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手持盾,一手持长矛的步战方式在西方影视中很常见,但在中国武术枪法里却没有,这是为什么?《水浒传》中,杨志与林冲打了平手,又与索超打了平手,杨志的武艺到底如何_武艺_武功_吕布

本文目录

  • 有人说一手持盾,一手持长矛的步战方式在西方影视中很常见,但在中国武术枪法里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 《水浒传》中,杨志与林冲打了平手,又与索超打了平手,杨志的武艺到底如何
  • 被林冲一棒打翻的洪教头武艺属于什么水平
  • 董卓的武艺是什么水准,曹操的武艺比董卓谁强些
  • 蜀国五虎上将谁的智慧最高各人武艺有什么特长
  • 《三国演义》的吕布称天下无敌,一生杀了几个猛将为何他的武艺排第一
  • 武术,武艺,武功,有什么区别
  • 《三国演义》中,赵云和许褚的武艺,究竟谁更胜一筹
  • 为什么古代武艺高强的将军不教或者很少教自己手下的士兵武艺
  • 《三国演义》后期,张郃已死,魏延被斩,天下武艺谁第一

有人说一手持盾,一手持长矛的步战方式在西方影视中很常见,但在中国武术枪法里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年轻人,你这个问题其实问得不错,本来不想回答的,因为懒得打字,但是看看回答的人说什么的都有,懂行的不出来说两句,过意不去。为什么中国没有一手持盾,一手持枪的武艺?那外国有吗?其实外国也没有,这个外国包括了欧洲,亚洲,美洲,非洲这些地区,在各种外国的典籍中,剑斗,双手剑,或者剑盾,刀盾格斗是作为武艺被记录和描绘下来的,唯独没有枪盾术。因为枪盾只在战阵中使用,长达4米以上的枪架在上面有弧形缺口的盾上,丛枪戳来,丛枪戳去,基本就几个动作,这种枪阵怯者不得退,勇者不得前,讲究纪律向前推进,是毫无武艺可言的。那中国不是有大枪吗?双手持那种。是的,有大枪的武艺,大枪基本在3.6米以内,在这个范围内可以用武艺格斗,大枪在古代其实比起四五米的战阵枪还算短枪,用来前面四五米枪丛被突破的时候或者自己要突破对方时候进行某个面格斗用的,用的是绞压对方枪杆再突刺的技术,都是精于枪术的精兵。大枪的技术后来作为武艺流传下来。这个时候你设想一下,3.6米的枪长,没有马匹,你要单手持枪,另一只手持盾,根本抬不起枪做动作。假如换成2米枪持盾,是能做动作了,但是有1.6米的距离差距,持长枪的能够做5,6个突刺动作了,而且双手持枪的力量比单手要大得多,再加上力距,分分钟把单手枪绞飞。盾枪无论是跑动,动作,技巧都远远不如双手持长枪的人,没有人会拿自己生命开玩笑,所以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压根就没有盾枪这种武术流传,盾枪只存在战阵中。

《水浒传》中,杨志与林冲打了平手,又与索超打了平手,杨志的武艺到底如何

在梁山众多好汉中,就武功而言被低估的人不在少数。最典型的人是杨志,朱仝和孙立。在这里我们就谈一下杨志。

杨志出生名门,中过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杨志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是个“抗金英雄”,是一位抗金前线的军官,太原失守后,他率军和金人周旋到长江边,最后战死。而施耐庵在《水浒传》写他在随宋江征方腊时病死于镇江(润州),实在让人悲凉。

杨志一出场便出手不凡,和林冲斗了四几个回合,未分输羸,更让人称道的是:他竞然持刀和鲁智深斗了四五十回合,我们知道鲁智深力大铲沉,一般的兵器撞上就飞了,在陆战中铲杖比戒刀长的多,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就占了许多优势。而杨志并没有因此败给鲁大师。这足说明了杨志刀法精湛,而且实战经验非常丰富。在大名府和索超比拼时,谦和的杨志显然并没有使全力。而是“巧妙”地和索超打了个平手。这一点梁中书也看得很清楚,否则“生辰纲”也不会让杨志押送。和陆战比较而言,杨志的马上功夫还要好一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征辽战争中,杨志几次出马都轻松毙敌漂亮的战斗中得到证实。其实杨志的武功完全不逊于梁山“五虎大将”。

杨志有如此高强的武艺,又“根正苗红”。但他的一生却混的并不好。没上梁山之前,受到朝廷“重文抑武”的政策影响,处处受到奸佞小人为难,抱负难展。上了梁山没有得到宋江器重。究其原因和他的性格与颜质有很大关系。杨志虽然聪明机警,但性格骨梗不会搞关系,在那个黑暗社会很难遇到伯乐。上了梁山后按他的“根正苗红”的出身他,本应该和关胜一样得到重用。但他并没受到这样待遇。因为梁山也很注重颜质,你看宋江脸上的“金印”被神医安道全治好后多开心,就知道了颜值多重要了。可以看出宋江并不想让颜值不高的杨志做“五虎大将”。所以杨志只能屈尊做马军十统领之一。

很明显杨志在那个不商不农,只靠打劫过活的梁山生活得并不开心,因为这些并非他人生追求。

被林冲一棒打翻的洪教头武艺属于什么水平

洪教头武功二流偏上,应高于孔明,孔亮,李忠,周通,解珍,解宝等许多梁山好汉。只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傲慢的他一但遇上超一流的八十万禁军教头、五虎上将之一的豹子头林冲,只有自认倒霉。

