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楚汉传奇里面项梁为什么要杀殷通
- 会稽郡守殷通号召项梁反秦,为何反而被好友项梁给杀了
- 秦末大臣殷通和秦末楚霸王项羽麾下武将丁固如何评价
楚汉传奇里面项梁为什么要杀殷通
在秦末乱世之中,项梁项羽为代表的项氏家族,原本是实力最强大的一方,但是项梁在定陶之战中战败身亡。
项羽虽然称霸天下,但最后却又被刘邦给反杀,连个全尸也没留下,可谓是惨痛之极。
那么项氏家族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金鳞就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1)
在之前的聊刘邦的一篇文章中,咱们曾经提到过,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形势一片大好,占领了很多郡县。
帝国的地方主官面对这种局面,自然是心惊胆战,有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开始考虑站队的问题。
比如刘邦老家的沛令,先是决定起兵响应陈胜,但是又很快反悔,不但把刘邦拒之门外,还要把萧何曹参给杀了。
不过在刘邦在鼓动之下,沛县父老把沛令给剁了,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城,然后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晚年生活。
不止沛县县令,全国各地还有很多郡县主官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会稽郡郡守殷通。
会稽郡在今天浙江东部及江苏西部一带,距离陈胜吴广起义的陈郡不远。
殷通作为会稽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现在来说就是省部级正职,算是封疆大吏了。既然能做到这个位置,肯定不是平庸之辈。
帝国摇摇欲坠的状态,想必殷通这种官员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在他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是誓死效忠帝国,但是帝国此时在二世胡亥的胡搞之下,还值不值得效忠呢?
第二就是起兵反秦,可是作为帝国的高官,起兵反秦也会被人诟病,这明显是吃大秦的饭砸大秦的碗呀?投机与自保的性质太过明显。
不过,时局复杂,必须得提前决断。深思熟虑之后,殷通决定起兵反秦,但是作为一个秦帝国的地方官,而且是文官,他的号召力肯定不够。所以,他必须寻找合伙人。
那么他有没有心仪的人选呢?有,而且有两个,一个是项梁,一个是桓楚。
(2)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对项梁来说,吴中这个地方虽然是外乡,而且他们又是在避祸,但他却混得如鱼得水,“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这句什么意思呢?
就是项梁成了吴中地区著名的民间领袖,经常给人操办丧事,通过这种方式,他还延揽了很多“贤士大夫”。
那么项梁和殷通的关系如何呢?项梁作为一个逃犯,在殷通的地面上混得风声水起,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两人就算不是朋友,殷通对他也是网开了一面,对项梁而言算是恩人了。
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们曾经把项氏家族户口查清楚了,知道项梁他们这一家子,都是背负仇恨在生活,一直在等待复仇的机会。随着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他们的机会也来了。
某天,殷通将项梁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告诉他自己要起兵反秦,还要对他委以重任。
(3)
当项梁带着侄子项羽一起来到殷通的府邸之后,殷通告诉项梁自己要起兵反秦,并且计划让项梁和恒楚为将,只是恒楚在逃亡之中,不知道在哪里?项梁听了之后,说侄子项羽知道恒楚的行踪。
此时项羽并没有参与两人的对话,他一直在门外持剑等候。项梁出门嘱咐了项羽几句,重新回来后让殷通召见项羽。
殷通于是召见项羽,不想项羽进门跟项梁确认了一下眼神之后,直接拔剑把殷通给杀了,杀了还不算,直接把人家头给割了下来。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4)
不管是在《史记》还是在《资治通鉴》中,对项梁杀殷通的理由,都语焉不详。如果我们站在项梁的角度分析,他杀掉殷通的理由和逻辑是什么呢?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可能有下面几点:
第一,项梁是楚国名将之后,不甘人下,殷通的存在让项梁感觉尴尬;
第二,项氏家族和秦帝国有深仇大恨,项梁不屑于和殷通这样的帝国官员合作;
第三,杀掉殷通这个当地行政主官,可以制造轰动性效应,震慑当地民众;
第四,殷通这种官员,吃着帝国的饭又想砸帝国的碗,项梁看不上这种小人。
上面这些杀人的理由算不算充分呢?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殷通真的非杀不可吗?
首先,既然是帝国地方主官,肯定也是有好有差,殷通治下的会稽郡如何呢?我们没有不知道,但是以项梁恒楚这种逃亡之人可以在吴中生活,说明他对民众还是比较宽仁的,所以他真的该死吗?
