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时期,董卓和曹操都曾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两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下面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189年,董卓在大朝会上提出废掉刘辩,立刘协为皇帝。在吓走了反对者之后,董卓正式扶刘协登基,开始了挟持天子的生涯。公元196年,刘协再一次被挟持,不过这一次的主角却换成了曹操。
话说历史上的两人举动几乎一样,都是挟持天子,排除异己,掌握最高权力。可是为什么最后董卓却落得被杀的下场,曹操却能最终能寿终正寝呢?
第一、董卓和曹操都曾屠城百姓,可百姓对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
根据《董卓传》记载,董卓曾经到阳城作战,为了充军功,竟然把百姓们聚集在一起,将男人的头都砍了充数。男人无辜丧命,女人的命运同样悲惨。董卓把她们强行分配给普通士兵,就连东汉朝廷的宫女和公主未能幸免,很多都被董卓甚至董卓的手下强占。就是这样的董卓,为了升官,不惜杀良冒功,早已失去民心。
三国志介绍董卓时讲:
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也就是说,董卓性格残暴不仁,喜欢用严刑峻法威胁众人,且为人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只要得罪董卓的人都无法自保。
曹操就没有过“屠城”的记录吗?不是的,曹操也干过这事。可是,曹操却“事出有因”。在征讨徐州的时候,如果曹操的父亲曹嵩没有被陶谦杀害,曹操就不会迁怒徐州百姓。
在古代战场,将领们信奉的是“杀降不祥”,也就是说杀掉已经投降的百姓和士兵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对于那些没有机会表明自己是不是要投降的百姓,上位者只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做判断,这是军法的冷酷和不严密导致的悲剧。
当然,屠城是反人性的,但是,曹操会“作秀”,在这类事件发生后他割发代首,反倒收揽了民心。其实,很多时候,曹操并没有那么凶,有一次他抓住了黄巾军降卒三十余万人,如果是董卓,早就拿这些士兵充数了,可是曹操却培养了他们,把他们改为青州兵。这样的格局和眼光,不是董卓能够相比的。
第二、董卓和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不同
拿周毖和伍琼来说,他们本来和董卓十分交好。韩馥等人想要进攻董卓,董卓却认为周毖,伍琼等人早就投靠了韩馥,不加查证,就把周毖和伍琼给杀了。太尉张温,因为和董卓关系不太好,就被董卓诬告之后,活活打死。在董卓眼里,人才就是奴才,只能绝对服从于他。这和曹操完全不同。
曹操的手下曾经偷偷给袁绍写信要投靠袁绍,这是实打实的通敌了,可是曹操发现这些信之后,选择了一把火烧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一心像周公一样重视人才,使得天下臣服,他的心胸必然要比董卓宽广。曾经袁绍手底下的谋士,他不计前嫌;曾经害死曹昂和典韦的张绣和贾诩,他不计前嫌;心思一直想着刘备的关羽,他也是礼遇有加,甚至没有因为关羽一心想要回刘备那里,就除掉关羽。这些人如果放在董卓那里,他们肯定早就一命呜呼了,谁的格局更高不言而喻。
第三、董卓和曹操的后代不一样
纵观三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各路英豪,如果没有成年且有能力的儿子,结局会非常惨淡。比如,袁绍的孩子们起了内讧,或互相残杀,或客死他乡,袁氏一族就此没落。而孙策死后,虽然幼子没有能力,但有一个有能力的弟弟孙权,所以孙氏的江东政权没有倒台。
曹操有三个成年且已经有能力的儿子,曹昂去世之后,曹丕作为五官中郎将登上历史舞台,多年替父亲镇守邺城,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腹黑男,而是真的有能力的青年政治家。其弟弟曹植是文坛领袖,手下杨修、丁仪,群星璀璨,另一个弟弟,曹彰战斗力惊人,也是一员名将。
上阵父子兵,曹操在世,这些孩子就是他坚强的后盾,就算曹操去世了,他的孩子们也会继续保留他的政治遗产。可是董卓就不同了,他的风流韵事不少,却没有留下优秀的成年儿子,唯一的义子吕布也因女子与其反目。以至于董卓死后,董氏一族很快没落。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对待汉献帝的子嗣就可以看出不少问题。比如汉献帝的董贵人腹中的孩子和伏皇后的儿子们都因曹操而死。
所以说,不论主君还是霸主,都必须有子嗣才能有所延续。即使主君正在年富力强,但优秀的嫡子和数量丰富的子女们是一个势力持续发展的必备象征。如果主君意外身亡,嫡子也可迅速继位。如果没有意外,那么几十年后的繁荣发展,也是手下这些功臣们向往的功成名就。
曹操与董卓的下场截然不同,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人生如戏,可是要想功成名就,就要把“戏”演好,用格局把人看清楚,把事看明白。
就如曹操一般,虽然他与董卓都做了令人气愤的事,可是他格局就比董卓要好。这背后的目标就非常真心,非常有底线,不考虑后果,不留后路,自然会落得不好的下场。
曹操心怀天下,奉天子讨不臣,打得就是军阀,要的就是统一,这与董卓的自私自利是完全不同的,而这才是曹操最终能够寿终正寝的真正原因。所以现在看来,董卓与曹操相比,格局和眼光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