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保持中立,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号称“兵仙”的韩信为何没听蒯彻的直言自立为王_韩信_刘邦_项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蒯彻 中立 当年 韩信 刘邦 项羽

本文目录

  • 如果当年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保持中立,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
  • 号称“兵仙”的韩信为何没听蒯彻的直言自立为王
  • 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天下会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吗
  • 蒯彻劝韩信自立为王,韩信为什么会拒绝
  • 若韩信听从蒯彻计谋,以他的军事才能和蒯彻的谋划,能统一天下吗
  • 如果韩信听蒯彻还会死吗

如果当年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保持中立,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

韩信采纳了蒯彻(即蒯通)的建议,历史无法被改写。

为什么?且看凌烟阁分析一番。

一、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是天下决胜的砝码

前203年冬,汉王刘邦正与西霸王项羽在荥阳胶着对峙。此时韩信已经全部占领了齐国故地。韩信自恃功高,派来使者向刘邦要官,要做代理齐王。刘邦在谋士建议之下,顺水推舟封韩信为齐王。

此时,天下局势变为:汉与楚僵持,难分高下;而齐王韩信手握重兵旁观。虽然韩信是汉王刘邦封的齐王,但事实上此时的齐王韩信处于独立地位。

这种形势,当然有明眼人要在韩信身上做文章。

首先是西楚霸王项羽想要游说齐王。项王派盱眙(今江苏省的一个县)人武涉去游说韩信。韩信则说了汉王对他恩重如山之类的话,最后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武涉的拉拢。武涉一看游说不动,临走撂下一句话“项王今日败亡,明天就该轮到你了。”

其次游说韩信的就是蒯彻。蒯彻倒不是为了谁而来,他大概是为自己和韩信来的。他认为未来天下形势发展就取决于韩信的行动。韩信倾向于哪边,哪边就能获胜。

蒯彻建议韩信:让楚汉并存,齐国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后面看形势发展,以韩信的能力和齐国的实力,最终一定会让天下都归向齐国。韩信被说得有点动心了,考虑了好几天。但他还是犹豫不决。最终他不忍心背叛汉王,他自认为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把自己怎么样,最终拒绝了蒯彻的建议。

二、假如韩信拥有齐地自立,那么当时局面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这是按时间线统计的双方阵营。

在彭城之战前,项羽的力量是逐渐减弱的,而刘邦则一步步走强,吸引更多的诸侯王支持他。

项羽依靠彭城一战之胜利,又把绝大部分诸侯吸引回去了。这也可见当时的大部分诸侯王都是墙头草。

而唯有彭越,对刘邦忠心耿耿,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抛弃他。

韩信北伐之后,尽取了赵代燕齐之地。就在当年(前203年),刘邦新封了英布为淮南王,封张耳为赵王。

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所擅长的是打仗,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比拼政治权谋、笼络人心的能力时,项羽就远远不是刘邦的对手了。

三、如果楚汉相争变成楚汉齐三国鼎立,历史将如何发展?

此时,如果韩信独立,形势将如何演变?我们还是来看一张图:

这是前203年冬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的全国形势。

此时的楚汉齐阵营将变成这样:

  • 楚:临江王共敖;

  • 汉: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魏王彭越、韩王信、燕王臧荼;

  • 齐(自身)