董卓的武艺是什么水准,曹操的武艺比董卓谁强些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董卓作为群雄中的一员,历经坎坷,曾多次率军讨伐汉阳羌人,取得大小胜仗几十次。后来,他又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董卓力大无穷,武艺精通,但要与吕布、关羽、张飞等人比,尚有很大差距。董卓若与刘备、孙权、刘表、袁术、袁绍等军阀头子单挑的话,他会占有上风,甚至一举杀死对手。

董卓当过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后又受大将军何进征召,率军讨伐“十常侍”,由此可见,董卓是帅才而非将才。我们通常把他视作发动战争的幕后指挥者。

在正史上,鲜有曹操直接上战场与敌将直接厮杀的记述。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有几次亲临战场的记述,但曹军多遭遇惨败,以至于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被马超追得如丧家之犬的经历。由此可见,曹操武艺稀松平常,与久经沙场的董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曹操的人生经历和董卓有相似的地方:二人年轻时都行侠仗义,爱好结交朋友,并且都野心勃勃;曹操和董卓都有基层工作经历,他们以此积累了不少从政经验,为日后立足东汉末年的政坛打下了基础;董卓和曹操都善于笼络人心,为自己所用。

但二人又有很大的不同:董卓与曹操相比,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上,很明显董卓急于求成,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好高骛远,嗜杀成性,结果是犯了众怒,落个惨遭横死的下场。曹操后来也上演了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明显讲究策略,一步步架空汉献帝,后来他为了怕朝臣不服,就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扮演铺路人的角色,为儿子曹丕顺利继承帝王积累政治资本。由此可见,曹操与董卓相比,他的政治眼光要高出不少。

在封建社会王朝更迭之时,一个人能否成大器,武力战值不是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胸怀和目光长远才是称王称霸的最大资本。“战神”吕布被绞杀,关羽败走麦城尔后被俘遭诛杀亦能说明这一点!

(小司马讲史文,图片转自网络侵删!)

蜀国五虎上将谁的智慧最高各人武艺有什么特长

正史中,蜀汉没有封“五虎上将”,因《三国志·蜀书》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传记列在一起,《三国志平话》才据此把这几人写成了“五虎上将”。而且,排序也与正史不同,关羽、张飞在前,以下是赵云、马超、黄忠。后来,罗贯中作《三国志通俗演义》,采用了《三国志平话》五虎上将之说,排序也是一样的。毛宗岗父子整理的《三国演义》,这一处也没有改动。

其实,我倒觉得,《三国演义》的这个排名比较合理,把这几人写成蜀汉“五虎上将”似乎也没有多大问题。从蜀汉的战将来看,无论从资历、战功方面而言,恐怕还没有人能全面超越这五人。这也是陈寿修志时所持的观点,专门把这五人放在一个档次上立传。那么,从正史和演义两个不同的记述方式来看,关张赵马黄之间谁又最具智慧,他们的武艺又有何特长呢?

最具智慧者非赵云莫属

智慧,俗话也叫做“聪明”,耳聪目明者谓之“聪明”。这样,就得给五虎上将们论一论寿数了。五虎上将都是人中豪杰,年轻时,谁都是耳聪目明之辈,且远超常人。没有过人的天赋,眼不疾,耳不聪,缺乏天赋,武功便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临阵对敌,乱军之中求生存,耳聋眼花之辈早就阵亡了。

五虎上将中,黄忠算是高寿之人,虽然黄汉升出生年月不详,去世时间却很清楚。建安二十五年(应为彰武元年,公元220年)去世,《三国演义》中说,此时,黄忠已经七十五岁。这么大年纪尚能冲锋陷阵,战败潘璋,从韩当、周泰、凌统、潘璋的围困中冲杀出来,只因中箭而殒命,说明黄汉升当时依然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抵挡四面之敌。黄忠的聪明,五虎将首屈一指。

赵子龙出生时间也不清楚,死的时候是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国演义》说,赵子龙力斩五将时,是“年登七十”。这时,是诸葛亮第一次兴兵讨伐中原,即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也就是说,赵云死的时候,大概是七十二岁。虽然“失街亭”之后,赵云便没有再随军征战,没有像黄忠那样死前还在阵上杀敌,但也与黄汉升很有一拼。

赵云没活到黄忠那般年纪,七十岁过后就“偃旗息鼓”不上疆场了,聪明程度稍逊于黄忠。但是,马超四十七岁就因病去世,自然就不能与赵云、黄忠相比了。张飞死时五十五岁,关羽也没活过六十岁,假若他们都活到黄忠、赵云这把年纪,估计也是可以大杀四方的。可惜,他们的“聪明”没能让世人见识。“小时了了,大时未必”,老时更加未必。

赵云虽然与黄忠比,稍微弱点。但是,纵观其一生,其成就当在黄忠之上,可谓最具智慧五虎上将。现在,有很多质疑正史中的赵云,说他根本就没有演义中的常山赵子龙那般神乎,甚至还得出刘备保镖、家将的结论。正史中的赵云不见得比演义中的赵子龙弱,把五虎将都放在历史真实中考察,赵云的事迹在演义中被放大的程度恐怕还不及关羽、张飞。

