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为何晚景凄凉_刘邦_项羽_西汉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周勃 刘邦 项羽 西汉

本文目录

  • 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
  • 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为何晚景凄凉
  • 汉文帝为什么拜半文盲的周勃为相
  • 汉文帝时期的首席功臣周勃晚年为什么会被下狱
  • 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 同是刘邦手下将军,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

周勃不可能通过政变来掌握大权废立天子,更不可能更不会像司马氏篡位自立。具体原因请听小牛一一道来。

一、周勃对汉室刘邦忠心耿耿,他从没有非分之想。

周勃的性格是木强敦厚,厚重少文,早年认准了刘邦,就一辈子追随他。不仅为刘邦攻城拔寨,灭敌兴邦,而且肩负起托孤重任,辅佐惠帝刘盈,制衡吕氏。吕后掌权之时,大肆迫害刘氏诸王,排挤刘邦旧臣,同时大力培植吕氏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周勃不忘嘱托,隐忍藏锋,一带时机。吕后去世后,诸吕手握兵权,准备谋乱观众,进而篡夺汉室。在此紧要关头,周勃挺身而出,与右丞相陈平一起力挽狂澜。周勃冒着生命危险,驰入北军,高喊“为刘氏左袒”,从而赢得兵权,为剪除诸吕创造了条件。

试想一下,周勃若对刘邦有二心,早就会利用刘邦去世后的一个又一个机会,尝试篡权夺位了,而不会不顾身家性命与诸吕斗争,并想方设法迎来代王刘恒继位了。

二、周勃有自知之明,若篡位,肯定失败。

不光是周勃,与他同时代的人对白马之盟都是铭刻在心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在刘邦建立的汉朝,饱经战乱之苦的人们好不容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享受着他与民休息国策带来的福祉,感受着大一统王朝的新气息和便利。在他们心中,刘氏就是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的象征,任何推翻刘氏取而代之的想法都是大逆不道的,是不可能获得天下人支持和响应的。诸吕被夷灭,说到底就是违背盟誓,违背了天下人的意愿的。

任何人都可能在刘氏江山不绝如缕时候一时得计,篡夺君权,然而终究不会长久,因为他们在正统性合法性方面过不了关,老百姓不认可,各种政治力量也不会认可。一旦如此,天下共击之的画面就会呈现在眼前。正想司马迁所说那样,周勃不仅有伊尹、周公一样的忠心,也有他们一样的见识,绝不会走上谋篡之路的。

三、周勃也明白,即便想谋篡,自己没有那样的实力。

前面说了,周勃对汉室忠心耿耿,他从没有想拥有谋篡的实力,也不可能拥有。周勃作为一员武将,跟随刘邦起义,南征北战,斩将搴旗,所向披靡,屡立战功。他先后做了将军和太尉,成为大汉首席军事长官。但是,他从未培植党羽,安插亲信,暗地里建立一支自己的队伍。因为他知道,这样做,只会树敌过多,自己会在众人围剿之下而丧失一切。

吕后去世前后,汉朝各种势力即将绞杀起来。京城内外有吕氏集团的力量,有忠于刘邦的旧臣集团的力量,还有分封到各地的同姓王力量。无论哪种力量,都是都是周勃难以搞定的。周勃若像篡位,朝中的左右丞相申食其、陈平会反对,朱虚侯会反对,大将灌婴等会反对,齐王刘肥等诸侯会反对……那样的话,就算周勃利用太尉职权,掌握了北军等禁卫军,这点兵力面对四面八方杀来的大军也只算是杯水车薪,很快就会陷入四面楚歌之境,结局将是悲惨的。

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为何晚景凄凉

周勃是西汉的开国元勋,他弓马娴熟,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沛公刘邦闹革命,由于作战勇敢,屡建军功,被拜将封侯。参加过楚汉之争,在攻打赵贲、大败章平、包围章邯中居功甚伟。成皋之战时,突入成皋战场。攻取曲逆、泗水东海两郡,解放了二十二个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被封为绛侯。带兵平韩信、陈豨、卢绾之乱,拜为太尉。人生一路开挂,留下了忠勇英名,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名将

