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定国真的很厉害吗?李定国能在短时间内“两蹶名王,震动天下”,而后期却逐渐败退,最终兵败磨盘山,仅仅是孙可望叛变这么简单吗_抗清_顺治_清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李定国 抗清 顺治 清军

本文目录

  • 历史上,李定国真的很厉害吗
  • 李定国能在短时间内“两蹶名王,震动天下”,而后期却逐渐败退,最终兵败磨盘山,仅仅是孙可望叛变这么简单吗
  • 李定国为啥比孙可望名望高
  • 为什么在历史上李定国没有名气
  • 南明永历朝的时候,孙可望跟李定国之间的矛盾,实质原因是什么
  • 为何位于西双版纳的李定国纪念馆破败凄凉,而尚可喜,洪承畴纪念馆受到当地追捧
  • 如果李定国和郑成功能多活20年会怎样
  • 李定国,郑成功为啥不抛弃拆台的猪队友单干
  • 抗清名将李定国,为何名声不如郑成功
  • 如果李定国、郑成功投降满清,南明多久灭亡

历史上,李定国真的很厉害吗

答:李定国的厉害之处,主要在于他在抗清战争中所取得的战绩。

要了解这战绩的含金量有多高,就得先了解他的对手清军的一些情况。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而满族人最初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靠渔猎为生。他们穿梭在深山老林之间,擒熊缚虎,一个个都成了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的斗士,经努尔哈赤训练成军,爆发出的战斗力是极其惊人的。

后世有史家说:入关前后的清军八旗,乃是同期世界上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军队。

反观明朝这边,军队主要由来自耕种之家的农家子弟组成,血腥、凶残、暴力等诸方面都不可与清八旗相提并论。

而从明清双方的交战经过来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且看,1616年,努尔哈赤自上尊号建后金,改年,以“七大恨”誓师伐明,率两万步骑出征,不到一个时辰便攻陷抚顺,迫降明游击李永芳,掠人畜三十万。

同年七月,又是这两万人,发动清河之战,屠杀明守军万余。

明神宗万历皇帝忍无可忍,于1619年三月集结起十二万明军,号称四十万,揭开萨尔浒大战的序幕。

非常遗憾,此战的结果是:明军分兵四路,其中三路全军覆没,唯剩一路逃遁,文武将吏死三百余人,军士死四万五千八百余人。

努尔哈赤挟得胜之威,率四万兵马进击东北重镇开原,屠杀了明总兵马林及守城将士;随后,进击铁岭卫,同样尽屠城中军民,劫尽城中财物。

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陷沈阳,尽屠明军七万人。并在浑河南岸尽歼由川中秦良玉训成的石柱白杆兵和江浙戚家军组成的援辽大军。

五天后,努尔哈赤又取辽阳,尽歼明兵数万。

震响之下,明辽河以东大小七十余城闻风降服。

从此,明清交战的战场转移到辽西。

插一句,现在网上流传的一首据说是袁崇焕绝命诗的诗作中有这么一句: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但是,袁崇焕一生都未跨过辽河往东一步,所以,单此一点,有人揭露此诗并非袁崇焕作品,而是后人托名伪作。

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领兵五万直取辽河西岸的坚城广宁(辽宁北镇),沿途血洗哨所西平堡,在沙岭歼灭赶来救援的明军三万余人。

广宁守军不战而溃,而宁远、锦州等地无兵可守,整个辽西尽落入了努尔哈赤手中。

可幸,大明有死士毛文龙,领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横跨海峡,深入敌后,夜袭镇江(即今辽宁省丹东市)成功,尔后退兵皮岛,开设东江镇,从敌后牵制后金。

努尔哈赤一则粮饷难继,二则担心老巢有失,三则兵力不足(也就五六万人),因此弃辽西不要,劫掠了大量牛马人口及财物匆匆东归。

现在,很多人视袁崇焕为大英雄。

袁崇焕为什么能成为英雄?

