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秦始皇有80万虎狼之师,项羽有没有和真正的秦军交战过?秦军虎狼之师,六国诸侯闻风丧胆,大泽乡草民匹夫哪来的勇气敢于反抗暴秦_项羽_秦国_作战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虎狼之师 项羽 秦国 作战

本文目录

  • 当年秦始皇有80万虎狼之师,项羽有没有和真正的秦军交战过
  • 秦军虎狼之师,六国诸侯闻风丧胆,大泽乡草民匹夫哪来的勇气敢于反抗暴秦
  • 美俄都是虎狼之师,为什么不能放弃对抗,和谐友好呢
  • 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为何会在邯郸之战中惨败
  • 秦始皇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是怎样炼成的
  • 大明朝的4000义乌军,打得过印加帝国的十万虎狼之师吗

当年秦始皇有80万虎狼之师,项羽有没有和真正的秦军交战过

关于项羽是否与真正的秦军交战过这个问题,乍看之下觉得简单明了。作为灭秦的主要力量项羽当然与秦军有过交战,而且秦军体系三大构成中至少有两个半与项羽有过交手。但细一思量,再结合前半句,似乎又能琢磨出点其他的意味。

项羽与秦军的作战履历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由此开始了他的传奇军事生涯。

  • 起兵之初,随同叔父组织起八千江东子弟兵,攻略吴中附近的郡县,此时尚没有独立领兵作战。

  • 随同叔父一路攻占薛城后,项羽奉命领兵攻占襄城,开始独立领军作战。

  • 秦二世二年,项梁拥立楚王后裔熊心。项羽随同叔父一起在东阿、濮阳击败秦军,此后项羽与刘邦组成联军进攻定陶。未能攻克定陶之后转而攻击雍丘。

  • 在雍丘一带作战时,项羽斩杀秦朝三川郡守李由,也就是秦朝名相李斯的儿子。之后项羽继续进攻外黄,但未能攻克。

  • 在攻击外黄不克后,项羽与刘邦联军转而攻击陈留。此时项羽的叔父项梁与章邯在定陶大战,项梁兵败被杀。项刘二人听闻之后,一起分兵退军,项羽转移到彭城一带。

  • 此后项羽受封鲁公,并作为楚国援军的副将随同主将宋义一起援救被围困在巨鹿的赵国君臣。宋义领兵到达安阳后,畏惧秦军的强大,畏缩不前。于是项羽斩杀宋义,夺取楚国援军的指挥权。

  • 项羽派部下英布等人率军两万先行渡河进行试探进攻,战果不佳后,项羽率领全军渡河,并破釜沉舟,猛攻王离率领的秦军,连战连胜,一举歼灭围困巨鹿的秦军。

  • 参与巨鹿之战的另一支秦军主力即章邯率领的部队撤退到棘原,项羽率军追击到漳南,双方相持未战。随后在开展政治攻势的同时,项羽向这支秦军发起了进攻,章邯所部一败再败,最终全军投降。

  • 此后项羽领军一路西进,进入已经被刘邦攻破的关中,项羽与秦军的作战至此也就结束了。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从吴中起兵开始,一直以秦军为主要作战目标直至秦朝灭亡后进入关中占据咸阳。从这份作战履历上看,项羽与秦军不仅有过交锋,而且交锋次数多,交锋级别也很高。

与项羽交锋的秦军

项羽的作战履历证明了他的确与秦军有过多次交手。那么这些与项羽交锋的秦军是什么级别和什么性质呢?

