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是多久?真正明白弹指一挥间的意义是怎么来的_弹指_须臾_时间

本文目录

  • “弹指一挥间”是多久
  • 真正明白弹指一挥间的意义是怎么来的

“弹指一挥间”是多久

毛主席曾写过一首《水调歌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三十八年的光阴,仅仅是弹指一挥间。

当然,这是夸张的手法,形容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在今朝忆往昔,总会觉得过去的日子流逝得太快,一瞬而已。

那“弹指一挥间”到底是多久?

灭霸打个响指,一秒不到,但那不是“一弹指”的时间。

“弹指”的说法源于佛教,《摩诃僧祗律》卷十七中说:“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由此,我们可以进行计算:

一天=24小时=24×3600秒=86400秒=30须臾

一须臾=86400/30=2880秒=20罗预

一罗预=2880/20=144秒=20弹指

一弹指=144/20=7.2秒

根据计算,一弹指的时间为7.2秒,虽然很短暂,却远远大于我们打个响指的时间。一弹指尚且如此短暂,那一瞬、一念更甚。

经计算,一念(一刹那)=0.36秒,连打个响指的时间都不够。

为何佛家要把时间具体到如此小的单位?佛家向来以慈悲为怀、以普度众生为追求,心中分分秒秒都有大义,向善而生。

佛语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用“一念”的短暂,正好体现了佛家的顿悟,向善的本心。

“须臾”、“弹指”也同理,极力渲染时间短暂,所以才要抓紧时间参透佛法,普度众生。

后来,随着文化的迁移与渗透交融,文人墨客开始用“弹指一挥间”来表示时间飞快,与“白驹过隙”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文学作品中,有些作者用“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弹指间六十年过去”来做一个今昔过渡,表示过去的几十年过得很快。

字里行间都含有感叹时间飞快,回首沧桑的意味。

人生一世,匆匆几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仅仅就是一弹指而已。时间短暂而流逝飞快,因而更加可贵,需要我们珍惜。

我们总得在有生之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有意义的事,才能不枉此生。等到暮年回首,也会欣慰地笑笑:原来,这些年我的回忆那么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真正明白弹指一挥间的意义是怎么来的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真正明白弹指一挥间的意义?是怎么来的?这个概念概要从它的出处——佛教和梵语中来说。

真正的“弹指一挥间”这个词,是从梵语中来的,都是属于佛教用语。相类似的词语还有“刹那”、“瞬间”、“须臾”等等。佛教禅宗讲究“起心动念”,我们生而为人,就必然有烦恼,烦恼怎么来的?贪瞋痴慢疑等等。烦恼在内,缘分在外,缘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等。一念,就是指一个念头的时间,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昼夜为三十须臾。而禅宗的时间观念,就是由我们一个念头的时间作为基本单位计算而来。

根据我们现在时间观念来看,一刹那是大概0.018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弹指为7.2秒、一罗预为144秒、一须臾为48分钟。当然,这个跟我们题目的关系不大,只是从数字上对“弹指一挥间”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以上是弹指一挥间的来历。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说弹指一挥间的意义。

百度百科中,对弹指一挥间的定义是:形容时间过的飞快,常常与白驹过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近义词连用,是一种对光阴流逝的感叹。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名人也会引用这一句到诗文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诗文对这句话加深理解。比诗词《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的感慨之中深情的写道: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在这首诗词中,毛主席用“弹指一挥间”描述了三十八年时间转瞬而逝的沧桑之感

以上,就是关于“弹指一挥间”这句话的来历以及意义,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视频加载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