如果韩信不出兵,则楚汉之间都精疲力尽,最后双方将各自罢兵。从实力对比上,韩信的齐国无论是地盘、还是人才,韩信都无法与刘邦相比;与项羽恐怕也只在其下。

在战后休整期,三方将进入政治交易联盟活动期。从上图的形势我们可以看出,占尽优势的仍将是汉王刘邦。

从做事风格上,项羽自不用多说,性格刚愎自用,行事任性没有章法,贪财不舍得封赏;时间一长,众人都将离他而去,最后剩下孤家寡人。

对韩信而言,从真实历史记载中看,韩信在战役方面是天才,各种决策与临场发挥能力当时无出其右。但是一旦涉及到综合决断、涉及政治,韩信的水平就下降到不如常人的地步。

  • 比如,刘邦一统天下之后,陈豨在上任赵国国相前向韩信辞行,韩信乘机对陈豨说:独自掌握精兵地处一方,只怕将来有人在皇上面前挑拨说你谋反;皇帝必定起疑心,一定会亲自率兵攻打你。那时他韩信可做陈豨的内应,共同取天下。这不是看不清形势吗?还以为天下是群雄逐鹿吗?天下大势已定的时候,还要做反叛的事情,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 再比如,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刘邦对他的猜忌,所以他常常称病不朝,也不跟刘邦出行。韩信越想越觉得自己委屈,心生怨恨,对于自己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樊哙家做客,樊哙行跪拜礼迎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荣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倨傲到这种地步,能得到人心才怪。

除了性格方面,韩信在人才方面也与刘邦差得太远。韩信文的方面有一个蒯彻、还有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做为智囊,武将方面只有他自己了。

而刘邦那边,萧何、张良、陈平,任何一人的智谋都是一等一的,武将自不必说,彭越,英布、周勃、樊哙、灌婴,都是干将。

小结一下,韩信在综合决断方面太差,不能看清当前形势;为人又恃才傲物,怎么能得到人心呢?在综合实力(地盘、文臣武将)方面也远逊与刘邦。

因此,在楚汉争霸时,韩信作为独立的一方加入博弈,因为他地盘也小,实力有限;在加上其性格与为人的原因,他并不具备拉拢其他政治力量的能力。

所以,韩信采纳蒯彻的建议,并不能真正改变天下最终的走势。他与项羽类似,只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

结语:韩信采纳蒯彻的建议,历史不会被改写

在固陵之战时,刘邦率汉军一路追逐楚军,跟韩信约好了一起攻打楚军,但是韩信却失约没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不敢动手罢了。等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

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一针见血:“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趁着时机赚点利益,是市井之人的志向;而建功立业以报答有德者,这是君子大丈夫的志向。韩信以市井之人的志向为自己获利,却又期望别人具有君子容人之心,不是太难了吗!

我称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弱智,他采纳蒯彻之计,恐怕只会使天下添乱,让汉朝统一大业晚几年完成而已;但最终无法改变历史。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号称“兵仙”的韩信为何没听蒯彻的直言自立为王

韩信没有听蒯彻的建议自立为齐王,很多人都感到惋惜。韩信被捕后,自己也十分后悔没听蒯彻之言。但韩信是不必要后悔的。当初听了蒯彻之言,秦末就天下三分。三分以后,战争是必然的。如果刘邦与项羽开战,韩信作壁上观。项羽赢了(这种可能性大)。韩信是项羽的对手吗?而如果刘邦赢了,韩信有好果子吃吗?刘邦势力最弱,可能会退回关中,项羽直接和韩信厮杀,没有了萧何的后勤补给,没有了张良的策划,韩信挡不住项羽的凶猛进攻。项羽是不会客气的,韩信只能是兵败被杀。如果是刘邦与韩信对阵,韩信一定能赢吗?这一点很多人分析过了,韩信必败无疑。因为韩信手下的将军基本上是听命于刘邦的,如曹参和灌婴,还有很多中层军官。刘邦有一次单枪匹马到韩信的军营去拿韩信的兵符,韩信竟毫无知觉。说明了什么?韩信的治军本领与周亚夫真不是一个档次。他又怎么玩得过刘邦?由此看来,三国鼎立后,最弱的还是韩信,既没有项羽的勇猛,又缺少刘邦的谋略,他这个齐王是注定做不久的。韩信帮了刘邦一统江山,还可能封侯拜相。刘邦对人其实还是不错的。所以韩信思之再三,还是没有听从蒯彻的建议。谁知刘邦没杀他,吕后却痛下杀手,这是韩信没有料到的。谁又能真正算到自己的未来呢?只能先把当下考虑清楚,再图将来吧。