当阳长坂坡救主,保护阿斗、甘夫人安全撤离战场,后来,截江救阿斗,都是有历史记载的。刘备入川遇阻后,诸葛亮与赵云溯江而上驰援,“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因为平定成都有功,赵云被加封为翊军将军,大致是“飞将军”的意思。这个军衔是刘备首创,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翊”就是“飞猊”。后来,赵云与邓芝在箕谷抵挡曹真,掩护诸葛亮取祁山,虽然因为兵弱失利,但却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奇怪的是,赵云完成了掩护任务,回到成都之后,却被贬官。

赵云被贬,一则说明诸葛亮是一贯的甩锅大侠,失街亭怪罪马谡,一伐中原失败,赵云也跟着吃瓜落。子龙与邓芝原本就是率领弱兵虚张声势的,诸葛亮取祁山失利,赵云却背了锅。另一方面,说明赵云很有智慧,知道胳膊拗不过大腿。所以,马超郁郁得病早亡,关羽败走麦城这样的大灾大难,赵云都避免了。

赵子龙的事迹还散落在《云别传》、《三国志》其他传记和人物事迹中,“子龙一身都是胆”等,都是历史真实。赵云打仗厉害,有勇有谋,也善于自我保护,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刘备平定益州后,准备把田舍房产分赏有功诸将,赵云却以霍去病的话劝说刘备,把耕地归还给农民,以休养生息,以为国力根本。刘备、诸葛亮对赵云的人品评价很高,赵子龙无疑是“五虎上将”中最具智慧之人,也是名副其实的“聪明人”。

五虎上将的武艺有何特点

陈寿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给“五虎上将”都下了评语,关于武功方面是这样说的: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马超阻戎负勇。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从这几句简短的评语中,不难看出,五虎上将以关羽、张飞最厉害,都是“万人敌”的级别,也就是演义小说中常说的“万夫不当之勇”。马超凭借勇力,抵抗羌戎,武功也是相当厉害的。黄忠与赵云一样,武力值达到了灌婴、马援的水准。

陈寿是后辈,没有亲眼见过五虎上将的真功夫。因而,在他们的传记中,多次引用与五虎上将同时代人物的评价,来评判他们的武功。

程昱说赵飞虽然“亚于关羽”,但“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杨阜曾经对曹操说:马超“有信、布之勇”,马孟起的武功简直可以与吕布相比。黄忠则“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赵子龙自不必说,刘备一句“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便可概括赵云的武功水平了。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被神化了的,其他四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夸张演义。小说中,关羽的兵器是八十二斤(《水浒传》说是八十一斤)的“冷艳锯”,又叫青龙偃月刀。这件兵器应当是《三国演义》中少见的重武器,似乎还没有人的兵器能达到这个重量。所以,关羽的膂力是十分惊人的,青龙偃月刀挥舞起来,呼呼生风,刀光霍霍,令人胆寒。都说关云长武功有一部分来自赤兔马,马快刀块,才是其武功的最高境界。然而,不要忽视了关羽的力量,温酒斩华雄,完全是以非凡的气势先将对手吓傻了。

临阵对打,关云长也没落下风,也从无败绩。但是,若论阵战,关羽在勇猛方面,恐怕还不及张飞、马超这两人。因而,关云长的武功特点更着重于力量气势,以及赤兔马的脚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关云长此招屡试不爽。后来,估计是这招太出名了,大家有了防备,也就不如当年那么灵了。

张飞的兵器也很特别,用的是丈八蛇矛。这是一件长兵器,一丈零八寸,挥舞起来同样需要非凡的膂力。若是力气不行,丈八蛇矛的离心力恐怕会导致脱手,甚至连人都被带下马去。所以,张飞的武功除了枪法套路外,勇力也是其特点之一。《三国演义》的张飞十分的勇猛,打起仗来不要命,葭萌关大战马超,场面十分生猛。这也说明,杨阜说马超有吕布之勇,同样适合张飞。

马超从小在西凉长大,勇猛是其性格特点,也是武功特点。《三国演义》中,裸衣斗许褚,夜战张翼德,都显示了马孟起过人的勇武。但是,此人的特点又是其弱点,马超死就死在有勇无谋上。陈寿说:“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张飞虽然是粗人,也是以勇猛著称与三国,但张翼德还善于用点智谋,除了与刘备关系很近这个原因外,武功综合实力强于马超,也是他稳居五虎将第二位的重要条件。

黄忠的武艺有两大特点,大刀迅猛,膂力充沛。同时,一手好弓箭,《三国演义》中似乎就是第一射手了。黄汉升的武艺不用多评论,其特点在战长沙、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时已充分体现,其刀术不在关羽之下。

赵子龙一杆长枪所向披靡,临阵作战不嚣张,大将风度跃然纸上。子龙更不缺乏勇猛与胆略,“常山赵子龙”令敌胆寒。同时,赵云的弓箭技术也是十分了得的,长江之中能一箭射落对手船帆,射术不让黄汉升。假若以综合实力评价五虎将武功,按照《三国演义》甚至是《三国志》中的表现,赵云当居五虎将第一。

当然,五虎上将是一国的,不能自相挑战。关羽不承认黄汉升,不是因为武功,而是不愿与老卒为伍。张飞与马超交过手,实力相当。其他没有交过手的五虎将,大概都是同一个级别的高手,各有特点而已。

