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怎么死的(李世民52岁早逝,死因史书都不好意思记录,太丢人说不出口)_长孙_天竺_皇后

唐贞观二十二年,右率府长史王玄策受命出使天竺国,恰遇天竺国内乱,因此遭受袭击,王玄策率兵大败天竺国叛臣,并携一特殊的神秘俘虏回到长安,献给当时正值无上风光的唐太宗李世民。

这俘虏是天竺有名的胡僧方士,一直服务于天竺国皇家,只见他身披天竺国服饰,精神矍铄,自称已两百岁有余,擅长炼制不老长生丹药,服下即可修炼成仙体。这令饱受疾病困扰的太宗燃起十分的希望,既能解长年病痛折磨,又可修炼成仙,不死不老,皇权永固,焉能不神往?

谁料丹药服下之后,弊端尽显,别说不能长生不老,根本就是催命--,令才刚刚52岁正值壮年的唐太宗李世民暴毙不治。

而丹药成分为:丹砂、曾青、雄黄、白矾、慈石。丹砂就是汞的硫化物矿物。汞就是水银,市面上常见的体温计里面就有汞的存在,是一种重金属,逐渐堆积在人的体内,破坏人的各种器官,还会造成败血症,直接导致人的死亡。

其实自秦始皇以来,历代皇帝对长生不老这一命题可谓是孜孜以求,既然历代皇帝都不得解,英明神武的李世民怎么会轻信呢?应该是当时身染重疾,饱受疾病折磨,才不得不冒险尝试。那么到底他染了什么病疴,对一个来自国外的方士拿出来的不明药物也要冒死一试呢?

李世民家族有哮喘的疾病。从小身体就不好,以至于父亲李渊在他年幼时就为他修庙筑佛,供奉香火,祈祷李世民身体康健。同时又令他习武健身,所以李世民从小就擅长武艺,给以后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基本功。

李世民少年时期,母亲窦氏身染重疾,孝顺的李世民衣不解带长侍左右,即使这样,也未能感动上天,母亲还是早早仙逝了,李世民又守孝三年,因为身体不好,长期劳累,心情悲痛,导致他最后甚至只能依靠拐杖走路,可见李世民的身体基础实在太弱了。

误服丹药是李世民死亡的直接原因,体质孱弱是内因,而身体外伤则是外因了。

从他十七岁开始打仗,到五十岁远征高丽大败而归,李世民在军旅生涯中不可避免受过刀剑伤,身体受到长期损耗。

李世民在唐统一中原版图之前,已经经历过著名的几大战役,横扫王充、虎牢关大战,艰苦的军旅生涯使得他早年时期就极度损耗。

战场拼杀需要经常日夜行军风餐露宿,每次打起仗来都是照死里拼,经常单枪匹马冲入敌营,废寝忘食,不顾惜身体,数天不解甲。原本身体底子就弱,很容易造成损耗。

尤其晚年的时候,李世民发动了征讨高句丽战争。

这场战争中,李世民的爱将伊利可汗的曾孙——阿史那思摩中流矢受伤,李世民亲自为其吮吸淤血,如果箭头带毒,说不定也中毒了。回到长安之后,阿史那思摩就重伤不治身亡了。

可见李世民在战争中是十分不顾惜自己身体的。

辽东气候严峻,中原地区的战士十分不适应,缺衣少食,对身体损伤极大。在朝鲜的史书里记载,李世民也不幸受了箭伤。只是对这一受伤的历史依据太少。但可见当时战争的艰难和危险。

李世民是一个明君,明君都是十分爱惜羽毛,重视声誉的。

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弑兄占嫂,李世民也很担心被写入史书。他曾经询问史官,会不会把这类事件写入史书,史官说当然会照实记载,但你的功绩我也会照实记录的。

于是李世民为了给自己洗白,树立一个明君形象,在治国上竭心尽力,不敢疏懒,朝务绝不怠惰,活成了唐代的996。一方面四处征战威固版图,一方面殚精竭虑治理国家。

这些也并没有减轻他的心理负担,越到晚年越恐慌,常常做噩梦、失眠,不得已让秦琼、尉迟恭守卫在门外,至今我们传统的门神形象就来自于这二位将军。

一个威加四海的皇帝连睡觉都不能安稳,到了如此夸张的地步,可见他的心理压力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了。

因为自己弑兄逼父亲退位的经历,李世民十分忌惮子孙也步他后尘。

但嫡长子李承乾却让他深深失望了。他一开始也是十分宠爱李承乾,为使太子之位不被觊觎,即使在李承乾大搞断袖之癖,也仍稳坐太子之位。

但是李承乾的荒淫无道使得嫡次子李泰不服,意图取代,李承乾先下手为强,刺杀李泰,又勾结皇亲国戚一干人等起兵逼宫,遭到贬黜。

子孙也终于因皇权而起争夺,令李世民心伤不已。即使最后将最温顺的李治立为太子,也并没有减轻他遭亲情反目的悲痛。

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丧女。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感情甚笃,长孙皇后出自北魏宗室之长的长孙氏家族,是名将之女,她在十三岁时就与十六岁的李世民缔结良缘,二人互敬互爱。

李世民新婚燕尔就遇到母亲得重病,一手将长孙皇后带大的亲舅父高士廉又遭隋帝贬黜外放,二人遭到如此大的家庭变故,互相怜惜,打下了厚实的感情基础。

建唐之后长孙皇后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留有“千古贤后”的美名,可惜的是在36岁时就早早过世了。