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天下会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吗

三足鼎立和七分天下,这两个结果对于韩信来说,哪个难度更小一点?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够判断出来:乱世之中,割据势力越多,自己越能立足。

韩信在历史上先后被封为齐王和楚王,都占据了天下1/7或者1/8的地盘与势力。但他依然没有成事。那就更不用说三足鼎立的这种局面。所以韩信就算脱离刘邦,也形不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性格中有三大缺陷,导致他永远不可能单独成事

第一个缺陷:轻信于人。这是领导者的大忌

韩信一直对刘邦极有信心,他相信刘邦不会把他这只功狗怎么样。

因为他觉得自己曾经做过两次非常大的牺牲:

第1次是:公元前204年刘邦彭城兵败后,刘邦逃到了韩信的军营中。趁着韩信还是在睡觉的时候轻松的解除了韩信的兵权.

第2次是: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后,刘邦跑到了齐王韩信的军营中,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将韩信由齐王改为楚王。

这两次对于韩信来说,他认为的是自己将手中的精兵全部上交给刘邦,是自己做出的重大牺牲。而刘邦对他又有解衣推食之恩,以及三不杀的承诺。

所以韩信始终认为刘邦不会杀自己。但他忘了刘邦是一个帝王。

第二个缺陷:优柔寡断。太纠结了,必受其乱

韩信的性格是很优柔寡断的,特别在对于处理政治事务上。

韩信自立最好的时机是占了齐国之后被封为齐王的时候,刘邦与项羽打得不可开交,而自己却拥有精兵强将。

当谋士蒯(kuai)通,劝他自立,他倒是万千纠结了。

一方面他觉得刘邦对自己有恩,不忍心背叛刘邦。另一方面与刘邦讨价还价,让刘邦确认自己的王位与封地。

如果他当时但凡能下的狠心,无论是自立还是联合刘邦对付项羽或联合项羽对付刘邦,华夏大地上都会有他自己的一份基业。

所以当刘邦打败项羽腾出手来后,马上便剥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还是两头不讨好。

第三个缺陷:恩怨心重。身处高位,不能有感情。

当历史上漂母对韩信的一饭之恩美谈的时候,就注定了韩信的悲惨的结局。

他那个时候已经是楚王了。一个王,心中要考虑的永远是自己的王位,以及各种维护自己王位的措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当韩信作为一个王对自己的以前救命恩人给予千金来报答时,他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因为王不能有感情。

韩信的一生,总结出来就是需要被肯定,他所做的一切事,都透露出他骨子里那种极度的自卑。这是原生家庭对他造成的伤害。本来他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他没有把握住。

蒯彻劝韩信自立为王,韩信为什么会拒绝

韩信感念刘邦小到解衣推食大到一展抱负的平台的恩情的因素肯定有,所占的比例还不低,但是韩信首先是一个政治人物,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感情永远不是第一考量的因素。

韩信之所以拒绝蒯彻的建议,端在于韩信在刘邦集团中首先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在奉刘邦为主的前提下,他麾下的将领以及每一个士兵能够遵照他的军事指挥浴血奋战,如果韩信背义反噬刘邦集团,那么韩信是不是能够掌控部队,实际上是很难说的。

从韩信数次被刘邦偷入自己的军营用欺骗的手段夺取兵权来看,不要说韩信没有自己的班底,连他身边的亲军侍卫,忠诚度也很值得怀疑。

因此,所谓韩信『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只是蒯彻作为战国风格的策士的江湖诀,蒯彻虽然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但是无法改变韩信所处的地位和当时的局面。

永远不要以为决策者天然比谋士蠢,那只是文人的迷思。

若韩信听从蒯彻计谋,以他的军事才能和蒯彻的谋划,能统一天下吗

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不过短时间内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可以的,时间一长,还是要被刘邦统一天下的。

