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平军时英勇无畏的叶志超,打日本人时为何吓得多次畏敌逃跑?甲午战争中,那些逃跑将军最后怎么样了_平壤_日军_朝鲜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叶志超 平壤 日军 朝鲜

本文目录

  • 打太平军时英勇无畏的叶志超,打日本人时为何吓得多次畏敌逃跑
  • 甲午战争中,那些逃跑将军最后怎么样了
  •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 如何评价朝鲜战场上奔逃五百里的叶志超
  • 历史上的叶志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将领,甲午战争为什么李鸿章会派他去统帅在朝鲜的清军
  • 甲午战争中首位殉国的清朝将领是谁他的事迹有多感人
  • 甲午战争中,为什么不用抗法名将冯子材
  • 如果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守住了平壤那么之后战局将会怎样清政府能否打赢
  • 甲午牙山、平壤之战中,如果换掉叶志超,有没有可能取胜
  • 李鸿章的爱将叶志超打仗一直不要命,在甲午海战中怎么变成逃跑将军了呢

打太平军时英勇无畏的叶志超,打日本人时为何吓得多次畏敌逃跑

因为弹药和粮食快没了。

一、弹药问题

撤离平壤途中被日军俘虏的军官栾述善,后来撰写了名为《楚囚逸史》的回忆录。在这个回忆录中,作者提到在撤退前夕,叶志超曾召集诸将开会。在会议上,叶志超提到:“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不如暂弃平壤,增彼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

1894年9月19日清早,李鸿章收到了叶志超发来的第1封电报。在这个电报中,叶志超汇报了平壤及附近战斗的情况。在说到15日平壤之败时,叶志超报告当时撤退的考虑主要是两点,其一就是“子尽粮完”。

当然这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有没有其他人的说法可以印证呢?

有的。

当天曾参加过平壤黄昏会议的盛军统领卫汝贵,致电淮军管家盛宣怀,提到左宝贵阵亡后,“子药又尽,也军门不得已与诸将筹商退守之策。”

那会不会是因为这几个当事人都是贪生怕死,所以找了这个弹药将尽的借口来推脱呢?

结合战后披露的各方资料来看,看来他们说的还是真的。

在平壤之战中负责管理军械弹药的军械委员邱凤池,在平壤之战中被日军俘虏。战后被释放回国后,他抱着极大的责任心,通过查找核对账目,对自己在平壤期间经手办理的军械收发事务做出了极为详细的述职报告。根据他的报告可见,平壤第1天的战斗,其实已经耗尽了清军大部分的弹药。清军剩余弹药已绝对不可能再支撑一天同等强度的战斗。

此说也得到日方资料证实。在平壤城的雨夜伏击战中,全场震动,日军宣称缴获75毫米克虏伯炮18门,所获炮弹516发,平均每门炮只剩不到30发炮弹。2磅一类的小炮缴获13门炮弹,209发,平均每门炮不到20发炮弹。

这个数量是什么概念呢?根据邱凤池的记录,平壤第一天的战斗,仅盛军就打掉了2800发炮弹。而现在被日军缴获的平壤清军各部总署也只有700多发炮弹。所以说当时平壤清军库存弹药根本无可能再进行一天同等强度的战斗。不赶紧走的话就要拿手里的烧火棍去对抗日军的子弹炮弹了。

二、粮食问题

当时清军因为后勤水平太低,粮食在朝鲜境内的转运非常困难。平壤的清军几乎没有得到过从国内运来的粮食补给。叶志超等人不得不在当地向老朝鲜老百姓筹措军粮,得到的粮食也非常有限。根据日军在平壤之战后缴获的粮食数量判断,在平壤战役的时候,平壤城内的粮食如果全都给清军吃的话,也只能维持一个星期。但事实上,平壤城里的粮食不可能全都给清军吃,因为平壤城内还有老百姓也要吃。算上老百姓的话,存量只能坚持三天。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清军不马上走的话,可能再过一天就真走不了了——不是说要饿死,而是在撤退路上吃的粮食都不够了。

综上所述,叶志超从平壤撤退完全是弹尽粮绝,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再坚守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的选择,并非叶志超等人贪生怕死。

(资料来源:陈悦《沉没的甲午》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100-113页)

甲午战争中,那些逃跑将军最后怎么样了

甲午战争里逃跑的清军将校甚多,但是有幸登上教科书为人所知的唯有叶志超,方伯谦二人而已。当我们认真总结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逃将很多并没有被问罪,战后还活的相当的滋润,充分展现了一下为什么教科书里经常说清政府腐败。

一、满八旗里的逃跑双子星

(一)丰升阿,字厚斋,郭布罗氏,满洲正白旗人。此将资历甚老,侍卫出身,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奉命统领八旗马队南下作战,虽然查不到他有什么煊赫的战功,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步步高升,到甲午战争时期,他已经是厢白旗副都统,统领盛京(辽宁省)的八旗练军盛字营出征朝鲜。

盛字营的八旗老爷打仗不行,祸害百姓是把好手。还没有离开盛京就有士兵无故打死外国传教士(不学无术的八旗兵以为所有外国人是一家),到了朝鲜更是一路抢掠,偏巧出征朝鲜的淮军主力盛军与其军号一样,于是这个黑锅让盛军背了,这也是盛军统领卫汝贵后来被冤杀的罪名。

到了平壤之后,由于其战斗力太差,被讥讽为鸭蛋兵,也就是一碰就破,清军总指挥叶志超只好把盛字营的主力打发去守卫后路补给线,只有六百名骑兵跟着丰升阿在平壤呆着。日军围攻平壤之时,丰升阿的任务是带着骑兵守在玄武门外的树林里,作为反击力量。

玄武门失守、左宝贵阵亡后,丰升阿吓破了胆,他倒是没胆子从日军中间冲出去,就带着骑兵绕到城西出门逃跑,还带动了奉军骑兵也一起跟着他逃跑。不过丰升阿没想到的是,迟到的西路日军这时候正好赶到城西,日军以为丰升阿是来进攻的,立刻排开阵型一阵猛打,打得丰升阿又逃回了平壤城,至于跟着他逃跑的两位奉军骑兵营官则没有这么好运,双双毙命。

清军从平壤溃败后,丰升阿的八旗练军纪律最差,一路边逃跑边抢掠,以至于日军北上时发现沿途村庄已经抢无可抢,房子都被烧光了。

从朝鲜跑回来之后,自觉大难不死的丰升阿完全放飞自我了,日军打过鸭绿江,他逃到岫岩。日军打到岫岩,他逃到海城。日军打到海城,他稍作抵抗又弃城而逃。若把逃跑将军排个第一名,丰升阿将以失土最多而高居桂冠。

但是作为满八旗贵胄,丰升阿先是在其族亲、吉林将军长顺恳请下戴罪立功。虽然没立下什么功劳而被革职。但还是在战后升了回来。1899年任库伦办事大臣,1904年任马兰镇总兵、总管内务府大臣,1906年署理镶黄旗副都统,1909年任密云副都统,不久病故。

(二)倭恒额,郭布罗氏,也是侍卫出身,甲午战争时黑龙江八旗练军齐字营统领。在鸭绿江之战时,倭氏不听上级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指挥,后者只好让他单独驻守安平河口。日军强渡鸭绿江的第一战就是进攻安平河口,由于倭氏疏于防范,日军快登陆了才发现,而且很快就放弃阵地逃跑。当时倭氏所部有1500人 进攻的日军也只有1000来人,结果齐字营没放几枪就逃之夭夭,其中骑兵由于过于慌乱跑进了死路,返回时被日军打死了二十多人,这也是其仅有的损失。最气人的是,倭氏放弃阵地后,根本没有向上级汇报,还是依克唐阿听到枪炮声,派部队来侦察,才发现日军已经占领安平河口。后来也是在其族亲、吉林将军长顺保护下,强调其曾经奋勇抵抗,最后寡不敌众才被迫撤退,没有受到什么处罚,战后还被晋升为山海关副都统。