其次,殷通既然已经表明了合作反秦的姿态,那么项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合作的问题,直接杀掉难道不是太简单粗暴了吗?毕竟殷通代表了无数的帝国主官,如此杀之不是绝了所有人合作的希望吗?
(5)
历史学者蔡东藩曾经刘邦和项梁的起兵经过有过对比,他说:“刘项起兵,迹似相同,而情则互异。沛令从萧何言,往召刘邦,设非后来之翻悔,则亦不至自杀其身。且杀令者为沛中父老,非真邦亲手下刃也。若项梁之赴召,明明为郡守之诚意,梁正不妨依彼举事,为君父复仇,何必计嘱项籍,无端下刃乎!况仇为秦皇,无关郡守,杀之尤为无名,适以见其贪诈耳。观此而刘项之仁暴,即此而分,即刘项之成败,从此而定。老夫刘邦之退让鸣恭,项梁之专横自立,盖第为一节之见端,犹其小焉者也。”
蔡东藩先生的意思有两点,无端杀掉殷通,说明项梁叔侄残忍贪诈,也说明两人格局都太小。同样的事情,刘邦会做吗?想来应该是不会的。
如果不杀殷通,项梁其实可以更好地利用殷通的身份,去争取更多的帝国官员,可能会减少很多刀兵之祸。
(6)
殷通死得很冤枉,那么我们站在殷通这边考虑一下,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首先,识人不准。殷通之所以将自己的密谋对项梁和盘托出,说明他和项梁之前肯定是有交情的,否则谁会对一个陌生人说我要造反呀?既然有交情,殷通对项氏叔侄的认识太肤浅,所以最终引狼入室;
其次,心态不对。在电视剧《楚汉传奇》中,殷通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帝国官员,想趁天下大乱有一番作为。但是作为帝国的既得利益者,他的心态和位置都放错了。
此时,作为大多数人的敌对方,他应该把保命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自己想着做主公,浑水摸鱼。虽然他给项梁表明了自己反秦的姿态,但是又把姿态放得太高了,引起了项梁的反感和猜忌。
再次,策略不对。殷通计划让项梁和恒楚作为自己的左右将军,还把这个计划赤裸果地说给了项梁,这真是有点没事找不自在的感觉。
为了保险起见,他难道不应该通过自己的人找到恒楚,然后再考虑两人相互制衡的游戏玩法吗?这里通过项梁叔侄去寻找恒楚,显得有点太天真了。
那么楚恒这个人在秦末以及楚汉争霸中露过脸吗?除了这一次,还有一次,就是在项羽杀了宋义之后,派恒楚向楚怀王通报的,可见恒楚后来也归顺了项家军。
(7)
在之前写刘邦的一篇文章中,我们曾经提到刘邦老家沛县的主官,本来计划举兵响应陈胜的,但是突然变卦了。当时我们提了一句,说沛令反悔有可能和项羽有关系,道理何在?
假如项梁起兵杀掉殷通这事正巧这时传到沛令耳朵里面,他会怎么想?殷通以合作的姿态考虑举兵反秦,但是反手就被割了头,那么我会不会被刘邦这伙人杀头呢?这个死法实在太窝囊,还是誓死效忠帝国,一条道走到黑吧!
当然,这只是猜测。不过殷通之死,肯定会对其他帝国地方主官造成一定震动,既然你们不给活路,那么我们也只好选择鱼死网破了,而这无疑为后面的反秦大计制造了无形的障碍。
另外,这件事情除了上面这个影响之外,对项梁项羽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觉得此事做得非常成功,也就迷恋上了这种方式,让他们养成了用暴力和流血解决问题的习惯。
项羽后来斩杀宋义也差不多是类似的选择,但是话又说回来,宋义这个人当初能够提前发现项梁的问题,也是有大才的,也是可以争取到自己的队伍里效力的。
简单来说,项羽一直是作为复仇之神出现的,一开始为爷爷项燕报仇,叔叔项梁死了之后,仇恨度继续爆表,他不是来争天下的。
项羽从来都不是一个政治家,所以他追求的只是复仇的快感,而不是利益的得失。他有勇无谋,妄想通过武力制服天下,可惜路却越走越窄,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总之,项梁项羽杀殷通是不应该的,不管是从道义上还是从利益得失之上。
会稽郡守殷通号召项梁反秦,为何反而被好友项梁给杀了
项梁伙同侄子项羽杀殷通一事,有诸多疑点,比如说:殷通好心劝项梁反秦,项梁为何暗中嘱咐项羽,将殷通杀死?