汉高祖刘邦临死前有说过 “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看到周勃重厚,认为他能够承担大事,在自己即将去世的时候,把樊哙的军权交给了周勃。 吕后薨逝后,周勃联合陈平等夺取了吕禄军权,诛灭了诸吕势力,又拥立代王刘恒继承了皇位。正印证了刘邦生前的预言。

这要从汉文帝刘恒到长安即位后开始说起,刘恒自然知道刘家的天下没有变色、自己能从偏僻的代国之主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周勃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所以,坐北朝南后,封周勃为右丞相。还赐给他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周勃有此封赏理所应当。

但才过了个把月,有人劝说周勃道:“您诛灭了诸吕,拥立了代王,威震天下,已经得厚赏与尊位,恐怕时间长了,灾祸要降临您的身上了。”,周勃读书少,感觉这话是有道理的,就心生恐惧。斟酌再三,终于向文帝上表,谢罪辞职。刘恒同意了他的请求。远离朝政,岁月静好,他已经搞了一辈子革命工作,这个年龄,就该含饴弄孙、养尊处优、颐养天年了。

但过了一年多,曾为大汉六出奇计的丞相陈平去世了,文帝又再次任命周勃为丞相,周勃也欣然出山从政,继续辅助新帝。但才过了十个多月后,汉文帝说:“前日我诏令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去,丞相您是我所器重的人,你带个好头,率先到封国去吧。“。于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务,前往封国。

可是,这次回到封地,才一年多,周丞相就性情大变 ,似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

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行各县到达绛县时,身 经百战的绛侯周勃莫名其妙地开始畏惧这些人,担心自己被诛杀。他经常身披铠甲,命令家人手持各种兵器来接待这些公务员。长此以往, 有人上书告发周勃此意是想谋反。

刘恒 知道后,当时并不认为他有谋反之心,就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廷尉又把此事交给长安处理,最后,长安捕捉了周勃下狱治罪。看来,周勃就是劳碌命,根本不能闲下来,这下麻烦了。 由此获罪,真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

周勃在狱中没有了往日的雄风,恐惧感倍加。又没有多少文化,也不知道 如何自证清白。狱吏们慢慢地开始欺凌、侮辱他了。周勃呢,竟然拿出千金送给狱吏,狱吏受了好处,就在牍板背面写上五个字:“请公主作证。”提示他解套的办法。这里的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她嫁给了周勃的长子周胜为妻,狱吏们看周勃不开窍,就教他让他说动儿媳为自己作证。

而周勃呢?给了文帝舅舅薄昭很多财富(这是他自己增封受赐时的所得),等到周勃案子进行到紧要的时候,薄昭在薄太后(刘恒的妈)面前为周勃说了好话,太后认为周勃根本无谋反之心。于是,在文帝临朝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就向文帝掷去,并骂道 :

“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吗! ”。

汉文帝是大孝子,曾经因为为母亲尝药,上了中华二十四孝子图的,对老妈的话言听计从。赶紧说我已经看了他在狱里的供辞,马上放他出狱。这样绛侯才重新获得了自由,又恢复他的爵位和封邑。可爱的、老实的绛侯出狱后说:

“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然而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 。

真是很憨厚的人呢,他是被狱卒整治得没有脾气了。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了一辈子的人,说出如此天真的话,叫人好 不辛酸、伤心!

