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呢?卢绾为何要背叛汉高祖刘邦_刘邦_匈奴_项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卢绾 刘邦 匈奴 项羽

本文目录

  • 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呢
  • 卢绾为何要背叛汉高祖刘邦
  • 西汉开国功臣卢绾造反到底冤不冤枉
  • 燕王卢绾为什么要背叛汉高祖刘邦,他是真心背叛吗
  • 为什么史记中淮阴侯列传之后还有一个韩信卢绾列传
  • 卢绾何德何能,刘邦那么多老乡,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
  • 刘邦的嫡系将领中,为何只有卢绾被封了王
  • 卢绾为什么叛变背叛刘邦呢
  • 卢绾为何背叛刘邦投降匈奴
  • 曾经和刘邦同甘共苦的卢绾,为何最终选择了背叛

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呢

卢绾反叛,在刘邦看来最奇葩,最闹心,鼻子差点气歪了,若不是在平定淮南国时受了重伤,他就御驾亲征了,非当面撕了卢绾不可。最重要的是,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伤势火速加重,就像魏延闯灭了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一只脚已经被牛头马面拽进了地府的大门。因此,也可以说是卢绾给日薄西山的刘邦下了一道催命符。

(刘邦剧照)

刘邦之所以龙颜大怒,是有道理的,一是卢绾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从小光屁股长大,在一起玩尿泥的次数都记不清了;二是卢绾没有立过像样的战功,等于是白送了他一个诸侯王。所以,卢绾是因亲封王,刘邦认为谁都能造他的反,唯独卢绾不可以,抛开私人感情,他也没有资格。

当然,生气归生气,卢绾还得灭,于是刘邦将任务交给了连襟樊哙。听说樊哙兵临燕国,卢绾一溜烟跑去投降了匈奴。那个时期的匈奴就像是中原叛将的避难所,所以卢绾到匈奴寻求庇护也不意外,只是下场令人唏嘘。因为卢绾虽然被冒顿单于封了个东胡卢王,但周围的部落不把他当根葱,反而对他大车小辆载来的财物垂涎三尺。匈奴人的生存哲学就是抢,所以近水楼台的卢绾自然就成了他们“打谷草”的目标。最终,卢绾饱受欺凌,人财两空,北逃仅一年时间便郁郁而终。

(卢绾剧照)

那么卢绾为什么要反叛刘邦呢?安安稳稳的做燕国的诸侯王不香么?其实卢绾也很无奈,这个件事情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刘邦的因素在里面,归根结底,两个人之间已经没有了信任。

众所周知,刘邦最初封了八大异姓诸侯王,齐王韩信(后改楚王)、张王张敖(继承父张耳)、韩王韩信(与韩信同名,史书常以韩王信相称)、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唯没有卢绾什么事儿。或者是刘邦原想给卢绾封一个诸侯王,但轮不上。要知道当诸侯王要有两把刷子,凭真本事,否则无异于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比如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那个不是靠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而卢绾唯一的一次功劳还是在项羽死后同刘贾去征讨临江王共尉,结果还被打了个灰头土脸回来。所以,如果要从丰沛集团中选一个头号吃闲饭的人出来,那么这个“殊荣”非卢绾莫属。不过这并不能阻止卢绾当诸侯王的节奏,谁让人家跟刘邦关系铁呢!

刘邦称帝不久,卢绾的运气果真来了。这个运气是燕王臧荼给的。臧荼最初属于陈胜吴广的部下,原本寂寂无名,后陪着上司韩广去攻打燕地。韩广占领燕地后自立为燕王。章邯剿灭“张楚”政权后兵围巨鹿,赵王歇四处求援,于是韩广派部将臧荼前去求赵。臧荼当然不敢和章邯开仗,只是驻扎在远离巨鹿城的地方观望,最后很幸运地等来了项羽。项羽打败章邯,率兵入关主持分封,臧荼紧随其后,分一杯羹的机会不能错过。

(项羽剧照)

果不其然,项羽在封分诸侯的时候就打了臧荼的数,将其封为燕王,另将韩广改封为辽东王。其实项羽是在诸侯王之间玩制衡术,目的就是让他们相互制约,相互消耗。韩广失去燕国当然不会服气,只是当场不敢发作,回到封地后便率兵攻打臧荼。然而结果出人意料,韩广不仅没有抢回燕国,反而达上了性命。于是臧荼连辽东国的地盘也一并收归己有。

转眼楚汉战争开始,韩信进攻燕国,臧荼不战而降,因此也保住了诸侯王位。要说臧荼这个人比较识时务,乱世之中左右逢源,看惯了成王败寇,混成了一副人精模样。可也正是因为他太精明,所以看问题比较透彻。

