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话说的“竹子开花,马上搬家”是什么意思,有何可怕之处_竹子_开花_竹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竹子 开花 竹林

老古话说的“竹子开花,马上搬家”是什么意思,有何可怕之处。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老古话说的“竹子开花,马上搬家”是什么意思?竹子开花到底有何可怕之处?

老古话说的“竹子开花

竹子应当算作是草的一种,可以很好的适应当下的环境,而且这种植物是喜欢成片生长的,郁郁葱葱的竹林具有非常强的观景性。

就比如说我们在电视剧当中,经常看到一些文人雅士带着心爱之人一起归隐竹林,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日子非常的快活。当然他们住的屋子,一般也都是用竹子当做材料来建造的,不仅搭建起来非常的方便,而且还有很强的阻挡风寒的能力,也算是非常的舒适。

除此之外,竹子还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备受国宝熊猫的喜爱,它们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小动物,能够很好的分辨什么东西是适合自己的。

因为竹子当中的木质素以及纤维素的含量比较低,为了确保自己的营养,熊猫就会选择刚长出没多久的竹子叶,或者是鲜嫩的竹笋作为食物,然而竹笋不仅仅熊猫喜欢,在人类的世界里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笋壳还没有变绿的笋,营养价值偏高,会被人们制作成鲜菜或者是可口的凉菜,甚至还可以做成小零食,比如罐头或者笋片,因为口感爽脆,深受大家喜爱,因此便大量的流通在市面上,为人们带来很高的利益价值。

其实除了竹笋以外,竹子本身也是非常的有利用价值的,甚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比如说一些用竹子编织的花瓶、农村挑东西用的扁担、孩童的竹蜻蜓玩具、或者是大爷们喜欢的摇椅等等。

以上这些足以证明竹子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植物,但是这些都建立在它没有开花的前提之下,竹子一旦开花就是让人们非常惶恐,甚至四处逃窜的一种存在。

其实对于竹子开花这件事情是有两种解释的,首先大部分人认为竹子这样的植物,是有一定的生长周期的,在五十年到一百年之间便会开花结果。

但是这类植物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一旦开花,便意味着它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就像水稻玉米一样,到了成熟的季节,本体就会逐渐干枯。

然而竹子开花的另外一种解释,就是由于气候非常的干燥,以至于竹子里面的营养以及水分急剧下降,不足以维持其继续生长。而竹子为了自我保护,便会拼尽最后的力气,

将其所有的养分都转移,从而开花结果,繁衍下一代。

如果说竹子开花真的因为受环境影响,那么也可以将其总结为,竹子开花是因为疾病引起的。既然是病,便可以医治。

竹子开花是需要吸收掉本体绝大部分的养分的,所以我们可以从根源上将这些源头剪掉,这样便可以保持住竹子本身的营养不会继续流失。如果主人能够精心的照料,不久便可恢复,即便不能达到原来的状态,但是最起码不会枯黄。

然而一旦养殖的竹林出现了大片枯死的状态,也就意味着这片竹林的主人非常的懒惰,没有定时的修剪看护,不勤劳就想得到好的运气,甚至想天上掉馅饼,是万万不可能的。

但是这种凭借剪掉竹子花朵的方式,只对于现在的人们比较受用,因为以前的人一方面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接收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他们的赚钱方式非常的单一。

生活在竹林附近的人,大多数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依附着田里面种的农作物为生,说白了就是凭借着老天爷的脸色吃饭,而前面我们提到竹子开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

然而竹子这种顽强的植物都承受不住的后果,更何况是其他的农作物呢。百姓们遇到恶劣的天气,基本上整年都是颗粒无收,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如果不及时的逃离这个地方另寻生路,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活活饿死。

另外当竹子开花以后,很快就会结出一种叫做竹米的果实,这种果实的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可以作为一种具有舒缓作用的膳食来食用。

特别是对营养不均衡、肠胃功能紊乱、经常熬夜上火、肥胖便秘的人群来说,简直就是不可多得的宝贝。然而竹米除了对人体有很大的帮助以外,里面的脂肪含量还十分的受老鼠喜欢。

随着竹子的慢慢枯萎,这种果实也会随之掉落在地上,从而吸引来大量的老鼠。而老鼠们也因为得到了丰富的食物以及营养,从而大量的繁殖,在整片林子中随处可见。

而且一片竹林当中的果实也是有限的,这些老鼠在啃食完应有的食物之后,便会非常灵敏的对竹林附近的庄稼下手,经过它们啃食过的食物,人类都是没有办法再进行食用的。

如果有人舍不得,吃掉了接触到老鼠粪便,或者是老鼠啃食过的东西,便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重则引起死亡,这样的场景让百姓们怎么不惧怕呢?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以前的人来说,竹子开花真的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他们说出竹子开花,就要立刻搬家这种话也是不足为奇了。

所以此时的我们就不得不感慨,生活在现在这样科技发达的时代真的非常幸福,百姓们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挽救庄稼,再也不用因为竹子开花乱成一锅粥,过着颗粒无收的日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