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刘邦后来为何要煮了他?强行攻齐导致刘邦的重要谋士郦食其被杀,韩信没有考虑过后果吗_刘邦_韩信_汉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掉三寸舌 刘邦 韩信 汉王

本文目录

  • 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刘邦后来为何要煮了他
  • 强行攻齐导致刘邦的重要谋士郦食其被杀,韩信没有考虑过后果吗
  • 为什么李白诗中常见“笑”,杜甫诗里“哭”居多,为什么呢

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刘邦后来为何要煮了他

《史记》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集合各路大军,将项羽的十万楚军团团包围在垓下。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随即爆发。在这场决战中,刘邦采纳韩信计策,设下十面埋伏,层层包围楚军,并组织楚人在四面高唱楚歌,楚军将士听了,以为楚地已经沦陷,更加军心涣散,纷纷相率逃亡。项羽虽突出重围,但汉军紧追不舍,沿途截杀,项羽被迫自刎乌江,楚国遂亡。

此时天下已定,刘邦立即翻脸,毫不客气地削夺了韩信的兵权,将他徙封为楚王。

蒯彻之谋

蒯通,原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人。他足智多谋,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厉害,曾在韩信麾下任谋士,先后献过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奇计。

在垓下之战前,韩信手握重兵,齐人蒯彻曾数次劝诫他,不要过于相信刘邦,一定要吸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文种的历史经验教训,防止“高鸟尽 ,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重演。蒯彻提醒韩信,阁下现在的处境危殆异常,因为你“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位极人臣,名高天下”,必然被汉王忌惮。蒯彻建议韩信在“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的客观形势下,采取一种最安全的办法“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可韩信只善谋国,却不善谋身,对蒯彻的先见之明根本没听进去,他天真的以为,汉王对他很不错,“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咱不能背信弃义与他为敌。韩信自恃战功卓著,功高望重,又有军权, 汉王不敢把自己怎么样。

韩信要是认识到刘邦的帝王心性与手段,听从蒯彻建议,那么凭他的能力与实力,或许三国时代(楚、汉、韩)就会提前到来。

悔不听蒯彻之言

蒯彻见韩信不听劝告,心知必然会惹来塌天之祸,害怕自己受他牵累,就装疯卖傻,乘机逃走,混迹于巫者、神汉中。

韩信被削夺兵权后,心里知道刘邦嫉妒他的才能与功勋,对他有所猜忌,但总以为自己没有啥大过错,汉王再不会过分对待自己。但汉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他的军权,让他心有余悸。到楚地后,他到各县邑去巡视,出入都戒备森严,有人上书诬告他欲谋反。项羽部将钟离昧和韩信有交情,项羽自杀后,钟离昧前来投奔韩信,刘邦知道后,就下令韩信将钟离昧诛杀。有人对韩信说:“汉王素恨钟离昧,你把他杀了报告汉王,汉王必然很高兴,你也就没有祸患、高枕无忧了”。韩信告诉钟离昧,说汉王要我将你抓起来杀了,钟离昧说:“汉王如今之所以不敢派兵进攻楚国,是因为有我在此,如果你一定要用我的首级去取悦汉王,那么我死后下一个死的就会轮到你”。钟离眜见韩信不为所动,愤然拔剑自刭。

韩信带着钟离昧的头颅去拜见汉王,刘邦验看完毕,马上命武士将韩信五花大绑起来。韩信这才恍然大悟,哀叹道:“果然像人常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定了,我是该死了”。但刘邦并未马上杀了他,只是降了他的职,废黜楚王,降封淮阴侯,并且不准去封地,实际上是将他软禁了起来。

从被软禁到被杀这几年中,韩信对汉王刘邦屡屡失信、刻薄寡恩非常失望,逐渐心生怨恨,平常牢骚满腹,抑郁寡欢,长期称病不朝。此后,刘邦对韩信愈加猜疑,韩信也对刘邦愈发不满、愤恨。后来,他勾结阳夏侯陈豨,策划举兵造反,攻入汉廷,袭杀吕后,夺取权力,却被手下人告发了。彼时刘邦率军在外,不在朝中,吕后与萧何商议,把韩信诓骗入宫,抓捕、监禁了起来。后来,吕后唆使一群宫女用竹枪将这位用兵如神的“兵仙”刺死在宫内的钟室里。