贞观十年皇后仙逝,李世民许久不能从丧妻的悲痛中缓和过来。多年后面对爱妻的遗物仍然会悲从中来,痛哭不已。

名臣魏征原来是隋朝的旧臣,因李世民爱惜其才华留下重用,直言劝谏是魏征为人臣最大的特点。李世民在高句丽战后回长安的路上就感叹说:如果魏征还在世,我就不会开始这场战争了。

一方面高句丽战争留有余恨,没有取得胜利,也致使李世民负伤,一方面也足见魏征对李世民下决策的重要。

魏征,房玄龄,虞世南,高士廉的离世,令这个重情重义的皇帝心情沉沦,悲哀不已,久久不能自拔。他要亲自给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送葬被大臣们拦阻,即使这样他也目送送葬队伍,“南望而哭,涕下如雨”,情绪的不能自已给他的身体也造成了重大损伤。

他和长孙皇后诞下的晋阳公主李明达是他亲自带大的,也在未成年时就病逝了。李世民长达一个月都在痛哭,虽然他知道要节制哀伤,但就是无法控制这种情绪,每日都哭上好几回,茶饭不思。

房玄龄、李靖的死也让他痛哭,大哭伤身,李世民虽然是个明君,但眼泪确实很多,心地柔然,情感丰富,亲人好友的离去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

可叹人生几大悲剧,都给这位有情有义的皇帝遇上了,这泼天的悲哀恰如止不住的洪水,一再倾泻,令身体溃不成军。

李世民有一种家族遗传病叫风疾,一种心脑血管疾病,怕累怕热,在当时还没有止痛药物,不能缓解他的病痛。他的继位者李治其实也有这样的遗传病。

从李世民征战高句丽回长安,就得了一个毒疮,也就是痈疽,行动不便。史书还有李治为尽孝,替父吸吮出毒疮的记录。

又因为行军劳累,染上了风寒,头痛不止,风疾发作,导致最后已经走不了路了。

也是这次风疾发作,迫使李世民对天竺方士的丹药决心一试,不过在尝试失败后他也并没有沉迷,及时止损了,但身体损伤已久,回天无力。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为让人难以启齿,那就是李世民晚年纵欲。

就像不少曾经在青年中年时期功绩赫赫的中原皇帝一样,年轻时志向远大,抱负深远,总是自律的,到了晚年,就开始放下包袱,睡在功劳床上,放纵自己了。

在长孙皇后仙逝之后,失去了魏征等大臣的规劝,李世民开始纵情深色,以--麻痹自己,安慰自己。大兴土木,贪恋酒色,沉迷丹药,不一而足。

一个是李世民在早年纵欲。

虽然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感情甚笃,但在遇到长孙之前,他击退突厥,抢回来隋炀帝最喜爱的萧皇后,萧皇后年轻貌美,很是勾魂,于是和萧皇后云雨多次。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又霸占了亲弟弟李元吉的正妻杨氏,还令杨氏怀上了自己的孩子,生下来之后又将这孩子过继给亲弟弟李元吉为子,在道德上底线太低,让世人都说不出口也。

又有香艳传闻,据说李世民看上一个民间女子的姿色,想纳入后宫据为己有,但因魏征阻拦,声称这女子已有许配人家,才不得不作罢。

在李世民中年时期还在广纳才人,比如年方十四岁的武则天就是在李世民四十岁时进宫的,因为颇有姿色,被赐名“媚娘”,虽然历史上说武则天与李世民没有夫妻之实,通过她的进宫历史,也可窥见李世民不断吸纳民间臣女入宫。

李世民一生有二十几个孩子,生育能力是很强的,欲望也不因年纪而消减。

在情欲上不能自已的李世民,全靠长孙皇后压制,靠魏征等忠臣劝谏,等到这些人都离去了,自然也不加约束了,情欲对于小伙子来说是正常的,但对于晚年身患重疾的李世民来说就太沉重了。

李世民作为一代千古之帝,创造了贞观之治这样的大唐繁盛时期,早年勤于征战,掌握了军权,玄武门之变后又勤政爱民,治理国家。堪称唐朝最伟大的皇帝。

李世民在位时期功绩显赫,唐开国以来,深刻的吸取了隋朝成败的教训,在治理上非常用功,他的功绩在于以下几点:

1。隋覆灭的原因在于隋炀帝不爱惜子民,劳民伤财,造成各地人心思变。李世民在位吸取隋朝覆灭的教训,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著名政治理论,改善君民关系。

2。他善用忠臣良将,魏征与李靖都是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将领,他虚心听取忠臣觐见,定下各种正确决策,这些决策为四分五裂百年有余的国家统一保驾护航,--清明,从而巩固了国家政权。

3。中央集权通过一系列改革得到加强,比如三省六部制。

4。科举制得到完善,人才得到重视和培养。

5。唐时期的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李世民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推行减税,让广大的农民阶级得到休养生息。

6。民族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一度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7。作为日本、朝鲜的宗主国,促进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

李世民死于盛年,归根结底就是身体底子弱、上位之后精神压力大、早年晚年纵欲过度、连年征战尤其高句丽之战导致身体受创,引发风疾,最后又被天竺国骗子骗下有毒的丹药。

一代明君在纵欲和丹药这两个让人说不出口的丢脸原因下过早死去,接班人李治又远不如自己杀伐果断、明智强势,导致武则天一度掌权,唐皇朝陷入长期对皇权的争夺之乱中,直到李隆基上位才结束了这长期的纷乱。不可不说李世民早逝对李唐王朝来说是一种遗憾吧。

丹药和纵欲在史书上记载并不多,这些都属于一个皇帝并不光彩的经历,尤其是这样的太宗皇帝,所以死因都不好意思记录,太丢人说不出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