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大战后东吴实力远强蜀汉,为何孙权还是一心要和是因为怂吗?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吗_刘备_东吴_荆州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东吴大战 刘备 东吴 荆州

本文目录

  • 夷陵大战后东吴实力远强蜀汉,为何孙权还是一心要和是因为怂吗
  • 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吗
  • 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为什么
  •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会对东吴下手吗蜀国与吴国还会大战一场吗
  •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消灭了陆逊东吴军,孙权是选择逃跑还是死战
  • 三国蜀国为什么遇东吴必败湘水之盟失去荆州东边三郡,襄樊之战后荆州全失,夷陵之战几乎全灭
  • 假如刘备夷陵之战击败陆逊,吞并东吴,能北伐曹魏一统天下吗
  • 攻取益州,讨伐东吴,为何每逢大战刘备都不带诸葛亮
  • 陈仓之战诸葛亮有数万大军,为什么打不过郝昭的一千人
  • 赤壁之战东吴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但蜀汉却得到的好处最多,是这样吗有什么依据

夷陵大战后东吴实力远强蜀汉,为何孙权还是一心要和是因为怂吗

孙权也是一个政治家,对三国的局势看得十分清楚。夷陵虽胜,他一面献上关羽人头与曹操,腑首称丞,怕曹魏偷袭,腹背受敌,所以还要与蜀汉和好的原因。东吳擅长于水军作战占优势,蜀汉虽元气大伤,五虎上将还有三个存在,蜀兵擅长于陆地作战,有诸葛亮的指辉奇才,孙权也只全衡利弊的,只有联蜀抗曹,才能保住东吳存在。因曹操兵多将广,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实力曹魏雄厚,只要三国鼎立,孙吳蜀汉才能存在,唇亡齿寒作为一个政治家是头脑清醒得很的。不是孙权怂,而是孙权相当有远见。

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吗

刘备要讨伐东吴,为关羽复仇,自然是要聚全国之力,号称七十万大军,荡平东吴。这同当年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如出一辙,先声夺人,气壮山河。

真实的情况是,蜀国地小人少,正规军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二十多万,还要防守北边抵御曹操。

但刘备和曹操一样,把后方参予粮草补给的后勤和民众,都可以凑数来威吓对方。

起初,刘备大军一路高歌猛进,过了江扎下营。东吴陆逊先是避其锋芒,待到扎营后大致了解了虚实,然后待机火烧连营,猇亭一战刘备损失惨重,险些冲不出重围。

孙权在战前一刻,更换指挥官,用年青无资历的陆逊,替代大都督吕蒙。刘备放松警惕,初期又进展顺利,滋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没有想到陆逊就是在刘备自以为稳操胜券下,搞一个偷袭火烧连营,打得刘备措手不及、全线溃退,伤亡惨重。

刘备报仇不及,反而折了张飞和全师,逃回白帝城时已急火攻心,人就病倒了。不久托孤于诸葛亮。

史家也有人说,刘备其实是以为关羽复仇为借口,真实意图就是想有生之年灭了东吴,将来好同曹操决一死战。梦碎了,他也感到将来一切都得靠诸葛了,才托孤之中,说出了刘阿斗如果扶不起,诸葛可以选择自己当家做主!

这样才让诸葛亮的"出师表"彰现了忠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鱼水亲,托孤出师君臣义!

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为什么

诸葛亮出兵攻打东吴,结果会是如何呢?这个其实就是个假设性的话题了,既然是假设,就得有一些真实的依据作为基础,这样才能说服别人。

咱们先看诸葛亮的战争实绩,从历史记录看,到夷陵之战前夕,诸葛亮没有任何指挥战争的记录,可以说是零败零胜,完全是一个素人。

而东吴这边主将陆逊的战争实绩,其实也不多,在正式出任之前,他主要是在后方。所以,如果诸葛出手,这一战便堪称素人对决。好比是两个从来没上过拳击台的拳手要比赛,估计观众不多,下注的人更少。