周勃又回到封国。于孝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为武侯。

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为何晚景凄凉?纵观以上陈述:

汉文帝治罪周勃,表面上看,是周勃自己上了年龄开始疑神疑鬼起来,仿佛是自己造成的。其实呢?汉文帝别有用意,周勃二次拜相时,或许在朝廷看到了什么,也许文帝向他暗示了什么,否则,这位能征惯战、出将入相的老人绝对不会有如此异常的表现(担心自己被诛杀、经常身披铠甲、命令家人手持兵器来接待公务员等)。

汉文帝自然知道周勃对大汉忠心耿耿。他会造成一种态势,让这位开国元勋彻底淡化、忘记拥戴自己的功劳。周勃嘴巴不甜,也不懂得 功高后如何消除震主的隐患,才有此厄运。不过,汉文帝这样对待周勃真是以怨报德,典型的过河拆桥!所以,周勃晚景凄凉,汉文帝负有一定的责任。

汉文帝为什么拜半文盲的周勃为相

因为刘邦“白马之盟”真正的盟约是:

非刘不王,非侯不相,非功不侯

历史书上只说了“非刘不王”,但是没有说后面两条。

本质上来说,“白马之盟”其实是刘邦与汉初功臣集团达成的一种默契,就是今后地盘儿较大的诸侯王,都只能封给皇族;但是,与此同时,刘邦也答应功臣集团,自己绝不乱提拔人,想当宰相必须是侯爵,而想当侯爵必须要立功(不仅是军功,比如生了皇太子的妃嫔也算立功,但是皇后还能怎么封?所以就把“生太子”的功劳给了皇后娘家人,这就是汉初外戚封侯的原理)

而铲除诸吕本质上是刘氏诸侯王借口吕后违反了白马之盟然后起兵造反,而原本与吕后合作的周勃、陈平等汉初功臣为了自保只能诛杀吕后全族。

汉文帝虽然是刘邦的长子,但是他母族势力很小,函谷关以东还有大量刘姓诸侯王等着他犯错呢。

更何况汉文帝入主长安当天晚上就杀了汉惠帝所有的儿子,汉文帝自然知道自己要是犯错了他的下场不会比汉惠帝儿子更好。

所以在他当皇帝的初期,他必须循规蹈矩,不能给关东诸侯王们以借口。

所以汉文帝按照规矩封绛侯周勃为丞相。

其实汉武帝之前,汉朝不存在“选拔贤良”这种事情,因为汉初官吏全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军吏们。

汉文帝末年有一个案子,大概就是副县长联合警察局长和商业局长杀了县长,这个案子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然而这三个犯人的身份很吓人:副县长是关内侯、警察局长是大庶长、商业局长是驷车庶长。

关内侯是二十等爵制的第十九等、大庶长是第十八等、驷车庶长是等十七等。

这么高的爵位都只能安排这么低的职务,可见西汉初年真的不缺当官儿的。

汉文帝时期的首席功臣周勃晚年为什么会被下狱

周勃乃是西汉开国功臣,不仅在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中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建国后更是跟随刘邦多次平定诸侯王叛乱,因功获封绛侯,位列西汉开国十八功侯第四,仅次于萧何、曹参和张敖,刘邦临终前更是说“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吕后去世后,又是周勃、陈平在“诸吕之乱”中诛除了吕氏集团,拥立代王刘恒即位,对汉文帝刘恒也有拥立之功。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开国功臣,晚年时却被诬陷下狱、受尽凌辱,幸有薄太后出面相救,这才得以幸免于难。而之所以如此,其实与西汉当时的政治背景,以及皇帝与功臣之间的猜忌密不可分。

战功赫赫的周勃,晚年却因诬陷入狱

作为刘邦的沛县同乡,早在刘邦刚刚起兵之时,周勃便以中涓身份追随其左右,在刘邦南征北战,并跟随其西入关中攻灭秦国,可谓战功赫赫,先后任五大夫、虎贲令、将军等职,刘邦获封汉王之后,便将其封为了魏武侯,这乃是西汉最早封侯的一批功臣。

之后,“楚汉争霸”大幕拉开,攻打赵贲、大败章平、包围章邯,屡建战功。成皋之战时,留守镇关重地,突入成皋战场。带兵攻取曲逆、泗水、东海两郡,凡得二十二县,西汉立国后受封绛侯,位列西汉开国十八功侯第四。之后,又跟随刘邦讨平韩王信、陈豨、卢绾叛乱,从而官拜太尉。