是因为他在后来宁远、锦州的两场大战中守城不失,扼住了后金军予取予求的势头。

努尔哈赤死,皇太极践祚,后金军的攻击力一如既往。

在袁崇焕蹈海岛斩杀了毛文龙后,皇太极无后顾之忧,振旅西征,其取道内蒙古,自北向南,直奔北京,纵略良乡、固安等,连下迁安、滦州、永平及遵化四城,大败明军,抢掠人畜财物无数。

熟门熟路的八旗骑兵其后又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奔袭战,分别是:1634年的入口之战、1636年的京畿袭扰战、1642年的山东骚扰战,清军在大明境内横冲直撞,穿州过省,残杀明朝百姓,烧杀抢劫财物,无人可挡。

而在正面战场,皇太极兵围大凌河,迫降明将祖大寿,再围锦州,尽歼来援的十三万明军,俘获明统帅洪承畴……

讲真,入关前,清军除了在面对袁崇焕的两场战斗只未能得志外,其他所有战斗,全都攻必克、战必胜。

李自成趁着明军与清军展开生死搏杀,不断坐大,进而在明廷奄奄一息之际,袭取北京,迫死了大明崇祯帝。

彼时的李自成内心迅速膨胀,雄视四海,自以为天下无敌。

但是,是骡是马,遛过便知。

山海关外一片石,李自成与吴三桂决斗不下,难解难分。

多尔衮率清军八旗杀出,李自成全军败如山崩。

李自成不服,骂清军是暗中偷袭。

不服?不服再来。

清军追杀李自成至西安,端掉了李自成的老巢,又撵着李自成的尾巴打,终于使李自成窜入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亡命于牛迹岭。

曾经煊赫不可一世的大顺政权就此死亡。

清军兵锋南指,过泗州(今江苏泗洪县),克扬州,占南京,取江阴,屠嘉定,下杭州,遍拾取绍兴、温州、台州等地……

一句话,清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

再补充一件趣事:江阴攻略战前夕,明李成栋已率部降清,其手下有四名士兵装扮成清满洲勇士,前去弹压抗拒剃发令的江阴军民,嘴里叽哩瓜拉操满语,吃生猪肉,席地睡觉,很是吓住了城中军民。后来有人大胆向这四人发起攻击,发现是伪满洲,虚惊之下,越加愤怒,将这四人杀死撕碎。

由此可知清八旗军在明朝军民中的震慑力。

再从金声恒、李成栋等军的战斗力也可感知这一点。

金声恒、李成栋等军降清为清廷效劳时,追杀南明军非常犀利,怎么打怎么有;但是,当他们反正归明,打着明军的旗帜和清军开战,就成了豆腐军,被清军蹂躏得不成样子。

了解过上述背景,再来说说李定国。

李定国原是张献忠的部下,张献忠死后,他率军转入滇、黔,旬月之间即破交水、曲靖,占领昆明。

随后,连克呈贡、师宗、通海、河西、蒙自、临安等地,悉平迤东;并于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 年)破沙定洲所据大小三百余寨,平定全滇。

时逢乱世,天下汹汹,李定国以春秋大义自许,倡议举滇、黔、蜀三地归就明室,诚心辅佐,恢复旧京,荡清海内。

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 年)三月,李定国率师东出,不一月,便连下沅州、遂卫、蓝田,、靖州,走马取武冈,进逼宝庆,真可谓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负责镇守湖南的清续顺公沈永忠胆碎心寒,弃宝庆北遁,先奔至省会长沙,再逃至岳州。

沈永忠如此狼奔豚突,则清朝在湖南设置的许许多多道、府、州、县官有样学样,一窝蜂跟着逃窜。

于是,李定国跃马横刀,于俯拾之间就几乎遍复湖南全境,可谓英雄盖世,豪气冲天。

六月,李定国兵出祁阳,直取广西门户全州,尽歼清李养性之众,至榕江大破清镇南王孔有德,乘胜取桂林城,迫死孔有德,进而平定广西全省。

不得不说,李定国真是牛!