而以诸葛的谨慎,加上荆州西部地形的复杂,他的行军速度一定极其缓慢。而陆逊又考虑到自己是个新人,最初的行动同样会以坚守为主。所以,这一仗,一定会旷日持久。若是旷日持久,又会对哪一方有利呢?显然是守御阵营,你看三国志也好三国演义也罢,诸葛亮攻城从来是个弱项,后来的陈仓只是一个郝昭去防守,诸葛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毫无进展,最后被迫退军。所以最合理的结果,诸葛亮也是花了半天劲,最后是攻不下城池,更别提打败陆逊。当然,东吴那边因为是诸葛出来打,注意力也不会那么高,估计陆逊就算是打得诸葛亮落花流水,也没啥大成绩。而且,因为是诸葛亮来,说不定孙权还会让他哥诸葛瑾来做前锋,孔明你敢打你亲哥?

所以,如果诸葛出兵,六次北伐无功而返的场景,便会在此时提前上演。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会对东吴下手吗蜀国与吴国还会大战一场吗

司马师司马昭二兄弟,及子孙辈,智谋不如乃祖司马懿,司马懿平生,最佩服孔明,诸葛亮有孙武之才也。

孔明去后,司马懿后辈,篡魏取川,声势大振,东吴畏威而降,司马氏兵不血刃,取江东之地,三国归晋矣。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三国余二国,蜀国势大,情势如晋之例,实不必对东吴下手,只须派一使者,携一纸劝书,乘一叶快舟,过江东说之,东吴必降,蜀国和吴国,庶可避免一场大战也!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消灭了陆逊东吴军,孙权是选择逃跑还是死战

我们常说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柴窝。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还是比较气势的比较心安的。三国时期,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取胜,消灭了陆逊军,那样情形又会如何呢?

我们可以想象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刘备及时收手,与前来求和的孙权言和。刘备消灭了陆逊军,占领了荆州全境,孙吴恐慌,毕竟北边曹魏也不会真心帮东吴的。孙权必定派使者向刘备求和,承认荆州完全归刘备。刘备也见好就收,与孙权讲和,达到蜀汉利益最大化,这样对蜀汉来说恐怕是最美好的结果了。二种是刘备继续进攻东吴。夷陵之战后,刘备面对孙权的求和置之不理,一心想灭了东吴。这时的孙权,面对危局,一定会向曹魏纳地称臣,要求曹魏出兵攻蜀汉。曹魏面对刘备强大的攻势,如果听从孙权的请求,派大军从荆州突袭蜀汉军,刘备军必腹背受敌,虽为得胜之兵,也难敌魏吴两路军的进攻,必败无疑。刘备败,蜀中危,这就看诸葛亮等防御蜀汉的能力怎么样了,如果不行,蜀汉有灭国之危,如果能顶住两国进攻,蜀汉也只能蜷居益州之地,或拥有像刘备死后真实三国时的蜀汉统治地域,或还不如真实的统治地域,那样也只能苟延残喘了。三种是刘备继续进攻东吴,曹魏不帮东吴攻打蜀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孙权只能组织东吴全国力量,背水借一,与刘备对抗。曹魏如果不趁势进攻东吴的话,刘备军也难灭东吴,打的最后结果,也只能是两败俱伤,最终还是握手言和。在两败俱伤之时,曹魏如果突发大军进攻孙权或刘备,其结局也许还和赤壁之战结果一样,也许会让曹魏一统天下,其结果真的不好预测。曹魏如果趁刘备大败东吴之时,也突然大举进攻东吴的话,东吴就岌岌可危了。孙权如果组织全国力量抗御得力,也许还不致灭国,如果不得力,那就有灭国之危了。东吴灭国,曹魏和蜀汉就会爆发战争,至于鹿死谁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鉴于以上推测,刘备如果在夷陵之战消灭陆逊军,作为东吴之主的孙权,一定不会马上逃跑的,就是最不好的情况下,东吴面临灭国之危,孙权也会尽力死战御敌的。当到了最坏情况下,国破家灭,孙权或被俘或战死,或逃亡,不过就当时情形下,逃亡也逃不到哪里去,作为孙权,如果不想被辱,还是选择战死的好吧。