  • 秦军两大王牌:秦朝末年,秦军的主力王牌部队主要有三支(也有四支的说法,第四支就是拱卫京师咸阳的中央近卫军或者叫作关中兵团)。分别是章邯领军的骊山军团、王离领军的长城军团和在岭南任嚣、赵佗领军的岭南军团。这三支军队是当时秦朝政府能够投入到剿灭起义的主力兵团,也是秦朝的主要军事支柱。但是这三大王牌中的岭南军团却在任嚣、赵佗的领导下,封闭通往岭南的道路,断绝与秦朝中央的联系,闭关自守放弃回援秦朝腹地。于是秦军只剩下长城军团与骊山军团两支王牌,但是这两支王牌都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摧毁,王离的长城军团直接在巨鹿城下被全歼,章邯的骊山军团投降项羽后被坑杀。可以说项羽以一己之力摧毁了秦军的两大王牌,也摧毁了秦朝仅剩的军事支柱,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 秦军三大构成:按照秦朝军制,秦军主要由中央近卫军、边境边防军和地方守备军组成。从项羽的作战履历分析,在巨鹿之战前,项羽的对手主要是地方守备军,比如他在雍丘斩杀的三川郡守李由率领的肯定就是这样的部队。而在巨鹿之战中被他全歼的王离所部,就是原来名将蒙括率领的长城边防军,因而可以确定项羽与秦军中这两种性质的军队有过了交手。至于中央近卫军,因为这支部队的性质是拱卫京师咸阳,一般不轻易出击,加上项羽进入关中时刘邦已经先行攻占咸阳,所以项羽没有机会直接与秦军的近卫军作战。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章邯的骊山军团,这支部队在历史上记载是由骊山的刑徒组成,所以大家会忽略这支部队的性质构成。其实这支部队能够在仓促之间组建就迅速形成战斗力,并接连击败陈胜派出的西征大军和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所以这支部队就不可能是单纯由刑徒组成的杂牌军那么简单,这支部队应该是章邯从秦军中央近卫军中抽调精兵担任的中下级军官才能如此快速的形成战斗力。因而这支部队基本上可以算是半支中央近卫军。

由此看来,从级别上来看,秦军的王牌都在项羽手中被摧毁,从性质构成上看,项羽可以说与三大构成中的两个半都有过交锋。这样看来,秦末与秦军交锋的经验和履历没有人敢说超越项羽了。

何谓“真正”的秦军

按照前文的分析,项羽与秦军的交锋不仅次数多,而且对阵的秦军级别也高,战力也强。那么讨论他是否与秦军交锋过似乎是个可笑的命题了。但是结合题主的前半句中提到的秦始皇的虎狼之师,细细思量,与项羽作战的是“真正”的秦军吗?

  • 一说秦始皇的秦军,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应该也一样是虎狼之师。这支气吞山河,所向披靡,扫灭六国的部队为什么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变得如此不堪一击?要知道真正意义上来说他们面对的所谓诸侯义军很多都是农民起义军性质,无论人数、装备和训练水平从整体上而言都无法和秦军相提并论,甚至比战国末期的诸侯国的常备军都比不上。是因为秦统一以后军备废弛战斗力迅速下降?要知道陈胜、吴广等人发动起义的时间是秦二世元年,也就是说他们几乎在秦始皇刚刚去世不久就发动了起义,以秦始皇的执政表现来看,在他手中还不会那么快就让秦军武备废弛的。

  • 秦军的强大和可怕的原因,通常大家认为有以下几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和军功奖励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可怕作战意志。刚才已经提到,秦军的败亡仅仅在秦始皇死后的短短几年间,这支军队的征兵、训练、装备和其他等等制度方面的因素应该与秦始皇时期是一样的,那就不太可能在这些方面出问题。那我们就来看看其他方面,要论优势的丧失速度,装备和训练水平是比较慢的,对手要赶超需要时间,但是作战意志是很快的,秦军后期丧失的正是这种作战意志。

  • 秦末的起义源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的起义,随后山东六国均群起响应。此时秦军的三大主力分别在关中、塞北和岭南。中原大地上兵力比较空虚,主要靠地方郡守掌握的地方守备军负责围剿。而这些部队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大都是由六国的旧士兵和山东六国的农民征发而来服役的士兵,这些部队的作战意志不仅不强,而且因为有旧六国的士兵存在,甚至他们也极易加入反秦义军之中。

  • 随后秦军在稍稍挽回危局的情况下,又在巨鹿遭遇重大挫折,骊山军团和长城军团双双被灭。首先来看长城军团,这支部队应该是老秦军比较多的部队,他们的作战意志是可以保证的。但是他们却遇到了项羽这个不世出的天才猛将,项羽的破釜沉舟实质上也是强烈刺激了麾下楚军的作战意志,再加上六国联军在项羽神勇表现的刺激下也激起了血勇。长城军团终于在项羽带领的诸侯联军的进攻下全军覆没,毕竟军功制度刺激下的作战意志也不一定能胜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作战意志。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支秦军的确是最接近“真实”秦军的部队了,史料中记载除了主将王离被俘,其他将领或战死、或自刎、或自焚,即使被俘的王离也再没有在史书上出现,估计也是被杀了。反观另一支主力骊山军团,他们不仅在巨鹿之战的表现非常令人怀疑,而且之后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直接选择了向项羽投降,但还是被项羽坑杀。这支部队的主体是骊山刑徒,能够形成和维持战斗力的应该是章邯带领的少数从近卫军中抽调的骨干军官队伍,但是他们在巨鹿之战后估计也很难保持这支队伍和自己本身的作战意志了。