刘邦晚年时,吕后“病榻问相”,刘邦言称“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去世后,吕后长期掌权,而在吕后死后,又正是周勃联合陈平夺取吕禄军权,诛杀吕氏集团,拥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使得江山重回刘氏手中。从夺取天下到稳定江山,周勃可以说是功劳卓著,尤其对于汉文帝刘恒来说,周勃更是首功之臣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擢升周勃为右丞相,并赐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一个多月后,周勃在他人劝说下选择急流勇退,主动辞去丞相之位。直到汉文帝二年(前178年),由于丞相陈平去世,汉文帝才重新任命周勃为丞相。不过,仅仅十个月后,便又被汉文帝免去丞相职务,被迫返回封国。

周勃返回封地一年多,因担心被害,因而在见河东郡守、郡尉时往往身披铠甲,并令家人手持兵器。结果,有人据此上书告发周勃谋反,周勃因此被下狱问罪,甚至遭到狱吏的欺辱,直到周勃通过千金贿赂,狱吏这才建议他去请儿媳、汉文帝之女来作证。

后来,周勃通过薄昭(汉文帝舅舅)向薄太后进言,薄太后对汉文帝说道,“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统率北军时都没有谋反,岂会现在谋反?”汉文帝这才将其释放。

那么,汉文帝为何要如此对待汉朝和自己的功臣呢?其实这与西汉当时的政治背景,以及皇帝与功臣之间的猜忌密不可分。

政治背景:朝廷与地方矛盾加剧,汉文帝打击诸侯已成趋势

西汉之初,刘邦被迫推行“郡国并行制”,先分封了七大异姓诸侯国,后又相继分封了九大同姓诸侯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的军政财大权,专制一方的他们与中央朝廷的矛盾却是越来越尖锐。

而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的矛盾,即包括那些同姓诸侯王,同样也包括那些封地不小的侯爵。类似周勃这样的侯爵,其权力虽不如诸侯王,但却胜在数量庞大,而且相互之间关系极为复杂,再加上大多居于长安、位居高位,对皇权的威胁同样不小。

因此,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贾谊便上书建议遣送列侯返回封地,虽然贾谊因此被贬,但汉文帝却采纳了他的建议。由于当时响应者寥寥,汉文帝便召来周勃,对其言道,“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意思是作为我最器重的大臣,还是由您带个头吧,于是便有了周勃被免除丞相之位,返回封地之事。

而相较于这些侯爵,那些诸侯王威胁更大。先是“诸吕之乱”时,齐王刘襄起兵西进,意图谋夺帝位。紧接着,汉文帝即位仅仅一年后,即汉文帝元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又趁着匈奴南下的机会起兵作乱。

而到了六年(前174年),又发生了淮南王刘长谋反案。鉴于此,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直接将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的矛盾摆上了台面。因此,汉文帝开始着手对诸侯进行打压,然而当时的侯爵实在太多,全面打压必然会造成激烈动荡,因此他势必便要找一个“杀鸡儆猴”的对象。

前文说过,周勃在西汉开国十八功侯中位列第四,而到汉文帝时期,很多开国功臣都已经去世,周勃可以说是资历最深的一批功臣。与此同时,周勃又是拥立汉文帝即位的功臣,在朝中的影响力同样极大,于是周勃首当其冲,成为了“杀鸡儆猴”的候选人之一。

君臣猜忌:汉文帝对地方防范甚严,周勃为自保异动连连

如果说前一点只是让周勃成为了杀鸡儆猴的候选人,那么这一点则直接将其精准定位成了“杀鸡儆猴”的对象。也正是由于汉文帝对地方诸侯的防范,以及周勃对朝廷的猜忌,导致其留下了被诬告的借口。

“诸吕之乱”被平定后,周勃、陈平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于是派人前去请代王入京即位,然而刘恒却根本不敢前往京城,一方面源于久居代地的刘恒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一旦入京根本无法预料自己的吉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刘恒对周勃、陈平等人的不信任。即使后来刘恒决定入京,还是先派舅舅薄昭去京城打探,又派宋昌入城探路。