三国蜀国为什么遇东吴必败湘水之盟失去荆州东边三郡,襄樊之战后荆州全失,夷陵之战几乎全灭

蜀国总是败于东吴,一个原因是实力不够,另一个原因是对东吴不够重视,轻视了这个对手。

湘水划界

刘备拿下成都后,孙权找刘备要荆州,刘备敷衍孙权说得了凉州再还荆州,孙权当然不信了,也不跟刘备商量了,直接往荆州南三郡派官。结果全被关羽给哄了回来。

孙权也毛了,直接让吕蒙带兵去抢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直接给长沙和桂阳太守各写了一封信,这两个郡直接望风而降。只有零陵太守死扛不降。这时刘备已经带了五万兵马来到公安,派关羽抢三郡,与鲁肃在益阳对峙。孙权要吕蒙放弃零陵,去支援鲁肃。但是吕蒙不甘心,对零陵太守一顿忽悠,还是把零陵给骗到手了。

刘备一下子就丢了荆州三郡。之后因为曹操进入汉中,刘备慌了,跟孙权议和,来个湘水划界,平分荆州,才没有打起来。最终刘备手上只剩下西边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最初刘备入蜀,就带了一部分荆州步卒了。后来诸葛亮,赵云,张飞又带了一批人入蜀。基本上已经把荆州给掏空了,要将没将,要兵没兵的。荆州但凡有实力,吕蒙也不至于几封信就轻松拿到三郡。

关羽也是嚣张的很,无视孙权,赶走孙权派来的官吏。不高兴把他们给稳住,好吃好喝的招待,先稳住他们,再积极备战也行啊。

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就不说了,一方面确实是关羽本身性格上的缺陷,轻信陆逊的鬼话连篇,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实力不够。

关羽打樊城,中间水淹七军,打了个漂亮的胜仗,俘获于禁几万降兵,打出了气势。但是实力仍然有限,无论是兵力还是粮草都是远远不够的。不然关羽也不至于留个空虚的荆州,还去抢孙权的粮草。

关羽面对巨大胜果,仍然想着扩大胜果,拿下樊城。他自己心里也有谱,知道樊城不好打,所以找刘封帮忙,但是被刘封拒绝了。关羽又不舍得放弃,仍然坚持打樊城。

除了关羽对孙权的戒心不够,刘备似乎也对孙权没任何戒心。虽然刘备不在荆州,荆州出了多少兵,荆州城还剩下多少人,他不会不清楚。半年时间,什么都能搞清楚,也有足够的时间派人守荆州。

估计刘备打败了曹操,关羽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心理过度膨胀,忽略了孙权的威胁。这一仗,荆州只要有足够的实力,或者对东吴足够重视,都不至于惨败。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刘备亲征东吴。

这次刘备的实力倒是够的,双方实力是差不多的。但是刘备还是太过轻视东吴了。

孙权拿下荆州后,就知道刘备会找他麻烦,找刘备议和的同时,东吴也在积极备战,同时向曹丕称藩,稳住曹丕,算的是准备得相当充足的。

刘备御驾亲征,士气倒是够的。但是准备的太匆忙,又听不进任何意见,一意孤行的伐吴。手下又没靠谱的谋臣,能战的武将,一步一步进入陆逊布置的口袋。陆逊退出山地,据险而守。刘备部队在山地又施展不开,攻不破陆逊的防御。最后在对峙中露出破绽,被陆逊反戈一击。

刘备戎马一生,但凡有一点重视陆逊这个对手,也不会侥幸去露出这么个破绽。连曹丕都能看出问题,刘备难道看不出?当然,刘备也有可能确实是老糊涂了。

这三次中,前两次是实力不足,同时也没有重视孙权这个对手,逐步失去了荆州。夷陵之战中,刘备终于拼凑够了实力,最后还是输在对东吴的认识不足。刘备知道据险守汉中,最终让曹操不战而退。面对陆逊对自己用这招时,攻不进去也不知道退兵,真的是太过轻视东吴了。整个三国给人的印象,蜀汉似乎从没把东吴放在眼里,有点夜郎自大的感觉。

假如刘备夷陵之战击败陆逊,吞并东吴,能北伐曹魏一统天下吗

假如刘备击败陆逊并吞东吴能不能北伐一统江山。我的解答是不能,因为蚱螂捕蝉,黄雀在后。后面有坐等鱼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曹魏大军,在等着美味大歺呢。