吉林将军长顺,他本人虽然不是逃跑将军,却保护了两个逃跑将军,因为都是他的族亲

二、英雄部队的堕落

由民族英雄左宝贵统领的奉军,本来是清军中一支意志顽强的部队,即使左宝贵战死、玄武门失守后,伤亡过半的奉军余部仍然坚守平壤北城,使日军无法深入。但是由左宝贵的副手聂桂林继任统领后,奉军即迅速完成了从坚韧不拔到一触即溃的蜕变。

聂桂林,字馥山,贵州松桃人,淮军出身,随左宝贵出关创建奉军,后任靖边军统领,在左宝贵带往平壤的八营奉军中,有五营都是聂桂林的靖边军。在平壤之战中,聂桂林主要在城南作战,从朝鲜撤回后,聂桂林率奉军余部和丰升阿合为一处,共同防守大孤山港。很可能是受丰升阿的影响,聂桂林率领下的奉军,逢敌即逃,先后放弃大孤山,岫岩,海城,丢弃了大片国土,仅仅给日军造成了个位数的伤亡。

由于后台没有丰升阿硬,聂桂林被革职,发配新疆。

三、被忽视的长腿将军

孙显寅,湖北黄冈人,淮军出身,为盛军左军分统、四川重庆镇总兵。在清军从平壤溃败中后,孙显寅逃得最快,其他将领还知道一路收拾残部,听从指挥,唯独孙氏一直逃过了鸭绿江,在安东县(丹东市)沙河镇才停了下来,因此被革职,留营戴罪立功。

但很快他的春天就来了。由于盛军统领卫汝贵被冤杀,李鸿章本来准备任命盛军飞骑马队统领吕本元接管盛军,因为吕本元资历浅,担心他压不住,于是让原本属于盛军二号人物的孙显寅与吕本元一起统领盛军。结果这样一来,吕本元完全说不上话,孙显寅成为盛军实际上的领导人。

鸭绿江之战中,孙显寅防守清军右翼的安东,日军攻破鸭绿江防线中央后,盛军正面并无日军部队,但是孙显寅惊慌失措,丢弃所有大炮物资就带部队逃之夭夭。

孙显寅率部逃到摩天岭后,一直躲在后方避战,接替叶志超的聂士成名义上是总指挥,但是盛军根本调不动,只能吕本元的骑兵听他指挥,所以名义上他手下有七八千人,其实只能指挥三千人。幸运的是日军没有认真进攻摩天岭,孙显寅也没有了再次表现其逃跑技能的机会。 战后自然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四、总能逃脱的海军舰长

吴敬荣,字健甫,安徽休宁人。幼年时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天津水师学堂学习,加入北洋水师。后调广东水师,任广甲号兵船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广甲号在初期比较积极,跟随左翼的致远、经远围攻日舰赤城,但是当致远战沉、济远逃跑后,广甲遂跟着逃跑。不过没有像济远那样一直跑回旅顺口,而是在大连湾口的三山岛触礁。广甲轮机军官卢某在回忆录里指吴敬荣是为了避免再次出战,故意让军舰触礁,不过目前属于孤证。

吴敬荣

因为济远的逃跑情节更为恶劣,所以济远舰长方伯谦被砍了头,吴敬荣则被从轻发落,革职留营,以观后效。在威海卫之战中,由于陆军兵力不足,海军提督丁汝昌让吴敬荣带着水兵三百多人配合陆军防守北帮炮台。结果当陆军战败后,吴敬荣既没有坚守炮台,也没有破坏炮台然后撤回刘公岛,而是带着部下逃之夭夭了。

吴敬荣的第二次逃跑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在战后历任建安号鱼雷炮舰管带,宝璧号炮舰管带,江利号炮舰管带。在进入民国后,作为海军元老的吴敬荣混得更是如鱼得水,官至海军中将。

五、鱼雷艇长的逃跑团体

正当刘公岛海陆军将士奋战之时,北洋海军全部13艘鱼雷艇却临阵脱逃,途中为了逃离日本军舰的追猎而纷纷搁浅,所有鱼雷艇损失殆尽。这些艇长除了被俘的福龙艇长蔡廷干以外,王登云、李士元、刘芳圃、吴怀荣等都受到清廷的通缉,不过一个也没有落网伏法,看来都活的很逍遥自在。

蔡廷干

被俘的蔡廷干更自在。蔡廷干,字耀堂,广东香山人,幼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入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蔡廷干的表现算是勇敢,指挥福龙艇攻击了日舰西京丸,不过三发鱼雷都没有命中。在威海卫之战的前期,工作还算尽心,不过当北洋海军的主力舰定远、来远相继被日本鱼雷艇偷袭击沉后,蔡廷干悲观失望,遂与其他艇长一起逃跑。被俘后的蔡廷干非常清楚,一旦被日军释放回国,必然被清廷处决,于是恳请其美国老师出面,让自己留在日本避难。直到1901年才回国任袁世凯的幕僚。

进入民国后,蔡廷干先后任海军中将副司令、海军上将、外交总长,成为北洋政府的风云人物。九一八事变后,蔡廷干拒绝日本的招揽,完全退出政坛,积极从事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成英文版的工作,得到社会赞誉。算是甲午逃将中名声最好的一位。

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蒋希夷,河南人,豫军出身,参加国过镇压捻军的战争,升为副将。甲午战争中,营口道台让其招募五营新兵,名为镇海军,守卫营口。当湘军败于牛庄后,清军后路被断,本来在营口附近的宋庆率大军退往田庄台,蒋希夷不顾自己的职责是守卫营口,也率部退往田庄台,结果营口很轻易就被日军占领。事后为了免罪,蒋希夷在报告中巧言令色,说自己率部血战,实在是寡不敌众才放弃营口。气的盛京将军裕禄大骂其无耻。

在田庄台之战中,蒋希夷率部防守右翼,遭到日军迂回部队的进攻。这时候蒋希夷倒真的如其谎报的一样,奋力抵抗,最后因寡不敌众才撤退。但他努力得显然晚了点,仍然被逮下狱,而且审问中又发现一件奇葩的事情。蒋希夷虽然只是副将,却冒充提督,而各级领导都没有发现。最后蒋希夷死于狱中。如果他能在营口像在田庄台那样表现积极的话,就不会得到这个结局了。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题记

甲午战争中,叶志超作为抗日援朝的主帅,一直以来,被钉在“贪生怕死、无能逃跑”的耻辱柱上。甚至认为他是导致中国失败的罪魁祸首。

其实,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被揭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叶志超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熊包,也并不是只知逃跑的无能之辈。

笔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复盘一些当时的情况,努力为爱好历史的朋友们提供一此饭余茶后的聊资。

抗日援朝

1894年2月15日,因不满朝鲜王室的压迫,东学道领导人全琫准率领东学道徒与非道徒农民数千人,夜攻古阜郡城,宣布起义。

起义声势越来越浩大,抵抗不住义军的朝鲜王室,便向宗主国清廷发出紧急求援申请,要求派兵帮助镇压东学道义军。

朝鲜东学党起义

清廷答应了朝鲜王室的请求,命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兵支援朝鲜。

李鸿章便派遣直隶提督叶志超,带领太原部兵聂士成,率领一支2000人的清军,出国抗日援朝。

这名抗日援朝主帅,过往的战绩十分骄人。

叶志超,生于1838年,安徽合肥人。青年时候就参加团练,作战勇猛,冲锋陷阵,屡建战功。后来转投淮军,在刘铭传账下镇压捻军,积功至总兵。后得李鸿章赏识,留在北洋。1875年,署正定镇总兵;1889年,任直隶提督。1891年,率军镇压热河金丹道教,杀教首李国珍。平乱后,获赏穿黄马褂。

