亡。

靖难之役,朱棣反败为胜创造了藩王逆袭成功的独一无二的战例。

朱棣以一隅之地,挑战建文帝全国之力。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处于全面的劣势。

但是,燕军一直由朱棣亲力亲为的指挥,一直以骑兵的灵活机动,抓住了战斗的主动权。

而反观明军,先是李景隆送人头,后面又先后以盛庸,徐辉祖为将,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显然缺乏配合,分进合击进行的杂乱无章,以至于最后只能以坚守城池的防守策略去应对势弱的燕军。

虽然说是那个投降朱棣的太监帮助朱棣下决心在靖难之役的最后半年直击南京,

但是如果没有建文帝朱允炆以及他的那些书呆子谋臣们的“积极配合”,

再加上朱棣坚持到底的决心,灵活机动的战术,燕军是绝不可能反败为胜,获取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的。

靖难之役,朱棣依靠什么最终成功夺取政权

感谢邀请!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始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终于建文四年(1402年)月,历时整整三年。以建文元年朝廷推行的削藩行动为起因,导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最终以朱棣率领军队攻破南京城称帝而告终。

纵观这场战争,无论从实力还是从道义(当时的社会非常讲究这个)各个方面明朝政府占据绝对优势。但是结果却是朱棣最终获胜,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朱棣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夺取政权的。

第一,本身具有的才华以及长期韬光养晦的积累。这主要集中在军事和政治这两点上。朱棣就藩后数次参与朝廷对北元的军事行动,在军事指挥才能和经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造就了一支坚韧不拔的威武之师(王府卫队)。

另外在经营北平的过程中,朱棣的政治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提升。他深得封地民众爱戴和拥护,同时也招纳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比如姚广孝,张玉,后来的郑和等等,并且甘愿为其效力。这一点为以后起兵打下了坚实的人员基础!

第二,朝廷的问题,建文帝和一帮指点江山的书生大臣,硬生生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从削藩开始到靖难开始,建文帝起码有两次机会可以直接干掉朱棣。但是都被一一浪费掉。同时在削藩策略上出现了重大的错误,在根基未稳的情况下贸然出击,以至于步步紧逼之下最终走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为了巩固朱允炆的新君基础,将能征善战的功臣武将几乎全部屠戮殆尽。这也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恶果—关键时候无良将可用。这也是靖难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

第三,朱棣是天选之子,说这一点有些成王败寇之嫌,但是又不得不提。史书记载,在整个靖难期间,有不下于两次关键的大风,出现在关键的战役里面。直接帮助朱棣反败为胜,这两次战役更是关乎朱棣的生死存亡!看得人惊心动魄,当然天助自助者,没有自身的超出常人的努力和苦苦坚持也就没有后来靖难的成功!

最后让我们看看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一生的功绩:编撰永乐大典;平定安南,北征蒙古;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郑和六下西洋;最讽刺的是朱棣在位期间彻底解决了藩王的问题,强化中央集权。他对明朝甚至是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棣不是个好人,但是个好皇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