其理由是,陆逊与对备作战的部队也就是吴国部队的部分人马,这跟蜀汉一样,刘备不可能把全境的兵力全用到夷陵之战中,例如像赵云这样的上将就留下来守益州等地,随时应急,事实证明以后救了刘备一命,孙权一样然有大部军队守在各个军事要道,原因是还防着魏军的突然袭击,若刘备击败陆逊,以陆逊的军事才能会有计划的撒退,让蜀军深入腹地,到了外敌入侵的时刻,孙权会调动所有部队参战,保家卫国,这无需怀疑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的。

那刘备必须拼力奋战,相互胶状作战,拼消耗最后还是刘备险胜拿下东吴,这仅是比方,东吴人口部队远比蜀汉多,就算刘备胜利了,蜀汉总兵力不到六万人,这一仗下来所乘军力有限,冷兵器时代可没有核武器,是刀对刀,枪对枪的硬拼,蜀汉留守兵远在成都等关口把守,离东吴很运,骑兵奇缺,道路难行穿插困难,而吴国境内兵力空虚,刘备无时间休整部队,伤员,此时的曹魏大军会猛虎一般的乘虚而入,一举消灭再无战斗力的刘备残军,远在益州有限的兵力鞭长莫及,曹魏拿下东吴,乘下益州那点地方是不攻自破,经不起折腾了。反而加速曹魏的统一天下的机会。

军事家陆逊早就看到这一点,所以刘备兵败本可追击擒之,东吴境也有请求追击的,可以陆逊为首,潘璋,朱然极力反对追击,报孙权批准,火速撤兵防御曹魏大军,事证明曹魏的几处攻吴都被吴国挡住,也只有孙吴联盟寸能多延长亡国的时间,更谈不上刘备有北伐一统江山的机会了。

攻取益州,讨伐东吴,为何每逢大战刘备都不带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才智高深,精通谋略,极善于用兵,三国也有传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经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刘备也声称是如鱼得水。得到诸葛亮后,吃则同席,睡则同榻,形影不离,终日研究兵法谋略。

博望坡一战,刘备更是全权委托,诸葛亮也不负众望,一把火烧的曹仁李典片甲不留。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之后的每逢大战,刘备好像都没有带上诸葛亮,比如攻取益州,夷陵之战,征巴蜀等。个人认为,这不是刘备刻意为之,而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首先刘备势力范围扩大之后,需要稳固的大后方。刘备得到荆州,诸葛亮也是功不可没。正是他趁着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决战的时候,让赵云偷袭了荆州。然而在得到荆州之后,刘备的势力范围极大的拓展。有新野县城,到整个荆州,刘备的兵力人才本来就捉襟见肘。可以说刘备倾尽全力才拿下了零陵、贵阳、武陵、长沙等郡。

但荆州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一者东吴向刘备索要荆州。二者为了实现隆中对的决策,刘备必须再拿下益州。但刘备进攻益州前需要一个稳固的大后方,需要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守荆州。而诸葛亮就是最佳人选。以他的谋略兵法大局观,可以确保荆州无忧。再加上刘备又新的了庞统,进攻益州又有法正和张松的协助,于是刘备果断留诸葛亮守荆州,这也是最好的安排。演义曾这样记载:

于是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镇公安。玄德令黄忠为前部,魏延为后军,玄德自与刘封、关平在中军,庞统为军师,马步兵五万起程西行。

其次夷陵之战,诸葛亮并不支持刘备伐吴。关羽出兵北伐樊城,因吕蒙偷袭荆州而一败涂地。兵败走麦城又被马忠擒获,因拒绝投降关羽父子均被杀害。刘备得知后,气急败坏,声称誓与东吴不共戴天,张飞也要求即刻给二哥报仇。

然而此时却得到诸葛亮的反对,在他看来,曹魏是窃国之贼,是蜀汉最大的敌人。东吴只可以结盟,不可强图,因此诸葛亮建议先伐吴,后攻魏。当时持相同意见的还有赵云、马谡等。刘备为了大局,只能暂时放弃伐吴的计划。

