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光绪的皇后吗她是垂帘听政的吗?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后结局如何隆裕太后幸福吗_光绪_太后_皇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隆裕太后 光绪 太后 皇后

本文目录

  • 隆裕太后是光绪的皇后吗她是垂帘听政的吗
  • 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后结局如何隆裕太后幸福吗
  • 慈禧和隆裕太后之间有什么关系
  • 隆裕太后与溥仪的母子情分如何
  • 为什么民国政府给了隆裕太后极高的评价
  • 隆裕其貌不扬,慈禧太后为何会选择她做光绪的皇后呢

隆裕太后是光绪的皇后吗她是垂帘听政的吗

裕隆太后(1868-1914),清末民初,光绪帝后。满洲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清芬,慈禧太后侄女。光绪十三年(1887年),叶赫那拉氏19岁,是年适逢光绪选妃,叶赫那拉氏成为后妃的候选人。经过层层筛选,在体和殿上,叶赫那拉氏终于见到了未来的丈夫,她的表弟光绪。光绪当年17岁,比叶赫那拉氏小3岁,长得白净瘦长,书生模样,让叶赫那拉氏顿生爱意。

和叶赫那拉氏一起备选的还有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以及礼部右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虽然那些姑娘都很美丽,最后光绪还是选中了容貌并不出众的叶赫那拉氏作为皇后,其实这是慈禧的意思。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后下懿旨宣布光绪帝选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德馨家的女儿被送出宫,只留下长叙家的两朵姊妹花,大的封为瑾嫔,小的封为珍嫔。光绪十五年正月,清王朝举行了隆重的光绪大婚。 1889年(德宗光绪十五年)慈禧强制立为光绪帝皇后。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随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一同逃往西安。1902年初回北京。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立醇亲王载沣的3岁幼儿溥仪为皇帝,改年号为“宣统“,尊隆裕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并以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后结局如何隆裕太后幸福吗

答:隆裕太后是个表面幸运、实际上却极其悲惨的人。

说她幸运,是的确幸运——能成功当选为皇后、皇太后。

说她不幸,她这个皇后是个不受皇帝喜欢的皇后;她这个皇太后,是个亡国的皇太后。

她的幸运,源自于她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儿,慈禧太后为了控制光绪皇帝,指定她为光绪帝的皇后,把她当成自己的线人安置到了光绪帝的身边。

她的不幸,一方面是大清的国势已山河日下,另一方面,是她的长相太丑。

光绪帝本来就对她的“监督员”身份非常厌恶,如果她相貌美丽一点,感情是可以培养的,日久生情,要想拥有普通人家那样的夫妻之乐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因为长相欠奉,光绪帝早早就恶而远之。

所以,隆裕太后守了一辈子“活寡”,到死都是处子之身,真是悲摧,真是造孽。

隆裕太后有多丑呢?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里说她“一点都不好看”、“驼背”、“瘦骨嶙峋”、“脸长”,“肤色灰黄”,“多蛀牙”。

但隆裕太后的性情很好,是观世音式的菩萨心肠,赫德兰说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

长相太丑,最主要的是那个男人已经在内心对你判定了“死刑”,你的性情再好,又有什么用?

性情和善的隆裕太后没有什么特长,什么也不懂,如果是在太平盛世,可能她就会默默无闻地渡过一生。

但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离世,慈禧太后临终前指定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继大统,指定光绪帝的皇后隆裕为皇太后,则历史的重担,就沉甸甸地压到了这位皇太后瘦弱的肩头上。

风雨飘摇,大清王朝已行将就木,什么也不懂的隆裕太后只好把国事一古脑地交托给袁世凯。

袁世凯却和革命党达成协议——只要清帝退位,他就是民国大总统。

于是,袁世凯屁颠屁颠地逼迫宣统皇帝退位。

隆裕太后和宣统寡妇孤儿,能做什么?

其他满清权贵又纷纷甩锅,谁不敢接烫手的山芋。

那么,隆裕太后只好黯然背锅,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布大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

这样,清帝和平逊位,政权和平过渡。

你可以说隆裕太后很伟大,也可以说她很无能。

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说,她是伟大的。

孙中山因此称赞她是“女中尧舜”。

但从满清遗老遗少的角度来说,她是无能的,她甚至是满清王朝的“千古罪人”。

这“千古罪人”的魔咒占据在隆裕太后的心头,挥之不去,她自感罪孽深重,痛不欲生,在悔恨和自责的双重夹击下,终于病倒不起,溘然辞世。

实际上,称赞隆裕太后是“女中尧舜”的,不仅仅是孙中山,黄兴也称她“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黎元洪评价她“德至功高”,阎锡山说她“盛德隆恩,道高千古”,吴景濂说她“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

如此身获好评如潮的隆裕太后归天了,民国政府怎么好意思不表示表示?