在臧荼看来,刘邦封分异姓诸侯不过是权宜之计,迟早他会将这些诸侯王逐一铲除掉的。更何况,臧荼明白他这个诸侯王是项羽给的,刘邦既然容不下项羽,又岂能容得下项羽曾经的小弟!因此,臧荼干脆再“识时务”一回,与其等着刘邦挥来大刀,还不用先给刘邦一棒,于是他便成了第一个反叛刘邦的异姓诸侯王。

那么刘邦该怎么办呢?其实对于刘邦来说,剿灭臧荼是小事儿,防止其他异姓诸侯蜂起而攻之才是大事。不能因为一个臧荼而搞得异姓诸侯噤若寒蝉、人人自危,更不能出现“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局面。如果其他几个诸侯王并举反旗,群起而攻之,那么刘邦必然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刘邦认为当下稳定人心最重要,好比当年封雍齿打消功臣们造反念头是一个道理。因此刘邦在平定臧荼时就带上了卢绾,等于是去燕国来个高瞻远瞩的就任彩排。

班师回朝之后,卢绾如约当上了燕王。此举,刘邦可谓是一石三鸟,既完成了封王卢绾的愿望,也暂时打消了其他诸侯王的焦虑,同时还为他在处理异姓诸侯王问题上赢得主动与时机。所以封分卢绾是刘邦非常必走的一步棋。

不过纵观汉初整个局势,刘邦确有将卢绾打造成另一个“长沙王吴芮”的意图。吴芮稳定西南,卢绾布防东北,为汉朝解决两大边患,何乐而不为!可是后来的局势越来越不按刘邦的意愿发展,当他软硬兼施,解决了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代相国陈豨、淮南王英布之后,便彻底将卢绾置入一片风声鹤唳之中。

道理很简单,卢绾也是异姓诸侯,其他诸侯王的前车之鉴,由不得他不去“兔死狐悲”。因此,感觉唇亡齿寒的卢绾活得就像是一只惊弓之鸟,生怕那一天被刘邦找个理由灭了。这就是卢绾反叛刘邦的根源所在——他不再信任刘邦。所以,最终在叛逃匈奴的臧荼之子臧衍的蛊惑之下,卢绾竟然暗中勾结匈奴,给平定陈豨残部的汉军下起了绊子。

卢绾这招就是利用“保存陈豨残部”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是一种平衡术,细想并不高明,因为他虽出于无奈,但丧失了原则与立场,从而把自己推到了刘邦的对立面。因此当刘邦怀疑质问时,卢绾不敢面对,一味的称病逃避。而当刘邦获悉卢绾同匈奴暗通证据时,没有原谅对方的余地,只能选择大兵压境。届时,卢绾无论是否真心反叛刘邦,但必须被动接受“反叛”的事实。

卢绾为何要背叛汉高祖刘邦

卢绾这个人是汉王朝的众多异姓开国元勋中地位最为特殊的一位,或者说他和汉高祖刘邦的关系是最铁的,没有之一!比刘邦的连襟樊哙跟刘邦的关系还要铁!那么,到底铁到什么程度呢?刘邦成为汉中王、皇帝之后,任何人去见他都必须提前通报,获得允许后才能见到刘邦。但是,有两个人例外,而且可以未经通报直接进入刘邦的寝室。一个是刘邦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楚元王刘交,另一个就是卢绾。可见,在刘邦心中,早已把卢绾置于了与亲兄弟同等的位置。

卢绾,沛丰邑中阳里人。这个地名儿是不是很熟悉?是的!卢绾和刘邦是同乡,不仅是同乡,而且还是邻居。更奇的是,两个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因为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刘煓(刘太公)是好朋友,卢绾打小儿就跟刘邦在一起玩、一起鬼混,长大了又在一起读书。可以这么说,刘邦发迹之前,但凡惹祸的时候,身边总少不了卢绾的身影。用现在的话讲,两个人就是“光屁股玩到大的发小”。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沛县起兵,而卢绾就是刘邦最初的班底之一。之后,卢绾跟随刘邦鞍前马后、南征北战,即便是刘邦兵败、最为落魄的时候,卢绾也不离不弃、毫无怨言。虽然卢绾在汉王朝一众开国元勋之中军功并不是十分突出的,但是凭借着对刘邦的死心塌地和前面说到的这层“死党”的关系,早在“楚汉之争”时就已经官居太尉,被刘邦封为长安侯。长安,后来汉王朝的京畿重地、关中平原最为肥沃的土地之一,硬是被刘邦分封给了卢绾作为封地,足见卢绾在刘邦心中是何等地位。

