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没毛病,为何仍需要更换刹车油?哪些汽车用品比较有用_刹车油_沸点_转速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qypt 刹车油 沸点 转速

本文目录

  • 刹车没毛病,为何仍需要更换刹车油
  • 哪些汽车用品比较有用
  • 新车轮胎大概能用几年
  • 为了减少积碳,发动机保持多少转速比较合适
  • 为什么汽贸的车子是从4S店进的,卖的反而比4S店还便宜

刹车没毛病,为何仍需要更换刹车油

在汽车使用说明书上,一般都要求刹车油两年或者四万公里就必须更换,我们去4s店保养时,他们也会建议我们及早更换刹车油。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说我的刹车油看起来颜色正常,性状稳定,刹车用起来还是杠杠的,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就要换刹车油啊?这是不是汽车厂家和4s店合起来坑我的钱啊!

其实汽车厂家这样规定是有道理的。汽车上的刹车油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即使外观没有任何变化,其内部物理性状也会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刹车油使用了两年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必须更换。

制动液俗称刹车油,是液压制动系统中传递制动压力的液态介质。因为液体是不能被压缩的,所以从总泵输出的压力会通过制动液直接传递至分泵之中,在密封的液体管路中,当液体受到压力时,便会迅速而均匀地把压力传导液体的各个部分。液压制动便是利用这个原理来进行工作的。

由于制动系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而刹车油是汽车制动系统中传递能量的功能液,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汽车制动系统能否正常工作,所以要求刹车油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和各种使用条能件下都能保持良好的性能。因此,我国现行的制动液标准GB12981-2012《机动车辆制动液》为强制性标准,共有15项技术指标要求,分别是外观、平衡回流沸点、湿平衡回流沸点、运动黏度(100℃、-40℃)、pH值、液体稳定性、腐蚀性、低温流动性和外观、蒸发性能、容水性、液体相容性、抗氧化性、橡胶相容性、行程模拟性能和防锈性能,等等。如果其中的某一项不合格,这样的刹车油就可以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在这个标准中,有两个技术指标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分别是平衡回流沸点和湿平衡回流沸点。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纯净刹车油的沸点(干沸点)和吸附了一定比例的水之后刹车油的沸点(湿沸点),这两个参数越高越好。一般来说,刹车油的干沸点在200°C以上,而湿沸点在160°C以下。实验证明,当刹车油中的水含量达到3%时,刹车油的沸点就会降低25%;如果刹车油的含水量达到7-8%,刹车油的沸点会降低50%以上。比如说某种刹车油干沸点是210°C,当含水量超过3%时,沸点已经降低到152°C;如果刹车油的含水量达到7-8%,沸点可能已经降低到100°C左右了。

如果湿沸点过低的话,汽车在长时间高强度制动时,比如长距离下坡,频繁紧急制动,会使刹车油的温度急剧升高,当达到刹车油的沸点后,刹车油就会由于沸腾汽化而失去了制动作用,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另外当刹车油混入水分后,刹车油的低温流动性也会变差,在极低温情况下会凝固,从而导致刹车失灵。还有就是,当刹车油混入水分后,还会锈蚀刹车分泵中的活塞,造成活塞卡死的故障(这种情况在一些后轮采用鼓式制动的车型上特别常见)。

那么刹车油使用多长时间含水量会超标呢?实验表明,一辆新车运行了1 2个月时,它的刹车油可能吸入了大约2%的水;运行 1 8个月时,含水量可以达到3%;运行五年以上,刹车油的含水量会达到7-8%。所以,当刹车油使用两年以上时,刹车油中含有的水分会使刹车油的沸点大大降低,在频繁制动时会使刹车油汽化而失去制动作用。这是刹车油必须定期更换最主要的原因。如果想要更精确的知道刹车油是否需要更换,最好的办法是检测刹车油的含水量,如果这个值超过了3%,我们就建议更换;如果含水量超过5%,那就必须更换了。