项羽杀殷通一事之前,还有另外一件值得寻味的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到会稽,一行人浩浩荡荡好不壮观!所到之处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争相观看秦始皇东巡的盛大场面,这其中就有项羽、项梁叔侄二人。
正当众人观得起劲的时候,项羽冷不丁蹦出一句话:
“彼可取而代也。”嗯,这句话是说给项梁听的,意思是:三叔,秦始皇这么大的场面,您以后也可以享用啊!言外之意,秦始皇算什么?三叔您也可以当皇帝。
这种话在当时,是要被坑杀的。
因此,项羽此话一出,当即引起周围人的注意。项梁则赶紧捂住项羽的嘴,一边向周围人打哈哈,一边对项羽轻声骂道:
“毋妄言,族矣!”你个小兔崽子,不想活啦?就算你不想活,咱们项氏一族还有一大家子呢!
俗话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项羽的这番话,被当时在场的某个人记下。当此人欲拿这句话去报告会稽太守时,恰逢秦始皇驾崩,天下缟素,也轮不到管这些“莫须有”的鸡皮蒜末小事情。
秦始皇的丧礼搞完,秦二世继位,陈涉吴广于大泽乡起义。
于是,秦二世派兵镇压起义,并发出通告,要求所有太守在境内查处“可疑分子”。如果哪里再次发生起义,就拿太守是问。
如此,殷通才重新重视一年前的那个情报,并三番五次邀请项梁,带着大侄子项羽一起来太守府“喝个茶”。
项梁心中倍儿清楚,这个茶,不好喝,可是又不能不去。
想来想去,项梁还是决定赴了太守这个约。临行之前,项梁做了两件事:一是令项氏一族藏匿起来;二是让项羽带上刀剑,必要时候干特娘的。
公元前209年7月,项梁带着项羽来到了会稽太守府。项梁自入府面见太守殷通,项羽因为年纪小、资格不够,在太守府外边等候。
殷通得知当日项梁要来,特意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太守府安排数百名刀斧手,项梁与殷通“喝茶”的地方,更是有心腹爱将把守,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两人寒暄了一阵之后,殷通抛出一句话: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此话一出,项梁一身冷汗!
尽管项梁早有心理准备,没想到殷通如此开门见山。殷通明面上是拉拢项梁一起造反,可是联系前因后果便知,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殷通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他的意思是说:“陈涉吴广起义之后,乌江以西都起兵造反啦!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就被人所制。我想发兵,让你和桓楚跟着我干!”
项梁非常清楚,他和项羽都是“六国余孽”,从来都不被秦国的统治阶层(包括殷通)看不起。殷通拉着他一起造反,可能吗?
而且,桓楚是谁?那不是项羽的朋友吗?他可也说过造反的话呀!
想到这里,项梁连忙起座,对殷通说道: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项羽)知之耳。”桓楚那家伙不知道逃哪儿了,除了我大侄子项羽之外,没人知道他藏在哪里。
殷通便让项梁去找项羽。于是,项梁起身,疾跑到太守府外面,将急的团团转的项羽拽入太守府,边走边交待项羽:“把剑准备好。”
安置好项羽之后,项梁再次面见殷通。
此时的殷通,仍然没有发觉事情已经在起变化。虽然太守府里蹲着数百名刀斧手,他们都没有阻止这位21岁的青年,带着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站在太守的门前。
有项羽在门外守着,项梁心中多了几分底气。
不大一会儿,项梁再次走出屋子,将项羽叫到屋里。此时的屋子里,除了太守殷通、项梁叔侄,还有几名殷通的手下,他们持剑而立,站在殷通身旁。殷通见项羽进了屋子,便开始问他关于桓楚的话题。
最紧张的人,莫过于项梁。他一边观察室外的动静,一边观察殷通和他的几个手下,还要替项羽打圆场。
接下来就是项羽斩杀殷通的名场面,看《史记》如何描述: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没过多久,项梁就暗示项羽:“可以动手了!”于是,项羽拔剑奔向殷通,一刀剁下他的脑袋;然后把殷通的脑袋和印绶扔给项梁,项梁得到这两个物件,就能指挥会稽府的人了。
屋里的人亲眼目睹了太守之死后,当即表示臣服。而屋外的人并不知情,知道屋里有变化,纷纷杀了过来。项羽一点都不含糊,提刀杀出屋子,连续斩杀了近百人之后,才停了下来。此时,太守府的人都趴在地上,彻底臣服了项梁。
项梁和项羽谋杀殷通,得到了什么呢?
