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一次剪除两个强敌,一战定天下,堪称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此战中,李世民把握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本质,在看似不利的局面下牢牢把握主动权。随后将计就计,“形之,敌必从之”,诱使敌人犯错。最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果断出击,一战而定。
仔细回顾这场经典战役,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学习《孙子兵法》。
隋末大乱,群雄并起。经过一连串的攻伐,中国北方形成了三股较强的势力。
李渊集团是此时天下最大的势力。此时,他已经雄踞关中、陇右、河东、巴蜀。甚至在李密归降后,一度控制了山东等地。
王世充集团以洛阳为中心,在击败李密后,经过不断发展。王世充的势力范围南起襄阳、北到黄河、西起崤函、东至徐州,有雄踞中原之势。
窦建德集团割据河北,开始南下,从大唐手中夺取了黎阳,并正在进攻孟海公、徐圆朗的势力,向山东发展。
三足鼎立之势,再次出现。
天下再次呈现出鼎足之势。
既然是鼎足之势,在进行军事行动时,就自然要把三方面的动向都考虑进来。
唐朝的算盘:拉一个,打一个。
出兵洛阳前,李渊对窦建德展开了“伐交”,派使者对窦建德示好。
王世充的算盘:两弱抗一强。
当唐军来犯时,王世充一边组织抵抗,一边派人找窦建德:咱们唇亡齿寒呀。兄弟,拉我一把。
窦建德的算盘:鹬蚌相争,见机行事。
窦建德是其中最为从容的一方。
对李渊的“连和”,他积极响应。他让人归还了同安公主。
意思很明显:你们先打。我再看看。
窦建德的算盘不可谓不精当。
尽管李世民和他的将军们早已通过一场场胜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是,李世民过去的胜利,大多是在野战取胜。
而重兵围城,打大规模攻坚战,则并非唐军所长。
再者,王世充也算是一代英雄,他曾击败了李密等人,以他兵马之强,如果组织起来,未必不能给唐军制造重大伤亡。
不过,李世民再次让他的对手们失望了。
李世民一出手,就打到了王世充的软肋上。
世充得地虽多,率皆羁属。——封德彝。
王世充的地盘不小,但对大部分区域的动员能力不强。而且,其军队主力也都云集在洛阳附近。
一方面:使王世充难以充分动员战争潜力。
另一方面:使王世充的主力补给困难。
唐军迅速控制了慈涧、洛口、怀州等地,使洛阳成为了孤城。
随后,李世民以免围困洛阳,以免分略各地。
如此,李世民没有付出太大代价,就牢牢锁死了王世充。
窦建德预计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窦建德没有太多选择了。如果他再不出手,王世充的败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窦建德扯起大旗,十万大军,号称三十万,浩浩荡荡来打。
窦建德的算盘是:夏攻其外,郑攻其内,破唐必矣。唐师既退,徐观其变,郑可取则取之,并两国之兵,乘唐师之老,天下可取也。
表面上,窦建德是来“渔翁得利”实际上,唐军损耗不大,且已控制险要,而王世充危在旦夕,窦建德并不握有主动权。
此时,大唐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一方面,唐军虽然已经完成了对洛阳之敌的围困,但敌军主力尚在,攻城难以得手。
王世充守备很严,飞石重五十斤,能投掷200步。大--粗如车幅,能射500步。李世民昼夜进攻,旬余不能克。
另一方面,窦建德大军随时要来。
到时,内有坚城不克,外有大敌来临,形势将十分危险。
因此,刘弘基等人提出:不如先退军,择机再来。
此时,连李渊都感觉形势不利,密诏李世民退军。
李世民深知,此时不可退兵。于是,展开了一系列繁琐的沟通工作。
对下,李世民下令:“洛阳未克,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
对上,李世民让封德彝和李渊讲道理:现在回师,敌人形势复振,联结一处,更难图取了。
李世民对上对下,作好了沟通,大唐上下一心,坚决应战。
夏攻其外,郑攻其内。既然如此,就必然要分兵迎敌。
如何分兵呢?