诸葛亮认为“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五虎将的排名,原来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武功高低倒是次要的了。

五虎将智勇排名

从智慧、武功特点两个层面理解,“五虎上将”各有千秋,若是捉对单挑,谁也不能说有绝对把握能赢谁。但是,若以综合实力,尤其是考虑到武功基本持平的前提下,以智慧打仗,恐怕就可以衡量出个高低来了。

马孟起是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本不缺乏智勇双全的基因。但父亲马腾久居西凉,马超也自小在强悍的羌戎长得,养成了强悍勇猛的性格。这地方迷信武力,智谋反倒等而下之了。进入中原作战后,马超几乎就没有占得过便宜,基本上沦落为打手了。陈寿评价黄忠。赵云为“爪牙”,这样的评语其实安在马超身上更为合适。

马孟起有勇无谋,杨阜说他有吕布之勇,涉嫌夸张。吕奉先明摆着《三国演义》第一高手,《三国志》中也是一员难逢对手的猛将。而且,吕布十分善于打仗,《三国演义》中说他刚愎自用,不听良言。这也是有“谋”的表现,马超达不到这个层级,还没有混到吕布独霸一方的程度。

张飞曾经智取瓦口隘,闹得张郃六神无主,不断掉入猛张飞的圈套,差点就让曹洪给斩了。这是张飞最为精彩的一次用谋,张翼德虽然生猛,但不缺乏智慧。随诸葛亮驰援刘备时,张飞义释严颜,一改猛打猛冲的个性,招降刘璋守将,竟然比诸葛亮先到见到刘备。陈寿说:“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关羽的智谋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显得很大气,实际上恐怕还不及张飞。作为一方面军的首领,关云长毫无大局意识,将“联吴抗曹”的正确策略置诸脑后。关羽刚愎自用,不顾“隆中对策”,擅自向北进攻,最终失掉了荆州,刘备、诸葛亮便不得不舍弃这个战略要地,任由关云长折腾而不发救兵。关云长虽然有水淹七军的智谋之战,但却不能掩盖其短智、短视失掉荆州战略要地的过失。《三国演义》中说,云长攻拔襄阳郡,其实,关羽只是攻占了樊城而已。

假若袭取樊城之后,关羽能够重视东吴方面的存在,先期稳固吴蜀联盟,历史当有可能在此拐弯。

陈寿说:“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关羽、张飞这样的致命短板,非智谋之士所能有。这两人的智谋绝对难以与黄忠、赵云相比,他们也就活不到黄忠、赵云那把年纪,以“耳聪目明”来印证自己的聪明智慧了。

黄忠并非以智谋见长,但能够识时务,投降刘备,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是人生大智慧,正合“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在三国时期衡量人才的标准。黄汉升投刘备后,极少担任方面军将领,唯一一次单独率兵对战曹操,就连施反客为主、敌疲我打的计谋,斩杀曹营名将夏侯渊,占据了天荡山,打开了汉中门户。

赵云自不待言,他是五虎上将中智慧最高的人。此处,再讲一件事,来总结一下赵云武功、智慧方面的综合素质。

蜀汉彰武元年,刘备欲起兵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赵云劝说道:“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赵云站在“国家”的层面,力陈大义。同时,也从战略高度,提出先魏后吴的主张,与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战略目标是非常一致的。刘备没有听从赵云的劝阻,悍然发动夷陵之战。因为赵云持不同主张,刘备便不带他出征。但是,刘备又有爱赵云的勇猛,便把他留在了江州。

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逃到秭归,赵云及时出动出击,率兵攻击前进至永安,击退了东吴追兵。《云别传》的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呈现,赵云的勇猛善战,忠诚果敢,应当不亚于关张。

蜀汉之兴,赖于桃园三结义。蜀汉之亡,也始于桃园三结义。这个短暂的王朝,早早的注入了这样的基因,赵云这样的智勇忠贞之士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大有关联。

有时,我想,假如刘备让赵云守荆州,恐怕会坚持“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决策,荆州便有机会守住。若此,三国又将如何“演义”呢?

《三国演义》的吕布称天下无敌,一生杀了几个猛将为何他的武艺排第一

若论杀死猛将数量,按照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的民间三国群英武功排行榜的排名,前三甲都无这样的战果。

难道吕布、赵云、典韦三人皆是徒有虚名吗?当然不是。例如:张飞迎战袁术麾下首席大将纪灵,“斗无十合,张飞大喝一声,刺纪灵于马下,败军奔走”;关羽迎着纪灵厮杀,“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因此,难道能说十合杀死纪灵的张飞,就比与纪灵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的关羽厉害很多吗?

那么,吕布究竟担不担得天下无敌、武艺排名第一的称号呢?

从“三英战吕布”解读吕布的战力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曹操对吕布的评价:“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演义中,曹操只对三名将领曾产生过畏惧,一是十八路诸侯心腹之患的吕布;二是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的西凉锦马超;三是荆襄战争中威震华夏的关羽。

但是,罗贯中曾这样评价马超:“不减吕布之勇!”其实,就是说马超的武艺比较接近吕布,但是还是不如吕布。同时,马超又曾与张飞挑灯夜战,二人武艺又是旗鼓相当,也就是马超、张飞的武艺皆不如吕布。那么,败于张飞、关羽、刘备“三英手下”的吕布,战力究竟如何呢?