刘备在蜀汉称帝后,他认为孙权背信弃义,伐吴势在必行。而且张飞亲到益州找到刘备要求替二哥报仇。但此时诸葛亮依然坚持联吴抗曹,这真的激怒了刘备。当誓死进谏的大臣还被下狱,刘备已经下定决心伐吴,但他深深知道,诸葛亮不支持他。一气之下,刘备声称“没有你我还打不了仗了”,索性伐吴之战就不带诸葛亮。

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蜀汉也需要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况且几十万大军出征,粮草军械共给都是问题。诸葛亮留守益州,供给粮草,也是最好的选择。演义曾这样记载:

宓伏地不起曰: “陛下不从臣言,诚恐有失。”先主大怒曰:“朕欲兴兵,尔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斩之。孔明闻知,即上表救秦宓。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毋得再谏!” 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

最后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更适合留守。诸葛亮虽然才识过人,精通兵法谋略。但他生性谨慎,善守而不善攻,而且讲究循序渐进的进攻,不敢冒风险。从后来的六出祁山便可看出,诸葛亮直接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绕道千里兵出祁山。刘备无论是攻取益州还是讨伐东吴,都要出奇制胜。

因此攻取益州时,庞统是最佳人选,他是进攻型的人才。讨伐东吴时,刘备想一鼓作气,剿灭东吴,诛杀孙权。想来他更忍受不了诸葛亮磨磨唧唧得到进攻,还是杀的酣畅淋漓些痛快,即使诸葛亮去了也少不了打嘴仗。因此从诸葛亮性格和用兵保守性来看,他更适合留守后方。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陈仓之战诸葛亮有数万大军,为什么打不过郝昭的一千人

在三国时期,曹魏有过三次激烈的城池防御战。其中与诸葛亮有关的一次,就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的陈仓攻防战。在这一次战斗中,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攻打郝昭率领的千余人马。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诸葛亮未能攻下陈仓,被迫撤军。那么,为何诸葛亮以几十倍的兵力优势,却没能攻下陈仓呢?

一、陈仓攻防战。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整顿兵马准备再次北伐。在此后,曹魏把主要的矛头指向了东吴。曹魏调集十几万大军,兵分三路向东吴发动了大举进攻。在这场战役中,曹魏的统帅曹休中了东吴的计策,在石亭之战中遭受了惨败。

诸葛亮为了策应东吴的防御,并且趁曹魏在关中防御空虚,向关中再次发动了进攻。在这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兵出祁山,把目标指向了陈仓。陈仓位于汉中与关中的交通要道之上,是曹魏屏障关中的防御要地。

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来到陈仓城下的时候,发现曹魏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防守陈仓的魏军将领是名将郝昭。他是受到曹真的举荐,派来防守这座城池的。诸葛亮派郝昭的同乡靳详劝降不果后,便以优势兵力对陈仓发动了猛攻。

这场攻防战一直进行了二十多天,战斗的场面十分紧张激烈。诸葛亮用云梯冲车攻城,被郝昭以火箭射烧云梯,以绳磨击打冲车。诸葛亮以井阑百尺射箭,以瓦石填堑,直接攀城,被郝昭于城内修建重墙防御。诸葛亮挖掘地道,郝昭于城内穿地横截之。

诸葛亮在陈仓使出了他所有的进攻手段,但是都被郝昭一一瓦解。在战斗后期,曹魏的张郃部前来救援,诸葛亮的粮草也即将耗尽。于是诸葛亮率军主动撤军,在回师的路上斩杀了追击的王双,并夺取了武都阴平两郡。郝昭虽然在此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不过也心力交瘁,不久便病逝了。

二、诸葛亮为什么攻不下陈仓。

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攻打郝昭率领千余兵马防守的孤城陈仓,却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没有能够破城,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让诸葛亮以数十倍的兵力优势没能取胜呢?

