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读了白先勇先生的《树犹如此》你有什么感受
-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读了白先勇先生的《树犹如此》你有什么感受
《树犹如此》,作者白先勇(1937年7月11—— ),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著有《台北人》等。
《树犹如此》题目取自南北朝庾信的《枯木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借赋表达了羁旅异乡时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树犹如此》则是一篇睹物思人借物怀人之作,白先生借树表达了对已逝挚友王国祥的深深思念之情,是一篇至情之文,泣血之作!
全篇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作者从“三株意大利柏树”入题,回忆了与挚友王国祥三十八年间从相识、相知、相伴,祸福同当的点点滴滴。
1973年春,白先生迁入“隐谷”,至友王国祥从东岸赶来,两人齐心合力,做了整整三十天的园艺,对作者家园进行重新改造,在后院西隅的空地栽下了三株意大利柏树。两人共同劳作,共啜美酒,共享美食,共同憧憬未来,斯人笑貌,历历在目;
十年之间,二人所种花木欣欣向荣,渐已成形,三棵柏树更是长成六七十呎的巍峨大树,尤以中间那棵最为茁壮。期间友人亦是迁徙几地,数度转换工作,不变的是二人的情义和彼此的默契;
1989年,岁属蛇年,凶年不吉,三棵柏树中最茁壮的那一株,似遭天火雷击,忽然间枯焦而死,两侧柏树依然青翠无恙,中间竖起槁木一柱,令人惊心,作者将枯木砍掉拖走,从此,一道缺口留在了后院西侧。果然,奇祸降临,至友旧病复发,至今日忆起,仍惊心动魄;
多年前的噩梦重演!罕有的贫血症——再生不良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失调,服用激素,每个月输血。忆起第一次患病时,作者就给予至友莫大支持,加油打气,不辞辛苦,前往探病。王国祥更是支持作者的杂志,拉客户,经济支援,二人相扶相助,往事如昨;
再临劫难,二人共同抵御病魔,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艰难岁月!“德成行”抓药,进进出出,老板伙计都成了熟人;开车接送输血,进出医院各个科室,二人以所有的信心、理性、意志力和乐观精神,大声向病魔说“不”!半夜急救,考验作者驾技;大陆寻医问药,不辞千里万里路途……哪逞想,五十五岁生日竟是国祥最后一个生日?孰能料,二人全力以赴,却在病魔前输得一败涂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却未能与子偕老!
“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结尾处,作者看似平淡的叙述达到高潮,道尽至亲离去给自己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裂,女娲炼石尚能补天,至亲逝去,却是无以弥合的“天裂”,升天入地,上穷碧落,不知所往……
《树犹如此》写于王国祥去世六年之后,作者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才鼓起勇气以看似平淡,实则字字血、句句泪的文字完成了这一篇生命之歌。斯人已逝,音容犹在……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二人是挚友还是同性相恋,白先生曾说,“他(王国祥)是我的恋人,但是我们之间不完全是恋人之情或手足之情这样简单的定义,应该说他是我一生的生死之交”。能以文字描写出三十八年相知相伴的人间至情,就是一篇好文字。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谢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是一个汉语成语,是东晋大司马桓温以柳自比而发出的感叹。意思是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用于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表达了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南北朝时期庾信作《枯树赋》用此诗结尾,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
毛主席生前很喜欢《枯树赋》曾多次阅读、吟诵。一是1951年当彭德怀向他汇报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后,他站在窗前久久凝视院中的垂柳,低声吟诵《枯树赋》以减轻心中的痛苦;二是1976年周恩来、朱德相继故去,再加上唐山大地震的触动,毛主席经常沉浸在《枯树赋》的意境之中,病重卧床时仍在背诵《枯树赋》,有时不禁感慨万千。在毛主席心中人的生命与树的生命是可以相互感知的,谁也违背不了大自然的规律。总的说来这个成语就是表达了这方面的意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