其自五月底出兵,到了八月中旬,攻无不克、战无不捷,横扫湖南、广西两省清军,真正的雷霆万钧、气吞山河,震撼天地。

顺治皇帝大惊,令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两广,自江宁移赴长沙,另派敬谨亲王尼堪,统十万之众,南下增援湖广。

尼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第三子,亦即多尔衮的侄子、顺冶帝的堂兄,身经百战、谙于战阵。

然而,在衡州城北草桥、香水庵一带,李定国亲自率军与尼堪的八旗精兵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割下了尼堪的首级。

“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

此战过后,天下无数忠于明室的官绅百姓精神大振,交口同称大明中兴有望。

黄宗羲曾神采飞扬地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

不过,明清易势,非李定国区区一名武将可以扭转,大明终于江河日落,大清最后坐拥了天下。

但这并不能掩没李定国善战、敢战之亮色。

李定国在大势已去的背景下,败走磨盘岭,巧施拖刀计,差点砍杀吴三桂,尽歼吴三桂追兵。

李定国入缅救主,以两千精兵攻缅都,把缅王吓得魂飞魄散。

则李定国用兵如神,攻城城下、野战战捷,能以少量的兵力摧败强敌,取敌帅首级于掌股之间,称之为“明末第一名将”,绝不为过。

李定国能在短时间内“两蹶名王,震动天下”,而后期却逐渐败退,最终兵败磨盘山,仅仅是孙可望叛变这么简单吗

李定国,字鸿远,号一纯,是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手下的大将,并被张收为养子,为人识大体,讲忠义,文韬武略,作战勇敢,在军中有“万人敌”、“小尉迟”之美誉。

孙可旺(后改为孙可望),字茂堂、号莲山,从小跟张献忠长大,被张收为义子,位列诸子之首,他作战勇猛凶悍,为人狡诈而机变,在军中有“一堵墙”之称号。

公元1644年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封孙为平东将军和监军,封李为安西将军。张中箭死后,由孙接班,李是仅次于孙的二号人物。率部进入云南,时清军人关,中原百姓涂炭,身为义军首领的李定国在民族危难之际,捐弃前嫌,说服孙可旺与南明朝庭合作,屡立战功。亲自率部众,一战逼死四大汉奸降王之首的满清定南王孔有德,再战击毙满清理政三王之一的敬谨亲王尼堪,两战杀死满清两位王爷,使清庭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南明媾和之议。此乃“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的由来。定国也因此被南明永历皇帝封为晋王。这引起了乱世投机流氓、人渣孙可望的不满和忌恨,生怕危及自己主帅的地位,尽管李顾全大局,处处忍让,但孙竟丧心病狂率部偷袭李,李被迫还击,击败孙,孙气急败坏再次调兵十四万围攻李,李以不满三万兵力再次击败孙,但李也损失不小,祸起萧墙,真的很恐怖。孙狗急跳墙向洪承畴投降,把云贵虚实及兵力部署全告诉清军,并做向导引清军大举进攻云贵,淸三路进攻,李势单兵败,被迫向南撤退,撤前精心策划了震动天下的磨盘山战役,拟一举歼灭走狗吴三桂的清军主力,但由于叛徒告密而功败垂成。

此役是云贵会战以来的最大恶战,李部下三分之二的将士战死,清军也死伤惨重,十八名将军都统被击毙。李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英勇果敢的斗志在此役中再次体现,迫使清军不敢再骄横穷追。虽败犹荣。

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永历帝被清军吴三桂捕获,用弓弦勒死,李闻噩耗,捶胸大哭,部众在障蛮之地,死伤过半,手下大将白文选等人又被清军诱降,李忧郁成疾,一病而逝。死后其部众散落在缅北山区,形成现在的果敢族。至今云南人仍视李为滇中楷模,尊为“雨神”,蔡锷云南起义时以李为榜样。李是一位民族英雄,而孙可望是彻头彻尾的民族败类,永历帝为首的南明小朝庭则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重症患者。结论由大家下。

我因悟空邀答题,结论却要读者下,此属无礼,但也无奈,大圣且体谅则个。

李定国为啥比孙可望名望高

顺治七年十ー月,尚可喜、歌继茂攻广州:十年五月,洪承時经略湖广、广西、云南、贵州,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十二月,陈泰统帅大军驻镇湖南,对付孙可望:十ー年十二月,济度征则郑成功;十四年十ニ月,吴三桂等入贵州;十六年正月,入云南;十七年七月,罗托率军征剿郑成功。“则抚并用”的方针很有成效。西南方面,顺治十四年末,孙可望因同李定国争权斗争失败投降清朝,被封为义王。