等到刘恒入京,太尉周勃立即便要单独觐见皇帝,并表示自己有秘密要陈奏。结果刘恒直接拒绝了私下会见,表示帝王没有私事,而在住进皇宫之后,更是连夜将守卫皇宫、京城的禁军长官换成了亲信,直到此时才算坐稳皇位。

周勃凭借拥立之功,在获得重赏之后,却表现的极为骄横,直到有人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他这才请辞丞相之位,虽然陈平死后再度担任丞相,但很快便又被赶回了封地。这一系列的变故,不能不让周勃对自身安危产生疑虑。

而汉文帝在将这些侯爵赶回封地后,结果很多侯爵都成为了地方豪强恶霸,搞的地方乌烟瘴气,导致汉文帝又不得不经常派使者和地方官员巡查列侯封地,周勃本就担惊受怕不已,因而遇到巡查官员,便以为是皇帝派来杀自己的,于是便每次都身披甲胄,命令家丁手持兵器接见。久而久之,岂能不令人生疑?结果就被人借此告其谋反。

虽说汉文帝对于地方诸侯多有防范,但其实也并未相信周勃会谋反,否则周勃根本难逃一死。需要注意的是,周勃因罪下狱刚好便是在汉文帝六年(前174年),也就是淮南王刘长谋反的同年,因此汉文帝的根本目的,不过是为了借此敲打一下其他诸侯。

实际上从西汉中期开始,皇帝对藩国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压措施,比如在藩国当过国相的官员,及与诸侯王结亲的官员,基本失去了回到中央任高官的可能;又比如封侯的官员除了三公,大多会到地方任职或遣送回封地。

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度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继而实现中央集权统治。然而,到了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汲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后,却采用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制”,除在中央直接管辖区域推行军衔之外,却将韩信、吴芮、彭越等人分封为王,那么刘邦为何不将同样功勋卓著的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分封为王呢?

西汉初期曾存在七大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楚王(齐王)韩信、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韩王韩信和赵王张耳(张敖),而这七位异姓王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之一:项羽分封天下后的旧有诸侯,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状态

项羽西入关中灭秦后,曾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而随着此后再度天下大乱,以及之后的楚汉争霸,虽然有的诸侯被消灭,但仍有个别残存并倒向了刘邦,因而在西汉建立之后,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韩信得以保留。

△项羽分封天下示意图

1、燕王臧荼。臧荼本为燕国旧将,秦末天下大乱之后,韩广被燕地贵族立为燕王,臧荼便归入其麾下为将。巨鹿之战中,臧荼奉命率兵救援赵国,之后随同项羽西入关中。项羽分封天下时,将韩王韩广迁为辽东王,反将臧荼封为燕王,之后韩广不愿迁走与臧荼发生火并被杀。楚汉争霸时期,刘邦采纳韩信建议开辟北方战场,接连灭掉西魏魏豹、代王陈馀和赵王赵歇后派人送信给臧荼,臧荼逐投降刘邦,楚汉争霸后又拥戴刘邦称帝。然而,臧荼虽然归顺刘邦,但刘邦对燕地和辽东却是鞭长莫及,因此西汉建立之后,刘邦只能顺势继续分封其为燕王。

2、长沙王吴芮。秦末天下大乱,乱兵到处肆虐,吴芮便组织家丁亲兵抗击流寇,之后迅速拉起一支队伍,由于在当地颇有声望,吴芮被百姓奉为“鄱君”。此后,吴芮支持项羽,并带兵横扫赣、湘、桂一带,甚至有一些秦朝官吏也率部下归附。吴芮见英布作战勇猛,且已经具有一定势力,于是将女儿嫁给他,令其出兵攻秦。之后吴芮配合项羽南征北战,灭秦之后被项羽封为衡山王,而其女婿英布也被封为九江王。楚汉争霸时期,吴芮在洞庭湖一带遇到好友张良,在其劝说之下进而改拥刘邦,并在楚汉争霸后奉刘邦为帝。与燕王臧荼一样,长期与项羽争霸的刘邦根本无力对吴芮统治区实现直接统治,因此在西汉建立之后封其为长沙王。