当时,吕布腰悬弓箭,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众人见之,皆称其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正当吕布追杀战败的公孙瓒时,张飞挺着丈八蛇矛,突然从一旁冲了出来,救下公孙瓒,并迎战吕布。双方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见此,关羽拍打战马,舞动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上前夹击吕布,又战三十合,不分胜负,刘备这才骑着黄鬃马上前助战。

且不说“双拳难敌四手”,吕布麾下本就有大将高顺以及张辽、臧霸等八健将,为何这些将领没有上前助战?其实,无论是吕布,还是张飞和关羽,他们的性格都是非常高傲的。但是,吕布依旧坚守了他的高傲,而张飞和关羽又为何能够放下高傲,反而一起围殴吕布呢?理由无外乎两种:一是想要在诸侯面前展现自己的武艺;二是担心兄弟不敌发生危险。如果说是为了展现自己,在张飞能够应对的情况下,关羽再冲上前去围殴,岂不是有抢兄弟声望之嫌,更有降低自己身价之嫌,而以关羽的高傲性格又怎么可能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来呢。所以,结论只了一个,以关羽的武艺眼界,绝对是看出了张飞不敌,因提心兄弟安危,这才上前夹击吕布。再者说,假设关羽有战胜吕布的信心,他完全可以等到张飞略有不支之时,上前替换张飞。

由此可见,如果张飞、关羽任何一人单独对战吕布,战败的可能性极高。

从“濮阳之战”解读吕布的战力

在“濮阳之战”中,曹操曾对麾下诸将讲:“吕布非一人可胜。”因此,当曹军与吕布军对战之时,曹操派出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员大将,共同夹击吕布,吕布不敌这才败回城中。

试问,演义中的名将,又有谁能够承受得住这样一个豪华的阵容,而且又能够全身而退,怕只是吕布一人才能够做到吧。而许褚和马超曾经大战,几乎不分高下。因此,可以说马超、许褚、典韦等大将,任何一人皆非吕布之敌。

如此以来,就只剩下一个赵云了,他又是否能够战胜吕布呢?

从“辕门射戟”解读吕布的武艺

在“辕门射戟”的过程中,出现过两个惊艳的场面。

场面一: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好似:“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只听他大叫一声:“着!”一箭正中一百五十步外的画戟小枝。古人常言的“百步穿杨”,已被人们称为“神箭”,更何况吕布所射的画戟小枝已达一百五十步开外。这样的箭技,怕是无人能敌吧。就算打枪,一百五十米的枪靶,也不是那么好中十环的。同时,罗贯中的诗句中曾将吕布的箭技同射日的后羿、神箭手养由基相提并论,可以说演义中没有一个将领的箭技能有如此殊荣。

虽然,黄忠有神射之名,但他所射中的关羽头上盔缨,两马前后之间的距离仅有二三十步,又岂能和吕布的一百五十步相比;太史慈也有神射之名,但他所射中的吴城裨将撑在护梁上的左手,目标明显比画戟小枝大多了,而城上城下的距离也达不到一百五十步的距离;赵云同样也有神射之名,当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后,他立即护送军师返回夏口,但是水路途中却遭到了东吴将领徐盛水军的追赶,结果赵云一箭射断徐盛船上扯帆的篷索。根据徐盛水军没有放箭来看,其距离应该超出了正常射手百步开外,而篷索的目标又和画戟小枝的目标大小极为接近。因此,综合比对之下,赵云和吕布的箭技难分伯仲。

场面二:纪灵进入吕布大帐,看到刘备也坐在帐中,以为吕布欲加谋害,因此转身就走,帐下士卒阻拦不住,却被吕布“一把扯回,如提童稚。”能将一名大将像小孩一样提起来,这份暴发力,赵云绝对做不到,就算以力量著称的典韦、关羽同样做不到。

所以,综合之下,演义中的吕布被称天下无敌实至名归,武艺排名笫一名副其实。

图片来源网络

武术,武艺,武功,有什么区别

武术,武艺和武功三者之间虽同属一个原理,但是在叫法上是有一定区别的。

武术,应该是一种近代的名称,你如果打开《水浒传》、《隋唐演义》和《说岳》等这些古典文学里面,在说到某某人时一般都是“武艺高强”!

所以说,在古代应该是没有“武术”这一名称的!

武功,应该是指的所有武艺的总汇,泛指所有对人攻击的技术手段,包括十八般武艺和徒手格斗在内的总称。

如果在内涵上,与武术的名称更为接近!

如果说它们三者在彼此之间有所区别的话,这要一一来捋。

我以前看过电影纪录片《中华武术》,在里面解说人说什么武艺就是武的艺术,武是武德、艺是艺术,真是不懂装懂。

所谓武艺,在这里其实应该是指的技艺,技艺就是这一行的技术手段。

那么武术呢,术在这里并不是指的技术,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定的符号。

在中国古文化里,每一个行当的名称都用一个“术”字来表示!