现在绝大多数的车型使用的刹车油都是DOT3等级醇醚型的,它的吸水性相对较强;如果想要更好的制动效果,可以选用DOT4等级酯类合成型的,它具有较强的抗湿能力,能分解所吸收的水份,从而减缓了由于吸水而导致的沸点下降,所以它的性能更好,当然价格也更高。一般高档车都选用这个等级的刹车油。另外,水分进入刹车油的途径有空气吸入和分泵渗入,所以如果当地的气候非常潮湿,或经常涉水驾驶,那么就要适当缩短刹车油的更换周期,最好每年更换一次。

所以,刹车油建议两年或者四万公里更换,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4s店故意坑你的钱,而是汽车厂家以最恶劣的使用环境和最严苛的使用条件作为背景,经过严格的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得出来的结论。我们在实践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使用环境和个人的使用条件适当的延长或缩短更换周期。当然,最精确的办法还是检测刹车油的含水量。

哪些汽车用品比较有用

很多车友新买了爱车,但是到底哪些汽车用品应该购买?哪些汽车用品是买来就扔的却不了解,下面给大家说一说,亲身体会!

1、行车记录仪

防止碰瓷的利器,路况复杂,各种突发事件,没有行车记录仪就没办法保留证据,因此,行车记录仪是必备的,行车记录仪没必要买超广角的,140°足够,超过140°因为图像畸变严重,有可能无法作为证据

2、方向盘套(缝制)

买车时,原车的塑料方向盘手感很不好,太细不说,夏天还容易出汗,于是果断购买了某记手缝方向盘套。

3、脚垫、后备箱垫

这个是必备的特别是脚垫,原车的实在是太容易脏了,后备箱垫的作用就是当你拉了一箱鸡蛋破损以后,简单擦擦就ok。

4、车膜

这个必备,前风挡的防晒膜是必备,驾驶位的防晒膜根据情况。

5、隐形车衣

轻微剐蹭的保护车漆利器,当然一旦出现破损,那就没办法了,轻微刮擦,隐形车衣还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6、保险杠护杠

轻微的碰撞可以起到保护保险杠的作用。

7、胎压计、胎压监测、气泵

胎压计或者胎压监测是必备工具,防止胎压过低导致爆胎。

8、点烟器充电器

手机时代,必须有个可以为手机充电的点烟器充电器。

新车轮胎大概能用几年

汽车轮胎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5-6年,行驶7万公里左右!

可能有人会说,我的车跑了10万公里还没有换胎,的确,有些车的轮胎很多年、很多公里都没有换,那么是不是不能使用了呢?从安全角度来说,超期使用轮胎不是一定会发生爆胎事故,但是发生事故的隐患和几率会增大!

实际上轮胎到底多久更换,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比如奔驰和日产会提醒用户每隔6年更换,而米其林等一些厂家宣传其生产的轮胎采用特殊配方,可以使用10年,但是提醒车主超过5年以后要每年检查一次。

一般来说,汽车轮胎橡胶的老化时间为5年左右

汽车轮胎是橡胶制品,橡胶在紫外线以及温度高低变化的作用下,会逐渐的老化、硬化、龟裂,现代的轮胎橡胶内一般都会加入防老化剂,包括抗氧剂、热稳定剂、变价金属抑制剂、紫外线吸收剂和光屏蔽剂等,加入这些添加剂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橡胶的老化,而这些防老化剂会随着使用逐渐失效,大概失效周期为5年左右,然后橡胶就会迅速老化、龟裂。老化橡胶的抗压和耐撕扯强度会会迅速下降,在高负荷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导致爆胎。

汽车轮胎都设计有磨损安全标志

由于汽车轮胎行驶的路面不同,磨损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就会形成有些车主跑了5万公里,可是有些车主使用10万也没怎么样,唯一的判定标准就是轮胎磨损标志,当轮胎胎冠磨损到与安全标志接近时,这时候就应该更换了。当轮胎磨损到一定程度后,抓地力下降、轮胎排水性下降,一旦遇到过水路面,就有可能导致侧滑失控。