汉高祖五年,汉初的异姓诸侯王之一、燕王臧荼反水,刘邦亲自率军弹压,很快便平定了燕地。这个时候,刘邦实际上已经开始着手剿灭异姓诸侯王了。但是,转手却把刚刚平定的燕地扔给了卢绾,正式封卢绾为燕王,刘邦的嫡系班底中获得裂土封王待遇的只有卢绾一个(韩信是外来户,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嫡”)!彼时的刘邦或许忘了卢绾也是异姓,又或许在刘邦心中早已将卢绾当成了和楚元王刘交一样的亲兄弟。总之,就在刘邦开始剿灭异姓诸侯王的这个当口,卢绾却被刘邦封为了新的异姓诸侯王。刘邦可以拿卢绾不当异姓、当亲兄弟,但是卢绾却不能倚老卖老。而正是这一点,最终成为了卢绾叛逃匈奴的导火索。平心而论,所谓卢绾背叛刘邦,有些言过其实了,从卢绾内心而言,从来没有想过要背叛刘邦,更加没有想过要另立门户、甚至取而代之。卢绾的叛逃多少有那么点儿阴差阳错,也有那么点儿无可奈何。

汉高祖十一年,陈豨在代地反水。没错!就是和韩信勾勾搭搭、不清不楚,最终导致韩信被杀的那个陈豨。刘邦亲自率军平叛,同时命卢绾率燕师从背后攻击陈豨。陈豨兵败,被逼无奈派人向匈奴求救。得到消息的卢绾,凭借地缘优势,也派出了使者出使匈奴,企图抢在陈豨的使者之前在匈奴散布陈豨已经兵败的消息,以阻止匈奴出兵援救陈豨。这时候,阴差阳错发生了。卢绾的使者张胜在匈奴遇到了前任燕王臧荼流亡匈奴的儿子。这位前王子做起了张胜的思想工作:“老张啊,你之所以能够得到你老板卢绾的重用,是因为你了解匈奴。而你们燕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周边战事不断,燕国有存在的必要。一旦陈豨被灭,下一个被拿下的恐怕就是你老板卢绾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要好好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考虑呀!”张胜一听:“对啊,有道理!”于是,自作主张,反而做起了匈奴的工作,劝说匈奴出兵援救陈豨。

卢绾闻讯后,想都没想,很自然地认为张胜反了,于是上书刘邦,要求族灭张胜。不久之后,张胜居然回到了燕国。这下卢绾有点迷糊了:“小张啊,你这到底啥情况啊?”于是,张胜把小臧的事情给卢绾如是这般说了一遍。卢绾听完心中咯噔了一下,细想想,觉得张胜所言有理。于是,又上书刘邦,说自己搞错了、张胜并没有反,企图保全张胜,以充当自己与匈奴之间的掮客。同时,卢绾又派人暗中联络陈豨,并暗示陈豨继续与燕军保持一个长期的战争状态,以此寻求自保。

在陈豨反水的这个当口,卢绾前后上书的不一致自然引起了刘邦的疑心。但是,刘邦心中并不相信卢绾会反水。于是,宣召卢绾到长安,当面给自己一个解释。得到消息的卢绾做贼心虚,使出了一记昏招——称病不奉召。此举让原本只是有些许疑心的刘邦顿时疑窦丛生。实际上,直到这个时侯,刘邦依然心存侥幸,不愿相信卢绾和自己不是一条心。于是,刘邦派出了御史大夫赵尧和辟阳侯审食其前往燕地再召卢绾,顺带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就是那个传说送了刘邦一顶绿帽子的审食其。卢绾闻讯,更加乱了方寸、昏招凭出,索性闭门谢客,私下对“自己人”说:“吕后一向看异姓王和开国功臣不顺眼,欲除之而后快,先是族灭了楚王韩信,接着又灭了梁王彭越,现在异姓王就剩我卢绾和长沙王吴芮了,去了长安吕后还会给我活路?”于是继续称病不奉召。卢绾这话明着是说吕后,可是彼时的吕后并不是后来的吕后,她只是充当了刘邦的打手而已。说白了,卢绾此言实际上就是在指桑骂槐、不放心自己那位发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卢绾的话很快就被他的“自己人”捅给了审食其,随之便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屋漏偏逢连阴雨,不久,卢绾派使者张胜秘密出使匈奴的事情也被匈奴降将透给了刘邦。自此,刘邦的侥幸心理彻底破灭,最终认定卢绾反了。即便如此,刘邦依然没有想对卢绾下黑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邦派去攻伐卢绾的是刘邦与卢绾共同的发小——樊哙!刘邦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安排?原因并不复杂,樊哙知道卢绾与刘邦的关系,其本身和卢绾的关系也很不错,起码不会当场要了卢绾的命,换了其他人就很难说了。实际上,直到这个时候,刘邦依然在等着自己的这位“异姓兄弟”当面给自己一个说法。

