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娘惹”,到底是什么人,和我国有什么渊源?娘惹是什么意思_华人_马来西亚_马来

本文目录

  • 新加坡的“娘惹”,到底是什么人,和我国有什么渊源
  • 娘惹是什么意思

新加坡的“娘惹”,到底是什么人,和我国有什么渊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娘惹就是华人去了东南亚以后,同马来西亚本地土著居民通婚后的混血。

早在唐宋开始,中国一些老百姓为了讨生活,就下南亚去东南亚经商和打工。

到了明代,这类人的数量开始猛增,尤其以福建泉漳地区、广东潮汕地区的老百姓为主,也有部分广府人和客家人。

这些人遍布东南亚各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到处都有。

而峇峇娘惹,主要指的是在马来半岛的华人混血后代。

当年去马来西亚的华人,基本都是清一色的青壮年男人。

他们到了马来西亚以后,通常先是打零工或者摆小摊为生,有的则被当地人雇佣种地。

这些华人男性通常都是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勤俭节约的人。

所以,一般辛苦十几二十年以后,他们都会在马来西亚当地站住脚,有自己的商铺或者土地。

不过,当年的华人女性一般不会外嫁到国外,所以这些华人男性娶媳妇有很大的问题。

相反,在马来西亚这种国家,女人多的是。当地虽主要是马来人,但分为很多部族,民族意识并不强,很多家庭愿意同勤劳朴实的华人通婚。

于是,这些华人男人娶了当地女人以后,生下的混血女孩叫做娘惹(Nyonya),男孩叫做峇峇(Baba)。

一说是当年去马来西亚的主要是闽南人,他们在当地定居以后,男性被称呼为“阿爸(a ba)”,女性却被称呼“阿娘(a nya)”,久而久之原住民便把这些人的男性称做“峇峇(ba ba)”,而女性便称之为“娘惹(nyonya)”。

峇峇娘惹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同华人并不相同。

古代中国的华人是非常保守的,本能地拒绝任何外来文化,认为本民族文化才是正宗,其民族都是歪门邪道。

以这些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例,即便在异国他乡,仍然保持着故乡的传统,过故乡的节日。华人老了以后,只要条件允许,还是会回到故乡居住。就算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乡,死了以后也一定要埋入祖坟,这是雷打不动的传统。

而峇峇娘惹就不同。

他们有一半本地人的血统,外公外婆也是本地人,从小同马来人生活在一起,接触很多。

而华人在马来西亚毕竟是少数,马来人才是大族群。

久而久之,峇峇娘惹得马来化很厉害,一半是华人,一半是马来人。

很多峇峇娘惹得马来语说得比汉语还好,因为汉语只是在家同父亲说(母亲一般不会),而马来语则是日常用语。

有意思的是,古代的峇峇娘惹并不会说今天的普通话,他们只会说福建泉漳地方言,或者粤语、客家话等等。所以,在马来西亚不同籍贯的峇峇娘惹,往往也是用马来语沟通,而不是汉语。

由于这样沟通很古怪,久而久之就出现一种特殊语言,峇峇语。这是混合福建部分地区的方言、马来语的特殊语言,类似于洋泾滨英语。

虽然马来化比较厉害,但峇峇娘惹仍然一半是中国人。他们保留着大量华人的传统,比如强调孝道、尊卑有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有条件的地方,华人父亲多会让孩子们学习中国的的四书五经,甚至还会定期回到故乡祭祖,不能忘本。

峇峇娘惹得红白喜事也一定要有华人的传统仪式,不能只进行马来人的婚丧嫁娶。

就服装和造型上,峇峇娘惹得服装也有不同。平时他们的衣着同当地马来人区别有限,但正式场合多会穿唐装。

不过,即便是平时的服装,同马来人还是不同的:娘惹服饰实际上就是把马来传统服装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其颜色不仅有中国的大红粉红,也保留了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娘惹一般不会梳马来女孩的发饰,而是会保持华人女性的发髻。

清朝时代下南洋的峇峇,最初往往留着辫子。不过峇峇多认可大明王朝,所以一般在海外没多久以后就会剪掉辫子。清王朝对此非常恼怒,认为海外华人都是大明的遗民,经常对他们的死活无动于衷。历史上东南亚华人多次遭受当地人的屠杀,满清政府甚至私下高兴,认为就应该杀光这些明朝的支持者。

最初峇峇娘惹并不是什么好词语,甚至是华人对混血后代的一种蔑称。

南洋的华人认为必须保留本民族传统,不应该同马来土著混在一起。峇峇娘惹都属于忘本的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著名华侨领袖,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创立者陈祯禄曾说:“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只是,这世界上任何国家社会,都是大族群融合小族群,无论你文化多强势,宗教多厉害。

所以,南洋华人逐步也认为“三代成峇峇娘惹”,也就是说华人在海外三代,孙子、孙女不可避免地会本地化,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需要说明的是,峇峇娘惹一般指的是民国建立之前,去南洋的华人。

民国建立以后去的华人,一般被称为新客。新客同峇峇娘惹还是有不小的区别,通常新客开始摈弃中国一些落后的传统文化,但峇峇娘惹仍然保持这些传统。

双方也有隔膜,新客认为峇峇娘惹是老古董,过时了,峇峇娘惹则认为新客不是传统的中国人。

20世纪开始,英国人正式控制马来西亚(也包括新加坡)。英国人对懒惰、散漫、暴躁的马来人并不满意,反而很喜欢温和、勤劳的华人。

在英国的殖民政府中,不少公务员是华人,同时华人也控制了马来西亚大部分商业,同英国人合作很密切。

久而久之,很多峇峇娘惹成为精英阶层,他们通晓英语,受英式教育,也会马来语和汉语,更了解当地风俗和民情。

这些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也属于有权有势的家族,

这些人后来受到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打压,很多人逃到新加坡,建立了这个小国。

今天峇峇娘惹就不能存在了,这是马来西亚的政策。

现在华人如果娶当地马来女人,必须改信仰伊斯兰教,不得取中文名,民族也会被认定为马来族。

由于马来西亚的政策打压,今天很多峇峇娘惹已经不会说汉语,完全马来化了。

另外,所谓的娘惹菜,其实就是峇峇娘惹平时宴会中的菜肴,是中国菜同马来菜混合的产物,风味独特。

它既不是传统的马来西亚菜,也不是任何一种中国菜,萨沙个人挺喜欢这种口味。

娘惹是什么意思

娘惹指华人与马来人的女性后裔

峇峇娘惹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马六甲、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一带的明朝人和东南亚土著结婚后所生的后代,大部分的原籍是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男性称为Baba “峇峇”,女性称为Nyonya“娘惹”。他们的文化融合了华族与马来族的特色,独树一帜,饮食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菜系“娘惹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