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曾被流放19年的国君是谁(晋文公归国夺权历程)_晋国_秦国_世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晋文公 晋国 秦国 世子

是晋文公重耳。公子重耳早年在晋国很有名声,又因为年纪比较长,很受百姓爱戴。可是喜好杀戮的晋献公晚年犯了废长立幼的大错,以至于重耳流亡他国,而后新继位的晋惠公因担心重耳,便派刺客行刺重耳。

秦、晋韩原之战后,晋惠公终于为他的忘恩负义而买了单,不仅河西之地被全部割让给了秦国,而且连晋国的世子圉也被送往秦国为质。

说起来,河西之地本就是晋惠公当年承诺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如果当年惠公不事后反悔,秦、晋两国不仅不会兵戎相见,还能成为牢靠的盟友。

如此看来,晋惠公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秦穆公的私心成就了重耳

晋惠公晚年,秦国出兵灭了梁国。梁国位于秦、晋之间,这里的国君虽说是骄奢淫逸之徒。

但梁国却是晋国的盟友,因为晋惠公的夫人就是梁国的公主,晋世子圉也是梁国公主所生,而且当年晋惠公夷吾流落在外时就被梁国收留。

秦国灭梁显然是没有照顾晋世子的感受,当世子圉得知母国被灭,心中可谓百感交集,他毕竟也是血性男儿,秦穆公强迫他当人质,又无端灭了他的母国,这等于是在打晋国的脸。

同时,由于晋惠公年老体衰,世子圉担心长期客居外国的他会被其他公子取而代之,便召集家臣悄悄逃离了秦国,连妻子怀嬴都没有带就一路狂奔而去。

怀嬴此女颇有姿色,乃是秦穆公之女,穆公本意是让晋世子当他的女婿,结秦晋之好,却不想反被世子圉抛弃。

秦穆公得知晋世子逃走后大怒不已,他留晋世子在秦国的目的有二:

一是以世子胁迫晋惠公,使他不敢再与秦国为敌;

二是试图拉拢晋世子,以图建立良好的私人情谊,等晋惠公死后就能扶植一个亲秦国的晋侯。

现在这两个计划都泡了汤,你说秦穆公怎么能不恼怒。恼怒归恼怒,秦穆公很快就恢复了理智 ,穆公心想,既然晋惠公父子都是忘恩负义之徒,那为什么不重新扶植一个亲善秦国的晋国公子?

事实上,秦穆公除了晋世子圉外还真有选择,此人便是流亡十余年的公子重耳。说起重耳真是命运多舛,他43岁逃离晋国,先后流亡狄、卫、齐、曹、宋、郑、楚等国,此时依然毫无所成,客居他乡。

公子重耳早年在晋国很有名声,又因为年纪比较长,很受百姓爱戴。可是喜好杀戮的晋献公晚年犯了废长立幼的大错,以至于世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流亡他国,当奚齐兄弟继位后,不能承担江山之重的他们反遭里克等权臣诛杀,当时重耳曾被邀请归国继位,但重耳拒绝了。

此后,新继位的晋惠公因担心重耳,便派刺客行刺重耳,使得重耳被迫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

重耳虽然客居于楚国,楚王也礼待重耳,但楚国终究不是重耳可以依靠的国家。

为此,秦穆公专门派人前往楚国,邀请重耳到秦国,并承诺助他当上晋侯。

和秦国比起来,楚国与晋国是没有接壤的,这就使得楚国不可能出兵助重耳回国,对于重耳来说,只有秦国能帮助他登上晋侯的位置,选择秦国也是必然之举。

公子重耳就这样告别了楚国来到了秦国。秦穆公见重耳到来,自然是非常高兴。

这倒不是他多么热情好客,而是秦穆公终于等到了他那可以居奇的“宝货”,重耳就是他的“宝货”。

为了笼络重耳,秦穆公把原本嫁给晋世子的怀嬴转嫁给了重耳,从此两人成了翁婿,立誓为帮助重耳登上晋侯之位。

重耳引秦兵归国继位

晋世子圉回到晋国后不久,晋惠公就病逝了。世子圉继位,史称“晋怀公”。

怀公此人性情多疑又好杀戮,登基后只重用吕甥和郤芮,其他大夫多被疏远,群臣心中不服,百姓也怨声载道。

怀公统治的不得人心给了重耳机会。

公元前636年,不满晋怀公统治的晋国贵族私下派人来到秦国面见重耳,称郤步扬、韩简、舟之侨等大臣都愿意充当重耳归国的内应。

重耳大喜求秦国发兵,秦穆公见时机成熟,便以晋国降将丕豹为先锋,公子絷、公孙枝为大将,遣战车400辆,步卒3000人,兵发晋国。

秦军抵挡黄河时,晋国大将舟之侨等人早已备好了船只,重耳等人顺利渡过了黄河,不久之后,先锋丕豹亲率兵卒首先攻克了令狐城,斩杀了其守将邓惛,桑泉、臼衰等城胆裂,守将不战而降,晋国朝野震动。