  • 最后就是固守关中的中央近卫军,在巨鹿惨败,各地起义混乱的同时,秦二世和赵高的乱政尤其是逼降章邯所部等行为,显然使得这支部队战心全无,再加上赵高弑二世,子婴杀赵高,刘邦兵临城下之时内部依旧混乱不堪,这支秦军又何来战斗意志可言。

综上,项羽的战斗履历已经清楚的表明他确实和秦军交战过,而且与秦军交战的经验和战绩最突出的将领。但是不得不说,某种意义上说,他和刘邦等人交手的秦军已经逐步丢掉了他们赖以成名的重要法宝——可怕的作战意志。他们所遇到的秦军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丢了魂”的秦军,已经不是当年随同秦始皇横扫六合的虎狼之师——“真正”的秦军。

秦军虎狼之师,六国诸侯闻风丧胆,大泽乡草民匹夫哪来的勇气敢于反抗暴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拼了。

以陈胜吴广为例,他们作为戍边的兵丁,这900多人要求按时抵达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然而,因为连日暴雨,他们一行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延误很久,无法上路。

根据秦朝的严酷法律,戍边兵丁不能按时赶到地点,就应该斩首。

退一步说,就算不斩首,也会遭到酷刑。就算也没有酷刑,这些兵丁戍边不但要和游牧民族作战,还要干这种苦活,至少会有大半人死去。

既然到了这种地步,反正也就是死了,干脆拼一拼,反抗暴政。

反正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被杀罢了。

秦朝为什么十几年就灭亡?

在于建国初期应该实行仁政,让久经战争的人民休养生息。

刘邦、朱元璋、赵匡胤甚至毛泽东都是这么做的,但秦始皇不是。

首先,秦始皇连续对外作战,北打匈奴,南打百越。

其中百越之战持续多年,50万大军病死战死30万,最终仅剩下20万人占领百越。

而百越土著还在不断游击战,战争永不停止。

另外还有大兴土木。

仅仅修建秦始皇陵与阿房宫,共动员了近七十万人,死者不计其数。

修建长城使用的民夫更多,死者也更多。

秦始皇时期征集的民夫,比以往高出30倍,征税高出20倍。

另外,面对人民的抱怨,秦始皇单纯采用镇压方式,使用严刑峻法。

一人死罪,三族连坐。一家犯法,邻居连坐。

老百姓很容易被流放、苦役甚至肉刑,各种刑罚多如牛毛,人民痛苦不堪。

刘邦攻入关中平原以后,立即废除秦朝的严酷法律,顿时就得到了明星。

所以,这是标准的官逼民反。

美俄都是虎狼之师,为什么不能放弃对抗,和谐友好呢

因为虎狼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的兽性,华人古有遗训,毛爷爷有诗为证:“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为何会在邯郸之战中惨败

战争背景:

公元前260年,大名鼎鼎的长平之战,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吧,由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使得赵军大败,40万大军被活埋。大家可想而知,这40万可是赵国的主力军队,在赵国国内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孕了,人人畏惧,人人怀着深刻的仇恨。

跟踪:

秦将白起向当时的秦王秦昭襄王提议,乘胜追击,一举攻占赵国的首都邯郸,因为长平离得邯郸已经很近了,现在来说也就是160多公里,可以说如果此时一鼓作气,赵国的灭亡是指日可待。

但是此刻秦国内部的矛盾却打乱了白起的计划,这时候秦国的丞相范雎担心白起灭赵后,威望和实力超过自己。于是向当时的秦王进谗言说,秦军需要修整,等休整以后再进军赵国也不为迟,由于范雎和秦王的关系更亲近一些,于是就听了范雎的意见。这件事的最大后果是严重挫伤了秦军和其将领白起的士气,也为后来的邯郸之战失败埋下了伏笔。