首先,陈仓不是诸葛亮此战的目的。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重振士气,树立蜀军的作战信心。第二个目的是策应东吴对曹魏的防御,趁关中空虚进行一次试探性的进攻。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蜀军遭受了最惨重的损失。在街亭之战中,蜀军被魏军击溃,被打得支离破碎,将领与士卒互相都找不到。在此后,为了提振士气,诸葛亮自贬三等,对马谡等失职的将领进行了严惩。

蜀军在街亭之战中惨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蜀军缺乏实战经验,战斗力低下。要弥补这个缺陷,不能只是依靠训练,更需要的是在实战中的考验。因此,诸葛亮选择了陈仓来作为作战的目标。陈仓兵少城小,诸葛亮的数万大军即便攻不下它,也不会遭受意外的危险。

就这样,诸葛亮率领的蜀军经过二十多天的攻防战,取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这一点让蜀军的整体风貌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在陈仓之战后,蜀军击破魏军的追兵,斩杀敌将王双,并且夺取了武都阴平两郡,为下一步北伐奠定了基础。诸葛亮虽然没有夺取陈仓,但是达到了这次北伐的主要目的,收获颇丰。

其次,在这次陈仓之战中,郝昭预先做好了防御的准备。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后,曹真就判断诸葛亮下一次北伐必攻陈仓,于是曹真举荐了名将郝昭来守卫陈仓。郝昭在到任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对将要到来的大战做好了准备。

郝昭调集了大批物资,并且重新修筑了城池。我们在战斗过程中,可以看到郝昭对诸葛亮可能采取的进攻手段,都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在这中间,有着郝昭事先准备的辛勤努力,也有着郝昭的大量心血在内。郝昭为此心力交瘁,在战后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相比郝昭,诸葛亮的此次作战准备明显不足。诸葛亮对陈仓的情况变化并不了解。他在战前认为陈仓的城池破旧,易于攻取。可是当他见到郝昭新修的城池时,感到十分的意外。仅此一件事,诸葛亮就落入了下风。由于事先准备不足,严重影响了蜀军的作战。

第三,诸葛亮的后勤供应影响了他的作战。很多人对诸葛亮北伐战争称之为六出祁山,可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诸葛亮没有拿下过祁山堡。正是因为魏军牢牢地控制着祁山堡,才死死掐住了诸葛亮的后勤通道,让诸葛亮的后勤供应不胜其扰。

由于祁山堡城小坚固,诸葛亮出征的时候对它一般都采取围而不打,绕道而过的办法。可是这种办法,还是严重拖累了诸葛亮的后勤供应。在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中,由于没有夺取武都阴平,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这三个地区的魏军虽少,却牵制了部分蜀军,威胁着诸葛亮大军的后勤供应通道。

这样就使得诸葛亮在攻打陈仓的时候,主要依靠大军自己携带的粮草。这些粮草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长期保证蜀军的作战。在当时曹睿和受命救援陈仓的张郃计议的时候,张郃就指出了诸葛亮缺粮的这个致命缺点。

曹睿对张郃说,如果你赶到陈仓晚了的话,诸葛亮是不是就夺取陈仓了?张郃知道诸葛亮孤军深入,没有粮草补充,不可能支持长期的进攻。他回答曹睿说,我还没有到达陈仓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撤走了,我估计诸葛亮的粮草已经支持不了十天了。果然,一切都如张郃所料。

结语:

在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中,他率领数万人马攻打陈仓。守卫陈仓的郝昭手下只有千余人马,却死死守住了陈仓。在经过二十多天的激战后,诸葛亮被迫撤军。诸葛亮拥有数十倍的兵力,却没能攻下陈仓,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首先诸葛亮此次北伐并不是以逼得陈仓为目的,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振士气,让蜀军取得实战经验。其次,郝昭预先知道诸葛亮会攻打陈仓,事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最后,是诸葛亮的后勤补给困难,没有粮草的补充,无力支持长期的战争。不过,此战诸葛亮虽然没有夺取陈仓,他的主要作战目的还是达成了,战后他和蜀军都得到了蜀汉朝廷的嘉奖。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赤壁之战东吴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但蜀汉却得到的好处最多,是这样吗有什么依据

赤壁之战中,刘备和周瑜是同盟关系。虽然这个同盟是刘备主动请求的,但是孙权也需要刘备的力量,双方确确实实是同盟,刘备不是孙权的隶属。

赤壁之战后,曹操带兵退回南郡,刘备和周瑜分别带兵在后追击。后来周瑜攻江陵,关羽负责阻击襄阳增援江陵的曹魏援军,两家一起合作拿下了江陵城(大半个南郡)。并不存在周瑜在前面啃骨头,刘备乘机在后面摘桃子的现象。并且周瑜也没有因为刘备拿下荆南四郡而动怒。相反,周瑜还主动拨给刘备地盘,因为这是刘备该得的。