而这个时候的卢绾内心其实也并不想与刘邦走向对立面,燕军在作了一些象征性的抵抗之后,卢绾便率领家人、随从逃到了长城边上。但是,卢绾一行人却一直在长城附近徘徊,始终没有踏入匈奴境内。可见,卢绾内心也是纠结的,他依然想着自己的发小刘邦能够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机会。只可惜,这一切随着刘邦不久之后的离世彻底宣告终结。直到获悉刘邦去世的消息之后,卢绾才正式叛逃,进入匈奴境内。卢绾抵达匈奴后被冒顿单于封为了东胡卢王,就是那位在白登山围困刘邦、在国书中调戏吕后的冒顿单于。

虽然仍然是王,在自己发小手底下当王和寄人篱下当降王,地位自然是有天壤之别的。身处匈奴的卢氏家族经常受到匈奴强势部落的欺凌,日子并不怎么好过。汉景帝中元六年,卢绾的孙子卢他之以匈奴东胡王的身份降汉,被汉景帝刘启封为亚谷侯。刘启此举也算是替祖父刘邦还债,从汉朝官方层面为卢绾变相平反了。

西汉开国功臣卢绾造反到底冤不冤枉

刘邦死之前,估计最恨的人就是卢绾:任何人都可以造我刘邦的反,唯独你卢绾不应该!

卢绾死之前,估计最愧疚的人就是刘邦:我卢绾可以对不起任何人,唯独不能对不起刘邦!

刘邦至死不相信卢绾是真心造反,卢绾至死都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就是这一对君臣异数,最后终究还是因为造反的名头刀兵相见!

所以:

说卢绾是真心造刘邦的反,卢绾冤!

说刘邦是真心想杀了卢绾,刘邦冤!

他们二人就是两只冬天里的刺猬,离得远了,冷;靠的近了,扎。

1.虽是君臣,但情同父子!

老乡,同村,发小。这六个字已经说明了二人非比寻常的关系。

从刘邦白手起家到君临天下,卢绾这个在别人年前不显山不漏水的人,却总是默默的站在刘邦身后。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都曾作为刘邦的心腹,都只是被封了侯爵。

只有卢绾,最后封为王爵:燕王。

2.板荡识诚臣,患难见真情。

刘邦刚建立大汉的时候后,封了八个异姓王。这几年除了两个病死的,其他人都反了或者叛逃了。

陈豨造反的时候,刘邦差点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汉十一年,刘邦亲自讨伐叛乱的陈希,建国时的武将们竟然没有一个愿意随从。包括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

逼的刘邦只能自个亲自去了赵国,随便找了四个人出来带兵,封他们为千户侯。

当时有人抗议,说很多建国时的功臣都没有封侯的,这四个破落户子弟,有什么功劳值得封侯的呢?

刘邦的回答是:

“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一个皇帝:“未有至者”这四个字,是多么冰冷。刘邦当时对于那些所谓的功臣们是多么心灰意冷。

而一个没有被刘邦的征招的人,却主动派兵进攻陈豨的部队,减轻刘邦的压力,这个人就是刘邦最亲密的伙伴——卢绾。当天下人都抛弃刘邦时,只有一个卢绾对刘邦不离不弃!

这种患难的交情,怎么最后刀兵相见了呢??

3.兔死狐悲,惊弓之鸟。

刘邦当初建国时封的八个异姓王: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叛变了,逃到了匈奴;

淮阴侯韩信被吕后和萧何杀了;

彭越被吕后劝着刘邦杀了;

英布叛乱,被刘邦杀了;

臧荼也扰乱了,也被刘邦杀了(臧荼死后,卢绾做了燕王)

病死的两个(张耳和吴芮)算是正常善终。

当这八个异性王爷只剩下了卢绾和吴芮的时候,卢绾害怕了。但他怕的不是刘邦,而是吕后。

我们看看他的原话:

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诛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彭越与韩信都死在吕后手里,卢绾怕吕后。

4.一个不成熟的反间计,竟然搂草打了兔子。

刘邦在卢绾的帮助下,平定了陈希的叛乱。抓住了一个投降的人,这个人反映了一个重大消息:燕王卢绾曾经派他的部下范齐与陈希通谋。

当刘邦得知后,第一反应是不信!第二反应还是不信!他就想当面问问卢绾真相。前后派了两波人去请卢绾到长安,卢绾都不敢来。

因为那个时候刘邦病了,大权在吕后手里,而卢绾害怕吕后……

于是矛盾越来越深。

5.张胜——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胜:卢绾派出的燕国使臣,本来是去破坏代国与匈奴的联盟的。

谁知遇到了原来老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被一番“兔死狗烹,唇亡齿寒”的道理给说服了。自作主张和匈奴联合了。(他觉得这么做对卢绾好)

卢绾得知事情原委后,觉得张胜说的有道理。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谁知这成了卢绾谋反的铁证了。于是卢绾不反也反了…