叶志超作为李鸿章麾下最高陆军将领,在国内战争时期,既可猛攻,又可用计,智勇双全。进入朝鲜这一年,他已56岁。

这支2000人的部队,也很不简单。

那个阶段,清军中的精锐,是李鸿章的淮军。而这2000人,是从淮军的精锐中精选出来的。

部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毛瑟1871式步枪和哈奇开斯M1878式步枪等。

在叶志超和聂士成的率领下,清军于6月8日至10日在朝鲜忠清道牙山登陆。

日本,自从1868年启动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崛起,大有赶超大清的态势。军国主义开始滋生,开始规划吞并朝鲜,侵占中国的计划。

东学党起义后,日本就高度关注朝鲜态势。清军派兵进入朝鲜,日本立即借口《中日天津条约》中“中日有对朝鲜共同派兵权”、《济物浦条约》中“日本有权出兵保护在朝侨民”等条款,陆续派遣日军,从仁川港登陆进入朝鲜——不请自来了。

但清军在牙山刚登陆,朝鲜王室就与起义军达成和“全州和议”,两下罢兵了。

朝鲜王室随后要求清军和日军立即撤回本国。

日本怎肯放弃这个搅局的机会,赖着不走。随后,日本大使大鸟圭介奉命与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

眼看谈判就要达成,日本却在6月15日抛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方案,提出要长期驻军朝鲜,以协助朝鲜进行改革。

袁世凯与叶志超都感到日本气焰越来越嚣张。分别向清廷提出对策建议。

叶志超向李鸿章提出:当下形势,上策为:速派水陆大军进入朝鲜,掌控大局;中策为:派商轮来牙山,将清军撤回;下策为:守在此地,被动应对。

但李鸿章不希望中日直接产生军事冲突,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与日本进行外交斡旋。以期达成共同和平撤出朝鲜。

接到叶志超的建议,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几经商量,在7月18日才定下“一面和谈,一面备战”的方针。而入朝增援部队,在7月21日才派出。

叶志超与李鸿章

但是,日本的行动快得超出清廷的想象。

此时,日本大本营已作出决定:先将清军赶出朝鲜,占领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进军中国。

7月17日,日朝关于退兵的谈判宣告谈崩。

7月20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废华约、逐华兵”,并要求48小时内答复。

见朝鲜政府未作答复,日本遂于7月23日凌晨发动政变:突袭汉城王宫景福宫,挟持国王高宗和闵妃,扶植以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亲日政权,控制了朝鲜政府。

日本进而挟持朝鲜亲日政府,宣布与清朝断交。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成欢之战

感觉大势不妙的叶志超,一边向李鸿章提出应对建议,一边将登陆牙山的部队转移到牙山东部较为险峻的成欢驻扎。

7月24日,清廷增援部队江自康1400人到达牙山,叶志超合计3800余人。

叶志超、聂士成在此布下防线:

聂志成坐镇成欢,为核心阵地,左翼是牛歇里,右翼是月峰山。三个阵地“品”字摆开。

因右翼兵力较为薄弱,叶志超便率1000余人退守公州,以为犄角。

聂志成还有更加高明的安排,他在来兵必经之路安城渡南岸的佳龙里,派遣小分队设伏。

叶志超是有先见之明的。

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海战中,日本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高升号”共有清军官兵1116人,其中871名淮军精锐全部壮烈殉国。

丰岛海战结束后,陆战部队第五师团指挥官野津道贯中将,通过情报获知清军驻守在成欢,并且人数不多。野津道贯决定立即向清军发起偷袭。

野津道贯,生于鹿儿岛市内高丽町。曾参加戊辰战争和西南战争。1877年任征讨第二旅参谋长。1878年晋升少将,任陆军省第二局局长,同年任东京镇台司令。1885年任广岛镇台司令,晋升中将。中日甲午战争时任第五师师长。是一名有着扎实的现代军事理论基础及丰富实战经验的日本名将。

野津道贯

7月29日凌晨,野津道贯派遣混成旅团4000人,向成欢清军发起偷袭。

但意图偷袭的日军刚到佳龙里,就被设伏的清军发现并给予痛击,偷袭宣告失败。

双方随后展开激战。后来,日军依靠更为先进的散兵线战术,以及工兵壕沟战术下,将设伏的清军压回成欢营地。

日军跟上来后,兵分三路,向清军成欢、牛歇里和月峰山三个营地发起进攻。双方势均力敌,一度打得十分胶着。

后来,大炮——这个被后来称为“战争之神”的重型武器,改变了战局。

对垒的清军和日军,都配备了大炮。

都有大炮,说明双方硬件水平相同。但怎么灵活高效使用,这就属于软件水平了。

清军配备的大炮,安置在固定的位置上。哪里需要炮火支援,就原地调整炮口,在射程范围内瞄准开炮。

但日军的大炮,通过一些技术处理和强化训练,竟然是可以随步兵移动的。

于是,在灵活移动的大炮的帮助下,日军首先攻破清军薄弱处——右翼月峰山。

不断占据主动的日军,于凌晨七点将左翼牛歇里攻破。三个小时后,成欢主阵地被攻克。

叶志超随后放弃公州,与败退的聂志成后撤。

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聂士成率领退兵与叶志超汇合后,绕道汉城,行军千余公里北撤到平壤。

平壤之战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清军命令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左宝贵,分别带领盛、毅、练、奉四路大军,向平壤结集。汇合后,平壤清军达到13000余人。

8月19日,野津道贯的15000人在汉城集结完毕。他立即架设电话线和电报线,建立起下达基层上通东京的空中指挥通道。

由于清军电报系统被破坏,北京并未收到成欢惨败失守的消息。8月21日,本该被问责的叶志超,被北京任命为入朝清军统帅。

四将均向叶志超主张立即反攻汉城。叶志超无奈,只得同意出战。但部队刚出城不远,就因发生“炸营”而撤回平壤。

叶志超以平壤为核心阵地,周围构建几辅助防御阵地:马玉昆在船桥里设防、卫汝贵在城南设防、左宝贵在城北牡丹台设防。内城中景昌门至七星门一线,则由叶志超所部驻守。

9月12日至14日,野津道贯的15000人,从汉城倾城而出,对平壤形成三面合围。

野津道贯还切断了平壤对外的有线电报。平壤彻底和外界失去联系。

9月15日凌晨4点,平壤之战爆发。

成欢之战,叶志超与野津道贯都没有在一线战场。现在,这两个都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在平壤正面交锋。

硬刚开始。战斗在平壤的船桥里、三个战区同时开打。

船桥里日军没有讨到好处,但四个小时后城北牡丹台却意外过早失守,并且左宝贵力战而死。

这让叶志超十分不解。原来,一向擅长奇袭的野津道贯,提前布置两支奇兵,绕道迂回到牡丹台的后方,并且发射榴霰弹,大量消灭清军。

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点。而且位于平壤后侧。牡丹台被占领,意味着平壤的后门被封死,清军被切断了退路。

野津道贯由此占据了战略主动。但这支清军精锐之师,仍在浴血奋战。战至下午两点,日军没有再取得新的突破。野津道贯见状,下令暂停进攻。

下午四点,平壤下起了罕见的雷雨。城中的叶志超主持召开紧急会议。

叶志超认为:现在退路已断,再战我方必定一片惨死;而日军也还会付出一些伤亡。与其如此,不如和日军商量:都别打了。平壤我们不守了,不要了,我们撤走。你们可以零伤亡获得平壤。

叶志超说:“根据我多年的洋务经验,一方主动撤守,另一方放弃追击,应该是一种国际惯例。而日本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新的伤亡,没有理由不同意我们的提议。”

“如此一来,我们还可保全现存的国家精锐部队,回国再与日军决战!”叶志超补充说道。

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在叶志超的强势主张下,他的意见成为会议决议。

会后,平壤城头竖起了几面白旗。

随后,弃城撤兵、双方停战的协议内容,被以朝鲜平安道闵丙奭的名义写成一封信。然后这封信由一名朝鲜地方小吏送往日军阵地。

这名小吏将信交给见到的第一名日军后,就地返回。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一幕——这么重大的一件军事事务,事先与对方高层并无沟通,一厢情愿就去表达,而且是派一名朝鲜地方小官去办理!