孙可望和李定国都是张献忠的义子。张献忠被豪格射死后,他们率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贵州一带,队伍又日益壮大,建立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政权。李定国算得上是一位军事奇才,他10岁从军,在张献忠手下时功勋卓著,才24岁便成了张献忠大西政权的第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张、孙。他随孙可望到云贵开疆拓土,功劳要比孙可望显著多了,因而声望日隆。孙可望对此十分炉忌。

顺治九年(1652),李定国请缓出击南下清军,率军出全州,在桂林外围大败清定南王孔有德,在围攻桂林城中,又通得孔有德自杀身亡。接着北进湖南,占领衡阳,进通长沙。李定国出师半年,拓地千里,势如破竹,清廷为之震撼,特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领精锐部队15万人,救授湖南。李定国采取透敌深入的策略,诈败撤离长沙,伏兵于衡阳城北,以逸待劳,与尼堪决战。李定国军在激战中斩杀尼堪,大获全胜。

此时,李自成和张献忠遗留下来的军事力量与第三个南明朝形成联合抗清阵线。李定国节节胜利,又连杀清廷两大名王,国人振奋,深受鼓舞,迎来了第二次抗清斗争高潮。在此形势下,清延曾一度打算放弃湖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七省,与南明划地议和。
然而其时作为南明实权人物的孙可望,不但不配合李定国继续收复国土,还令冯双礼部偷袭李定国。李定国击败并收服冯双礼后,他与孙可望的矛盾更为激化。顺治十四年(1657),已处于守势的大西军正受到清军步步进通的时候,孙可望为了一官半之争,竟然合兵14万进攻李定国。逆人心而为的孙可望很快大败于李定国。众叛亲离之际、孙可望只得投进了清军的怀抱,充当了清军扫平云货的带路人这次内耗使得大西军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李定国抗清形势急转直下。顺治十六年正月清军三路会师,进军云南,攻陷昆明。断帝朱由梅逃往缅间。十八年吴三桂进入缅甸,永历帝被俘,处死于军前,明朝统结就此绝东南方面,顺治十年五月,顺治以“海澄公”的封图引诱郑成功投降,受到第成功的拒绝,但其部将施琅、黄和其他80多名官员陆续投降,黄梧还献海禁之策,断绝沿海居民对郑成功的接济,给郑成功抗清造成很大困难,于是郑成功退回厦门,并于顺治十八年(1661)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这样,除了郑成功割据一方外,顺治世前清王朝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大陆。

但是,在平定全国的过程中,顺治重用汉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站南王耿继茂,对其过分倚重和放纵,任其长期驻扎云南、广东、福建三省,尤其是让吴三桂兼掌云南军政大权,为了一时省钱省粮,不派八旗军留守驻防,导致三藩势大,尾大不掉,最后到康熙年间爆发了几乎危及大清江山的“三藩之乱”。

清朝入关后,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民族矛盾尤为激烈。虽然可以倚仗满洲八的力量来稳固皇权,但是欲统治整个中国,消除广大汉族人民对清统治者心理上的国和抵触,缓和民族矛盾,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就要实行“满汉一家”的政策。顺治生活的紫禁城虽弥漫满族文化,却在汉族文化的大氛围之中。他倾心文化,并虚心学习。多尔衮摄政期间,有意疏忽对顺治的教育,不给他延师典学,想近他做一个无知无学的傻皇帝,以便于自己揽权,再加上少年天子贪玩嬉戏的天性,便14岁亲政时,竟然“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但是顺治并不是一个懒惰的皇帝,他勤奋好学,励精图治,为了治国理政,亲政的10年间,“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