6.刘邦不死,卢绾不叛。

当樊哙樊哙带兵来剿灭卢绾的时候,卢绾并没有全力作战。当他听到刘邦生病,就带着他的家属、亲信等共数千骑,在长城下等候,希望刘邦病愈之后,亲自入长安谢罪。

然而四月刘邦驾崩了。卢绾遂带领众人逃亡到匈奴。一年后死于匈奴。成为了塞外的孤魂…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各种巧合,各种误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燕王卢绾为什么要背叛汉高祖刘邦,他是真心背叛吗

卢绾背叛刘邦自然是真心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自知德不配位害怕刘邦的“政治清洗”,一方面是听信谗言,头脑发热。

卢绾能够分封燕王只是因为他和刘邦最亲近

卢绾和刘邦的故事算是充分体现了“苟富贵、勿相忘”这六个字的真谛。

作为刘邦最亲密的伙伴,感情深厚的发小,哪怕卢绾根本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和任何过人的本事,哪怕曹参夏侯渊等人冲锋陷阵的时候他只是安稳的跟随刘邦左右,也在刘邦入主中原后被封为长安候,在燕王臧荼造反后被封为异姓王。

卢绾从小到大都是刘邦的跟班,一直陪伴和支持刘邦,而刘邦也做到了荣华富贵相与之。

连班固都忍不住感慨卢绾“德薄位尊,非胙惟殃”!正因如此,他们的决裂才是让人感到悲哀的。

卢绾是因为害怕步人后尘所以被轻易煽动

汉五年卢绾被封为燕王,汉十一年造反,就是这一年,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先后被杀,彭越还被剁成肉酱分赐给淮南王英布,吓得英布也揭竿造反。

卢绾再得刘邦信任,他也不姓刘,面对浩浩荡荡的诸侯威慑和清洗,他没有办法不害怕。

起初陈豨造反的时候卢绾第一反应是帮刘邦平叛的,不然也不会上书张胜有勾结逆贼的问题,只是后来他也没能够避免被张胜说服。

卢绾背叛刘邦,与韩信等人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也不至于会认为自己比刘邦适合当皇帝,更多的还是一时的头昏脑涨和愚蠢,这一点连刘邦自己都心知肚明,不然也不会多次给他机会。

为什么史记中淮阴侯列传之后还有一个韩信卢绾列传

这是许多对西汉历史不熟悉的人们经常疑惑的一个问题,如果只按标题去找韩信的传记来看的话,很可能看到的是《韩信卢绾列传》中的韩王信的传记。而真正大家比较熟悉的军事家韩信的传记是《淮阴侯列传》。这是因为在汉初有两个韩信,一个是著名的军事家韩信,另一个是韩王韩(姬)信。

汉初三杰:韩信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军事家之一,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他出身平民,秦末战乱中投奔项梁、项羽叔侄,但是未获得重用。刘邦受封汉王入蜀之后,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韩信入蜀后依然不受重用,只是作为管理粮食仓库的小官吏。后来通过夏侯婴结识了刘邦的心腹萧何。萧何与韩信交谈之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因为汉中位置偏僻条件艰苦,刘邦手下有许多人逃离,而韩信在不受赏识的情况下,也选择了逃离刘邦。此后萧何“月下追韩信”,并把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与韩信深谈之后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统领所有汉军。

此后韩信为刘邦夺回关中,并开辟北方第二战场对项羽实行战略大包围,最终将强大的项羽在垓下合围,逼迫项羽自刎。

在合围项羽之前,韩信在齐地佣兵自重,刘邦迫不得已封韩信为齐王。刘邦消灭项羽之后,立刻将韩信改封为楚王,表面上是为了让韩信衣锦还乡,实际上是让他离开战略地位重要,国富民强的齐国。

即使如此,刘邦对韩信仍不放心,于是采用陈平的策略将韩信骗到身边予以看管,同时剥夺他的楚王封号,贬为淮阴侯。因此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将韩信的传记命名为《淮阴侯列传》,以便于和另一位韩信区分开来。

韩王后裔:韩信

在西汉初年还有一位异姓诸侯王也叫韩(姬)信。他就是受封韩王的韩信,他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王族后裔,据记载是韩襄王姬仓的庶孙。

韩王信在韩国被秦国吞并之后一直留在韩国故地生活。在秦末天下大乱时期,六国旧贵族纷纷拥立战国时期王室宗族的后裔继承王位,重新回归战国割据状态。而韩国则没有形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韩国的宗室之中没有一个一呼百应的人物。等到项梁拥立楚怀王并以楚怀王的名义恢复其他诸侯国时,只好在韩国的宗室中选择了韩成作为韩王。