怀公见秦国护送重耳夺位,急忙集结数万军队,以吕甥为统帅,郤芮为副将,屯兵庐柳抵御秦军。

然而奇怪的是,晋国军队明显多于秦军,却一直驻扎在庐柳观望不前,秦国主将公子絷判断吕甥、郤芮根本没有战心,便亲自写了一封信劝两人投降重耳。

重耳顺势承诺绝不伤害二人,并将保证两人在朝中的地位。吕甥、郤芮顿时战意全无,就这样投降了重耳,秦、晋两军遂合兵一处直奔晋国都城绛都。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晋怀公已经无能为力,他只能放弃绛都逃往高梁暂避。重耳便在晋国一干大臣的拥戴之下,先前往曲沃祭祖,后就直入绛都继位,史称“晋文公”。

铲除惠、怀公旧党,独掌大权

晋文公虽然继位了,但他的地位真的稳固吗?事实上并没有。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晋惠公父子经营晋国十余年,他们的势力已很深厚,即便是郤步扬、韩简、舟之侨等大夫投奔了重耳,也不代表重耳已经万事大吉。

毕竟对于这些大臣来说,重耳的贤名并不是他们效忠的理由,真正让他们投奔重耳的原因是晋怀公专宠吕甥、郤芮一党而疏远群臣。

现在重耳已经继位为君,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晋文公基本接过了晋惠公的全部旧臣,连最大的敌对势力吕甥、郤芮也照单全收,这对晋文公来说并非万全之策。

因为旧臣期望守住权力,新臣试图执掌大权,晋惠公旧臣便与晋文公亲信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争权夺利之战。

晋文公继位后并没有及时处理这个问题,朝政大事一切如旧,既没有封赏有功之臣,又没有处罚原惠公、怀公一党,也许晋文公以为这样便能缓和两派之间的斗争,但这反倒令吕甥、郤芮心中不安。

虽然晋文公曾答应继续任用两人,但实际上,晋文公更加信任和重用那一帮跟着他周游列国的臣子,吕甥、郤芮自然觉得大权旁落。

故而两人便私下商量,试图利用晋文公刚刚继位,根基不稳,抢先袭杀文公,拥立一个更容易控制的公子为君。

计划一定,吕甥、郤芮便各自召来了封地的兵马,准备焚烧晋宫,诛杀重耳。然而吕、郤二人千算万算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同谋勃鞮却主动向晋文公告了密。

等到吕、郤二人准备夜袭宫禁的那一日,晋文公早就从后门离开了,吕甥、郤芮毫不知情,放火杀入文公寝宫,却不见文公踪影。

自知事情败露的两人,不得不率领党徒逃出绛都,他们不敢待在晋国,想来想去竟然选择去投奔秦穆公。

殊不知,秦穆公是支持晋文公的,此刻两人正在军中谋划讨平晋国内乱。

吕甥、郤芮两人的到来简直就是自投罗网,当即被晋文公下令斩首示众,他们的封地自然也被晋文公收回。

事后,晋文公便利用这场政变大肆铲除晋惠公的旧党,那些追随他周游列国的臣子终于得以掌控朝局。至此,晋文公重耳总算是坐稳了晋国的君位。

纵观晋文公重耳的艰难历程,不难发现,重耳虽然早有贤名,但总是错过了回国继位的良机,第一次是骊姬母子被杀时,里克、郑父邀请重耳归国,但重耳因不信任里克而没有贸然前往,结果公子夷吾却抓住了机会,借助秦国回国继位。

第二次是秦国于韩原之战击败晋惠公时,当时拥有绝对优势的晋国大败亏输,连惠公都被秦穆公俘虏了。

这个时候如果重耳入秦,秦国扶植重耳继位也是有可能的,可重耳却安于现状。最终等到秦穆公已经完全放弃惠公父子后,重耳才能得到秦国的帮助,所以等到他归国继位时已经62岁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