逮五更起读,天字空明,始能背通。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他曾在座右自书“英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帝人”、以警策自励。短短9年中,他遍览群书,博古通今,熟谙经史子集、诗文曲赋,通晓治乱兴衰古今历史,且书画双妙,诗文皆工,精通儒释真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饱学之君。他尤善于思索,常以致用。大量的汉文典籍对他影响极深,在研读中,他对孔子、朱元章以及朱由检(崇祯)发生极大兴趣。从这几位人物的思想活动中,悟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文教治天下”的治国思想,甚至竭力以尊孔和提倡封建礼教来完善和巩固清朝统治。顾治深知儒家思想对汉族的影响巨大,因此经常通过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来树立清朝传统道德捍卫者的形象,以拉拢汉人,稳定社会。他亲政后的第二个月,即遣官赴孔子故乡阙里祀孔子。

九年九月他亲率诸王大臣等到太学隆重祭莫孔子,亲行两晚六叩礼。顺治还命内院诸臣翻译五经,号召全国读经。十二年(1655)满汉一家联合藏和民春,他传谕“直省学臣训督士子,凡六经诸史有关于道德经济者,必务研求通贯,明体达用。”另外,他大力提倡忠孝节义,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节烈”之人,并注重行满汉一致。他还特为“身殉社稷”的崇祯帝朱由检立碑,赞扬他“励精图治”,追谧为“庄烈愍皇帝”。对“从君殉节”的明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更是赞扬备至,特为立碑致祭赐谥为“忠”,以“使尽忠者以为劝,不忠者以为戒”。

为了能够使更多的汉人解除顾虑,心服口服地参与国事,顺治帝实行开科取士,用八股文章,考儒家经典。他亲政10年内,共举行了4次会试,即顺治九年、十二年、十五年、十六年,其中十六年为恩试加科,共取中进土1500名。中进士者,皆入韓林。顺治还决心改变“各術门奏事,但有满臣未见汉臣”的现象,于十年(1653)正月谕内三院:“嗣后凡奏进本章”,要“满汉待郎、卿以上参酌公同来奏”,达到满汉的心一德”。在顺治十年前后,他身边最为亲信的范文程、洪承時、陈名夏等都是汉人。

为什么在历史上李定国没有名气

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顾诚《南明史》

李定国,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他本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为张献忠之心腹,被其收为养子。但在张献忠死后,他归顺南明政权,并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成为风雨飘摇中的南明政权最后一根顶梁柱。

李定国一生战功赫赫,先是辅助张献忠平定西南,后又归顺南明,抗击清朝。他以正义之师,出滇黔,攻湖南,取广西,屡战屡胜。桂林一战,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而衡阳之战,李定国以八万对十万,野战中阵斩满清皇子尼堪,歼其精锐所部,一举打碎了自努儿哈赤起兵几十年来,八旗兵野战战无不胜的神话。

被时人称为“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的卓越战绩。战后清廷震怖,一度竟准备放弃西南七省,与李晋王讲和。明末将星,以此为最。

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于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李定国以云贵偏僻之隅,对抗统一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域的满清帝国,如此逆境,如此战绩,其风骨,其能力,他的人生经历、历史贡献就放在那里,在明末这个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时代有多么亮眼无需多言。他就是南明的岳武穆,大明王朝最后的守护者!

在那个衣冠沦丧、神州陆沉的黑暗年代,他是不屈强虏、守护文明的民族脊梁。当下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

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这就是李定国,一个岳飞式的民族英雄!那么他为什么不能像岳飞那样光芒万丈,青史留名呢?

我们得知道,南明不比南宋,在所谓的正史里,南明的正统性已经不存在了,当时的正统是清朝。再加上中国历史学家们跟某某新闻一样,向来报喜不报忧,对于黑暗时代是能带过就带过,五胡乱华是如此,南北朝是如此,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亦如此!

所以,李定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他不能像岳飞那般扬名!

此外,清朝作为后来者,他不允许李定国这样光辉形象到处散播,这不利于其统治!这导致了李定国这个英雄形象不是太为人所熟知!

当然了,还有就是现在民族英雄可不能随便讲了,惹不起惹不起!