此后刘邦率军攻伐关中,他利用张良韩国司徒的身份降服韩国故地,此时韩信因为个人勇武被刘邦任命为韩国将军并让他带着韩国的军队随同自己一同进攻关中。

后来项羽入关之后分封十八路诸侯,将韩王的位置封给了韩成。但是项羽却对韩国降服刘邦和张良、韩信等人率兵跟随刘邦等事耿耿于怀。更重要的是项羽也想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嫡系控制战略位置重要的韩国故地。因此项羽干脆不让韩成回国而是直接将他带到自己的大本营彭城,随后将韩成处死。

韩成死后,刘邦身边两位最重要的韩国人一个是张良,一个是韩信。张良不是王族,因此在刘邦东出关中重新控制韩国故地时,就封韩信为韩王。韩信也常带韩国的军队跟随刘邦作战。

彭城之战失败后,韩王信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投降项羽,而是跟着刘邦逃到荥阳固守。但是荥阳被项羽攻破后,韩王信无奈投降,不过很快又重新逃出楚军再次投入刘邦帐下。刘邦再次封他为韩王,此后一直追随刘邦消灭项羽平定天下。

刘邦登基后正式以天子名义确立韩信的韩王之位。但由于韩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处于刘邦直接控制的关中地区与山东异姓诸侯王封国的中间位置,因此刘邦让韩王信改封到山西一带。

改封到太原的韩王信时刻面临匈奴的侵扰,在公元前201年匈奴入侵将韩王信的都城马邑层层包围。韩王信不断向匈奴遣使求和,而刘邦又怀疑他私自与匈奴接触有背叛之心,无奈的韩王信只好投降匈奴。投降匈奴之后的韩王信成为了匈奴入侵的急先锋,屡次带领匈奴人入侵汉朝,刘邦也集中兵力攻打韩王信,公元前197年,汉将柴武攻破韩王信的参合城将其斩杀。

综上,这就是汉初两位同名异性诸侯王的故事,司马迁为了区别他们,将我们熟知的韩信按他的最终爵位淮阴侯给他作传。

卢绾何德何能,刘邦那么多老乡,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

三方面原因。

第一,卢绾是刘邦从小玩到大的跟班,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好。虽然丰沛系出身的其它骨干跟刘邦的关系也好,但与卢绾和刘邦的关系没法比。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前提,所以刘邦才会赏赐卢绾超出常规和预期的待遇。

PS:卢绾在汉中时期就已经是太尉了。地位还高于大将军韩信。

第二,西汉原本定都于洛阳,刘邦还曾在洛阳的南宫宴请群臣,并在那次宴会上提出了著名的“汉初三杰”。所以,长安当时是卢绾的封地。(韩信当时自立门户,卢绾的长安侯是当时所有侯爵中地位最高的)

但后来一个叫娄敬的人劝刘邦定都长安,并说动了刘邦,西汉的都城就搬到了长安。可这样一来,卢绾原本的封地就没了,别的地方又都不如长安,刘邦对此一直都怀有愧疚之意。就在刘邦犯难时,燕王臧荼造反。燕国虽然不如关中富庶,但王比侯大,卢绾实际上赚了。刘邦也就顺势封了卢绾为王,补偿了他的损失。

第三,汉朝建立之初,封了七位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长沙王吴芮,以及燕王臧荼。这其中,没有一人是丰沛系出身(所有沛县起事的骨干都是侯爵)。

众所周知,丰沛系是立有大功的,这帮人里面如果不封一人为王,始终说过归去。当时正好燕王臧荼造反,燕王的位置空缺,刘邦出于政治平衡,顺便让心腹接管燕国,吞并燕国。同时基于上面说的前两点,便把燕王的位置封给了与自己关系最好的卢绾。

PS:刘邦当时还没有正式开始铲除异姓王的工作,并且也没规定异姓不得封王,所以卢绾封王在当时并不算破坏规矩。

总的来说。刘邦封卢绾为燕王,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卢绾与他的关系;二是刘邦占用了卢绾的封地,需要补偿;三是当时也没规定异姓不得封王。基于这三点,再加上刘邦也想吞并燕国,卢绾这个刘邦小跟班自然就被封为燕王了。

关于卢绾封王这件事,东汉的史学家班固有评价。他认为卢绾“德薄位尊,非胙惟殃”。实际上并不配封王。他能封王,完全就是刘邦心好,“苟富贵,勿相忘”,走上人生巅峰了也没忘当年的小跟班。(实际上只要老哥们不破坏规矩,刘邦赏赐给他们的待遇都十分丰厚,不会亏待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卢绾被逼造反后,刘邦虽然很生气,但他并没有搞连坐。

吕后时期,卢绾的妻子儿女逃出匈奴,重投汉朝,仍然可以住在卢绾在长安的府邸。汉景帝时期,卢绾的孙子卢他之归汉,最后也封了亚谷侯。

刘邦的嫡系将领中,为何只有卢绾被封了王

先介绍一下卢绾,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开国功臣,他是刘邦的发小,两人之间有3层特殊的关系。