西方的文化都是这个学那个学的,比如说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这是西方文化的特点。

日本和朝鲜文化都是这个道那个道的,比如说有剑道、空手道、柔道、跆拳道等,李小龙在外国吸收了别的技击术之后,结合东西方的民族文化特点,为自己的武道取名为截拳道。

如果按中国文化的特点,任何一门技艺都会冠以“术”字,有造纸术、算术、印刷术、麻醉术等,在这里的“术”字,在内涵上等同于西方文化里“学”和日本文化的“道”的意思,术在古代的含义是和现今有所区别的。

武功,在内涵上更接近于武术的概念,在古典文化里的武功其含义是有区别于现代意义的,它常常被用于表示一个国家的军力强盛,至于被用来代表着武术还是被现代人嫁接上的。

《三国演义》中,赵云和许褚的武艺,究竟谁更胜一筹

赵云和许褚相比,明显要赵云实力更强一些。

首先我们比一下赵云和许褚的武艺到底谁强。

赵云曾经和许褚交手过两次,在曹操北上攻打袁绍时,刘备从汝南起兵攻打许昌,曹操回军,双方在穰山相遇,赵云和许褚两人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关羽、张飞两人率军从两翼冲击曹军,曹军大败,许褚跟着败走。随后曹操用计袭取刘备后路,刘备不得不突围而走,赵云为了掩护刘备,和追来的许褚又大战一番,最后摆脱了许褚、于禁、李典的纠缠,杀死了高览,解了刘备之围。

赵云和许褚第一次交手虽然三十合战平,不过不等于说两个人实力就相当了。在《三国演义》里武艺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战上几十或者近百个回合不分胜负的情况很多。

而第二次交手时,许褚加于禁、李典三人还是拦不住赵云,最后赵云更是一枪挑了高览。高览在官渡之战时也曾经和许褚打过,结果打平,武艺应该说不差,但是遇到赵云依然被一枪杀死,这次交手,赵云表现要优于许褚。

另外赵云比许褚强,还可以从颜良、文丑得到验证。文丑和颜良是河北名将,颜良在白马之战杀的曹军众将无人敢出战,而文丑在延津之战时,也曾经孤身迎战曹军,射倒张辽击败徐晃,悍勇无比。徐晃可是能和许褚大战五十多合打平的猛将,先后短时间内败于颜良和文丑,可见他们两人都要强于许褚。

而磐河之战时赵云和文丑交过手,两人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此后赵云在公孙瓒手下效力,而公孙瓒又和袁绍彼此之间征战多年,赵云之后肯定没少和颜良、文丑对战。公孙瓒兵败以后,袁绍多次去招揽赵云,可见赵云和颜良、文丑的交战中表现不错,所以他的武艺应该和他们两人相当,自然也是强于许褚。

我们回到问题看一下赵云和许褚单挑的话会发生什么。

许褚能和马超大战两百多合不败,确实他的表现也不算差。不过他能折断马超的长枪,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突发事件,是许褚招式用老以后来不及招架的紧急应变而已,并不等于每次他都能做到。实际上从两人交手情况来看,许褚的灵活性不如马超,而两人体力相当,久战下去只有许褚吃亏。

而赵云和马超一样,也是用枪的好手,在汉水之战时一杆银枪杀的徐晃、张郃不敢应战,这枪术也是灵活多变。许褚是不是能像对马超那样运气好,夹住枪也是一个未知数。更何况赵云还有一把“青釭”宝剑,削铁如泥,而他又擅长一手使枪一手用剑,真到了近身对战的状态,也是赵云占便宜。

所以许褚如果真的和赵云上阵对战,败的可能性更大。

为什么古代武艺高强的将军不教或者很少教自己手下的士兵武艺

武艺高强的将军不教或者很少教自己手下的原因,可以有一个很权威的回答,就是明朝名将戚继光在自己的《纪效新书》第十四篇“拳经捷要”中开篇提到的一段话。

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余力,则亦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 第十四。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于后,以备一家。

这位名将对士兵的个人武艺并不重视,学与不学,他并勉强。为什么呢,他认为这些武艺是不能上真正的大战场的。

其实,我们从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就可以看出。冷兵器作战,单打独斗的时候,主要凭借勇力,但是一旦十几个人组成攻防有序的战斗团体,单兵作战的混乱厮杀就尽显劣势了。如果他们没有同伴的配合,只顾得进攻,又怎么能顾得来自四面八方的兵刃,这样伤亡即大,也很容易被打败。

当时,倭寇由于大多是日本武士、浪人以及中国沿海的海盗,这些人战斗力很强,特别是手持日本长刀,戚继光给予了很形象的评价“长兵不捷,短兵不接,身多两断”,给明军将士以极大伤害。为此,戚继光发明了鸳鸯阵。

所谓鸳鸯阵,就是两名持盾配刀的士兵,在最前面防御,两名持狼宪的士兵各跟一个盾牌,防备盾牌人的后身。四名长枪兵各分管一个盾牌兵和狼宪兵。(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两名短兵殿后,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以上十人是战斗员,队长和伙兵不是,但队长要突前指挥。伙兵则在最后。由此,鸳鸯阵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作战单位,避免了单兵各自为战,将进攻和防御分多个方面分担完成,在对抗中、防御有梯队保护,进攻有层次性,最大限度发挥了基层作战单位效能,达到“长短相杂,刺卫兼合”的效果。

凡鸳鸯阵,乃杀贼必胜屡效者,此是紧要束伍第一战法。今开式于后:二牌平列,狼筅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后身。长枪每二枝各分管一牌一筅。短兵防长枪进的老了,即便杀上。伍长执挨牌在前,馀兵照鸳鸯阵紧随牌后,其挨牌手低头执牌前进,如已闻鼓声而迟疑不进,即以军法斩首。其馀兵仗牌刀遮抵手后紧随牌进交锋,筅以救牌,长枪救筅,短兵救长枪,牌手阵亡,伍下兵通斩。要依此法,无不胜矣。