南明永历朝的时候,孙可望跟李定国之间的矛盾,实质原因是什么

实质原因就是权力斗争

李定国则坚持要联明抗清;而且,加入南明永历朝廷以后,李定国就抛弃了农民军的立场,矢志不渝地效忠永历皇帝。李定国对永历皇帝的忠诚,让孙可望大为不满。农民起义军领导人之间固有的倾轧因素。

这一方面,远的不说,孙可望、李定国的上一辈中,李自成杀了罗汝才;张献忠与李自成相互都想除掉对方。作为大西农民军的高级将领,孙可望与李定国也不例外。从张献忠时期开始,孙可望就位居诸将之首,是领头大哥;可李定国对孙可望一直是不服气的。联明抗清以后,孙可望主持大政,对清军展开大反击。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从此,李定国声名卓著,风头甚至达到了与孙可望并驾齐驱之势.

为何位于西双版纳的李定国纪念馆破败凄凉,而尚可喜,洪承畴纪念馆受到当地追捧

近年来,有些居心叵测的人打着民族团结的幌子,窜改历史,为被孙中山等革命先烈推翻的满清大肆招魂,大肆歌颂满清帝王,不遗余力地为汉奸范文程,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等翻案,贬低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于谦,史可法,李定国等爱国志士,甚止打着发展旅游业的旗号,为汉奸们修建祠堂及纪念馆。

其中有些人,深挖其根底,这些人原来是彻头彻尾的满遗,甚止是包衣,其祖上就是铁杆汉奸!这些人改头换面,隐藏自己,有的人混入宣传机构,混入电视台,混入出版社,其身份为官员,,导演,学者,教师等,逐渐掌握了部分话语权。为腐朽的满清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拍了几部大型《xx王朝》,《xx大帝》,在讲坛上,大放厥词,伤害汉民族感情,甚止纪念满清入关,屠杀人民多少周年。特别近来,他们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站,鼓吹民族分裂,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这不能不让每个炎黄子孙警惕!

让人痛心的是,他们部分阴谋已得逞。把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剔除教科书,把汉朝,唐朝,明朝窜改为少数民族政权,大肆散布“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等谬论。试问,孙中山,毛泽东等革命功勋是不是汉民族的优秀子孙?是不是优秀的炎黄子孙?他们也是各民族英明的领袖!孙中山之辛亥革命,提倡五族共和,废除革命之单独“排满“政策。毛泽东建立新中国,提倡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大团结,把战犯卖国贼溥仪傀儡皇帝,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民。这些人,丧尽良心,不知感恩,背地里破坏民族团结,忘想分裂五十六个民族,其心险恶,不得不让全体华夏儿女警惕!

如果李定国和郑成功能多活20年会怎样

多活二十年也沒用,充其亮只能使他的割据政权多延续几年。历史的车轮滚滾向前,谁想阻擋历史的前行,必将为历史碾壓。大清统一全国是人势所趋,民心所向,又岂是一两個人可以迸转的。

李定国,郑成功为啥不抛弃拆台的猪队友单干

事实上当时明末以来本身就是各地拥立不同的明朝后裔,就像鹿鼎记写的弘光之后,唐王、鲁王、桂王等等,各自态度立场不同,但抗清目标一致,联合是没有错,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人在拆台,分歧目标是很正常的,就像抗日战争,也有分歧和不同打法,客观上只要不自己人打自己人,就不算什么拆台。

那么,对于李定国和郑成功的立场,他们自己联合的时候也不多,郑成功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局观的人。要说如何打击清军,他的实际贡献还不如舟山群岛转悠的张煌言。这一点顾诚先生在南明史分析的很到位了。

李定国本身是大西军势力,最后都同桂王永历方面联合,郑成功在福建方面以水军为主,要知道他们家是海盗出身,严格来说抗清实力就不算强,清军毕竟当时以马步军为主。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就是沿江而上攻打南京,这是一次李定国发起的联合作战,郑成功拖拖拉拉,行动迟缓,到了南京也没有意识到速战速决,等着清军准备好了才攻打,最后只有退回。郑成功最大的成就就是对台湾的认识并付诸行动,但出发点不是什么爱国,而是占据一个地盘,然后观望形势,他的力量并不强,所以主要以养兵和贸易为主。