轮胎侧壁被划伤不可忽视

一般来说,轮胎顶部被扎可以进行补胎处理,但是,轮胎侧壁被划伤,需要额外注意,一旦发现漏出缝线或者缝线断裂,不建议继续使用。

老化轮胎不建议上高速

高速行车,老化轮胎由于轮胎胎质变差,耐压性降低,胎温升高以后容易导致爆胎,而轮胎如果胎压不足有可能导致轮胎侧壁受力频繁,失去支撑力后,容易产生轮胎驻波现象,此时更容易爆胎。

为了减少积碳,发动机保持多少转速比较合适

为了减少积碳这个说法并不严谨,积碳只要不去做专门清理,只会越积、越多,无论我们如何操作车辆,已经产生的积碳都不会有任何减少,而我们合理的操作、只会让积碳的增长速度降低;积碳与发动机转速之间关系并不大,并不是高转速下积碳就会少、低转速积碳一定多,重点要在于保持一个合理的空燃比!转速高、空燃比未必也高,转速低、空燃比未必就一定会低!

积碳本身是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所导致的,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内燃机做不到百分百燃烧,所以混合气的每一次燃烧都是不完全的,即便空燃比是14.7、甚至大于14.7(稀薄领域),都做不到百分百燃烧,所以只要混合气燃烧是不完全的,那么每一次燃烧都会产生积碳、这一点无法避免,即便是全新的发动机、启动个几秒中、内部已经开始产生积碳了,所以对于积碳我们要理性看待,积碳任何时候都在不断的产生、积累,但只要合理的用车、保持合理的空燃比,就能减少积碳的产生!

高转速真的可以清除积碳?

一直以来,都有高转速可以初积碳的说法,道理也很简单,就是把发动机转速拉高、并持续运转一段时间,利用高温去将积碳烧掉;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积碳并不怕高温、高温也不可能将积碳烧掉,况且积碳中本身就含有很多金属盐类化合物,这些成分根本就不是高温所能解决的;实际上高转速除积碳,最初是从喷气式发动机上产生的,但并不是利用高温、而是利用高转速的震动,将积碳给强行的震下来!
如上图所示,这就是一个喷气式发动机的结构图,利用高转速产生的震动、将机体上的积碳强行给震下来,之后脱落的积碳、就直接被排出去;从图上可以看出,喷气式发动机的结构简单、直来直去,只要积碳脱落、就能很容易的排出去!汽车发动机能做到这点么?高转速产生的震动并不足以将积碳震落;其次汽车发动机内部管理曲折,真给震落了、又该如何排除?即便排出了发动机,也出不了排气管(会被三元堵住),况且硬度超大的积碳一旦被剥离、四处飞溅,如果落到活塞、缸壁的缝隙之上,那么活塞上下运转、容易导致拉缸;这就是一些老车更适合拆机除积碳的原因!所以别迷信拉高转速可以清除积碳!

保持理想的空燃比,才能很好的减缓积碳产生!

保持理想的空燃比,才能很好的减缓积碳的产生;我们都知道理想的空燃比为14.7,当然这只是理想空燃比、并不是说在这个空燃比下就不产生积碳,只是在这个空燃比下积碳生成量很少;那么该如何去保持合理的空燃比?重点就是尽量多保持匀速运转,比如咱们在高速公路上跑巡航,转速变化幅度低、车速稳定,此时的空燃比就处于一个很理想的状态,这个时候积碳产生量就很低,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获得理想空燃比,并不一定非得是高转速,重点就是别让转速忽高忽低,频繁改变的空燃比才最容易产生积碳!

转速低、进气量低、喷油量也低,所以可以保持较高的空燃比;

转速高、进气量高、喷油量也高,同样可以保持较高的空燃比;

通过上面这两组关系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转速与空燃比的关系;认为只有高转速运行,才能抑制积碳的想法是狭隘的、不完全的!拿实际的情况来说,现如今涡轮增压车型多、自动变速箱又大面积普及,传动比范围很大,我们即便把车子开到高速上、把车速拉到120km,转速往往也不过两千转左右,这就是如今的实际情况,想拉高转速、我们有那场景么?难不成平时保持两千转左右运行,发动机也很容易产生积碳、难不成我们得超速驾驶?所以抑制积碳的重点在于保持理想空燃比,而不是保持高转速,匀速运转的发动机、即便转速不高,也能保持较高的空燃比,空燃比持续保持较高的状态、积碳产生的就少!