3、韩王韩信。韩王信本是韩襄王的庶出孙子,战国各国纷纷起兵自立,只有韩国没有立下后嗣,因而只是立了韩国诸公子中的横阳君韩成为韩王。项羽分封天下时,虽然也以韩成为韩王,但因张良投奔刘邦而阻止其返回封地,将其带回彭城后先废为侯、后杀死。而韩王信则被刘邦封为将军,并在张良辅佐下恢复韩国的十几座城池,并在之后攻灭项羽分封的韩王郑昌,于是刘邦便又封其为韩王,而韩王信则带领韩地军队跟随刘邦。韩王信应该算是残留诸侯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因此刘邦建立西汉之后,虽然仍以他为韩王,但却将其改封到了太原以北地区,以防备抵抗匈奴,建都晋阳(后迁往马邑)。

纵观秦末天下大乱到西汉建立的这段时间,刘邦从丰沛起兵到最终称帝建国,势力始终未曾触及到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和韩王韩信的统治区域,虽然成功的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但这几位异姓王却始终处于较为独立的状态,因此刘邦称帝后分封他们为王,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情况之二:本为汉军阵营却相对独立,刘邦被迫妥协分封为王

整个楚汉争霸时期,随着彭城之战的战败,刘邦在正面战场无法抵御项羽的情况下,只能剑走偏锋扩大地盘的同时对项羽形成包围局势,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属于汉军阵营的部分将领逐渐进入独立状态,刘邦先后将其分封为王,并在西汉建立后被迫延续。

1、赵王张耳(张敖)。张耳本就是反秦人士,后因秦始皇追捕而与陈馀逃往陈县,陈胜吴广起兵之后,张耳与陈馀逐投奔义军。之后,张耳、陈馀在邯郸奉义军将领武臣为赵王,武臣死后两人又奉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巨鹿之战中,张耳因陈馀不肯发兵救援而与其反目成仇,后张耳因随项羽西入关中而被封赵王,赵王赵歇则被改封代王。后来,陈馀一怒之下向田荣借兵杀回赵地,张耳战败后投靠刘邦。韩信开辟北方战场时,张耳奉命跟随,在攻灭赵代之后,为了镇守赵地,韩信为张耳请封赵王,刘邦许之,于是张耳便在赵地招募训练士兵,供韩信伐齐。张耳去世之后,其子张敖即位赵王,刘邦建立西汉后,得以保留封国。

2、楚王(齐王)韩信。韩信本为平民出身,早年较为穷困潦倒,秦末天下大乱之后,韩信投奔项梁,项梁死后又归属项羽,虽然屡有献策,却从未被采纳。之后,韩信投奔刘邦,在萧何的多次推荐下才获得重用。彭城战败后,刘邦采纳韩信建议开辟北方战场,韩信于是率兵先后攻灭西魏和赵代,并降伏燕王臧荼,之后又率兵攻占并平定齐地,却也导致说客郦食其被杀。之后,韩信向刘邦请封代理齐王,代为管理齐地,由于齐地距离刘邦过远,根本无法直接统治,因此在张良建议之下封其为齐王。虽然刘邦对韩信重用,却也对其处处防范,因此垓下之战后便夺去了他的兵权,并将其改封楚地。

3、淮南王英布。如前文所述,英布乃是吴芮的女婿,起兵后曾跟随项梁作战,之后被楚怀王封为当阳君。巨鹿之战中,英布曾奉命率兵出征,后项羽在安阳杀死宋义,英布逐归于其麾下。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英布因功得以获封九江王。英布虽为项羽麾下,却也因项羽的为人而对其离心离德,项羽曾在平定齐地叛乱时命其出兵,却被英布推脱。彭城之战后,刘邦派随何游说英布,英布逐倒向刘邦,在被楚军击败后遂逃至刘邦处,后派人到九江地区招募旧部数千人。前203年,刘邦为了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遂封英布为淮南王,英布奉命返回九江地区,并于前201年策反大司马周殷叛楚,从九江率兵北上围攻项羽于垓下,西汉建国后封国得以保存。