李定国他们在西南是真正面临生死存亡,不打就等着被灭,这一点和当年刘备在西南是一样的环境,对方强大,被环绕,李定国他们以大西军和土司兵为主,战斗力很强,而且统帅得力,所以原本打出一些辉煌,但其他各方说实话联系并不密切,受制于客观环境的因素更大,其他抗清力量也不是不愿意配合,但本身力量都有限,也都是散兵游勇,没有一个统一指挥的条件,当时无法形成中心,永历远在昆明,协调不具备,李定国和郑成功也只是书信联络,时间安排等等都很困难,所以这方面郑成功虽然观念与李定国不一致比较保守,但还是有配合的意愿,其他地方势力也是一样。好比最后的夔东十三家小山寨一样的。到永历最后无奈出走,连在湖北湖南的一些土司兵不少都跟着一起去,虽然力量确实不强,但对明朝是很忠心的。

抗清名将李定国,为何名声不如郑成功

郑成功名声大,主要是因为收复台湾,而不是因为抗清。

抗清的名将太多了。李定国其实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的部将和养子。类似的还有李自成的侄子、养子李过(李锦),以及李锦的养子李来亨、有李自成的部将高一功、郝摇旗,甚至几个南明小朝廷,也都可以算是“抗清”的。结果呢,先后失败,对历史都没有太大影响。

影响历史的是一个在大陆屡打败仗、不得已退守孤岛、希望在岛上建立抗清基础的郑成功。

郑成功抗清也没有成功。但是郑成功为了抗清,为了建立抗清基地,跑到了台湾岛。而台湾岛上本来驻扎着一群荷兰人,被郑成功赶跑了。

驱逐荷兰人的战斗,说实话,也并不是什么光辉战争,也并没有太大的规模,而且打得也并不太好。但是这件事的意义重大。

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神密岛》这些作品吗?一个来自欧洲的白人,遇到一个有色人种,马上把对方收为奴隶;遇到一个无主的荒岛,马上挂上自己国家的国旗,宣布这里成为自己国这有的国土。这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当时却是实有发生的——要不然,你以为凭着英国几千万人口(当时可能还没有几千万),就能攻占那么多殖民地、建立“日不落帝国”?

荷兰人占据台湾岛,也是这样的情形。几千荷兰人(开始可能还没有几千)开船来到这里,宣布这里成为荷兰领土。当地土著一来语言不通,二来文化有异,三来对付不了坚船利炮,只好承认了他们的决定。

看起来很荒诞。但是这种情况保持得时间长了,台湾岛就真的成了人家的殖民地了。要等到二战,才有大规模的殖民地解放运动。而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到现在还在名义上承认宗主国。

幸亏有郑成功打跑了荷兰人,才把台湾留在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自己,可能是无心插柳。但是这件事对祖国版图,意义重大。

如果李定国、郑成功投降满清,南明多久灭亡

说起南明,是汉人心中永远的痛!不是专业研究明史的人,对这一段历史总是感到很模糊,总之这一段历史就是乱,莫名其妙的乱。靖康之后南宋能够延续国运一百多年,而南明朝廷不过几十年就全面崩盘了,而南明的牌面应该比南宋要好一些,让人扼腕叹息。

回到问题,其实不想做这种假设,两位是南明的擎天双臂,两位都是英雄,个人情感上比较喜欢李定国多一些,虽然李定国没有郑成功名气大,那是因为现实及政治原因。从人品,大局观,思想境界上来说,李都要比郑稍强一些,曾经李定国九次致信郑成功,通力合作,会师广州,无奈被郑坑了一把,若这个战略构想能够实现,也许历史真的会改变。

不想去假设,以李郑两人的能力,摧枯拉朽,不外如是吧!我觉得假设李定国投降是对他的侮辱,永历帝被杀后,李有言:“恢复国事尚可为乎?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第二年病死于前线时对儿子说:“宁死荒徼,无降也!”投降,呵呵,即便死无葬身之地,投降也是不可能的!

明清之际风云际会,李定国是最耀眼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只能望其项背。他明末是反抗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深谙大义,忠勇无双,如果不是孙可望私欲膨胀,排除异己,如果不是郑成功私心自用,错失良机,如果各抗清力量团结一心,如果……也许,真的可以力挽狂澜,驱除鞑虏,恢复山河。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洽,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