拿到这封信的,是一名日军朝鲜通译。他对书信的解读是:清军已经弹尽力竭,很可能连夜逃跑。

野津道贯拿到信后,也作了同样解读。于是,他立即布置对清军的伏击。

在战略没有出错的情况下,细节的确可以决定成败。

9月15日晚8点,清军冒雨成群结队,分批向平壤撤出。

进入日军包围圈后,大量清兵遭遇屠杀。撤退变成大溃败。中伏的清军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

叶志超与卫汝贵等人溃退至安州,在安放城北设防抵御日军。数日后,朝廷来电命令叶志超收集溃兵进行整顿,聚焦到义州设防。三日后,朝廷再电李鸿章,命令叶志超撤回国内,到达九连城一带设防。

由于叶志超部队一路回撤,日军没有再受到规模性抵抗,很快就占领了朝鲜全境。

平壤之战

几句闲话

重新梳理历史,说叶志超只是个熊包,在平壤弃城逃跑,此后一路狂逃数百里,一直逃回国内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叶志超在甲行战争中的很多过错与责任,也是回避不了的。

叶志超和野津道贯,都是国内一流的战将。二人相比,叶志超对于现代战争的理论素养与实战经验,包括情报战的运用等,显然输了野津道贯一大截。

这正如洋务运动对比明治维新——

一个是坚持“洋为中用”,只学习欧美的军事,只学习硬件。结果治标不治本;另一个则是既学习、变革军事系统,又学习、变革体制,标本皆治,全面推进现代文明进程。最后硬件和软件都得到跃升突变。

时至今日,与实现“强国梦”擦肩而过的洋务运动,其深刻的教训,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如何评价朝鲜战场上奔逃五百里的叶志超

叶志超奔逃五百里这事发生在甲午战争初期,叶志超做为领兵大将被日军吓的狼狈逃窜,一路从平壤逃到了鸭绿江,直接把朝鲜让给了日本,让日本长驱直入。丢人啊!

叶志超在早年也是个悍将,他刚入伍的时候作战勇猛无比。打过太平军,灭过捻军,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冲锋陷阵,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进而加官进爵。1890年被授予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之后平定金田道起义,又被赏黄马褂,直接发达了!

光绪二十年,朝鲜爆发了东林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请求宗主国清朝发兵。当时日本在朝鲜有驻军的,李鸿章特意询问过日本,日本说别无他意。随后李鸿章就让叶志超带兵入朝。叶志超起初不愿意去,但是李鸿章逼着他去,他无奈只好带兵入朝。

叶志超刚到朝鲜没多久,日本就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发动了侵朝战争。水陆并进进攻叶志超,叶志超让聂士成带兵狙击,聂士成成功伏击日军,在聂士成跟日军激战的时候,叶志超逃跑了,一路逃到平壤。因为兵力悬殊,聂士成没办法也撤到了平壤。叶志超向朝廷谎报说是击杀日军2000多人,清政府很高兴就奖励他几万两银子。之后叶志超就进入了逃跑模式。

清日平壤决战爆发,日军集结1万6千人进攻平壤,叶志超当时有一万五人。日军全面进攻,清军四处抵抗。叶志超心无斗志,只想逃跑。左宝贵发现了他的企图就让人看着他,随后左宝贵领兵与日军激战,不幸中炮身亡。这下子叶志超直接撒丫子跑了!叶志超逃跑的时候假意向日军投降,然后撤离的时候遭到日军伏击死伤无数。死的人比守城的时候还多。叶志超犹如惊弓之鸟,一路逃到鸭绿江。

叶志超以前就是个泥腿子!自己当兵后也是拿命一步步获得了高官厚禄,可能是有钱有势有荣耀了,想继续享福,怕死了,就当了逃跑将军。

叶志超逃回国后,被革职查办,经刑部审讯后被判“斩监候”。没多久遇到大赦,他就回到了老家,在1901年病逝。

我是铁血步兵1927,分享知识,奉献原创,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的叶志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将领,甲午战争为什么李鸿章会派他去统帅在朝鲜的清军

谢邀请。甲午中日战争中,特别是陆战方面,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军事专家一致认为:"清军将依靠庞大的军队数量碾轧日军。"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日军不仅仅在海战中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在陆战方面也是一路高奏凯歌,日本海陆军完胜庞大的清军。

叶志超(1838——1901年),清末淮军悍将,安徽合肥人。早年在屠杀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曾因打仗拼命而得了一个浑号——"叶大呆子"。但让人吊胃的是,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平壤之战中,本可以凭借环山抱水的险要地势和高大坚固城墙固守的他,却选择了撤退,导致清军全面溃败,因而也影响到了接下来的辽东半岛战役,时人称之为"逃跑将军"。

实际上叶志超并不是第一次逃跑。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一俟与日军接战,叶志超首先想到的选择便是逃跑。1894.7.23日,日军一面出动海军在牙山口外海域丰岛向清舰队突然发起进攻,首先挑起战争。同一天,日军出动陆军向成欢驿清军发动攻击。成欢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陆战。驻守牙山的叶志超部因为怯战,按兵不动,未能及时增援,致使聂士成部败退。聂部准备凭险固守全州,以待援军。面对日军强势进攻,叶志超很是慌乱,遂弃守牙山,更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在全州设防,而是丢弃大批缁重军械、粮食,绕过汉城千里逃亡平壤。

接下来便是固守平壤。因为清廷一时找不出合适的人统帅各军。当时淮军名将刘铭传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但刘铭传出于个人恩怨,托病不出。因为时间紧迫,只好任命靠谎报战功("成欢之役屡胜,倭死两千余人,叶兵死二百余人。")而骗取朝廷信任、加官受赏升职提督的"叶大呆子"作前敌最高统帅。

清廷任命成欢之战逃跑将军叶志超为全军统帅。消息一经传出,全军哗然。

叶志超只是一员悍将,而绝非帅才。其人论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并没有力压群雄的声望和地位,三是败军之将,焉能服众?因此,叶任统帅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

民族英雄左宝贵

1895.9.15日,日军分三路对平壤发起猛攻。平壤城一面临大同江,三面有高达十米的城墙,四周多沼泽,易守难攻。其次,清军人数、武器弹药、粮食给养都很充足,足以以逸待劳,击退来犯之敌。此外,清军得到了朝鲜官民大力支持。但身为全军统帅的叶志超贪生怕死,昏聩怯敌,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既不敢寻机主动歼敌,也没有保卫平壤的决心。一经接仗,便精神崩溃。面对日军咄咄逼近,叶主张弃城逃跑,被总兵左宝贵强行制止,并派亲兵予以监视,防其逃跑。主帅失去作用,清军实际上各自为战。左宝贵报病亲临玄武门(北门)城头指挥作战,不幸中炮牺牲,制高点失守,后路被截断。

叶志超不顾众将领反对,命令清军分路突围。不幸的是,各路清军进入了日军预设的包围圈,多次遭到伏击。正值天降大雨,清军乱作一团。清军遭到日军伏击后如惊弓之鸟,开始乱而无序的疯狂溃退,丢弃的缁重军械、弹药、粮食及其它各种物资不计其数。清军死伤惨重,据日方统计,一夜之间清军死伤达1500多人,489人被俘。这些征战沙场的清军将士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命丧在怯懦无能的逃跑将军的命令之下。《清史稿》记载:"迳定州,亦弃不守,驱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由此看来,主帅无能,累及三军!叶志超罪不可赦!