过程:

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攻取邯郸。但是大的时机已经错过,此时的赵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修整,甚至妇女儿童都参加了队伍。

此战,秦军三换将领,在二十万大军的基础上,又增兵三十万,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形式,魏、楚两国军队先后抵达邯郸共同抗秦,在几年的战斗焦灼中,秦军最终惨败。秦军将领王龁败逃,另一位将领郑安平投降赵国。秦军损兵折将30万。

失败的原因:

  • 第一、秦军的战略失误。白起的一举攻下赵国首都邯郸的战略是对的,秦昭襄王轻信了范雎的谗言,而延误了战略时机。

  • 第二、赵国得到了休养生息和同仇敌忾。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已经危如累卵,他也只能强撑起来,同仇敌忾。

  • 第三、其他几个国家的支援。特别是魏、楚的强有力的支援,在两军焦灼的状态下,打破了这种僵局。

  • 第四、赵国平原君个人出色的能力对于外援的支持起了重要的作用。六国的救兵,其本上都是平原君派人争取来的,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的等故事就是发生在此时。

秦始皇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是怎样炼成的

这个问题很难做答。

看一下秦人的奋斗史,也许就会明白秦国虎狼之师的来龙去脉了。

秦人先祖原是商朝的得力干将飞廉,是商朝贵族。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忠勇的飞廉家族力战周军。在战场上表现出不俗的战力,自己也损失惨重并且引起周朝的忌惮。商朝灭亡后,把飞廉家族流放到华夏西方边境――犬戎之地。

从此,秦人的祖先――赢氏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在戎狄肆虐的边境地区,弱肉强食是基本的规则。为了生存赢氏不得不常年血战不止,无暇他顾。

直到造父以高超的驾车技术为周王赏识并立了功,赢氏才再次显赫起来。造父被封在赵地,成为后来的赵国。因为造父的缘故,赢氏部族也有了起色,被周王分配了工作――替周朝养马。

国之重事,惟祀与戎。那时代,马是军队的重要物资,是绝对的国之重器。能把养马交给赢氏,这意味着对赢氏的信任。想必赢氏对这个工作,是感激不尽的。

到造父的侄孙非子时,赢氏因养马有功,被封在秦地。非子被称为秦非子,赢氏从此以封地为名,真正的成了秦人。从秦非子开始,秦人与周王室关系更加亲密。秦人一边养马,一边为周戍边,与戎狄做作战。

到周历王时,戎狄部落反判。戎狄拿强大的周王室没办法,就把与周亲密的秦人做为打击目标,差点灭了秦人,攻占了秦人的封地。秦人死伤惨重又失去了封地,几乎失去了一切,彻底的与周朝绑定在了一起。

周宣王继位后,让秦人带兵讨伐反判的戎狄。经过数十年的苦战,终于从戎狄手里收复了失地。周朝为激励秦人与戎狄打仗,进一步扩大了秦人的封地。

秦人在与戎狄的不断较量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更加为周朝倚重,有了崛起的资本。

公元前771年,西周都城镐京被犬戎和申侯攻破,周幽王被杀,这就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大部分诸侯都没有前去救援,即使去了也出兵不多,只有秦人全力作战。秦襄公带兵赶走西戎,帮助周平王继位。周平王担心西戎再次来袭,决定迁都洛伊,秦襄公又带兵一路护送。

为答谢秦人勤王之功,周平王把周人失陷的故地关中地区慷慨的封给了秦人。

秦人后来驱赶西戎,据有了关中平原的大部分。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在雍建都,秦国终于有了强国的气象。从商朝灭亡后赢氏西迁,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了。

秦国此后一直在努力奋斗,到秦穆公时期还参与了中原的争霸。但是由于周朝迁都洛伊后,关中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减弱,逐渐远离中原的文化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秦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东方诸侯国。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周王室东迁已经400多年了。东方诸侯国已经开始变法,从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秦国却还处在落后的奴隶制社会。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出现了“天下卑秦”的现象。诸侯国甚至把秦国当作是曾经的戎狄,而不再是华夏的诸侯国。

秦国的邻居魏国位于中原,最先实行变法,建立了新式军队。魏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军队,一再西进,挤压秦国的战略空间。秦国试图反击魏国,却屡次三番的失败。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也在战场上受了魏军的箭伤而离世。