所以,在总统袁世凯的主持下,全国下半旗致哀3天,文武百官守孝27天;参议院下半旗,并且休会1天。

隆裕太后应该获得这样的同情与尊重。

慈禧和隆裕太后之间有什么关系

慈禧太后的全名为:叶赫那拉·杏贞,而隆裕太后的全名为:叶赫那拉·静芬,各位朋友在这里应该能猜出一二了,没错,慈禧和隆裕就是亲戚关系,她们同为叶赫那拉的族人,隆裕是慈禧的弟弟叶赫那拉·桂祥的女儿,所以慈禧就是隆裕的姑姑,隆裕是慈禧的侄女。

当年光绪皇帝选皇后,其实本来已经选中了一位心仪的姑娘,但是这个傀儡皇帝岂能自己做主,慈禧太后为了巩固其家族叶赫那拉氏的地位。强令光绪必须选她的这个侄女为后,如若不然,光绪帝的这个“皇爸爸”脾气大家都是懂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光绪帝只能按照慈禧的旨意选择了他心里一万个也看不上的丑女叶赫那拉·静芬。

其二,慈禧选择隆裕的还有其他目的,就是让隆裕负责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让她做慈禧的内线眼线,这样光绪二十四小时的小报告,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传向慈禧的耳朵里了。

(此为隆裕太后的全身像,难怪光绪看不上,她除了面容“霸气”之外,脊柱应该也有些问题,从照片上看明显站不直。)

(此为慈禧皇太后)

但即便这样慈禧对这个又是亲戚又是皇后的隆裕也是瞧不上,在一个老太监的回忆录中对她们娘俩的关系有明证,说这个隆裕太后的性子十分仁懦,不仅在光绪哪里不得好,没有任何恩宠,就是在她姑姑慈禧哪里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恩典,平常她没有什么话儿,就是对我们这些太监,也从不骄傲自尊。她每天做的事儿就是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

隆裕太后与溥仪的母子情分如何

  1. 末代皇帝是溥仪,隆裕太后不是溥仪的亲生母亲。

  2.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3.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为什么民国政府给了隆裕太后极高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女狠人有不少,但王朝在自己手里灭亡,后人却还将之称为“女中尧舜”的,只有这么一位——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像

二十岁那年,她听信了不靠谱姑妈的话,嫁给了那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光绪,自此孤守宫廷。

夫死之后,形单影只的她,又拉扯着一个半大不熟的孩子,在一群野心家的环伺之下,守着风雨飘摇的大清产业。

最终,这对孤儿寡母败下阵来,他俩亲眼目睹了王朝的溃败、灭亡,而作为一手促成清帝逊位的隆裕太后,让国仍存亡国恨,之后心中自然无限惆怅,悲愤不已。

两年后,这位年仅四十六岁的太后便撒手人寰,为那个远去的王朝,投下了一抹悲戚的浓影。

在不少小伙伴们的印象当中,清朝灭亡、民国成立,仿佛跟当事人清廷王室并没有太大关系。

在大家看来,当时的清廷就像一块砧板上肉,不是由南面的孙中山去剁,就是由北面袁世凯这帮人来剁,夹在南北两帮人中间,隆裕太后母子除了被欺负的份儿,没别的选择。

当时的清廷,日薄西山,无力反抗。因此,那个抱着孩子,孤零零坐在宫殿之内,哭哭啼啼、无可奈何的弱女子——隆裕太后,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不太深。

然而,民国二年,当这位被我们忽视许久的隆裕太后薨逝之时,当时的民国政府,却给予了这位亡国太后,以最尊崇的待遇和最高评价。

最后的皇太后葬礼

今天,在河北省档案馆当中,藏有一份民国时期,京引官运分局,关于隆裕太后丧电通告的档案,档案内容较长,我们摘选其中一部分内容,如下:

“兹值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例,以外国君主最优待礼遇议定,各官署及现役军官持服二十七日,左腕圈黑纱,军官刀柄并缠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布诰,国务院誊印。”

对于隆裕太后的丧事,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非常重视。袁世凯刚接到丧报,便立即派荫昌、段芝贵、孙宝琦、降朝宗、荣勋等要员,入宫帮着料理治丧之事。

袁世凯

因为民国从法理上已从清廷分割,如何让政府为隆裕太后办理丧事变得合情合理,袁世凯还专门召开了国务院特别会议。

会上众人参照《优待清室条件》第五款:

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隆裕太后是德宗(光绪帝)的皇后,她身后必然要和德宗合葬于一处,因此袁世凯提议,隆裕太后的丧事,也可以看作是德宗崇陵的一个延伸,其一应花销,应该由中华民国政府负担。

其实民国初年的这个时候,财政那可是相当的紧张,但即便如此,这个提议还是立即得到了全员通过。

随后,为隆裕太后所办的国葬,在民国政府的辛勤操办之下,隆重地展开了。

午门内的挽联

民国各部、院长官纷纷入宫致祭,总理赵秉均与政府军政大员,与逊清御前大臣们,一起在太和殿侍班守灵,步军统领衙门也设置官员轮流护灵。

鉴于清廷先前裁撤不少宫廷乐师,为了不使太后丧葬的乐队、仪仗显得单薄,民国政府还专门调派了仪仗队、军乐队、守卫部队进入宫廷参加丧礼,为太后执绋奏哀。

太和门前的军政要员

太和殿内,祭堂被布置得庄严肃穆,顶端正中挂着一方题有“女中尧舜”的大匾,四周挂满了挽幛。

对于这位曾经的太后,民国政要们对其极尽溢美之词:

中华民国政府副总统黎元洪的挽联上称:

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山西督军阎锡山挽联:

主持逊位,道高千古。

灵堂,女中尧舜的牌匾

一时间,穿着清式丧服的王公大臣和现代军服的民国要员们混杂在一起,共同为隆裕太后举哀,场面盛况空前。

那么为何隆裕太后能得到民国政府如此高的评价呢?

这里面应该有三个原因:

力主逊位,防止了中国的分裂

在《走进共和》电视剧当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当隆裕太后在逊位诏书上签完字,所有大臣都退去,只留下空荡荡的殿宇之时。

一旁坐着的溥仪转头问太后:

“我们为什么要退位?”

隆裕太后答:

“为我大中华!”

这一段不可否认导演增加了艺术成分,但隆裕太后最终力主促成和谈,对于华夏一统局面来说,确实功高盖世。

《走进共和》中的隆裕太后

不要以为当时的清朝很垃圾、打不过南面的革命军,清廷立国两百余年,再腐朽也还是有不少拥趸的。

数千年的君臣思想根深蒂固,北面还是有不少拥护清朝的忠贞之士。真是要和南面那群,掺杂着不少投机分子的革命军PK,结局还真不一定谁能赢。

即便打不赢,清朝还有一招,那就是退回关外辽东龙兴之地,依靠在此处的数百年经营,还有割据辽东的可能。

但这样一来,对华夏一体的伤害可就是难以估量的了,满蒙一体,清朝玩割据的话,搞不好也会忽悠着那帮蒙古王爷们一起闹分裂,旁边沙俄、日本等国,就等着看热闹、趁机浑水摸鱼呢。

倘若当时的清廷真的破罐子破摔,如今咱们华夏版图是个啥?还真不好说。

当年袁世凯进呈逊位诏书之时,清廷内部炸开了锅,皇亲贵戚们纷纷泣血阻拦,宗室大臣爱新觉罗.溥伟更是自请召见,希望能够阻止太后同意共和之事。

最终隆裕太后严旨,不准任何宗室勋贵入见,扫除了宗室的干扰,才最终和袁世凯等人,敲定了清帝逊位、迎接共和的大政方针。

清廷逊位

隆裕太后在必败局面之下,最终能够为清廷找到一条活路,论私她是为了清廷,但她最终敲定的和平过渡,使得华夏之内的生灵,最终逃过了一次浩劫。

当时国民哀悼会发起者吴景濂发表公启就曾说:

“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革命,演惨剧者将数十载,虽伸民气,实苦生灵。前请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占,合五族为一家,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可以敝履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国。”

以私让国,使得黎民百姓免遭战火涂炭,民族避免分裂的风险,这恐怕是民国上下最为感激隆裕太后的原因了。

民国政府从清廷中衍生出来,保留有对晚清的依恋

当时的民国政府虽然是北洋集团与南方革命势力的媾和体,但政府的军政实权则在北洋集团掌控当中。

而北洋集团根上是从晚清政府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这些人跟清政府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当中,君君臣臣的那一套,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斩断。

所以,对于旧主子隆裕太后,这些人对其大肆哀悼,也是情有可原的,在《走进共和》当中,袁世凯临走时,非要再跪拜一次。

皇帝问他为什么?