第一,卢绾是刘邦的同乡,两人都在沛县长大。大家都知道,刘邦起兵的时候,手下绝大多数将领、文臣都是沛县人,士兵也都是沛县周边的本地人。因此,卢绾和刘邦有老乡之间的情谊,这是很多人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卢绾是刘邦的同学,两人在一个学校读书,师从一位先生。卢绾和刘邦从小就是同学,两人可以说是上学一起走,早餐一起吃,放学一起回家,晚上互相抄作业的“死党”。虽然萧何、周勃等人也是刘邦的老乡,但他们和刘邦没有同学的情谊,这是卢绾的第二个优势。

第三,卢绾和刘邦两家是世交,而且是邻居,从很早的开始就互相认识。刘邦的爸爸、爷爷和卢绾的爸爸、爷爷就很熟悉,两家人住的也很近。刘邦和卢绾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久而久之就混熟了,也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好到什么地步?举一个例子,刘邦虽然是市井出身,但是他对等级制度很尊崇,成为汉王之后,他禁止任何人随意进出自己的卧室,连张良和萧何都必须要请示。但是只有两个人可以随意进出他的卧室,一个是他最喜欢的弟弟刘交,另一个就是他的发小卢绾。由此可见,在刘邦的心目中,卢绾是一个绝对值得信赖的人。

其实,卢绾名义上是西汉开国功臣,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小跟班,没有立什么战功,也没有贡献什么计谋,只不过凭借和刘邦的关系封侯。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为了拉拢天下诸侯帮助自己对付项羽,先后封了7位异姓诸侯王,其中就包括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位名将。后来,刘邦明白了一个道理,异姓诸侯王不可能和自己一条心,他必须要把刘家人封为诸侯王。于是,刘邦开始清洗功臣,7个异姓王是重要打击目标。当时,燕王臧荼曾经是项羽分封的诸侯,他也没有替刘邦出太多力气,他觉察到了刘邦的心思,干脆主动起兵反抗朝廷。

臧荼不是西汉朝廷的对手,很快就兵败被杀,刘邦就把自己的二哥刘仲封为代王,统领一部分原来燕国的土地。但是刘仲没有任何政治、军事才能,匈奴带兵攻打代国,他竟然直接吓得跑回长安,刘邦气得不行,但这毕竟是他的哥哥,就没有深究。这个时候,刘邦正在分封自己的刘家亲戚,他干脆直接让卢绾做了燕王。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刘邦的心里,卢绾是和刘家人同样值得信任的“亲人”。这就是卢绾封王的前因后果,当然他的下场不算好,这个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讲。

卢绾为什么叛变背叛刘邦呢

卢绾是刘邦同乡,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两家的关系非常好。

刘邦起义后,一直在刘邦身边帮助刘邦,汉朝建立后,卢绾可以随时进入皇宫。即使萧何,韩信,宠信程度还不及卢绾。

汉五年,燕王藏茶反叛,刘邦平定藏茶后,立卢绾为燕王。

汉十一年,陈豨反叛。刘邦拍卢绾去平叛,陈豨同北方匈奴勾结,卢绾派使者张胜出使匈奴,企图破坏陈豨与匈奴的合作。

张胜认为,只有陈豨,匈奴、燕王之间的战争不平息,卢绾在这才异姓王的铲除中才能平安的活下来。卢绾听从了张胜的策略,但是被人告发。此时的刘邦最担心异姓王背叛。刘邦派人召见卢绾,卢绾称病不去进见。

刘邦觉得卢绾肯定是叛变了,所以命樊哙、周勃平叛。卢绾出走,带着几千兵马在长城等刘邦病好了,亲自向刘邦解释。

汉高祖十二年,高祖驾崩,卢绾逃到匈奴,匈奴封卢绾为胡庐王,去世时六十三岁。

所以卢绾为什么会反叛:

1.形势所逼,当时开国封的异姓王除长沙王与自己其他的都被清除。

2.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

卢绾为何背叛刘邦投降匈奴

卢绾的叛逃是攝于韩信,彭越,英布等诸王之死,及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功不及韩,彭,英,而高居燕王之位,高处不胜寒,诸王尚不免被诛,何况自己,平陈豨之乱时又诸多误会,百口莫辩,遂屯兵长城下,希望刘邦能看在儿时的情份上放过自己,岂知刘邦己死原谅无望,遂改节降了匈奴,多说一句,即便刘邦能放他一马,吕后也不能容他刘邦死后,汉室宗亲尚免不了屠戮,何况一个卢绾。谢谢邀请,

曾经和刘邦同甘共苦的卢绾,为何最终选择了背叛

刘邦当了皇帝后,杀了不少功臣。不过仔细分析,他所杀的那些人,都是在他和项羽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背叛项羽投奔过来的。比如韩王信、彭越、英布等人。包括韩信也是这样一种情况。而像卢绾这种,从刘邦沛县举事开始,就跟着他干的,几乎没有。