大脚油门、盲目的拉高转速,反而最容易导致积碳!

很多朋友盲目的认为高转速可以除积碳,所以在平时驾驶时,没事就猛轰几脚油门,殊不知这种方式反而更容易产生积碳!每当我们猛踩油门时,系统就会判定我们对动力有需求,紧接着就会采取加浓喷射,加浓燃油喷射、将空燃比降低至13左右(过量空气系数0.88,此时的混合气体燃速最快,获得能量也比14.7的空燃比更为迅速,空燃比13的混合气、也被称之为功率混合气),动力是得到了、但空燃比也随之降低!
空燃比降低、伴随着的必然是燃烧的恶化,所以产生的积碳反而会更多;咱们在日常驾驶车辆过程中,每一次给油、都是一次燃油加浓的过程,所以给油越猛、燃油加浓的越厉害、燃烧也就越差、积碳产生的也就越多;而相反的是,越温柔的给油、加浓程度越低,积碳产生量也就越少!所以日常驾驶中,给油的时候温和一点、别没事猛轰油门,出行前、先选好出行路线,避开拥堵、匀速路况越多、积碳产生的就越少!

节气门积碳不可避免

节气门积碳与发动机内部积碳不同,节气门积碳大都是由于机油与空气中的杂质,混合而成的类积碳物质;这部分积碳无法避免,通常得看节气门位置、空气质量、发动机类型,有些节气门布置在进气歧管底部,这样一来曲轴箱通风系统排回的油液中,就会有部分油液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到节气门上,久而久之的也就和空气中的杂质形成了类积碳物质,这部分是没办法避免的;空气质量差、节气门在歧管下方、涡轮增压机(曲轴箱通风两条回路、一路在节气门前端),都很容易导致节气门积碳的产生!

总而言之,积碳不可避免、无论我们怎么去操作,积碳都会逐渐产生,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合理的操作方式,减少积碳的生成;依靠高转速是清除不掉积碳的,短时间的拉高转速反而会令系统加浓喷射额、降低空燃比,所以平稳的驾驶方式才是抑制积碳最好的方式,多保持匀速、温和给油,就可以让积碳产生量很少;所以别盲目追求转速、也不要认为高转速就能减少积碳,抑制积碳的根本、在于保持理想的空燃比,只有多匀速行驶、才能更容易保持理想的空燃比!

为什么汽贸的车子是从4S店进的,卖的反而比4S店还便宜

你好,非常感谢你的邀请,我是一名汽车行业资讯快评优质创作者,希望我的能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为什么汽贸卖汽车4S店的车,价格比4S店还便宜,这个问题要综合考虑,价格是不是真的便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汽贸作为汽车4S店的二级网点,汽贸交保证金给4S店,然后放车销售,店内会给予汽贸一定的激励政策,裸车价格上就可能出现消费者感觉汽贸的车价格低,便宜。其实这种情况很少,汽贸开店卖车是为了挣钱,不是来赔钱的,汽贸要从其他方面来增加他的利润,例如:保险必须店内投保,分期缴纳服务费和利息(4S店很多都是厂家贴息),购买用品等,综合算起来,自己要有把控,倒底哪个合适。

2、畅销车型汽车4S店是不会给予汽贸优惠政策的,优先给车就是最大的支持了,就别想价格便宜了。所以价格便宜那只是个幌子,买车时都会让你买很多附加的东西,来增加汽贸的利润。

3、从自我保护方面来看,还是建议到4S店购买,一旦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可以找到店里处理,要是在汽贸购买的话,一句话就会把你指到店里或者不与解决,由于不是4s店销售的车辆,中间环节很多,店内也不会给予解决,那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没有头绪。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