所以,在真正的战场上,能够有效消灭敌人的是能够是各兵种互相配合的战阵,而不是突出个人勇武武艺。据记载,东晋末年,刘裕以著名的“却月阵”大败北魏骑兵,创造了以两千步兵击败北魏三万骑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也是阵法发挥了神奇功效。

千古年来,靠单兵能力取胜的不是没有,但却只有一人,就是武圣关羽,关羽于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的斩首战术,成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又有几个士兵通过训练能够成为“万人敌”。阵法的相互配合,却能让普通士兵战无不胜。这也是我国古代名将们重视阵法,但很少有武艺传给士兵。

《三国演义》后期,张郃已死,魏延被斩,天下武艺谁第一

事实上,三国演义后期的第一猛将,乃是一个被低估的小将!此人武艺天下第一,可力压文鸯,吊打姜维邓艾,你知道他是谁吗?

说起三国猛将,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人,其中吕布被公认为天下第一猛将!不过事实上,三国演义的跨度非常大,吕布、关羽这些人,也只是在三国演义的前中期非常出名,到了三国演义后期,他们都已经渐渐的淡出众人视野了,尤其是当张郃被杀,魏延被斩以后,我们耳熟能详的猛将,几乎都消失殆尽了!以至于大家对三国演义后期的猛将都非常陌生!那么三国演义后期,天下第一猛将究竟是谁呢?谁的武功能够被评为天下第一呢?

事实上,在网友们的心目中,能够被评为三国后期第一猛将的人选,主要有三个,他们分别是姜维、邓艾、文鸯!不过在本文看来,这三人都不能被评为武功第一,真正的三国后期第一猛将,足以吊打此三人!

姜维

姜维的出场,非常惊艳!在演义中,诸葛亮号称算无遗策,多智近妖,他的计谋,几乎无人可破,聪明如曹操、司马懿,仍然数次败于诸葛亮之手,然而在蜀军进攻陇右时期,却有一少年两次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而且还将计就计击败诸葛亮,令人大跌眼镜!此人便是姜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率军进攻陇右地区,当时诸葛亮命人假扮魏军,去骗出天水郡的魏军,然后趁机攻城。结果此计谋被姜维识破,而且姜维还将计就计,围困了前来偷袭的赵云,差点将赵云活捉。之后姜维又算准了诸葛亮必定会趁机再次进攻,于是他又设下计谋,成功地伏击了诸葛亮,并且把诸葛亮打得非常狼狈!

原文:只见城上亦鼓噪呐喊相应,蜀兵乱窜。孔明急上马,有关兴;张苞二将保护,杀出重围。

诸葛亮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稳重的,一向都是坐着四轮车指挥作战的,然而这一次面对姜维的伏击,诸葛亮却顾不上面子了,抛下了四轮车,立即骑着战马逃跑,可见他是多么的狼狈!通过这两次作战,我们也可以看到姜维的智谋是多么的强!而除了超强的智谋,姜维的武功也非常不错!

就在伏击赵云时,姜维曾和赵云打了个不分胜负,而且还得到了赵云的好评!

原文: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赵云又夸奖姜维的枪法,与其他人大不同。

赵云一生征战天下,碰到了无数强敌,他何曾夸赞过其他人?然而这一次他却对姜维大夸,可见姜维的武艺是多么的厉害!而在之后的作战中,姜维也确实表现出了超强的武力,在三国演义后期,姜维的武功,完全可以排在前几名!

邓艾

邓艾是姜维的老对手了,两人交手数次,互有胜负,算是棋逢对手!在武功上,姜维和邓艾曾经有过交手,打了个不分胜负,算是平手。不过考虑到姜维的发挥不是特别稳定,厉害的时候,他完全可以硬刚邓艾,但不厉害的时候,他甚至被小将追着跑,所以说总的来看,邓艾的武功,还是要略微强于姜维的!

除了在武功上比姜维厉害一点,邓艾在军事上的成就,也远超姜维!蜀汉末年,魏国兵分三路伐蜀,钟会大军攻破汉中,直逼蜀汉腹地,幸亏姜维牢牢地挡住了剑阁,然而就在众人以为大战即将告一段落之际,邓艾却兵行险着,率领大军从阴平小道挺进,最终竟成功的杀入了蜀汉腹地,迫降刘禅,令天下大惊!

可以说,魏国灭蜀,邓艾居首功!若无邓艾的兵行险着,蜀汉根本不至于快速灭亡!而此战也充分证明了邓艾的军事能力,他比姜维更为厉害!不过邓艾虽然厉害,但他也不能算是三国后期的第一猛将,因为文鸯比邓艾还要厉害

文鸯

文鸯的出场时间非常晚,以至于不少人都忽略了他。然而事实上,文鸯的战斗力和军事能力非常突出,他完全可以力压邓艾!

自从司马懿击败曹爽,掌控曹魏大权以后,淮南军队一直不满,想要为曹家尽忠,于是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当时的文鸯,便属于司马家的敌对一方!面对司马家率领的魏国大军,文鸯丝毫不惧,他和父亲商量兵分两路,趁夜袭击司马师大营。此战术应用得非常漂亮,直接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要不是因为文鸯的父亲文钦迷路了,来得太晚了,文鸯完全有机会冲进司马师的中军大营,干掉司马师!