1、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磊,世充出兵,惯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
王世充方向:尽管敌军主力尚在,但因周边险要均为唐军所控制。因此,战与不战,在我不在敌。只要唐军固守险要,足以压制王世充。
2、吾据虎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马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若不远进,贼如虎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可乘?
窦建德方向:虎牢关正是咽喉要地。在这里,兵力不易展开,只要在虎牢关挡住对手,战与不战也在我手。
窦建德米粮均来自河北。受困于补给线,窦建德只得单攻虎牢。
讨论完毕,李世民以李元吉、屈突通负责洛阳战场,自率3500精骑支援虎牢关。
相持期,往往显得不那么波澜壮阔。但是,相持期,却是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期。
1、挫敌锐气。
抵达虎牢关次日,李世民就率500骁骑东出虎牢20余里,途中,李世民将部队分道埋伏,一路靠近窦建德大营。
敌军以为是侦察兵,就派人来抓。
李世民觉得敌人给的待遇太低,不过瘾,大声提醒敌人:“我是秦王呀。”引弓射死一个敌将。
敌军大惊,5、6000骑跑出来抓人。
李世民与尉迟敬德边打边走,将敌人引入包围圈。
一战之下,斩首300余级,俘获敌军骁将殷秋等人。
2、破敌粮道。
老规矩,破坏敌人的粮道,可以加剧敌军士气的衰落。
李世民曾派王君廓领军抄袭窦建德粮道,大胜,擒拿了敌军大将张青特。
如此,经过月余的相持,窦建德毫无进展,屡次受挫,将士渐有思归之心。
李世民,稳住了形势。
就在窦建德受困之时,凌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避实击虚。
凌敬的避实击虚之计。
如此,有三利:。
1、一路进入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2、拓地收众,形势更强。3、关中震骇,郑围自解。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既有把握,有利于自己,又不辜负“盟友”的办法。
凌敬的方略,好是好。不过,有一个前提:时间赶得及。
即:在窦建德完成进取蒲坂的计划前,王世充撑得住。
按照凌敬之策,即便顺利实施,也要连续翻越大山,一路难行。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根本搞不定。
洛阳能撑那么久吗?
王世充派来的使者不断报告:洛阳已经粮食吃尽,连草根都快吃完了。
因此,窦建德拒绝凌敬的建议,选择直接进攻虎牢,也是无奈之选。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孙子兵法》。
窦建德,在等一个机会。
李世民,也有软肋:虎牢两侧险山,难以放牧,而唐军的草料不够,需要到黄河北边放牧。
窦建德计划:趁唐军牧马,人马分离时,袭取虎牢。
李世民得报,将计就计:他将千余马匹放牧,引诱窦建德来攻。然后,趁夜潜回虎牢。
窦建德得知李世民放牧,迅速组织大军,于次日,发兵来攻。
如此,窦建德就由“狐疑不战”,转为“冒险争锋”,李世民取胜之机来临了。
窦建德率军抵达汜水后,李世民只看了一眼,就说:过了中午,我就一定能击败他了。
李世民如何看出的呢?