蒯彻也叫蒯通,是一名谋士,他最早出名是因为替陈胜部将武臣,凭一张嘴说降赵地三十余座城池而名震天下,后来蒯彻成为韩信的谋士,当郦食其凭一张嘴说服齐国时,韩信在蒯彻的劝说,发兵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烹杀,而韩信则顺势拿下齐地。

韩信拿下齐地后,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时的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在荥阳对峙,双方已经精疲力尽,无力再战,彭越在梁地,英布在淮地,处于相对独立的态度,这个时候韩信的地位变得空前重要起来。

韩信这个人身上有着浓浓的战国遗风,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出将入相、封候拜王,在接连拿下代、魏、赵、燕、齐时,韩信自觉功劳甚高,因此向刘邦上书,要求请封自已为代理齐王。

韩信主动要封的行为激怒了刘邦,刘邦在张良、陈平两人的提醒下,不动声色,直接封了韩信齐王,把代理二字给去掉了,韩信在得到刘邦的封赏后很高兴。

这个时候,项羽由于龙且的战死,韩信占领了齐地,使西楚国的都城彭城直接处于韩信的威胁之下,如果韩信忠于刘邦,那么接下来,自已就会被刘邦、韩信战略包围起来,项羽出于对形势的担忧,于是派出说客武涉到韩信去游说。

武涉见到韩信,就开始游说韩信,武涉的意思就是希望韩信保持中立,不要帮助刘邦,武涉对韩信说:现在楚汉之争,您(韩信)现在起决定作用,您(韩信)帮助楚则楚胜,您(韩信)帮助汉则汉胜,项王如果灭亡 ,那么接下来,汉王刘邦就要对付您(韩信),不如保持中立,三分天下。

可是韩信拒绝了武涉的建议,理由非常明显,韩信说道:我之前侍奉项王,官职不过是个郎中,职务不过是个执戟卫士,我说的话没有人听,我提出的计谋没有人采用,所以才离开楚而投靠汉,现在汉王授予我上将军印信,让我率领数万兵众,脱衣给我穿,分食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韩信绝不会背叛汉王的。

从韩信的拒绝对话中可以看出,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韩信对待刘邦是:君以国士待,我必国士报之,他对刘邦是忠心的,所要的不过就是裂土封王,并不想背叛刘邦,而蒯彻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个背景介入劝说韩信的。

蒯彻是个谋士,他对韩信当前的局势看得很清楚,他和武涉一样认为韩信如果继续忠心刘邦是没有好下场的,于是蒯彻就开始劝韩信,所说的话与武涉大致相同,而且蒯彻还说了,韩信的功劳太大,大到无法让君主安心的地步,如果现在不反,将来一定会被清算的。

可是蒯彻无论怎么说,韩信就是不听,怎么说也不会背叛刘邦,那么如果韩信听从了蒯彻的建议,历史将会如何发展呢?

如果韩信听从蒯彻的建议,不帮助刘邦而保持中立的话,就会引起一个连锁反应,可能彭越、英布等人也不会依附于刘邦,更多也会在一边看热闹,这样天下就形成了三个大的军事集团:刘邦的关中集团,项羽的西楚集团,韩信的齐国集团,还有几个小集团:彭越的梁地集团、英布的淮地集团、燕王臧荼、赵王张耳、衡山王吴芮、韩王信等。

如果是这样,刘邦暂时将无法击败项羽,继续与项羽在前线对峙,而且由于韩信的背叛导致彭越和英布也不来帮忙,所以刘邦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联合彭越和英布,以大肆封赏拉拢的手段,当然会受到项羽和韩信的干扰,不过以刘邦的本事,招降英布、张耳、吴芮、韩王信等应该不是大问题,英布和吴芮离刘邦的地盘太近,无法对抗刘邦,应该会依附,而彭越、臧荼可能保持中立。