秦孝公继位后,一方面要对抗魏国随时可能发起的灭国之战;另一方面又要忍受天下卑秦的耻辱。秦人在商朝时就是天下显赫的贵族,在西周时又是周朝倚重的诸侯,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秦孝公为改变这种情况,开始了变法强国的进程。

公元前356年,秦国以强大的决心开始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把秦国变成了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国家的每个人都变成了其中的一部分。

秦人的祖先本来就是军事贵族,以善长打仗而闻名。秦人立国后,仍然以尚武闻名于世。东方称秦人以贪狼为俗,称秦军是虎狼之师。

再加上,秦人是养马的出身,还拥有天然的极佳养马地。与他国相比,拥有极大的马匹的优势。

如今,被商鞅变法精心设计后,秦人组成的秦军更有虎狼之实。

商鞅变法后,秦国就开挂了一般。先是反击魏国,把魏国打得迁都以避秦军。秦孝公的儿子赢驷凭借国力称王,然后又南灭巴蜀,扩大了领土。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大获成功,赵国以骑兵纵横捭阖,压制了秦国的势头。但是,养马出身的秦国不缺马匹,迅速的仿照赵国组建了骑兵。

赵武灵王觉察到秦国组建骑兵,有感于秦国的强大实力。决定帅军灭秦,剪除赵国崛起的大患。但是,赵武灵王的灭秦之战还没有实施,就又在内部政变之中送了性命。继任的赵王没有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和天赋。赵国崛起的势头随着赵武灵王的死,而受到了挫折。

到赢稷做秦王时,秦国又夺取楚国和三晋的大片土地,在长平之战中消灭了赵国胡服骑射而来的主力军,占据天下大半,有了统一天下之势。

到嬴政继位后,天下归秦之势已成,人才纷纷进入秦国效力。诸侯国更是因为恐惧秦国而纷纷贿秦,对抵抗秦国失去了信心。

秦国内部,关中和巴蜀的水利设施已经修建完工,粮食产量大增;手工业大幅度发展,使得军械制造有了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发动了灭国大战。从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21年,秦军先后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从秦人的祖先西迁的周初到现在一统天下,已经有800多年了。

秦人乃至于秦国的辉煌由此达到了巅峰,可惜的是,秦帝国昙花一现。统一天下后,仅历经二世就亡了。(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大明朝的4000义乌军,打得过印加帝国的十万虎狼之师吗

看来提问者对我国的明朝抱有深深的敌意,“戚家军”直接变成了“义乌军”,印加帝国这种青铜时代的武装居然变成了“虎狼之师”,我的天哪!就印加帝国武装这装备、训练水平就不说和明军打了,它打的过同样配备青铜武器的秦军不?直接上观点,相比于旧大陆打了几千年仗的军队,新大陆的武装无论是从战略、战术和装备水平都差了好几个层次。明军除了卫所兵(说实话,卫所兵到了后期大部分战力确实发生了极大的退化),稍微上点档次的部队都能按着印加武装单方面爆打,更不要说戚家军这样训练严格的精锐部队了。

眼见为实,先来看看印加人武装的装备水平,史书记载他们的军器为弓箭、长矛、标枪、短刀或戟,当然火器和火药肯定是没有的,由于没有冶铁这个技能点,兵器强度真是可想而知,像攻击性武器长矛或箭上其攻击部的材料只有青铜或动物的骨头,而大部分则是由动物的骨头制成,头盔则是由木头或野兽皮制成,由于没有马,那肯定是连骑兵部队也省了。

南美洲大陆上除了美洲驼和羊驼,连牛也很少,众所周知,马匹、牛、铁器是一个农业文明持续发展的必备元素,印加帝国没有这些,可以想象其生产及水平是非常低的。所以我说哪怕是在明朝前1800多年的秦朝都可以爆打印加帝国的土著武装并不过分

总而言之,印加文明和中华文明根本就不在一个位面上,不服的可以看《天工开物》,印加文明可有相关文献?当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有的,因为他们连靠谱点的文字系统都还没有,用的是结绳文字,就是只能满足算数运算的那种。