任何匪夷所思的现象背后都会有它合乎情理的逻辑。正是因为这次狂奔500里,损失了3000多人,但他为自己的主子李中堂保留了淮军的实力。淮军尚在,李中堂在朝中的地位就在。虽然叶被朝廷问责,夺职下狱,定斩监候;虽然朝堂之上骂声一片,李中堂仍出面力请叶"留营效力",使其虽被判斩监候,最终得以大赦,保归家乡,颐养天年。

叶志超,同其主子李中堂一样杀自己的同胞毫不眨眼,杀人如麻,真正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实乃一丘之貉!"逃跑将军"——叶志超,实至名归!

甲午战争中首位殉国的清朝将领是谁他的事迹有多感人

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随后《马关条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也大大加深了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至今思来依然令国人心痛不已。虽然最终战败,但在抵御日军侵略的战斗中,却曾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卫国烈士,值得后世敬仰。在这些为国捐躯的人物当中,坚守朝鲜平壤城的奉军统帅左宝贵,无疑是第一位以身殉国的清朝将领。

01 入朝作战前的经历

左宝贵,字冠廷,1837年生于山东省平邑县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和两个弟弟一起依附鳏叔左世宏生活。为了糊口,左宝贵小小年纪便出来讨生活,靠摆地摊、当皮匠挣钱养家,饱尝人间疾苦,但也由此养成坚忍不拔的性格。1856年,左宝贵因打伤缝马靴不给钱的官兵,被迫带着两个弟弟前往清军江南大营投效,由此开启38年的戎马生涯

左宝贵半身像

在江南大营效力期间,左宝贵常年跟太平作战,因骁勇异常、屡建功勋而深得上司青睐,逐渐由小兵晋升为千总。太平天国灭亡后,左宝贵又跟随僧格林沁镇压捻军,因战功卓著晋升为副将。从1872年开始,左宝贵长期驻守东北,负责清剿为患极深的马贼。由于剿匪有功、治军严肃,左宝贵深得李鸿章和朝廷的赏识,最终官至建威将军、广东高州镇总兵等职,并以记名提督的身份留驻奉天

左宝贵驻军奉天20余年,不仅“晓畅兵事,谋勇兼优”(见《清史稿·卷四百六十》),而且热心地方公益事业。鉴于自己当年因家贫无法读书的遗憾,左宝贵曾奏请设立多所义学,从而使大批贫寒子弟获得免费读书的机会。与此同时,左宝贵还设立赈灾粥厂、同善堂、栖流所等慈善机构,拯救了大量衣食无着或无钱治病的穷人性命,真可谓功莫大焉。

甲午战争前中日冲突简图

左宝贵驻军奉天期间,除了剿除马贼外,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即在驻守属国朝鲜的清军遭遇进攻时,能够及时提供援助。原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发展成为新兴帝国后,便开始将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视作基本国策。为此,日本在1876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从而取得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一系列特权,1882年后又取得在朝鲜驻军的权利。此后,日本致力于将清朝的势力驱逐出朝鲜,最终在1894年寻找到良机。

02 捐躯异域

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不宣而战的情况下,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以平定东学党起义的清朝军舰,甲午中日战争由此爆发。在取得海战的胜利后,日军又在陆地上展开进攻,在牙山击败由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领的清军主力,随后猛扑朝鲜北部重镇平壤。清廷得知消息后,急命左宝贵率奉军进驻平壤。左宝贵接到命令后,率领1.3万名奉军火速南下,在8月6日进入平壤。

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

左宝贵进驻平壤后,即刻着手加强防御工事,并试图南下主动进攻日军,但终因朝廷在攻守问题上分歧严重而作罢。8月下旬,叶志超率残部到达平壤,他讳败为胜、虚报战功,被不明就里的清廷任命为驻平壤诸军总统。不过,驻守平壤的清朝将领们知道实情,加之叶志超为人庸劣无能、怯懦畏敌,因此没有人愿意听从他的号令,夙伏威望的左宝贵反而成为实际上的统帅。

9月4日,日本兵分四路进攻平壤的消息传来,左宝贵决定利用敌军兵力分散的特点,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军一路,从而实现各个击破的效果。然而,三路清军将要到达进攻地点时,叶志超却因为害怕被日军抄了“后路”,竟派人火速将出击的部队调回,由此错失击败日军的良机。9月14日,四路日军顺利会师,随后完成对平壤城的合围。

日军对平壤城的包围

当日军即将完成对平壤的合围时,贪生怕死的叶志超和总兵卫汝贵等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加强防守或出城迎敌,而是在军事会议上主张弃城逃走,将军队撤入中国境内。对此,左宝贵非常愤怒,对叶志超等人痛斥道:“你们这些人要是怕死的话可以自行离去,但此城会是我的墓冢!”叶志超、卫汝贵等人被左宝贵一席话怼得面红耳赤,虽然再不敢公开提议弃城逃走,但内心仍想着随时逃跑。

9月15日凌晨,平壤战役正式打响。战斗开始后,日军虽然从南、西南、北等几个方面同时向平壤发起进攻,但由左宝贵镇守的城北牡丹台、玄武门一线是其主攻方向。在左宝贵的亲自指挥下,清军凭险据守,杀伤日军甚众。为扭转战局,日军集中元山、朔宁两个支队的全部大炮猛轰牡丹台,并掩护步兵冲锋。在日军步炮夹攻下,清军伤亡惨重,牡丹台垒最终陷落。

日军炮轰牡丹台

由于牡丹台是玄武门外的制高点,它的陷落对清军来讲无疑是灾难性的。然而,自知大势已去的左宝贵并没有撤退,而是穿上御赐衣冠,站在玄武门城头指挥战斗,并亲燃大炮向日军轰击,先后发射了36颗榴弹巨炮。很不幸的是,68岁的左宝贵正在酣战之际,被日军发射的炮弹击中,身体顿时被击穿,被士兵们抢救下城不久便去世,由此成为甲午战争中第一位以身殉国的清军将领

03 死后哀荣

左宝贵战死后,奉军群龙无首,再也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日军趁势蜂拥而上,一举攻占玄武门。为防止主帅的遗体被日军践踏,营官杨建胜背着左宝贵的尸身冲出玄武门,准备与城外的清军回合。非常不幸的是,日军大部队已经攻入平壤,并在城内进行无差别的杀戮,杨建胜虽然奋力搏杀,但终因寡不敌众死在乱军当中,左宝贵的遗体亦落入敌手,最终下落不明

光绪帝画像

左宝贵战死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光绪帝甚是悲痛,下诏追封他为太子少保,谥号为忠壮,并赠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的爵位。与此同时,光绪帝还下诏将左宝贵的事迹交付国史馆立传,命其生前立功省份建立专祠,以褒扬忠烈。至于左宝贵战死后逃跑的叶志超,虽然按律当诛,但由于李鸿章的极力维护,最终只判了个斩监候(即死缓),没多久便获释,最终老死家中。

左宝贵在平壤战死后,尸骨始终无法找到,清军将士冒着炮火硝烟,最终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平邑。随后,左宝贵的夫人陶氏和家属按照回族的葬礼,在河下墓地为左宝贵举行衣物下葬仪式,并建造了“左忠壮公祠”,四时予以祭奠。据史料记载,葬礼当天,平邑全城老幼妇孺自发前来送丧,人人掩面痛哭,见者无不动容。