文鸯率军趁夜突袭,打了司马师一个措手不及,将司马师的眼珠都吓得掉了出来,令人惊讶,而且在发现援军迟迟不来的情况下,文鸯选择撤退,那么多的魏军,竟然留不下文鸯,可见文鸯是多么的厉害!

“七进七出”这四个字,估计大家都听过,这四个字被用来形容赵云的强悍!然而事实上,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并没有七进七出,根据三国演义原著来看,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只进出了两三次,真正做到“七进七出”的人,乃是文鸯!

原文:鸯勃然大怒曰:“鼠辈何不惜命也!”提鞭拨马,杀入魏将丛中,用鞭打死数人,复回马缓缓而行。魏将连追四五番,皆被文鸯一人杀退。

数百魏将追击文鸯,结果被文鸯一人杀退,魏将面子挂不住,认为那是巧合,于是数次追击,于是文鸯数次返身迎战,数次将魏将击溃,打得魏将再也不敢追击,令人惊叹!注意,这些人是魏将,而不是魏兵,这些人都是将军级别的人物,武力不可小觑,结果他们却被文鸯数次杀退,可见文鸯是多么的厉害,怪不得不少网友认为,文鸯乃是三国后期的第一猛将呢!

不过事实上,在本文看来,文鸯还算不上是三国后期第一猛将,真正的第一猛将,乃是此人!

诸葛尚

提起诸葛尚的名字,估计很多人都没啥印象,因为他出场时间实在太晚了,而且他的阵亡时间也非常快,以至于很多人直接忽略他了,然而事实上,通过分析他的武功,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战斗力远超众人想象

诸葛尚是诸葛亮的孙子,他的父亲乃是诸葛瞻!蜀汉末年,邓艾率军走阴平小道杀入了蜀汉腹地,诸葛瞻临危受命,率军抵挡邓艾,当时年仅十九岁的诸葛尚,也参与了此次行动!诸葛瞻使用计谋,抬出诸葛亮的神像,把魏军吓得一愣一愣的,直接被打了个大败。之后邓艾率军前来,稳住阵脚,命令师纂、邓忠再次进攻,并威胁如果再败,就要军法从事!

原文:艾怒曰:“纵使孔明更生,我何惧哉!汝等轻退,以致于败,宜速斩以正军法!”

邓艾孤军深入蜀汉腹地,属于背水一战,所以他给师纂、邓忠二人下了死命令,绝对不能再退,要死战到底。结果面对诸葛尚的攻击,师纂、邓忠二人再次被打得大败

原文:艾闻之,谓师纂、邓忠曰:“成败之机,在此一举。汝二人再不取胜,必当斩首!”师、邓二人又引一万兵来战。诸葛尚匹马单枪,抖擞精神,战退二人。师纂、邓忠中伤而逃。

师纂、邓忠拼死力战,拿出了自己最强的实力,结果仍然被诸葛尚打得大败,甚至被击伤,可见诸葛尚的实力之强!很多人对师纂、邓忠的实力不是太了解,所以不理解诸葛尚的恐怖,接下来我们便分析一下师纂、邓忠的实力!

邓忠是邓艾的儿子,在武功上深得邓艾的真传,他曾和姜维大战三四十回合不分胜负,把姜维唬得一愣一愣的,以为遇到了邓艾。由此可见,邓忠的武力应该是和邓艾差不多的。邓艾用兵,每次都让师纂和邓忠一起,而且师纂每次都排名在邓忠之前,可见师纂的实力,至少也是和邓忠差不多的,也就是说,两个邓忠都打不赢诸葛尚!而姜维和邓艾都只能相当于一个邓忠,他们又怎么可能是诸葛尚的对手呢?

另外,在文鸯偷袭司马师的作战中,他也曾和邓艾打了个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虽然当时的文鸯,并非满血状态,但从他后续展示的实力来看,他前期也并未耗费多大体力,所以说,满血的文鸯,也不可能击败两个邓艾!也就是说,文鸯也不是诸葛尚的对手!

说白了,邓艾孤军深入,需要速战速决,所以他给师纂、邓忠下了死命令,师纂、邓忠二人必定会全力进攻,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两人仍然被诸葛尚给击败了,可见诸葛尚是多么的厉害,他绝对是妥妥的三国后期第一猛将!而且在师纂、邓忠惨败之后,邓艾也不敢再强攻诸葛瞻了,只能使用计谋作战,可见邓艾对诸葛尚也非常忌惮,这也间接证明了诸葛尚的战斗力!

结语

后三国时代,张郃已死,魏延被斩,谁才是新任的天下第一猛将?此人既非姜维邓艾,也非文鸯,而是诸葛尚!诸葛尚大败师纂和邓忠二人,师纂和邓忠是同一档次,而邓忠和邓艾、姜维的武功又差不多,可见诸葛尚的武功,完全强于邓艾和姜维!同理,文鸯曾和邓艾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诸葛尚能打赢两个邓艾,文鸯自然也不是诸葛尚的对手了!所以说,真正的三国后期第一猛将,乃是诸葛尚,他完全可以吊打姜维、邓艾、文鸯三人!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