4、梁王彭越。秦末天下大乱时,彭越在魏地起兵响应,刘邦率兵西进攻打昌邑时,曾获得彭越的帮助。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彭越虽然已经发展到了一万多人,却因功绩不明而未能得以获封,也从未归属任何一方势力。前206年,齐地叛乱爆发之后,刘邦为了将楚军主力吸引在齐地,便派人封彭越为将军,命其攻打楚军,后在彭城之战前正式归顺刘邦,刘邦则任命其为魏国国相。彭城之战后,在楚汉对峙时期,彭越奉命留在梁地不断袭扰项羽后方,导致项羽的粮道始终处于威胁之中。垓下之战前夕,刘邦为了围攻项羽,封彭越为梁王,彭越遂率兵与刘邦合兵攻打项羽。西汉立国之后,彭越的封国得以保存。

如上所述,张耳、韩信、英布、彭越这四位异姓王,在归顺刘邦时本无固定地盘,乃是正儿八经的汉军出身,却在楚汉争霸时期因各种原因而获得了较为独立的地位,而刘邦为了合击项羽,迫于无奈而只能将其分封于各地,而在西汉立国时,由于这些人根基已经较为稳固,加之立下汗马功劳,刘邦也只能保留其封国。

刘邦分封诸王存在妥协成分,其他功臣与以上几人情况不同

纵观秦汉历史,刘邦实际上才是秦始皇的忠实继承者,他其实看到了秦始皇包括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内一系列政策的先进性,这也是汉承秦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西汉建国后,刘邦其实并不打算推行分封制。

然而由于秦末天下大乱到西汉建立这一时期,天下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刘邦虽然最终灭掉了项羽,但却无法直接统治势力延伸到天下各个地区,因而只能被迫承认各地诸侯国的存在,刘邦的分封实际上存在一定妥协成分。

周勃、灌婴、樊哙、曹参、韩信、张良等人虽然也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乃是当之无愧的西汉开国功臣,然而他们的情况与以上诸人却有着显著的区别,那便是他们始终受刘邦的直接或间接指挥,从未真正脱离刘邦的管辖。因此,刘邦在并不打算恢复分封制的情况下,自然不会再分封他们为王。

△卢绾情况较为特殊

只有卢绾的情况较为特殊,西汉初期由于臧荼在燕地造反,被攻灭之后燕地却因天高皇帝远、且地处各诸侯夹缝之中而无法直接受中央管辖,刘邦于是将最为亲近的卢绾封为燕王,统辖燕地。刘邦此举其实是为了对燕地实现间接统治,令他没想到的是,卢绾获封之后却逐渐离心离德。

同是刘邦手下将军,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用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韩信、吴芮、彭越等人好比是刘邦的盟友,他们以刘邦为盟主;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好比是刘邦的家将,他们以刘邦为主公,把刘邦看做主人。就卢绾一人比较特殊,既像是盟友,又像似家将。由此看来,他们的封爵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渊源而不同的。

01

韩信、彭越、吴芮等人之被封为王

公元前206年八月,项羽征得楚怀王的同意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等十八位诸侯为王:

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以及后来所封韩王成等十八个诸侯王。

衡山王吴芮跟九江王英布、常山王张耳、燕王臧荼等人一样,与刘邦同时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楚汉战争时,吴芮在洞庭湖巡视期间,结识了张良并成为好友。张良劝导吴芮拥立刘邦。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吴芮以吴王后代的身份,与韩信等人拥立刘邦登基为帝,刘邦改封吴芮为长沙王。

彭越(?-公元前196年),字仲,砀郡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彭越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在秦末时就在魏地举兵起义,项羽进入关中,分封诸侯后,各自回到封国。此时,彭越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了一万多人,既没有得到分封,也没有具体的归属。