窦建德的布阵,正中李世民下怀。
窦建德的布阵,北起黄河,南到鹊山,战线绵延二十余里。
李世民作战时,最注重了解对手的虚实。其中,敌阵的“厚薄”,又是李世民最为关切的。
在洛阳之战中,为了探明敌阵的厚薄,李世民奋力侦察,与大队走散,战马中箭,岌岌可危,幸有丘行恭奋力相救,才得脱险。
今天,藏于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的“飒露紫”石刻,正诉说了这段事迹。
“飒露紫”石刻,诉说着李世民身先士卒、丘行恭奋力救主的事迹。
如今,窦建德把战线拉得如此之长,其厚度一定受到了影响。
窦建德阵列绵延二十余里,厚度不足,正中李世民下怀。
如此,李世民获得了“出敌阵后”的良机。
李世民定下策略:坚守不出,等敌人累了、困了,我们就去给他们来一壶。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孙子兵法。虚实篇》。
果然,到了午后,窦建德的士兵曝晒了数个时辰,饥渴难耐,开始出现了纪律松弛的现象。
时机已到。
可是,李世民的这次出击必须十分谨慎。
因为:一旦攻阵不利,窦建德大军追过来,虎牢将十分危险。
保险起见,李世民决定:试阵。
李世民秘授机宜:如果敌阵不动,你就回来。如果敌军骚动,你就立刻扰乱敌军。我大军趁势杀出。
窦建德的士兵很给面子:迅速骚动起来。
李世民大呼:可击矣。
迅速出击。
李世民率轻骑兵先出,身先士卒,大军后继,渡过汜水,直冲窦建德大阵。
窦建德,一直以擅长奇袭而闻名,遇到这种事情,也不慌张,令旗一挥,骑兵上。
可是,窦建德的大兵团组织能力确实有点问题:正在退朝的朝臣挡住了骑兵出击的路线。
结果,一番操作之下,时机耽搁了,唐军已杀到面前,窦建德被迫退却。
唐将窦抗瞅准时机,对着窦建德就追。窦建德拼死抵抗,窦抗“战小不利”
虎牢关之战过程。
李世民见状,迅速来支持窦抗,“所向披靡”
如此,战役一打响,窦建德的指挥系统就被破坏了。
此时,淮阳王李道玄“杀”出一个好消息。
他挺身死战,杀出窦建德阵后,又一路杀了回来。
李世民大喜。亲率玄甲军杀到敌军阵后,然后,竖起大旗。
窦建德的军队见状,士气崩溃,纷纷溃败。
唐军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
窦建德身负多处伤,最终被白士让俘获。
在感叹李世民用兵之法时,此战的另两个关键因素,也不能忽略。
1、唐军的装备优势。
淮阳王李道玄冲阵时,“飞矢集身,状如猬毛”,“而其射人多中弦而扑”
自己被射得像刺猬一样了,却没什么事。
自己射别人,敌人中弦而扑。
看来,比起农民起义出身的窦建德军来,国防军出身的唐军装备上还是有优势得多。
正因为有这种优势,唐军的冲锋能所向披靡,冲乱敌阵。
2、精准打击。
此战,唐军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五万余众。
提到以少胜多的战役时,总是有人质疑:怎么可能?就是几万头猪也砍不过来呀。
确实,如果唐军冲击不能持续制造混乱,在其势能被释放后。窦建德不断调整,发挥其数量优势,那唐军将极为危险。
因此,李世民的出击,必须如高手出招,集全身力量在一根手指上,点中穴位,一招制敌。
李世民精准地选择敌军的指挥系统冲击,破坏敌军的指挥效率。以冲破敌阵为进攻第一阶段任务。以心理战瓦解敌军士气,最终,完成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此战中,李世民的用兵之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王世充未克,窦建德逼近时,表面上看,唐军是出于遭到内外夹攻的不利局面,此时作战,并不符合“先为不可胜”的作战原则。
但是,李世民头脑情形,透过现象看本质,利用自己已经控制洛阳周边险要的有利局面,合理布局,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相持阶段,他身先士卒,首战小胜,挫敌锐气,稳定军心。
随后,他又利用窦建德的作战企图,将计就计,使敌在错误信息地引导下“冒险争锋”,暴露弱点。
决战时,他利用窦建德布阵失误,果断出击,出敌阵后,并竖起大旗,利用心理战,促使敌军总崩溃。
最终,一次剪除两个大敌,一战定天下。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朋友,在生活中,您会不会也遇到“老问题没解决,更大的新问题又来扰”的困难呢?
果真如此,不必惊慌。有些困难看起来很大,但是,只要我们冷静分析问题的本质,合理发挥自己的优势,坚决、勇敢地去应对,我们依然能把握主动,赢得胜利。
祝君胜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