先介绍一下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家是怎么瓜分荆州七郡的。

南阳郡:官渡之战前,张绣投降曹操,南阳郡大部分归了曹操。赤壁之战前,曹操又赶跑了据守新野的刘备。至此,整个南阳郡就归了曹操。

南郡:赤壁之战前,曹操拿下整个南郡。赤壁之后,曹操败走南郡,但是魏军在退兵途中遭遇了瘟疫,死伤惨重。于是曹操干脆便退回襄阳,只留曹仁镇守江陵。随后周瑜和刘备展开对江陵的围攻。血战一年后,曹仁带兵退回襄阳,江陵归了周瑜。然后,周瑜将南郡的在长江以南的地盘划给了刘备,曹刘孙三家瓜分了南郡。

江夏郡:曹操南下前,刘表、孙权各据江夏郡的一部分。后来曹操侵入江夏,刘备被曹操赶到江夏后,江夏郡便被曹、刘、孙三家各据了一部分。不过,江夏郡的太守是东吴大将程普。

武陵郡:赤壁之战前,武陵投降了曹操。周瑜围江陵时,武陵太守投降了刘备。但是黄盖和周泰也出兵占了武陵的一部分,并且黄盖还是孙权委任的武陵太守。所以,武陵郡被刘备和孙权瓜分了。

关于东吴在南郡大战期间侵入武陵郡,有几个证据可以证明: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诸葛亮传》

按照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收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负责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钱粮,但唯独没有武陵郡。这说明当时武陵并不在刘备手上,而是在周瑜手上。

(周泰)后与周瑜、程普拒曹公于赤壁,攻曹仁于南郡。荆州平定,将兵屯岑。 ——《周泰传》

根据周泰传记载,江陵大战期间,周泰受周瑜军令,屯兵在“岑”。这个“岑”属于武陵。

长沙郡:长沙与武陵一样,赤壁之战前投降了曹操。赤壁之后,东吴迅速入侵长沙,并占领了大半个长沙。后来刘备也开始渗入长沙。于是长沙郡被东吴和刘备瓜分。

关于东吴入侵长沙,也有几个证据:

(建安)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吴主传》

周瑜死后,孙权将长沙郡一分为二,一部分被单独划出,设置了汉昌郡,以鲁肃为汉昌郡太守。这个汉昌郡,就是长沙郡北部,现在湖南的平江一带。一部分则借给刘备,也就是后来刘备统领的长沙郡。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孙权对长沙郡的控制,比刘备要深厚很多。长沙郡基本都捏在了东吴手上。

最后是零陵郡和桂阳郡,这两个郡基本都捏在刘备手上。不过据资料记载,桂阳的太守赵范投降了刘备,但后来又叛逃,刘备就直接以赵云取代赵范。孙权见刘备任命赵云为太守,他就派了一个叫全柔的去桂阳取代了赵云。这个全柔到任后,把桂阳的府库物资搬运一空,留了一座空城给刘备。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后,刘备攻下荆南四郡的过程,并没有像常人想象的那样,轻轻松松的占有了四郡。

当时的实际情况应该是:曹操退走后,刘备与周瑜分别去抢地盘,周瑜派人抢长沙郡和武陵郡;刘备派人抢零陵郡和桂阳郡,并抢了一部分长沙郡。然后刘备迅速率军回到江陵战场前线,与周瑜协同攻城。

等到曹仁败走襄阳后,孙权瓜分荆州,周瑜深知刘备的志向,便有意打压,只给了南郡在长江南岸的一小部分给了刘备。

算上周瑜给的这部分地盘,再加上刘备自己攻占的零陵、桂阳、一部分长沙郡,不足以供养刘备的部队。于是,刘备亲自远赴到京口见孙权,要求孙权多一分一点地盘。

然后孙权把这个意思转达给周瑜,但是周瑜表示反对。为了这个事,孙权和周瑜私底下还发生了矛盾。但是,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建议孙权“借荆州”,也就是借一部分长沙郡和南郡的地盘给刘备。作为交换,刘备原先所领的江夏郡归东吴。