左宝贵衣冠冢

说段题外话。虽然左宝贵让敌军吃尽苦头,但在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军看来,他坚守孤城不退、壮烈捐躯的行为却值得钦佩。因此,出于对左宝贵的敬重,日本在他战死的地方树立一块木碑,上书“奉天师团总司令官左宝贵战死于此”等字样。这件事,被当时的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毕晓普亲眼所见,并被她记录在游记当中。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块木碑至今已经荡然无存。

参考书目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关捷:《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伊莎贝拉·伯德·毕晓普:《朝鲜及其邻邦》,伦敦1896年版。

甲午战争中,为什么不用抗法名将冯子材

甲午战争前期以装备精良的淮军为主,以东北地方部队和宋庆军为辅,还有部分以吸鸦片玩鸟为最大兴趣的绿营兵。后期增援为刘坤一和张之洞的湘军为主,这时张之洞恳请冯子材出山,以云南提督名义征两广人员组军5000人。此时是1895年初,东北战事糜烂,于是开拔到镇江以应付时局,但此时(马关条约)签订。大清大势已去冯子材无力回天。当时清兵63万人抵抗日本24万人,兵败如山倒,区区5000兵的冯子材,怎能领这些既无训练,又无良好装备,也沒有经过战阵的弱军,去挽狂澜于既倒。况且他的兵离战场太远。既使冯子材被重用,也与大局无补。因为大清失败的原因是大清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是大清以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为首的领导集团的整体腐败和战略失误导致的。是中国人民沒有觉醒导致的,是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的。一句话。封建落后的大清败于文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所以有无冯子材,中国都会失败。

如果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守住了平壤那么之后战局将会怎样清政府能否打赢

千古罪人叶志超!由于他荒唐无耻的溃逃,使整个甲午战争产生了罗咪啰骨牌效应!使倭寇在近乎绝望之际,从天而降的窃喜,给清军,清国造成极坏的引响和付面作用,叶志超卑鄙无耻溃逃行经,是中国军人历史上贪生怕死之最,他和他的家族应该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甲午牙山、平壤之战中,如果换掉叶志超,有没有可能取胜

甲午战争里清军没有任何可能获胜,在平壤叶志超确实有问题,但是有问题的不止是叶志超。。

虽然大家都从历史书上学过,甲午战争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清朝腐败不堪,但是很多人估计对清军可能有一定的幻想,毕竟如果从清军将领的奏折来看,清军还是打的蛮不错的,虽然不敌日军,起码还是打的蛮英勇的。不过实际上如果仔细看下日军历次战斗的伤亡情况就可以发现,清军确实已经烂到了家,不是换一个指挥官就能解决问题的。

先上个表:

从表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甲午战争里日军伤亡最大的是平壤战役,阵亡190,受伤498。其他历次战斗日军阵亡破百的就没有了,大部分日军阵亡不过个位数,甚至还有零阵亡的。

以四次海城反击战为例,清军出动万余大军围攻日军,激战数个小时,毙伤日军不过几十人、十几人,出现这个结果看下日军的记录就知道了:

(清军)五人一帜,十人一旗,旗帜飘扬,红黄黑白相间。他们在头上缠着紫色头巾,手持抬枪、鸟枪,连发枪等火器,从一千公尺以外的远距离开始射击,一步一枪,两步一射,小心翼翼地前进。

清军每次进攻都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大摇大摆地从正面进攻,甚至还有在战前发檄文给日军,告知进攻日期,生怕日军不知道的。进攻时从1000米外就开始射击,走一步打一枪,而日军躲在战壕里等清军靠近了一轮齐射,清军就溃退下去,这种打发日军伤亡低也就不奇怪了。

而平壤清军虽然战果相对比较好,但是这个战果是靠倾泻子弹换来的,参加平壤战役的候补巡检邱凤池提到在战斗中仅盛军就“施放枪子七十四万粒之谱”,而盛军总兵力不过五千四百多人,扣除非战斗人员,大约每人使用子弹约150发之多。而叶志超最后提出的撤退理由,也是说子弹不足,当天战斗结束以后,清军还有子弹约56万发,即使全部给盛军,也不够一日之用。所以当天在船桥里和日军激战的盛军统帅卫汝贵最终也未对叶志超的提议提出任何意见,予以了默认。

另外在平壤的清军分属叶志超部、盛军、毅军、奉军、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林练军多个系统,叶志超虽然是统帅,但是对于其他各军的约束力是有限的,各部之间的配合也有问题。

也有意见认为应该乘日军主力还未赶到朝鲜时平壤驻军主动南下攻击汉城,争取战场主动。但是平壤清军守城尚可,主动出击的话问题也很多。平壤守军曾经约定分八成兵力去中和迎战日军,结果半夜炸营,各军互相射击伤亡惨重:

天气已晚,遂相度地势,各分扎要隘。夜越三更,忽言敌至。黑夜昏昏,不辨东南,竞施放各枪炮,不问敌在何方。彼此自攻,互相击杀,混击一时许,带伤者、击毙者兼有之。及闻确报,始知敌人尚远。两阵死者凡二十人,伤者百人。

平壤清军的士气和训练可见一斑,最后只能放弃出击计划,返回平壤继续困守。如果真的分兵南下攻击汉城,结果也未必的好,更何况在攻坚战中清军的表现也实在不怎么样,汉城日军虽少,清军还是难以得手。

因此寄希望于换一个叶志超就改变平壤战役结果,还是算了吧。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的兵站

日军的炮兵部队

船桥里清军阵地

奉军守卫的牡丹台和玄武门,也是平壤之战日军攻击的重点

李鸿章的爱将叶志超打仗一直不要命,在甲午海战中怎么变成逃跑将军了呢

提起叶志超,有时候令人不得不感慨,历史上一些奸臣的形象,真是由后世这群键盘侠们随意塑造的。

站着说话不腰疼,以结果论事的人以前有,现在也不少,就叶志超当时在朝鲜所面临的态势,可以说,甭管是谁都很难以善终收场,用逃跑来形容叶志超,确实有失偏颇。

叶志超

从名将到跑逃将军,反常的背后,水挺深

对于叶志超来说,光绪二十年(1894年)带兵入朝,成为了自己人生荣辱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他是淮军将领之内的翘楚,被淮军大佬李鸿章屡次拔擢,并称其为:

“骁勇坚强,饶有智略,讲求利器,训练得力,随剿粤捻,战功卓著,其才可当一面。”

淮军将领叶志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拥有赫赫战功、被朝廷寄以厚望的悍将,却在甲午战争爆发之时,作为驻朝鲜的清军总统领,表现之差,令人大跌眼镜。
叶志超不仅作战失利,最终导致全军溃败,更是毫无骨气地一路狂奔逃回鸭绿江,丢尽了清廷上下的颜面。
平壤失利,使得日本从容地进入了朝鲜,并自此依托朝鲜跳板,进窥中国之地。
而回到国内的叶志超,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朝廷的严惩,不仅被朝廷下令革职,送到京师,后来又经刑部审讯之后下狱,定了个斩监侯。
按说这种误国之贼死有余辜,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每到了秋后,朝廷在勾决人犯名单之时,叶志超总能神奇地逃过一劫。从光绪二十一年一直到二十五年,叶志超连续四年都能让朝廷法外开恩,并于光绪二十六年获免释放。

“刑部依律拟定为斩监侯,秋后处决,光绪二十六年获释。次年病死。”

那么叶志超为何会从淮军悍将堕落为逃跑将军,又为何身犯误国重罪,却让朝廷最终赦免其身呢?

