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是一种传统拉弦乐器,它有着多少年的历史?_乐器_马尾_手指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二胡 中国 乐器 马尾 手指

 二胡(拼音:Erhu)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赛马》、《葡萄熟了》等。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又称二弦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创制出新颖的胡琴。这一乐器充分标志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

 后来,由于地方戏唱腔风格需要,胡琴又逐渐分化,出现配合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潮剧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说唱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戏用的枕头琴,侗戏用的牛腿琴,壮剧用的马骨琴,晋剧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乐器。

 所以,二胡实际上是这众多的弓弦乐器中的一种,它的得名远远晚于胡琴。所以说“二胡”始于唐朝是不准确的,应该说“胡琴”始于唐朝。

 产地分类:江西琴(龙韵牌)、北京琴(龙韵牌)、苏州琴(汉韵牌、虎丘牌)、上海琴

 根据琴筒情况分为四类:圆筒二胡、八角二胡、六角二胡、扁筒二胡、双层底托二胡、前八后圆。


 演奏技巧

 坐姿

 1、身体中线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体的左侧。

 2、后背立直,端坐于凳子三分之一处

 持弓(持弓的错误方法)

 1、持弓位置过于靠近弓头或过于靠近中弓。

 2、弓子过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灵活运动。

 3、持弓时手指过于向下“耷拉”,使弓杆紧压琴筒磨擦,弓毛反而离开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时,中指和无名指从弓杆与弓毛之间拿出来,到演奏内弦时再伸进去。

 5、持弓时拇指的位置不正确。

 6、持弓时中指过于伸入弓杆与弓毛之间,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劲。

 7、握弓过紧,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关节内侧、以及中指第一关节外侧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有人误认为这是“功夫”,而实际是持弓方法上的错误。

 8、拉二胡时,弓不可向上翘起,这样会导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错误地放于左腿中间,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紧小腹的位置上。

 2、琴杆过于左斜或右斜;过于前倾或内收。

 3、第一把位时左手虎口离千斤过远。

 4、左臂缺乏应有的支撑力,靠虎口夹紧而吊挂于琴杆之上。

 5、拇指下弯勾住琴杆。

 6、持琴时左手掌心贴近琴杆,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关节过分弯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触弦。

 8、手指关节反弯,尤其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

 9、手指(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不是从弦的正面(从弦向琴杆方向)按弦,而是从弦的外侧(从弦向身体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实了外弦,内弦却处于虚按状态,常常因此而出现狼音。

 10、演奏时始终让手指“悬”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11、当一个手指按在弦上时,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时大臂过分抬高,使左臂处于紧张而不自然的状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