这里要注意了!孙权只是借了一部分南郡和长沙郡的地盘给刘备,不是把南郡和长沙郡全借给刘备了。他自己手上还留了一些,没有全借出去。并且,由于南郡的江陵和夷陵都借给了刘备,所以武陵郡的吴军自然也要退出,否则武陵就变成了东吴的“飞地”。

最后,双方划分的势力范围是:除了曹操吞并的荆州南阳郡,一部分江夏和南郡外。孙权得到了大半个江夏郡,小半个长沙郡和南郡;刘备得到了完整的零陵郡和桂阳郡,大半个南郡和长沙郡。

五年后,孙权和刘备再次划分荆州。刘备将湘军以东的长沙郡和桂阳郡划给孙权。自己统领小半个长沙郡、桂阳郡(两郡最富庶的都划给了孙权)、整个零陵郡和武陵郡(荆州最落后的两郡),以及大半个南郡。

又过了四年,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亡。刘备的势力被全部赶出了荆州。于是,荆州也就被孙权和曹操给平分了。

说到这里,针对标题做一个综述:

第一、赤壁之战后,周瑜立下首功,但是刘备也不是没有贡献。

第二、周瑜围攻江陵期间,东吴分别入侵了武陵和长沙,刘备的动作没有周瑜快。

第三、刘备拿下桂阳和零陵二郡后,孙权又派人去桂阳担任太守,并且搬空了桂阳。实际上孙权才是在摘桃子。

第四、拿下南郡后,周瑜重新分配地盘。他把荆州最好的地盘都留给了自己,只是随便划了几块地盘给刘备。

第五、刘备的地盘不够大,于是刘备跑到京口求见孙权,要求孙权重新划地盘,毕竟打荆州他也有功劳。

第六、周瑜死后,孙权听从了鲁肃建议,合理的划分了荆州。虽然孙权出了点血,但是当时周瑜病死了,东吴根本守不住荆州。孙权就算不给刘备,也必然会被曹操得去。

据上综述可以看出:后来孙权偷袭荆州,与刘备翻脸,并不是因为赤壁之战后,周瑜在前线啃骨头,刘备摘桃子,孙权气愤不过导致的结果。孙权借荆州部分地盘时,他是同意的,也是心甘情愿的。

那么,孙权为什么会心肝情愿借荆州,后来又要翻脸取荆州呢?

这一个问题,上面已经解释了。因为东吴在周瑜死后,没有独当一面的帅才。荆州那么大的地盘,交给谁统领才合适?并且,曹操在赤壁之后屯兵淮南,准备直接从淮南进攻东吴的江东大本营,孙权怕的要死。他需要收缩兵力回防江东,不可能还在荆州继续屯重兵,否则江东老家丢了,他要荆州的地盘何用?

所以,孙权借荆州地盘给刘备,他是心甘情愿的借,没有人逼他。毕竟荆州借给刘备这个盟友,也好过比被曹操夺去。

后来,刘备与孙权各自划分攻略范围。孙权负责东面,刘备负责襄阳。孙权本来打算去取益州,但是刘备忽悠孙权,他自己却乘机夺了益州。于是孙权很恼火,要求刘备归还当年借给他的荆州地盘。并派兵占了刘备荆州治下的两个郡。

刘备一开始不愿意,打算与孙权火拼。但后来曹操攻汉中,刘备为避免两面受敌,就以湘江为界,与孙权均分了荆南四郡。

再后来,曹操反复攻孙权,再加之孙权打仗实在太渣,连个淮南都拿不下。于是孙权最终放弃了与曹操对抗,转而与曹操讲和,打算偷袭荆州。并且在关羽北伐期间,乘机偷袭了南郡和武陵等地。而在南郡和武陵归了东吴后,零陵郡不能独善其身,也就顺势归了东吴。

总的来说:刘备实力确实是差,但是他与孙权是同盟关系,并且他也很负责任的尽到了同盟者的义务!大家一起打败了曹操。虽然周瑜的功劳大,但是刘备也没有不干活。东吴可以吃肉,但刘备也有权利汤喝。后来曹操屡次南下攻孙权,孙权是自己顶不住,才借荆州给刘备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