项羽乌江自刎之前,不是说,江东子弟八千人,无一人东还吗?这八千江东子弟,就是杀了殷通之后,以“印绶”为令,聚集起来的楚兵精锐。
不难想象,殷通那天本来是想杀死项梁,却被项梁反杀。
当然了,这些都是出自祗树本人的猜测。《史记》记载的历史,会把很多细枝末节去掉,可是往往这些去掉的东西,才耐人寻味。
秦末大臣殷通和秦末楚霸王项羽麾下武将丁固如何评价
这两者本质上是属于一类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两者都是因为自身的前主人而死的,殷通因为秦始皇而死,丁固因为项羽而死。
其次,两者死因也基本相同,殷通是抓到了项羽的把柄,丁固则是知道刘邦的糗事。
最后,两者还都有有机会分别杀死项羽、刘邦,改变历史。
史书上记载:
“殷通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等在大泽乡起义。同年九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动手的就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的就会被别人所控制。我打算起兵,让您和桓楚统率军队。”此时桓楚正逃亡在荒野沼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是个逃亡的人,没人谁知道他藏匿的处所,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籍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与殷通一起坐下,说:“请允许我召唤项籍,叫他接受命令去召唤桓楚。”殷通同意。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不多一会儿,项梁对项籍使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殷通的首级”记载殷通被项梁杀的过程,但是没有记载为什么被项梁杀死。不过在百家讲坛,河南大学王立群讲大风歌的时候,有过一段分析,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巡行到会稽县的时候,项梁带项羽出来认仇人。当然,秦始皇巡行阵势很大,看热闹的也不止有项梁、项羽叔侄二人,周围站着许多围观者。正当众人看得起劲的时候,项羽突然对项梁讲了一句话,这句话流传千古,但是也给当时的他带来了许多苦恼。
这句话就是:彼可取而代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可以取代秦始皇!这还真是年轻无畏。
要知道这种话在当时,背后议论皇帝,是要被坑杀的,搞不好还得诛族。
项梁听到后,捂住项羽的嘴就跑了,可流言是捂不住的。
有个听到这事的人,就去和殷通打小报告,殷通是会稽太守是统治阶级,而项梁是六国余孽,两者虽然是朋友,但是,本质上阶级是不同的。
因此,当殷通说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项梁准确的就判断出这可能是在试探他是否忠于大秦,于是就先下手为强,叫上项羽就把他杀了,杀完,还顺便掌握了殷通手里的军权。本来殷通是太守,是有机会也有能力,直接杀死项梁和项羽的,不知道是怕他俩跑路还是担心什么意外,就没来得及动手,先把自己折进去了。
相比于殷通,丁固的故事就简单多了。史书这样记载:
“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而逃,丁公率兵在彭城以西追上了刘邦,两军短兵相接,刘邦急了,回头对丁公说:“两条好汉难道要互相迫害吗?”丁公便带兵返回,刘邦因此突围而去。项羽失败后,丁公拜见刘邦,刘邦把丁公带到军队中游行示众,说:“丁公作为项羽的臣子却不忠诚,让项羽失去天下的人,就是丁公。”于是刘邦杀死了丁公并说:“让后世做臣子的人不要效仿丁公!”他的死,一是,因为帮助项羽追杀刘邦,把刘邦追的狼狈不堪、惨兮兮的,有多惨呢?刘邦被丁固追杀是坐马车跑的,马车上不止有他一个人还有他的一对儿女,因为这对儿女在车上,车子太重,跑不快,所以刘邦多次把孩子踢下车子,只顾自己逃跑。车夫夏侯婴不忍心,又多次下车把刘邦的儿女抱上来,反复多次,被追杀成这样了你说惨不惨?
最后,刘邦无可奈何,只能求饶,用低下的语气对丁固,换得一条性命。因此,刘邦杀丁固有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泄愤!
二是,刘邦是为了立碑!立什么碑呢?立忠诚之碑!
丁固投降刘邦的时候,是在刘邦打败项羽之后,而打败了项羽,刘邦就相当于统治了天下。统治天下之后要做的第一条,自然是要让大家知道谁是主人!因此,刘邦需要立威信,弘扬忠诚的重要性,巧巧这丁固又是一个背主求荣的家伙,正好杀鸡给猴看!
因此,两个人本质上都是同一种人,运气不好,碰上了秦末两位风云人物。还又信息判断不准确,对事情变化形式的考量也不够,办事水平也不高。
所以,不好意思了,只能提前去世了。
呜呼哀哉,哀哉痛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