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供传递官传递文书的地方叫(古代寄一封信,对方要多久才收到)_古代_唐代_茶叶

本文目录

  • 古代寄一封信,对方要多久才收到
  • 古代文人喝茶的地方叫啥
  •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古代寄一封信,对方要多久才收到

现代的通讯技术很发达,想要发消息告诉别人什么事情,也只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但是古代往往也比不上现代的科技。在古代,就算是寄一封信,也不知道那人何时才能收到,就好比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里所写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代寄信,不得不提到的是信鸽,也称为“通信鸽”,是生活中普遍见到的鸽子中衍生、发展和培育出来的一个种群。信鸽经过普通鸽子的驯化,提取其优越性能的一面加以利用和培育,人们利用信鸽是因为鸽子有天生的归巢本能,古代的人们培育、发展、利用它来传递紧要信息,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飞鸽传书就是这样来的。但是信送到的时间长短,还是得根据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样的距离,如果天气好,都是晴天,信鸽就会提前完成任务,反之,遇上大暴雨,信鸽也会中途休息再看天气出发,时间就会延长一些。

在古代,也专门有送信的人,想要寄信的人可以专门找到他们,然后把信交给他们,说明应该寄到的地点和接收的人物,但同时,这也是个需要钱的活,想要信安全送到,酬劳当然会给多一些,但是有时候,寄信也得看送信的那个人是否可靠,能否把信送到也是一回事。

现在都5g时代了,也很少有人会专门写信去寄了,想要发什么邮件,直接是几秒钟的事情,别人就可以收到了。

文:尼古拉咕噜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 尼古拉咕噜

古代文人喝茶的地方叫啥

茶肆、供喝茶住宿的“菜竂”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拓展资料

茶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成了一种风潮。

7、元代: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为明代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叶利用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药用

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食用

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喝调饮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茶方式的转变

▲陆羽煮茶图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2、宋代点茶法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

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

传播。

茶的各种别称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不夜侯

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国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伴随着电商的一路高歌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中国快递事业,业务规模已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其实,快递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完整的国家邮政系统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建立了。

八百里加急不接民间订单

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者“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属于官办、官管、官用。它最主要的职责是负责政府的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同时也承担一些物资的运输工作。既然是传递公文和军情的,对时效性要求就非常高。那么,这套系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汉代的马递要求最快速度是日行200千米。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60千米,骑马90千米,若是皇帝颁布的敕令则须日行250千米。到了清代,由于军机处的设立,文书传递的速度被提高到一昼夜300千米,最快达400千米。咸丰和同治时期,由于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一旦前方打了胜仗,就会以八百里的速度飞递,沿途驿站秣马以待,一听到铃声立刻飞身上马,驰往下一站。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看到的“八百里加急”。

然而,这些快递业务虽然高效,但是普通老百姓是无法享用的。因为国家邮政系统不接受民间订单,所以民间通信大多靠私人捎带。汉乐府中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一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写的就是托同乡人带信件回家的事。不过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风险,《世说新语·任诞》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殷羡从南京出发到豫章(今江西省)任太守,临行前别人托他带了一百多封信。出城后他就将这些信全部扔到了水里,还说:“沉下去的自己会沉下去,浮起来的自己会浮起来,但是我殷羡不能做这种给人送信的差事。”若想避免遇到这样不靠谱的“快递小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常会选择派专人送信。若是做生意的就自己负责货物运输。还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办法,比如苏武鸿雁传书,到唐代又有了飞鸽传书。明清时期,还产生了专营民信业的民信局,货运方面则出现了镖局,不过镖局只运送贵重物品,且押运价格不菲。

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挖掘出土的赵义深家书是当时的一份书信实物。这封信是当年农历九月五日从西州(今吐鲁番)发往洛阳的,同年十二月三日洛阳才收到,两地相距大约3000千米,历时三个月,平均每天大约走30千米。

古代邮件的严格保密措施

保密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防止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人采取了不少特殊手段。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同时对快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快递员。

防止泄密最主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写在竹简上,传递前人们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若是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

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为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

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作用,还有等级之分,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

到了清代,邮件的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了,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唐代的 《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不遣驿,凡不应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通常打板子是最轻的处分,若快递送晚了或是不按驿道行走,要根据耽误时间的长短、公文的性质、引起的后果做出相应处罚,最严厉的就是处死。对失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其中对泄密处罚得最厉害。“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此后各朝代对邮递违规的处罚规定,均与唐朝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官方快递员都持有牌符一类的信物,就是相当于通行证的驰驿证件。一证通行大大减少了快递过程中的人为耽误。

古代生鲜速递和海外购

古代的物流虽然远不如今天这样便捷,但也有蔬果生鲜的快递服务,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海外购。

唐代段成式的 《酉阳杂俎》中记载:“平原郡贡糖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斩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毡密束于驿马,驰至于京。”这是从山东进贡的海鲜,为了保证新鲜,捉到以后就直接用毡子密封,然后用驿马速运到长安。明代于慎行也有类似的诗句——“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

然而,这种果蔬生鲜的快递业务仅仅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口腹之欲,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长期以来都是言官和文人们劝谏、讽刺的对象,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中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五百里加急的快马,原本是为

了传送紧急军情,而当时却被用来给杨贵妃运送新鲜水果。由此可见国政的荒废,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又如宋代的花石纲,千斤巨石也能运送。虽然是物流发达的一个体现,但同时也是对民脂民膏的剥削。流毒二十余年,导致了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

和今天一样,古代物流也会运输很多来自国外的商品,即最早的海外购。

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隋唐时期,除了陆路以外,还可以走海路,东到日本,西到波斯湾。到了宋代,海运和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设置了五个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彼时海外的商品多达几百种,有香料、宝物、皮货、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种。

明代的海外贸易虽然时开时禁,但总体上十分繁荣。如今我们常见的很多作物都是在明代通过海外购引进的,例如南瓜、玉米、番茄、烟草等。

看完这些,我们似乎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古代物流业的图景:遍布全国的邮政网络主要为公文、军情以及基本的物资运输服务。有时候驿道上也会奔驰着装有荔枝或海鲜的骏马,扬起一路烟尘。普通百姓想快递贵重物品只能拜托镖局,而神秘的远方时常会运来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装点人们的生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