重重的迷雾之下,让我们一起来仔细探索,当年叶志超在朝鲜逃跑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甲午战前的朝鲜,选帅一波三折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军发展迅速,朝鲜国内局面逐渐失控。

东学党起义

随后应朝鲜方面要求,清政府派兵入朝,前去协助朝鲜镇压国内起义,直隶提督叶志超奉命率领一支2000将士的队伍,由海路入朝,并在朝鲜牙山一带驻扎了下来。
这个时候的叶志超根本没有想到,明明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配角,随后局面的发展,却强行将自己推到了背锅主角的舞台之上。
当时,一直觊觎朝鲜、中国的日本,借朝鲜国内起义混乱局面,打着保护日侨、使馆的名义,出动大军进入朝鲜。一时间,朝鲜这片三千里锦绣江山之上,阴云密布,各方势力剑拔弩张。

中日甲午战争,陆地上从牙山开始

刚开始清廷已经从情报中得知,此番日军准备调集五万大军入朝,而作为朝鲜历来的宗主国,清廷想要抵御日本不仅要派遣与之实力相当的军队,还要派出一名得力善战的统帅,能够抗击倭寇、抵御外辱。
最初李鸿章想到的首选之人,是淮军宿将、前台湾巡抚刘铭传,但接到朝廷令其入京觐见的刘铭传,最终却以病重不出,拒绝了前去朝鲜抗日的重任。

刘铭传

随后,清廷再次发旨调已告病还乡的湘军名将、前新疆巡抚刘锦棠,然而,圣旨到达刘锦棠湖南老家之后不久,刘锦棠却突然暴病身亡。

一病重,一暴卒,顿时打乱了朝廷原已定好的,清军驻朝鲜统帅人选。而就在这段时间内,日军不断向朝鲜增兵,总兵力已经达到近两万人。
6月26日晚,一万多日军偷袭驻扎在牙山附近的聂士成2000清军,随后,清、日两军在成欢接战之后,清军不支,迅速向北而退,一直退到了平壤城内。

木版画,牙山之战

此时的叶志超和其他败军将领一样,看着朝鲜战场日益不利的局面,急切希望朝廷能够派遣一位得力之人,弹压、处理朝廷危急局面。
然而,他是怎么也没有想到,朝廷最终将这个力挽狂澜的任务,交给了自己。
当时清军驻扎在平壤有五路大军,分别是: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宁夏镇总兵卫汝贵,副都统丰升阿,记名提督马玉崑,以及直隶提督叶志超。
这里面,叶志超的职衔最高,同时还是淮军名将,深受李鸿章器重,在日军紧逼、朝鲜局面危急的情况之下,清廷直接点名让叶志超挑起了重担,别盼领导来担责了,就是你了!

“现在驻扎平壤各军为数众多,亟需派员总统,以一事权。直隶总督叶志超战功凤著,坚忍耐劳,著即派为总统,督率诸军相机进剿,所有一切事宜,仍随时电商李鸿章,妥筹办理。”

对于朝廷的这次器重,叶志超的心态有些崩,朝鲜战场上的状况有多烂,他最清楚,成欢之战,一战溃退,已经能够看出清军的势弱。

如今日军不断增兵,而清廷方面却迟迟未见动静,这仗怎么打?提升自己当领导,明显是要背锅,叶志超的求生欲自然也很强。
在接到这道任命当天,叶志超就致电天津海关盛宣怀,请他代自己向老大李鸿章告辞直隶提督一职,你们说现在朝鲜我官最大,所以让我统兵,这总督,我不干了还不行?我有病,你们另选贤能吧。

盛宣怀

“忽得头眩心跳之症,每日犯数次,十数次不等,眩迷不由自主,兼寝不成寐,祈兄转恳中堂,准超开缺,回津就医调养。”

盛宣怀很快就将这个私下求情转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一看小弟要撂挑子,立即发电驳斥了叶志超的请求,别想了,好好干吧。
但叶志超还不死心,27日,又公开发电报给朝廷认怂,他这是想最后争取一把,活的可能。

“惟超望浅才庸,实难当此重任,况诸将才智均胜超数倍,深惧指挥未协,督率乖方,贻误大局,必须威望卓著,老成练达知兵方可胜任,务求详叙超不能胜任实情,奏请收回成命,另派知兵大臣总统此任。”

对于叶志超的请辞,清朝政府的态度也很明确:

“叶志超堪胜总统之任,现虽暂时患病,著毋开缺,在营安心调理,待痊愈,即统帅全军合力进剿。无许推辞。”

就你了,病了也不准请假,好好干吧。
一方面主帅苦苦求辞,说自己实在干不了,一方面清廷、李鸿章都死压着叶志超,你必须干,不干不行。
如此反常的动作,不能不让人感慨,看来当时朝鲜战场里面的水,很深呀!

兵临城下,困难重重

屡次请辞不成的叶志超最终认命了,男人嘛,既然逃不过去,那就咬牙勇敢面对吧。
八月初,叶志超腰也不酸,腿也不疼了,开始奉旨视事,此刻的他心情应该是相当压抑的,因为大战在即,而清军方面的情况非常不乐观。
首先清军在朝1.9万人,其中驻扎平壤守军为1.4万人,另外五千分布后方,以防止日军断掉清军的后路。
最初左宝贵、叶志超等人发电朝廷,要求增兵到三万人,但李鸿章最终表示,给不了,最多再增兵五千,而且还不能立即给。

李鸿章

而此刻,日军调入朝鲜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五万人,先期到达平壤城下的日军1.7万人,已经超过了驻守的清军,同时大批日军还在赶来增援的路上,清军倘若据城防守的话,越拖战况只会越不乐观。
面对前方敌我力量悬殊,朝廷之内,李鸿章最终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没办法。

“现我续调各营难虞齐集,望诸君尽此兵力,同心奋勇,出奇制胜。”

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求人不如求己,加油吧,我看好你们。
其实,人不够也不算什么,最坑的是想要防守的话,没有枪炮火力压制对方的话,很困难。
从叶志超发给清廷的电报里就能看出,当时清军刚开始出来是为了镇压朝鲜起义的,对付农民起义军自然用不着从国内费劲调来重武器,因此,清军刚开始根本没有做好跟日军开战的准备,重型武器一概没有运来。

“各兵随身只携枪一杆,子百粒,其余锅、帐、炮、雷各件均无,亟需接济。”

七月底李鸿章指示向平壤运送军火,山炮十尊,洋枪500杆。
然则此时,丰岛海战已经爆发,日军既然敢公然偷袭清军运兵船,中朝之间的海路运输自然已经相当困难。而加之从中国运到朝鲜海路又比较迟缓,到岸后尚需牛车拉送,时间根本来不及。

丰岛海战

到八月十日,清、日已经开始在平壤外围交战了,平壤城内的叶志超还是没有盼到那批亟需的军火,从他抓狂的电报上就看出,叶志超当时的崩溃心态。

“昨据义州报,今晨始由义起程,至早十日到,诚恐缓不济急,各军亦以转运不及为虑。”

大哥,看你这物流慢的,等咱们枪炮来了,我这边黄花菜都凉了。
即便如此,叶志超最初依然没有想过不战而退。李鸿章让他们想办法,出奇制胜,叶志超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兵力虽然不多,但依然可以集中力量,主动出击,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叶志超的胃口不小,他想吃掉逼近黄州的日军,打疼对方,让对方知难而退。
为此,他和众位将官拟定了一个进攻日军的详细方案,分三路进攻日军,一路为清兵主力,出击黄州日军,另派一路届时抄了兔山、平山的日军后路,然后再分一路,阻击前来增援的日军。
8月8日,日军到达黄州,叶志超抽调驻扎平壤的主力清军,准备亲率部队,干掉这股日军。