据记载,韩信临死前追悔莫及地喟叹说:“吾不用蒯彻的计谋,反被妇人小子所欺”。韩信死后,吕后下令灭其三族。

蒯彻差点被刘邦烹杀,靠机智善辩逃过一劫

刘邦回朝后得知韩信被杀,心绪复杂,既喜且怜,追问道:“他死前留下什么话没”?吕后答:“他说悔不用蒯彻计”。刘邦立刻下令搜捕蒯彻,抓到后要活烹(扔到铜锅里煮死)他。蒯彻大声喊冤,刘邦问:“你教唆韩信起兵反对我,你有何冤”?蒯彻道:“秦王无道,天下群雄并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捷足者先登。狗都是各吠其主,彼时我只知效忠于韩信,并不了解陛下。何况当时像陛下这样争夺天下者极多,您都能烹杀吗”?刘邦听后,思索片刻,说:“先生言之有理”,将他当堂赦免。

后来,蒯彻被齐相曹参纳为宾客。司马迁评价蒯彻道:“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此卒亡其两人! 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强行攻齐导致刘邦的重要谋士郦食其被杀,韩信没有考虑过后果吗

妒贤嫉能之心人皆有之,韩信作为楚汉战争汉王刘邦的大将,攻城掠地,为灭楚建汉,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刘邦在评价韩信时说他“战必克,攻必取”,成了建汉第一功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橫扫天下的将军,也犯过妒贤嫉能之心,间接地导致刘邦的重要谋士郦食其被烹杀。

郦食其在刘邦率军进攻关中时,在陈留投靠了刘邦,他劝刘邦占据荥阳敖仓,扼守成皋,以拒项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打下基础。在公元前203年,刘邦派韩信攻打项羽的盟国山东齐国,当时齐国齐王田广建都历下,有兵二十万,听说韩信来攻,整修战备,以御汉军。在当时情况下,韩信想顺利攻下齐国是很难的。郦食其听说后,自告奋勇,向刘邦请缨,说自己能说服齐王降汉。于是刘邦就派郦食其为汉使,出使齐国,通过韩信军营,说明来意,韩信不相信他能说服田广投降,但有汉王旨令,就放郦食其单车匹马入齐。谁知郦食其竟凭三寸口舌,说服了齐王田广降汉,田广撤掉了历下守备,宣告与项羽决裂,效忠汉王,并与郦食其整日饮酒作乐。韩信没想到自己率几十万大军都没攻下的齐国,竟被郦生三言两语给降服了,心里那个不平嫉妒啊!这时手下谋士蒯通劝韩信,说这时齐国无备,趁机攻下齐国,自立齐王有何不可?韩信就听从了蒯通建议,不顾郦食其生死,发兵突然攻齐。田广恼羞成怒,大骂郦生骗人无信,就烹杀了郦食其。韩信很快大破齐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城,齐王田广率残部遁逃。这才有了后来韩信请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当时被项羽攻打正急,听到这一请求,不禁火冒三丈,幸亏张良桌下踢刘邦,刘邦猛然醒悟,现在韩信翅膀已硬,正需他的援助,才马上当着韩信使者的面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应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就顺水封韩信做了齐王。但是刘邦非常喜欢郦食其,郦食其因韩信被烹,不能不让刘邦内心留下阴影,为后来韩信惨死埋下了伏笔。

郦食其放荡不羁,与刘邦性格很似,为刘邦出谋划策,游说诸侯,立下大功,最后竟被韩信间接冤杀,确令人唏嘘。但是正是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让齐王放弃了对韩信的戒备,韩信顺势攻齐,彻底攻占齐国,韩信称齐王,让刘邦从此有了一个坚定支持自己的地盘,为以后彻底打败项羽提供了坚强后盾。郦食其舍身为汉,也算死得其所了吧。唐代诗人李白在其《梁甫吟》中感慨道:“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后来,毛泽东又为这几句诗续了四句:“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为什么李白诗中常见“笑”,杜甫诗里“哭”居多,为什么呢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志存高远的人,但是一直未被朝廷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门,自尊心大受伤害。于是主动改变自己,换了一个活法,在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后,便开始对儒家进行嘲讽,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以道家的虚无思想来否定现实,获取暂时的精神安慰。旷达处世,纵情歌酒,及时行乐。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便附其一生,有嘲笑之意的“笑”常见于诗文之中以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如《笑歌行》。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

笑矣乎,笑矣乎。

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

笑矣乎,笑矣乎。

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

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李白(701-762)

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里充满了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对大地主集团恣意聚财,穷奢极欲的批评,对广大农民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安史叛乱。对国家残破的深切关注,譬如《北征》“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忧国之情。对各民族间主张和睦相处,反对相互侵扰。如《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712-770)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一个是笑看风云起,

我是天生有才的李白。

一个是哭愁社稷变,

我是忧心忡忡的杜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