而本次给印加帝国假设的对手戚家军已经可以算是组织力相当强的优秀轻步兵了,且在戚继光扩军后一度高达10000人,4000多那是老黄历了。

而戚家军并不是一上来就是和你玩冷兵器肉搏的,先上火力打击。比如在宁台温之战中,戚继光麾下丁邦彦部“列铳分番铳,殪贼十余人,各兵乘势拥杀”。戚家军那可是配备了数量相当大的火器,根据《纪效新书》十四卷本记载,光是虎蹲炮,“每一旗下,三队长同装一门”,根据戚家军编制,一队12人,就是说戚家军36人内就配置一门,若以4000人计算,戚家军就配备了大概100多门虎蹲炮。虎蹲炮是啥?就是放大版加强型的霰弹枪啊!这类火器威力怎么样?后金军表示很好用,辽阳之战一次齐射,川兵1000人,明军“存者七人而已”

不仅如此,根据《纪效新书》十八卷、十四卷本推测,在临战前一哨(约48人)戚家军前有一队(10人)鸟铳手,所以4000人的部队应该配备虎蹲炮100门左右,有鸟铳680多杆,在补给充足的情况下无论是轮番射击还是一次齐射无疑会给缺乏保护的印加土著武装带来致命打击,就连戚继光将军看不上的三眼铳都可以拿来对印加人大规模杀伤。我都怀疑明军一放火器,以印加土著武装的尿性会不会以为是太阳神派来的军队,毕竟他们一开始也给西班牙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

至于冷兵器肉搏,印加人更加不是对手了,鸳鸯阵本来就是对付轻步兵而创设的,戚继光的对手那些倭寇,名字听起来像散兵游勇,但是不意味着人家实力就差,很多大股倭寇其实组织性、战斗力是很强的,装备也堪称精良,“倭贼精利,轻生善斗”

《练兵实纪·杂集·卷四》:继出所获倭夷盔甲枪刀铳具之属,诸将观之,皆吐舌,曰:“一向只说倭贼易杀,如此观之,骁利当在虏上。虏只势耳,若论军器,十不当一。”

而且就倭寇在宁台温战役表现,战斗意志极其顽强,在被戚家军打埋伏后,立刻就地组织抵抗,一边迎兵出击,一边占领制高点,屡次突围,节节抵抗,其战术素养绝对可以说是一流水平了。有时候还会玩小规模的骑兵冲锋,“随有贼二千,前锋百余悉乘马并力冲突,我兵环山飞炬,拥队熛铅,马惊贼溃,步倭短刃相接,鏖战逾时”

而印加帝国的土著武装是什么货色,装备简陋不说,打个防守反击、埋伏就已经是他们的战术极限了,至于埋伏,倭寇经常玩,戚家军早就形成成熟的防伏机制了,鸳鸯阵专门对付轻步兵的,而印加帝国的的步兵真是轻的不能再轻了,刚好撞在了鸳鸯阵的枪口上。戚家军顶多在攻打库斯科城的时候有所伤亡,至于野战就是单方面屠杀。

装备和战术的差距大也就说到这儿,印加人内心极其淳朴,在兵略上不大会玩阴的,就比如说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率领500人向印加帝国行政中心出发的时候,一路上就靠着吃印加人仓库里面的补给向库斯科挺近,大哥你好歹玩个坚壁清野啊!

当然,戚家军是步兵,立于不败之地是没问题的,若能再投送5000辽东骑兵效果更加突出,毕竟没见过世面的印加人遇到小股骑马的西班牙兵就惊为天人,西班牙人仅仅以少量骑兵冲锋便印加人便溃不成军,若是5000辽东骑兵冲锋,印加土著武装将以何法御之?

而且明军也可以玩点阴的,因为《秘鲁征服史》有一段比较有趣,皮萨罗在与印加王和谈之时,猛然以小队骑兵冲出俘虏印加王,而印加帝国是一个过度神权的国家,当西班牙人把印加王扣押之后,几乎对整个帝国予取予夺,没有任何一个印加人敢对被西班牙人俘虏的这个傀儡国王的命令进行质疑。如果明军如法炮制,便可尽收全功矣!

总而言之,凭印加文明这水平就就不要和旧大陆的军队叫板了,不然会让它体验到啥叫花式吊打。

引用文献:《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戚少保年谱耆编》、《练兵实纪》、《筹海图编》、《秘鲁征服史》、《天工开物》、《徐光启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