“即会齐卫、左、马、丰诸统领筹商,各挑精锐计七千余人,酌带行粮,明晨渡江至中和,相机迎击。超优悬赏号,严申军令,同心合力,奋勇血战,以期歼灭此敌,嗣后便有声势。”

叶志超是准备拼了,然而,当他按照惯例将自己的作战计划发报,上报朝廷之后,李鸿章却连发数封急电,反对其抽调精锐出击日军计划,要求其坚守平壤。
清军已经进攻黄州,后面该如何继续,进攻还是撤退?在逡巡之际,叶志超发现黄州之外,其他方向也出现了大规模日军,战机转瞬即逝,此时再继续攻击黄州日军,已经不太能够全身而退了。

本来清军已经进驻黄州,逼近黄州的日军得知清军大军来攻,纷纷四散逃匿,隐藏在山涧、树丛当中,不敢与清军接战。

然而,随后清军却不得不退回平壤,因为,除了叶志超的撤军命令,大家身上带的粮食也实在是不够了。
清军粮草短缺最大的原因就是,朝鲜内部有些人怂了,变心了。

随着战事的进行,朝鲜政府之内也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最初清军驻扎在朝鲜的军队,粮草是由朝鲜官方供应的,粮草根本不是问题,请人来帮忙,哪有不管饭的,因此清军此番来,刚开始纯粹是出人出力,没带粮食。
然而后来牙山战败、成欢战败之后,清军颓势已显,使得昔日的小弟朝鲜政府内部,开始分化起来。
一部分人为了自保、留条后路,开始和日军方面眉来眼去,而日军逼近平壤之后,平壤附近储存粮食的地方官员悉数被换亲日新官,这些官员自然为日本马首是瞻,断了清军的粮草。
朝鲜本土无粮草供应,而从大清运送粮草需要从旅顺海运到义州,然后卸货上岸,用马、牛畜力经过二十多站运输,最终抵达平壤。
因此,叶志超此刻还面临着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那就是部队没粮,快饿肚子了,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没有,军队很难持久。

“现五大军,只存军粮数日,天寒兵冷,夜间守营均无棉衣。”

人数不足、兵器短缺,粮食供应不上,想出奇制胜,领导还喊停,这个时候的叶志超肯定很郁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仗要啥没啥,该怎么打?
确实没法打,但由不得不打,在以往的历史书上,大家总是看到了叶志超的怂,却没看到当年那群在平壤城内清军们的刚。

血战平壤

8月13日,日军开始大举进攻平壤城南门,当天在叶志超的率领之下,日军被击退。
第二天,日军换了个攻城方式,四面进攻,打的就是清军人手不足,无法集中力量抵御。

进攻平壤的日军

危急时刻,叶志超重金悬赏敢死之士,激励士气,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战,清军击退日军七八里,毙敌不计其数,提督马玉崑更是率众夺下日军七尊大炮。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当日从江东县北面涌来一万多日方援军,叶志超、左宝贵、丰升阿等三位大佬亲自上阵打伏击,两军从下午战到晚上,日军最终扛不住,大溃,此战叶志超率军追斩日军四里,击毙不计其数。
从叶志超率军刚开始与日交战的战绩来看,朝廷和李鸿章当初强派叶志超为统领,确实颇有眼光。
叶志超这位就是抗压能力强,越糟糕的条件,这位反而能爆发出惊人的潜力,淮军悍将,名不虚传。
然而大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叶志超也是人,是人的话,就有抗压的底线。
14日的大胜鼓舞了清军上下,大家都准备接下来跟日本血拼,然而第二天,却发生了一个意外,有人提前怂了,不过不是叶志超。
叶志超先前派了3000清军驻守安州,以备日军抄了平壤后路,切断自己与清廷联系。

甲午之战地图

然而15日这一天,7000日军分两路偷袭安州,安州的清军一看,这么多日军,真是干不过。结果安州的清军没放一枪,秒怂了,龟缩在城内不敢出来,眼睁睁地看着日军切断了平壤与清廷的联系和运输道路。
如果能够明白为何当年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顿时一溃千里,就不难理解,当叶志超得知后路被断,自己只能依托孤城奋战,周边又是源源不断来战的日军,作为主帅的叶志超,此时的心理压力,绝对是压力山大。

不止是叶志超,当时其身边的猛将左宝贵此刻也是非常焦虑,战局不利,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左宝贵抗日情绪虽然很高,但对战场不利情况,也很清楚。

左宝贵

“大敌当前,连日血战,而成川之贼数千人今日窜顺安,后路已为截断,辎重均在途中,殊深焦灼。”

身陷重重包围,困守平壤低矮城池,周边日军架起百余尊火炮日夜轰击平壤。不久,叶志超的心理防线便开始动摇了,在万般无奈之际,叶志超向国内发出了对于平壤防守的预判——万不能守。

“电线已断,倭兵四面合围,倭架炮百余尊,俯击城中,人马皆糜烂,又无处汲水,万不能守。”

兵力不足、枪械不够、粮草不足、城内无水,后路被断、敌人架着炮四面轰击,这种情况之下,李鸿章能说什么?历史上没有记载朝廷收到叶志超电报之后的反馈。

日军攻击平壤城池

让叶志超继续死顶,同归于尽?可能性不大,对于朝鲜战局的糜烂,清廷也是没有任何高招可以支了,而且从叶志超电报中可以看出,当时平壤城电力被切断,接收电报已经成了问题,叶志超想要得到朝廷指示,也很困难了。

撤还是死扛,作为朝鲜战场上的最高领导,只能由叶志超自己来决定了。

而压垮叶志超心理防线最后的一根稻草,是猛将左宝贵的阵亡和部将江自康的跑路。

一溃千里,铸成骂名

8月16日,轰击了一天一夜的日军,开始全力冲击平壤城,对于城内清军来说,能不能守得住,就看今日了。

此时的叶志超摆出了死守的架势,亲自督战清军部队与日寇血拼,战争是残酷的,此战叶志超看到了战友的倒下,也经历了战友的背叛。

“超在潘营督战,寿庵在左,谭在右,芦三营、榆两营在寿庵之左,左军门在谭之右。”

激战之中,左宝贵中弹身亡,主将阵亡,使得防御玄武门的清军顿时溃败下来,日军攻入城中,局势大坏,闻讯赶来的叶志超开始调集军队堵截日军,却发现,部将江自康已经擅自撤退出城。

此时的叶志超面对军队子弹匮乏、日军突入城中,大将阵亡,部将逃跑的恶劣局面,最终无奈和部将们匆匆商议,放弃平壤,向安州方面撤退突围。

当时撤退的局势非常混乱,大雨倾盆而下,日军前后围堵,溃败的清军如同惊弓之鸟,夺路而逃。

“前军既遭敌人截击,只得回头向后,而后兵欲逃身命,直顾前奔,进退往来,颇为拥挤,黑夜昏暗,南北不分,前面来兵,敌我难分,挥刀开炮,混乱相杀。”

溃退之中,清军战死两千人,被俘五百余人,这里面叶志超溃败虽然情有可原,但突围的指挥失当确实也难辞其咎。

归国之后,朝野上下都将怒火迁到了叶志超的头上,而朝鲜失败的这口大锅,叶志超背起来的话,朝廷和李鸿章都能轻松很多。

于是,叶志超也就成了最终的替罪羊,而深谙潜规则的朝廷,也最终“法外开恩”,虽然鉴于国人众怒,判叶志超斩监侯,却始终没有执行。

光绪二十六年,叶志超被释放出狱,而这位身负误国大罪的罪臣,于第二年便猝然离世了,背着个误国贼的骂名,社交全面死亡之后,其心里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