楚汉战争期间,彭越率兵归顺刘邦,拜魏相国,封建成侯,很快就平定梁地。

刘邦兵败彭城后,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

韩信灭掉齐国,就想自立为王,但不好直接提出,就派遣使者向刘邦请求代理齐王(假齐王),刘邦不情愿的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撕毁鸿沟协议,约定韩信、彭越一起进攻项羽。但韩信、彭越没有按照约定出兵,刘邦被打败退守荥阳,被项羽围困。刘邦陷入绝境,征询张良的建议。

张良说:“齐王韩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韩信自己也不放心。当初您与彭越、韩信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齐王韩信的家乡在楚国,他的本意是想再回到自己的故乡。如果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封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即便不来,事情发展也不至于绝望。“

张良这一”指山卖磨“的伎俩,还真把二人给忽悠来了。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就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改封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

由此看来,韩信、彭越、吴芮等人被封为王,都不是出自刘邦的本意,是不得已而为之。

02

卢绾之封王

卢绾(前256年-前19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市丰县)中阳里人,西汉时期异姓诸侯王之一。

卢绾的亲戚与刘邦的父亲交好,两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出生的时候乡民曾经持羊酒共同祝贺两家。因而,卢绾与汉高祖刘邦,是发小而且是同窗好友,深得刘邦信任。

刘邦为平民时,因为吃官司到处躲躲藏藏,卢绾常常追随左右。刘邦起兵于沛县,卢绾以宾客的身份相随,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由于卢绾与刘邦这层关系,他得以出入刘邦的卧内。他的衣被、饮食、赏赐,都是群臣莫敢相望的。若论亲疏关系和被宠幸的程度,都无人能比得过卢绾,甚至卢绾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汉五年(前202年)七月,已经归顺刘邦的燕王臧荼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此时刘邦已经称帝)。九月,灭掉臧荼。卢绾被封为燕王。

卢绾这个王,似乎有点“一字并肩王”的意思哦。刘邦登基后,再封异姓诸侯王,这是很特殊的情况。这个时间节点,刘邦称帝不久,还没有分封功臣,也有安定功臣之心的意图。

03

分封诸侯

分封异姓诸侯王不是出于刘邦本意,也不利于汉朝政权的稳固。但刘邦面对当时的局势,是不得已而为之。

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分封功臣。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也没有把这件事确定下来。

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与的食邑也最多,但众将不服。刘邦做了很大的工作,才得以摆平。

刘邦陆续分封了二十九人为列侯,但其他的将领都议论纷纷,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但已经为帝的刘邦,不仅要考虑功臣们的情绪,更要考虑刘氏家族的未来。

具体看一下周勃、灌婴、樊哙他们的经历。

周勃,祖先是卷县人,后来来到了沛县。以靠编织蚕箔维持生计,时常在人家办理丧事的时候,去吹萧做一下出鼓手的事混个饭吃。高祖刘邦起兵,周勃就以侍从官的身份跟随。

灌婴,睢阳人,以贩卖丝织品为生。刘邦攻城略地来到雍丘的时候,灌婴以侍从官的身份跟随了刘邦。

樊哙,沛县人,早年就是屠狗为业,因为是刘邦的连襟,就跟随刘邦征战天下。

英雄不论出处,不可否认,周勃、灌婴、樊哙都是杰出的人才,但没有刘邦,他们可能永远就是个小商贩而已。

尽管他们都立下了非凡的功劳,但刘邦仅仅就是个汉王,他们还能有多大的奢望呢?能够封侯也是意外的事情,必然不好与韩信等人可比。

在刘邦登基之后,异姓诸侯王对维护汉朝政权的稳固是最大的隐患。也就不可能再大量的分封诸侯王。封侯就是最大的功爵啦,而且消除异姓诸侯王是刘邦下一步必然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周勃、樊哙干的最起劲。

这就是作为刘邦的嫡系部队,也就是子弟兵,不能封王的原因。因而周勃等人也就无法与韩信等人封王相提并论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