袁世凯含泪说,没什么,就是习惯了。

《走进共和》当中的袁世凯

看了这一个片段之后,相信也就不难理解,民国初期北洋那些人对清廷的心态了。

国民党胜出,使得袁世凯方面开始拉拢保皇派

当然,民国政府这么高调办丧事、讴歌前清太后,其实还有一个挺现实的原因。

那就是隆裕太后逝世之时,恰逢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在第一次国会选举当中,获得了压倒性多数的优势,国民党重组内阁的危险,让袁世凯等人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宋教仁

此时的北京,是个权力的角斗场,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只是其中一员,还有意气风发的国民党、不甘灭亡的宗社党、保皇派、以及宫廷内部权力洗牌的那些皇室成员。

即便清廷灭亡了,这些保皇派、宗社党、皇室成员们依然与那些表面拥戴共和的边疆大吏、都督重臣们关系匪浅。

因此,为了稳住时局,为了团结一切力量以应对国民党的威胁,民国政府不计成本地,大肆操办隆裕太后的丧事,也有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怀柔皇室的意思, 有着现实的政治投机目的。

这三点,应该是民国政府为何给隆裕太后那么高评价的主要原因吧。有其他意见的小伙伴们,可以轻拍,一起来聊。

隆裕其貌不扬,慈禧太后为何会选择她做光绪的皇后呢

慈禧太后选择隆裕做光绪的皇后是出于自己的私心,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哥哥桂祥的女儿,关键隆裕是一个善良的人,听从慈禧太后的话,肯为慈禧太后办事情。

隆裕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悲剧性色彩的一个人物,一生几乎没有达到光绪皇帝的垂爱,看过有关隆裕皇后的介绍都知道,隆裕皇后是一个相貌不是特别出众的一个人。整个人就是面慈心善,虽然贵为六宫之首,但是权力都是掌握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手里,她根本就没有说话的权力,而且她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主见。

隆裕皇后虽然在深宫,但是却是一个非常热衷于政治的一个人,又一次她和宫中的德龄公主讨论美国的民主政治,就是当时的清政府只是派一些普通的人去西方学习;但是上层的满清贵族却没有去,她说意思就是如果当时派满清的贵族对美国看一看,可能晚清的政治改革会成功。但是由于后宫不能干政,他和光绪、慈禧太后关系也不怎么好,所以她也没有权力探讨自己的观点。

慈禧太后选择隆裕为光绪的皇后,她想让隆裕皇后接替自己的地位,成为清朝的第二位女性统治者,毕竟是自己的侄女,这样也放心,当时慈禧太后唯一的亲人就是隆裕皇后。隆裕皇后可以是一个巾帼英雄,她主张民主共和,避免了许多的流血牺牲,对她的评价:

《亚细亚日报》: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就是当时还是有一些满清的贵族反对隆裕皇后进行民主共和,当时隆裕皇后就说国家都变成一个摇摇欲坠的状态,如果不赞成共和,这样陷我与不仁不义之中,所以隆裕皇后为了天下苍生,力主共和,慈禧太后轰动了全国,但是的中华民国降半旗致哀,孙中山先生也对隆裕皇后进行了评价,认为没有隆裕太后也就是没有民主共和。

外国的媒体也在持续的关注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太后的逝世,他们对隆裕皇后的评价也非常高。隆裕皇后能够顾全大局,能够懂得为天下的苍生着想,隆裕皇后可以说是评价最高的一位皇后。

她是一个被埋没了皇后,如果当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能重视她的话,可能清朝就不是那样的的状态,其实她才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她有自己的政治主见,但是她却没有办法去实现;隆裕皇后一生是悲哀的一生,隆裕的一生也是光荣的一生,她的离世整个满清为之镇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