其实韩信虽然自立,但是韩信的势力也是不稳定的,韩信手下的将领很大一部分都是刘邦的亲信,包括韩信在北方战场所有后勤供应都是刘邦供应的,如果韩信自立,就得先解决这些问题,韩信暂时只有一个齐地,粮食供应应该能够满足,但是手下的将领,如果不愿意服从韩信的,就得全部除去,这样就削弱韩信的实力。

当时刘邦占据了整个关中及巴蜀之地,外加洛阳到荥阳一带,外加联合英布、张耳、吴芮、韩王信等诸侯,应该算是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在对抗韩信与项羽的过程中,实力最强。

韩信和项羽的强项都在军事上,刘邦的强项在政治上,所有军事都是政治的延续,玩军事的永远斗不过玩政治的,再加上刘邦实力强,地盘最大,又是最善于用人,韩信就算自立,也没有与项羽联合起来共同对会刘邦的可能,因为项羽与韩信绝无联合的基础。即使三分天下,也是各顾各自立,这对实力最强的刘邦来说是好事。

刘邦只要想办法搞定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和韩信身边的谋士蒯彻两人,项羽与韩信就会不战自破,刘邦又有张良、陈平等顶级谋士,不管采用什么计谋,离间计也行,借刀杀人之计也罢,只能设法让范增和蒯彻离开,刘邦就能稳胜,照样统一天下。

所以个人觉得:如果韩信听从蒯彻的建议,不出兵帮忙刘邦,而选择自立的话,天下将会短暂三分,然后再次统一,当然是刘邦统一天下。

如果韩信听蒯彻还会死吗

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以鸿沟为界就乐天喜地的回彭城吃喝玩乐去了。刘邦也正欲回关中休养生息被张良陈平点醒,不可退兵应呈势攻击夺取天下,可令彭越在其后断其粮道,令韩信,英布同来助战以求一击而定天下。刘邦大喜,于是又背信弃义大举进攻占领了大片土地城池。楚王项羽正乐不思蜀昏天暗地的歌舞升平,突报刘邦入侵不觉盛怒,乃发兵十余万,亲领三万铁骑金戈铁马七八日便袭致刘邦营垒,被打了个鸡犬不宁溃退百余里。损失了十余万人马,刘邦思前想后不禁大怒,若韩信,英布,彭越,齐来岂会大败。~~~~不几日一谋士向项王献计献策,我与蒯彻私交甚厚,大王可交好齐王韩信分汉王军势必会宜于楚国,王大喜遣使入齐金银满车美女十余,楚使见蒯彻言明来意于是蒯彻引见齐王韩信,言当今天下以呈三分大势,王助楚则楚胜,王扶汉则汉必霸,但皆为下略,今王贵为齐王有领兵几十万兵多将广人才济济,何不裂土分疆自利为尊。那汉王刘邦非善类,王别忘了封齐王之事。韩信左思右想,思楚王凶险无德暴劣岂可依靠。想己身本为一介书生酸儒手无寸铁傳机之力,被汉王披以金甲拜为大元帅,有抚车驾何其荣也。于是拒绝蒯彻之言,,,,蒯彻大惊王不用汝谋必为汉王而害齐王不信,蒯彻随隐退山林以避祸事。汉王刘邦依张良言,遣使入齐见韩信,彭越,英布,言击败项羽,必裂土分茅共享天下。于是各位大王领本部人马汇集于垓下统为百万大军,以韩信为大元帅,布下了十面埋伏阵,入夜张良有献了四面楚歌之计,一夜间几十万大军只留下千余骑。次日一早被一击即中项王自刎于乌江岸边,韩信随为杰出的伟大军事家然德行有缺,无政治权谋之术,当大元帅尚可,为一国己主恐免为其难。随可三分天下自立为王,终为一个奴才命而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