卢绾不但是从沛县举事就跟着刘邦干,在刘邦的发小朋友(包括周勃、曹参、樊哙、灌婴等等)中,关系也是最好的。他们两人的爹是铁哥们,刘邦和卢绾又是同一天出生,可以说,两人小时候就是同穿一条裤子的。

(卢绾)

后来,当刘邦举事以后,直到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他对卢绾也是最信任的。刘邦在汉中当王的时候,卢绾被任命为侍中。那时候的侍中还不是后来的宰相,而是在皇帝身前传话的人,相当于贴身秘书,可见刘邦对卢绾的信任。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封卢绾做太尉,这是朝廷掌管兵权的最高长官。不仅仅是让他做太尉,而且还允许卢绾随意出入皇宫。一个掌管兵权的人,居然可以随意出入皇宫,刘邦对卢绾的不设防,可见一斑。

后来,随着韩王信、彭越、英布等人相继造反,刘邦开始对那些后来投奔自己,手握重兵的诸侯深深不信任,他开始剪灭他们,同时封刘姓子孙为王。

但是,刘邦做的这些,其实都与卢绾没有任何关系,他依然对卢绾绝对信任。在相继剪灭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同时,他竟然在这时候封卢绾为燕王。可以说,他哪怕对卢绾有一丝的怀疑,都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封卢绾。毕竟卢绾之前只是一个侯,他不封卢绾,卢绾也没有任何意见。但他竟然封卢绾。在他的心目中,绝对是把这个从小穿同一条裤子的发小铁哥们,当成刘姓家人一样来对待的。

除了卢绾,没有任何异姓功臣,包括他所有的发小,能够在这时候享受封王的待遇。周勃、灌婴、曹参、樊哙,这些发小朋友最多都只是侯,只有卢绾被封为王。

由此可见,被封为燕王后的卢绾,居然还要造反,真是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刘邦)

那么,卢绾究竟为什么在获得刘邦极大信任后,居然还会造反呢?他究竟有没有造反呢?我个人认为,严格地说,卢绾并没有造反,但是他绝对不忠诚于刘邦。

卢绾本来一心一意地帮助刘邦攻打造反的代国相国陈豨。为了消灭陈豨,他派部将张胜去离间匈奴和陈豨的关系。没想到张胜反被洗脑,让匈奴帮助陈豨。本来他对张胜这么做很生气,都已经上报刘邦,说这个张胜是叛徒了。谁知道张胜回来后,用那套被洗脑的理论,又用来洗他,对他说,留着陈豨,刘邦就不会杀你。要是除掉陈豨,刘邦接下来就要消灭你(史书上把这个称为“连兵勿决”)。这套洗脑理论果然厉害,卢绾瞬间也被洗,慌忙又对刘邦说,张胜不是叛徒,自己报告错了。

他这种拙劣的做法,一下就引起了本来就多疑的刘邦的怀疑。然后投降了刘邦的陈豨那边的人,又告诉刘邦,卢绾在和陈豨暗中来往。刘邦于是招卢绾回京,卢绾称病不回去,这下刘邦更怀疑了,派人去调查。卢绾又不配合调查,卢绾手下的人也都纷纷逃跑。接着刘邦又听到张胜又在和匈奴联系的消息,这样,刘邦就彻底相信卢绾准备造反,因此派大军去抓他。

刘邦这样做,也是当时他的疑心病重到极点的表现。刘邦在晚年的时候,由于一系列雪崩似的诸侯王造反,他本人还差点在诸侯王造反中死掉(英布射了他胸口一箭),所以他的疑心病重到极点。比如,本来他是派樊哙去抓卢绾,后来又担心樊哙和卢绾联合造反,改为让周勃去抓,还让周勃处死樊哙。可想而知,他有多么担心。卢绾搞“连兵勿决”,其实只是一种自保。但是他没有给卢绾信心,反而又是招他进京,又是派人调查,把卢绾搞得手足无措,最后走向了悲剧。

(吕后)

卢绾当然也不能说他完全不忠诚于刘邦,但是他相信了一个说法,就是刘邦生了重病,朝廷的一些大事都是吕后在做主。从吕后杀韩信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多么心狠手辣的人。因此,就算刘邦和卢绾关系不错,但当事情由吕后做主的时候,卢绾觉得,他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诛杀。所以他才做了那些不忠诚的事情。

后来,当周勃来抓他的时候,他知道事情很麻烦,他也是实在没想过要造反,于是带上一家老小,准备进京去向刘邦解释。可这时候,传来了刘邦去世的消息。刘邦一死,谁都知道是吕后的天下,卢绾还敢去京城解释么。所以赶紧北逃,投奔了匈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